06.22 《製造企業基於互聯網創業創新實施指南》發佈(附解讀)

為深入貫徹落實《關於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製造企業開展基於互聯網的創業創新,推動製造業“雙創”邁向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在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的指導下,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和中國製造企業雙創發展聯盟組織編制《製造企業基於互聯網創業創新實施指南》。在2018製造業“雙創”高峰論壇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楊春立對《實施指南》進行了發佈和解讀。

製造企業基於互聯網創業創新實施指南

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日益深入,互聯網的平臺開源、共享效應持續彰顯,人人都有通過創業創新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企業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本質是順應互聯網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建立以人為本的新型勞務關係、薪酬制度和組織架構,以創業帶動創新,以創新支持創業,形成創業和創新互促共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企業與個人共同進步的良好格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製造企業開展基於互聯網的“雙創”,推動製造業“雙創”邁向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助力製造強國建設,特制訂本指南。

一、建立以貢獻為標準的新型薪酬制度

(一)企業完善勞資關係、勞動關係,建立合夥人制和契約人制,鼓勵內部員工憑藉知識、勞動等人力資本入股企業,鼓勵上下游企業、供應商、消費者、創客、內部員工等成為企業合夥人,將自身打造成創業平臺。

(二)企業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推動資本向生產要素和平臺變革,實施按貢獻分享企業經營成果。

(三)企業改革薪酬結構,鼓勵實施“工資+獎金+分紅”制度,採取協議工資制,實現重要崗位人員都有工資收入和分紅,並根據貢獻對分紅進行動態調整,促進薪酬制度有效發揮激勵作用。

(四)企業建立創新激勵機制,指導創業創新者圍繞企業戰略目標開發新產品、開設新業務、開闢新市場、創造新價值,創業創新者以佔有股份等方式與企業分享成果、獲取收益。注重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成為創客,投身創業、創新、創值。

二、建立扁平化、平臺化的新型組織架構

(五)為適應互聯網時代特徵,企業通過機構優化、職能清晰、資源整合、利益協調等方式,精簡部門層級,優化業務流程,實施扁平化管理,推動科層制向平臺化自組織轉變。

(六)企業建立員工需求實時感知、動態響應、精準服務的賦能平臺,推動上級部門管理職能向平臺服務職能轉變。

(七)企業建立“雙創特區”機制,提升新成立的部門、業務板塊在產品研發、生產運行、市場推廣等方面的“雙創”自主權,創新責權利一體的組織管理新模式。

三、扶持員工內部“雙創”

(八)大企業完善在崗創新、離崗創新、創業迴歸等用工制度,允許員工通過主動參與重大創新項目、自發申報創新計劃、協議承包自主經營單元等方式,帶編、帶薪創業,確保創業員工能進能出、合理流動。

(九)大企業對員工“雙創”給予技術、品牌、資金、市場等資源支持,幫扶項目落地。加大前瞻性、戰略性項目投入力度,構築企業面向未來的技術優勢,引領行業發展。宣傳、組織創業創新活動,在企業內外各個層面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雙創”文化氛圍。

(十)大企業推動“雙創”成果轉化,建立員工創新成果內部轉讓制度,確保員工成果轉讓收益。允許創業員工帶著孵化成功的創新項目離職、成立新企業,企業作為投資方參股並實施投後管理。

(十一)大企業加快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建立完善業績和貢獻導向的人才評價標準,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四、積極開展外部“雙創”

(十二)大企業積極搭建“雙創”平臺,在線匯聚和整合共享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創業孵化等製造資源和能力,並封裝為可計量、可協同、可交易的服務,發展眾創眾包、分享製造、個性化定製等新模式新業態。

(十三)中小微企業和創客充分利用大企業“雙創”平臺資源,提升核心業務環節信息化應用水平和模式創新能力,形成“雙創”平臺能力建設與平臺海量使用雙向迭代、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十四)風險投資、方案諮詢、檢測認證、培訓宣傳等創業孵化機構加強與“雙創”平臺的資源對接,基於平臺提供“雙創”服務。

五、組織實施

(十五)企業可將發展“雙創”納入企業整體戰略,結合自身特點制定並實施具體的行動計劃,明確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實施路徑。

(十六)企業可建立最高決策層負責的“雙創”領導機制,組建“雙創”管理團隊,開展“持續跟蹤—實時反饋—及時評測—快速改進”的閉環管理,加強全生命週期風險管控。

(十七)企業可設立創投基金,參與內外部“雙創”孵化項目投資運作,加強資金統籌安排、優化調整、協同管理和精準核算。

六、加強多方聯動

(十八)地方各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組織、引導,採用制定實施細則、開展試點示範等方式,指導本地製造企業開展“雙創”建設。

(十九)研究機構、大學院校、行業協會、聯盟應當積極推動行業或區域製造企業、信息服務企業、電信運營商之間的交流合作,開展培訓、諮詢等專門服務,總結和推廣最佳實踐。

《製造企業基於互聯網創業創新實施指南》

編制說明

為深入貫徹落實《關於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28號),指導製造企業開展基於互聯網的創業創新,推動製造業“雙創”邁向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的指導下,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和中國製造企業雙創發展聯盟組織編制《製造企業基於互聯網創業創新實施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現將《指南》編制情況說明如下。

一、《指南》編制依據和背景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部署。製造業是“雙創”的主戰場,大型製造企業是“雙創”的主力軍,中小微企業是製造業“雙創”生態的重要組成。近年來,圍繞紮實開展製造業“雙創”,我部堅持“建平臺”與“用平臺”雙輪驅動,推進製造業“雙創”平臺的建設和應用推廣,支持企業探索基於平臺的新型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模式轉型,發展成效顯著。但同時,部分企業仍然對“雙創”認知不足,建設的“雙創”平臺僅僅停留在技術支撐層面,並未建立適應“雙創”特點的新機制、新組織,不能有效激發企業的創業創新活力。

推進製造業“雙創”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加快推動製造業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催生“新工業革命”的關鍵舉措。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等提出了新要求。為指導企業加快觀念更新、制度變革和組織架構重塑,充分激發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將基於互聯網的創業創新推向深入,打造製造業“雙創”升級版,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特編制《指南》。

二、《指南》編制思路和內容

(一)總體思路

《指南》編制緊扣互聯網開源、共享的時代特徵,緊密結合企業開展“雙創”的探索實踐,深入研究“雙創”變革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本質特徵,強調“人作為創新的核心要素”的根本性作用,為企業基於互聯網創業創新的基本方向、核心內容和實施路徑提供指導。

一是堅持戰略導向,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判斷和部署,並進一步指出“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些要求十分符合個人創業的實際需要,是《指南》編制工作的重要指導和基本依據。國務院先後出臺《關於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7〕37號),提出要發展製造業“雙創”平臺、推動大企業開展內部創新創業、發展各類“雙創”活動等,為《指南》貫徹落實重大戰略指明瞭方向。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確立“推動企業建立適應‘雙創’特點的體制機制”的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海外委員和中方企業家時強調,“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互聯網時代,人人都能夠在開源共享的互聯網平臺上自由擇業、自主經營,並更多地與企業交互協作、更深層次地融入企業創新,既實現了“人人都是創客”、“人人都是微企業”的財富積累和自我成長,也促進了企業觀念更新、制度創新和生產經營管理方式的深刻變革,塑造了企業參與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競爭的新優勢。但在“雙創”實踐中,部分企業片面認為“雙創”平臺就是技術研發,或是融資創投的基礎載體,對於“人是創業創新的主體”這一本質理解不深,沒有配套建立適應“雙創”特點的激勵制度、利益分配機制和組織架構,導致內部員工創業積極性不高,外部創新資源集聚意願不強,“雙創”工作浮於表面。為此,《指南》引導企業在建設“雙創”平臺的同時,強調建立以人為本的新型勞務關係、薪酬制度和組織架構,使人在“雙創”平臺上得到充分激勵和發展,使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釋放。這既切實對接了國發28號文、國發37號文的具體要求,也從根本上明確了《指南》與《製造業“雙創”平臺培育三年行動計劃(2017-2020年)》等相關政策的差異化定位和發展理念。

三是堅持企業主體,內容設計兼顧指導性和實操性。《指南》總體定位於面向企業基於互聯網的創業創新需求,提供科學規範、實操性強的通用方法和實施建議,發佈對象和實施主體是企業。為此,《指南》在內容設計和行文風格上力求做到方向準確、任務明確、要點突出、循序漸進,可操作性強,既為企業開展“雙創”提供基本依據,也為其根據自身需求和特點擴展新思路、新措施留下充分空間。考慮到企業的不同層次和能力,為同時兼顧企業的一致性和多元性,《指南》分別對大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實施重點進行了闡述:一方面,突出大企業資源富集優勢,引導大企業更多進行內部雙創,基於“雙創”平臺建設推動製造資源和能力的共享開放、以及製造模式創新;另一方面,突出中小微企業創新活躍特點,引導中小微企業更多利用大企業“雙創”契機,積極參與平臺建設、提升業務能力、開拓新市場。針對不同行業企業的實施需求,在“加強多方聯動”部分,明確提出以地方政府為主導,吸納研究機構、大學院校、行業協會、聯盟等各方力量,推動制定實施細則,開展培訓諮詢服務等相關要求。

(二)主要內容

《指南》採用“2211”的總體結構,分為四大板塊、六個部分。第一、第二部分構成第一板塊,核心是推動制度變革,適應於所有企業。第一部分“建立以貢獻為標準的新型薪酬制度”,強調企業通過完善勞資關係、勞動關係,建立合夥人制和契約人制等方式,將自身打造成創業平臺,逐步實施按貢獻分享收益的分配製度和創新激勵制度,促進“四創”(即創客、創新、創業、創值)發展。第二部分“建立以扁平化、平臺化的新型組織架構”,強調企業要減少組織層級,推動業務流程扁平化,以及管理層角色向服務者轉變,以“雙創”特區試點方式逐步推進企業整體變革。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構成第二板塊,強調大企業和中小微企業根據不同角色需求,由內而外推動基於平臺的“雙創”生態建設。第三部分是鼓勵大企業扶持員工開展內部“雙創”,強調集成實施內部創業機制,完善資源支持和環境建設,推動雙創成果內外部轉化,加強人才培養,以創業促進創新。第四部分是鼓勵大中小微企業合作建設“雙創”平臺生態,強調大企業“建平臺”,創新制造資源和能力可協同、可交易、可計量服務,發展眾包眾創、分享製造、個性化定製等新模式新業態;中小微企業“用平臺”,參與新產品開發、新市場開拓、新業態發展;第三方創業孵化機構提供服務。第五部分是第三板塊,強調企業開展“雙創”的實施保障,分別從戰略、行動、資金等方面加以明確,其中所提到的“將發展‘雙創’納入企業整體戰略”和“最高決策層負責雙創的領導機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第六部分是第四板塊,強調地方政府、各類社會組織對企業開展“雙創”的支持和服務,為企業“雙創”造就一個互促共進、共生共榮的良好生態。

《制造企业基于互联网创业创新实施指南》发布(附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