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夕陽”之暖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易豔剛)11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夕陽”之暖》的觀察。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今後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為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專門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老齡化確實意味著一系列問題與隱憂;但從社會和諧的角度看,“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恰恰是讓家庭更圓滿、讓社會更溫情的積極力量。

過去一週,新華社推出的一些關於老人的報道,充滿了溫暖人心的正能量。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欄目重溫了江西省萍鄉市南陂小學原校長龔全珍的故事。她是“將軍農民”甘祖昌的夫人,今年已經96歲高齡。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後兩次接見她,並在2013年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時講述她的故事,還親切地稱她為“老阿姨”。

從1957年到退休的五十多年中,龔全珍一直在農村中小學執教,並一輩子堅守“為人民服務”的初心。這位曾被評為“感動中國”2013年度十大人物“老阿姨”,累計捐贈了上萬冊圖書,在90高齡之時還成立愛心救助基金,捐助100多名學生,她甚至簽了遺體捐贈自願書。

本週,新華社“奮鬥者 愛國情”專欄主推的3個典型人物中,有一位老者——現年72歲、“為育種而生”的農業專家裘志新。他所培育的春小麥良種“寧春4號”,豐產栽培條件下畝產超千斤,目前已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春小麥品種之一。前些年,他因貢獻突出被評為寧夏“塞上英才”,政府獎勵他個人50萬元,他卻將一半獎金上交單位,另一半和幾十名同事分享,展現了一位老專家的高風亮節。

巧合的是,“新華社”微信公號本週也推出了幾則與老人有關的暖聞:

在湖北武漢,67歲的“豆腐腦爹爹”堅持擺攤33年不漲價,竟是為報答當年初到武漢時曾幫過他的那些好心人;

在河南鄭州,94歲的“煎餅奶奶”每天半夜12點到次日凌晨5點在路邊擺攤賣煎餅,一句“人活著總要為自己找點價值”點醒很多年輕人;

在湖南長沙,曾擔任過44次班主任的78歲退休教師陳均傑,17年間在100多座城市來回奔波,為5000多名學子當起了找工作的“推銷員”……

這幾天,還有一段高齡母女的視頻獲贊無數:河南民權,一位107歲的母親顫巍巍地從口袋掏出一顆糖塞給84歲的女兒,女兒樂開了花。這個溫情瞬間,讓我想起了“新華全媒頭條”報道的一個巴西家庭的故事:33年前,36歲的巴西農村社會學家莉安·安德拉德和母親薇拉·富爾塔多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用鏡頭和日記記錄當時的包產到戶改革;如今,她36歲的女兒彼得拉·科斯塔正計劃拍攝一部有關中國發展的紀錄片。在這個巴西家庭,中國情緣就像極了那顆母女之間傳遞的糖。

本週,給大家“吃糖”的,還有一群正逐漸老去的體壇英雄。在中國女排首奪世界冠軍38週年那天,由陳可辛導演、鞏俐主演的賀歲片《中國女排》發佈了“一代傳奇”老女排海報,孫晉芳、郎平、張蓉芳、梁豔、周曉蘭、陳招娣、周鹿敏、楊希、朱玲、陳亞瓊、曹慧英、張潔雲12人全陣容集體亮相,讓很多人的女排記憶次第復甦。本週,現在的中國女排隊長朱婷還接受了新華體育“約大牌”欄目的專訪。她將在電影《中國女排》中本色出演,還原里約奧運會奪冠片段。

當今社會,有不少人靠一身技藝在年過七旬之後依然能從容行走江湖。本週新華社“文化·視點”報道的“古籍醫生”潘美娣就是這樣的人。

從藝55年來,這位73歲的國家一級修復師修復的珍貴古籍不計其數。全國有幾千萬冊古籍需要修復,但她說:“這輩子修不完,幾輩子都修不完,但我一輩子就幹這一件事。”10年前開始,她在山東省圖書館用傳統師帶徒的方式,手把手地向10個弟子傳授揭、託、補、裁、訂等修復技法。在故紙堆裡修復舊時光,這樣的晚年生活何其多彩。

在過去,“安享晚年”是一種很尋常的選擇;但現如今,像潘美娣這樣願意積極發揮“夕陽”餘熱的老人越來越多。

本週,新華社記者還關注了江西省萍鄉市一位80歲老黨員江福星的退休生活——他跑學校,上課堂,進工廠,到社區,用切身體會和生動形式、接地氣的語言進行宣講,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從“老有所養”到“老有所樂”,再到“老有所為”,老年人既是社會變遷的親歷者,也是社會進步的見證者。媒體講好“老年故事”,也是一種正能量。(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