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李小加的港交所十年:紮根中國 連接世界

參加完新晉股王阿里巴巴的上市儀式,李小加給自己放了個假。阿里巴巴迴歸港股,是港交所的新里程碑,也是李小加再出發的新起點。

推動內地與香港證券市場互聯互通、推動上市制度改革擁抱新經濟、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擴大資產類別……2009年至2019年,這位具有中國內地背景的CEO,已經帶領港交所連續奔跑了10年。

這10年,是港交所制度改革與創新最密集的10年。把握人民幣國際化及內地居民財富全球配置的大機遇,李小加推動港交所主動變革,成功帶領港交所從區域性的傳統股票交易所向連接東西方、多資產類別的國際領先交易所晉級的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

“港交所的工作是我最熱愛的一個工作。”做過石油工人、記者、律師、投行的李小加笑言,還是最愛有挑戰又能有所發揮的港交所CEO。去年6月,李小加和港交所簽訂了第四份“勞動合同”,未來,他還將帶領港交所向“搭建全球市場互聯互通平臺”邁進。

雙向開放的“神來之筆”

在掌舵港交所的10年裡,李小加最受讚譽的,莫過於“將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更加有效地連接在了一起”。

李小加口才極好,非常擅長打比方。他經常把交易所比作“場”,在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債券等各類產品比作“貨”,各路資金是“錢”。在“場”“貨”“錢”語境下,李小加的改革思路一直很清晰:不斷完善“場”的功能、讓更多的“錢”和更多的“貨”來“場”裡交易。

“20多年前,通過H股的引入,我們有了兩個客戶:內地的‘貨’主(上市公司)與世界的‘錢’主(投資者);通過互聯互通,今後20年我們又要增加兩個新客戶:內地的‘錢’主與世界的‘貨’主。”

作為港交所第一任來自內地的CEO,李小加非常清楚地看到香港金融市場過去20年的繁榮發展與內地資本市場開放息息相關,港交所今後最大的機遇仍來源於內地進一步的改革開放、進一步的資本項下開放以及人民幣國際化。

因此,一上任,李小加便把港交所明確定位為“致力於成為中國內地客戶走向世界以及國際客戶走進中國內地的全球性交易所”,進而配合內地市場的對外開放戰略。

為了讓香港市場更貼近“最大、最主要的客戶”,港交所2012年開始分階段調整港股交易時段,使之與A股同步開市;為了把香港市場的“貨”與內地的“錢”、世界的“錢”與內地的“貨”之間的壁壘打通,李小加和資本市的監管者,創造性地發明了“互聯互通”交易模式。

“滬港通的創新型模式可以使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先在自己‘家門口’實現。”李小加說。

對於有市場人士把互聯互通稱為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神來之筆”,李小加雖笑稱“自己應該去申請專利”,但仍堅稱:“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才是大英雄,因為兩地監管合作、執法互助才是滬深港通得以成功的保障。”

如今,“互聯互通”已經平穩運行了5年,其間,滬深港通推動和促成了國際市場主要指數納入A股,吸引大量國際投資者進入A股市場。截至今年10月31日,海外投資者通過滬股通和深股通持有的A股市值達12212億元。滬深港通也成為內地居民財富實現海外配置的重要渠道,截至今年10月31日,內地投資者通過港股通持有的港股市值已高達9995億港元。

持續變革擁抱新經濟

除了吸引更多的“錢”來港股交易之外,李小加也積極推動港交所完善“場”,吸引更多的公司赴港上市,以豐富港交所“貨架”。

從5年前錯失阿里,到如今迎回阿里,成為港交所與時俱進、擁抱新經濟的最佳註腳,但其背後,卻是李小加長達5年的不懈努力。

2014年,由於股權架構與港交所既有規則存在衝突,阿里巴巴轉投紐交所,最終以218億美元的集資額成為美股歷史上規模最大的IPO。

滿懷遺憾的李小加,在其後的幾年裡發起了兩輪港股IPO改革嘗試,終於力排眾議,在2017年底得償所願。2018年4月30日,香港交易所修訂後的《主板上市規則》正式生效,同日起接受公司按新規申請上市(IPO)。

修訂後的港股《主板上市規則》新增三個章節,為三類企業赴港上市打開“綠色通道”: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公司以及尋求在香港第二上市的公司。

“這是港股市場近25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機制改革,也是最具爭議的一次改革。”上市新規生效之際,李小加如此總結,“隨著改革的完成,香港資本市場將迎來激動人心的新時代,香港會成為孕育創新公司的世界級搖籃。”

事實正如他所料。新規實行後,港交所迎來新經濟公司上市潮。據港交所統計,2018年全年共有218家公司在香港IPO,同比增長25%,掛牌數量創歷史新高;IPO共融資2865億港元,同比增長1.23倍,募資額創下2010年以來新高,港交所因此重奪全球新股市場“募資王”寶座。2019年,在阿里巴巴迴歸的推動下,港交所前11個月的募資額已達2754億港元。

“阿里都回來了,沒理由不相信那些漂泊在外的中概股公司不回來。”對於有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港股市場的未來,李小加滿懷期待。

連接世界

今年9月,港交所向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發起了“世紀聯姻”,這場收購雖然沒有成功,但“暴露”了李小加的雄心:港交所的下一步,將搭建全球市場互聯互通平臺。

“有了互聯互通,只要港交所不斷豐富‘貨’架上的國際產品,就可以為內地投資者投資海外市場提供更多選擇和自由,為資本市場更高水平的開放創造價值。”李小加說。

在李小加看來,目前港交所的“貨”雖然已經很豐富,但仍然以內地和香港的“貨”為主,未來還要擺上越來越豐富的亞太“貨”和國際“貨”,讓越來越多的內地的“錢”和國際的“錢”來參與。

2012年,港交所收購了全球最大的基礎金屬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這一次收購,不僅讓港交所從一個傳統的股票交易所變成一個全資產類別交易所,也讓港交所走上了國際舞臺,成為一家全球化交易所。

但這僅是個開始。“未來一定還會發起對其他交易所的收購。”李小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此說。當然,“我們會繼續和內地監管機構和交易所緊密溝通,爭取將更多國際產品納入互聯互通機制。”李小加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