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早教,不是把寶寶送去早教機構,而是父母學習如何陪伴寶寶成長


早教,不是把寶寶送去早教機構,而是父母學習如何陪伴寶寶成長

送孩子去上早教課,路過商城的遊樂區,孩子們在遊樂園裡爬高爬低,玩得不亦樂乎。遊樂區外陪伴的家長几乎都是爸爸,個個低著頭,專心致志地看手機。大人、孩子各玩各的,兩不耽誤。

這也是很多爸爸願意送孩子上早教的一個理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一個小時的放鬆,孩子的安全交給機構的老師和工作人員,至於孩子學到什麼,因為難以檢驗,也不是很在乎。

有些家長認為,教育孩子的事是老師的,他只要把孩子送到早教機構,其餘的都是老師的事了。

這也促使了很多早教機構,迎合家長的需求,開設大量的遊戲課,讓孩子只管玩,這樣家長輕鬆,老師也輕鬆。

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就像保姆取代不了媽媽,老師也取代不了父母。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要比學校大很多。

一、沒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不能健康成長

在孩子的幼年時期,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擁抱、親吻、撫摸和陪伴。若一個人被剝奪陪伴甚至會影響生命。

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曾經做了一個殘忍的實驗:他想知道一個人生下來最先開口的是什麼語言,就命令保姆和護士,只能給嬰兒吃喝、洗澡,不能對他們說一句話。結果嬰兒們都死了,一句話也不會說。

人類天生是需要溝通的,孩子生下來第一個溝通的對象就是父母,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回應,就會變得遲鈍和不敏感,阻礙智力發展。

教育家蒙特梭利說,人類不是生下來就會說話和走路的,兒童的行走、說話能力都是學習獲得的。如果兒童在發展的敏感期得不到刺激和反饋,就會錯失成長機會。

著名的狼孩,就因為缺少了與人溝通的環境,長大後也不會說話,只能發出狼的吼聲。

1800年,法國一個菜園裡,發現一個小男孩正在偷菜,他不會說話,行為舉止也和常人不同,很怪異,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人。後來,這個野孩子被人收養,得到了母愛,他才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人,開始掌握人類該有的說話和行動能力。

因此,想要開發孩子的智力,送去早教,也必須家長的陪伴,而不是低頭看手機。

演員黃磊就特別注重對孩子的陪伴,為了能夠更好的陪伴兩個女兒,讓她們能安靜地成長,搬到了北京遠郊的別墅裡,過半隱居的生活,除非萬不得已,絕不出門。爸爸廚房做飯,媽媽洗衣晾曬,大女兒練習鋼琴,小女兒呼喚大睡,一家人溫馨而美好。

早教,不是把寶寶送去早教機構,而是父母學習如何陪伴寶寶成長

二、早教機構,不僅是教育孩子,也是教育家長

然而,很多父母因為自身的侷限,沒有時間或不知道該怎樣教育孩子,會把孩子送到專門的早教機構。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是個不錯的選擇;但父母的陪伴依然少不了。與其說早教機構,是在教育小孩子,不如說早教是在教育家長,一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二要學會具體的教育方法。

0-6歲是孩子發展的敏感期。對孩子的引導式教育,越早越好,因為孩子的很多發育的關鍵期都在最初成長的6年裡。

如果父母懂得,如何在這6年裡刺激推動孩子的語言、行動、認知、學習等方面的能力,那麼孩子在將來就會有更大的潛力,上升的空間也會增大。

好的早教,可不僅僅是把孩子送進早教機構,還有父母在家的言傳身教。如果你教孩子做一套,自己做一套,就會使孩子的心靈扭曲。

在早教機構學習1個小時,在家裡要呆23個小時。沒有家長的配合,單單靠早教機構短時間的學習,是蠻可惜的,因為你的孩子本該得到更多的刺激,獲得更多的成長機會。

有一位媽媽,看到早教機構給孩子讀繪本,孩子讀得津津有味,忘記了時間。於是她也買了好幾本繪本,讀給孩子聽。本來好動愛吵鬧的孩子,在聽繪本的時候,安靜了,聽了一遍又一遍,後來還開始自己翻著繪本講給媽媽聽。

把孩子送到早教機構,找到了孩子的興趣點,媽媽也學會了如何給孩子講繪本,就算在家裡,也一樣可以開發孩子的閱讀能力,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早教,不是把寶寶送去早教機構,而是父母學習如何陪伴寶寶成長

三、家長該如何陪伴孩子

我們這代家長,並沒有接受正規的育兒教育,很多關於育兒的知識,要麼來自老一輩的經驗,觀點老化不適合這個時代的孩子;要麼道聽途說,很多觀點互相矛盾,並且沒有切實的理論根據。

那麼我們能給孩子的是什麼?只有陪伴了,陪伴孩子共同成長,哪怕有錯,只要有愛,就會把錯誤化解到最小。

陪伴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兩件事:關注孩子的感受,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

1、學會傾聽,關注孩子的感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不會教孩子沒關係,但不能不會愛孩子。愛孩子,就要給他無條件的愛。不能給愛設條件。

當孩子大哭時,你不能威脅他,“再哭,媽媽就不管你了。”這種話語是對孩子幼小心靈的極大傷害。因為對於孩子來說,最大的恐懼就是被父母拋棄。

當孩子不願做某件事時,你也不能用獎勵來誘惑他,“寶寶乖乖彈琴,媽媽給你買玩具。”這樣的話語,會把孩子對彈琴的熱愛消滅,彈琴是為了贏得媽媽的獎勵,如果沒有獎勵,就不願意再彈琴了。

功利主義,就是這樣一點點在平時的家教中培養出來的。

二胎家庭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哥哥正在玩汽車,手邊的小火車仍在一邊很久了,弟弟走過來想要玩小火車,哥哥立刻把汽車丟掉,抱住小火車,說自己也要玩。你勸說哥哥要懂得愛護弟弟,和弟弟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哥哥不情願的把小火車交給弟弟。

之後你會發現,被要求慷慨大方,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弟弟玩的哥哥,會變得越來越吝嗇。常常私下裡搶弟弟的玩具玩。

這不是孩子的錯,而是你的錯。因為你沒有關注孩子的真正感受,哥哥被強迫放棄自己的玩具,他會覺得媽媽不愛我愛弟弟。他不是在搶弟弟的玩具,他是在和弟弟爭奪父母的愛。

即便不懂教育的父母,只要能做到尊重孩子,蹲下來,以孩子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就會學會如何無條件的愛護孩子。

當孩子發生不良行為時,你要把它當做一個機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而不是懲罰孩子的理由。

只要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你不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不要讓他發生在孩子身上,你就會找到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想要了解孩子,你需要更多的陪伴孩子、觀察孩子、理解孩子。


早教,不是把寶寶送去早教機構,而是父母學習如何陪伴寶寶成長

2、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

0-6歲是孩子發展的敏感期,時間很短,錯過了這個時期,後面再想學,就要付出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努力。

這就像在孩子長身高的時期,如果營養和運動跟不上,孩子的身高就會低於平均水平。早期發現,還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幫助孩子增長身高,一旦骨齡變大,就沒辦法了。

同樣的,孩子的智力也有一個高速發展期。讀小學的孩子,有的語言能力很強,有的語言能力比較弱,恐怕就是在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受到的刺激不同造成的。

很明顯的例子就是,農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說話晚,城裡的孩子比農村的孩子走路晚。

在四川九皇山風景區裡住著的一個媽媽,身上揹著一個一歲左右的女孩,我們同行的朋友也帶著一個一歲左右的男孩,兩個小孩在一起,城裡的男孩嘰嘰喳喳不停說話,山裡的女孩一聲不吭,默默地聽著。

女孩的媽媽說,山裡人少,平時也很少和女兒說話,小姑娘就變得很安靜,幾乎不出聲。

但一旦開始遊戲,小姑娘手上有力,腳下有勁,跑起來,小男孩追也追不上,玩具也搶不過小姑娘,只能耍賴裝哭 ,找大人幫忙。

山裡的孩子,接觸的人少,對於語言的刺激就小,發展也慢;但地方大,條件差,孩子們從小就需要自己走路、做事,因此運動和動手能力強。這就是早期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如果你不希望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是175以上的大高個,而你家的孩子只有不到170;那麼同樣,當你看到別人家的小孩聰明又自律,你家的小孩卻怎麼努力都學不會時,你該反省的恐怕就是你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了。

關於孩子早期教育的相關內容,非常專業也非常細緻,需要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學習。本文只能提醒家長,陪伴孩子共同成長,才是早教最重要的內容。


早教,不是把寶寶送去早教機構,而是父母學習如何陪伴寶寶成長


尊重孩子的內心感受,讓孩子適時、適性地成長,成果雖然一時看不出,但在某一時刻,一定會有一個爆發,讓你感受到孩子內在智力的成長。

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賜予父母的寶貝。而早期教育中家長的陪伴,則是父母賜予孩子的最好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