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早教,不是把宝宝送去早教机构,而是父母学习如何陪伴宝宝成长


早教,不是把宝宝送去早教机构,而是父母学习如何陪伴宝宝成长

送孩子去上早教课,路过商城的游乐区,孩子们在游乐园里爬高爬低,玩得不亦乐乎。游乐区外陪伴的家长几乎都是爸爸,个个低着头,专心致志地看手机。大人、孩子各玩各的,两不耽误。

这也是很多爸爸愿意送孩子上早教的一个理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一个小时的放松,孩子的安全交给机构的老师和工作人员,至于孩子学到什么,因为难以检验,也不是很在乎。

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事是老师的,他只要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其余的都是老师的事了。

这也促使了很多早教机构,迎合家长的需求,开设大量的游戏课,让孩子只管玩,这样家长轻松,老师也轻松。

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就像保姆取代不了妈妈,老师也取代不了父母。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要比学校大很多。

一、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不能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幼年时期,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拥抱、亲吻、抚摸和陪伴。若一个人被剥夺陪伴甚至会影响生命。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曾经做了一个残忍的实验:他想知道一个人生下来最先开口的是什么语言,就命令保姆和护士,只能给婴儿吃喝、洗澡,不能对他们说一句话。结果婴儿们都死了,一句话也不会说。

人类天生是需要沟通的,孩子生下来第一个沟通的对象就是父母,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就会变得迟钝和不敏感,阻碍智力发展。

教育家蒙特梭利说,人类不是生下来就会说话和走路的,儿童的行走、说话能力都是学习获得的。如果儿童在发展的敏感期得不到刺激和反馈,就会错失成长机会。

著名的狼孩,就因为缺少了与人沟通的环境,长大后也不会说话,只能发出狼的吼声。

1800年,法国一个菜园里,发现一个小男孩正在偷菜,他不会说话,行为举止也和常人不同,很怪异,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人。后来,这个野孩子被人收养,得到了母爱,他才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开始掌握人类该有的说话和行动能力。

因此,想要开发孩子的智力,送去早教,也必须家长的陪伴,而不是低头看手机。

演员黄磊就特别注重对孩子的陪伴,为了能够更好的陪伴两个女儿,让她们能安静地成长,搬到了北京远郊的别墅里,过半隐居的生活,除非万不得已,绝不出门。爸爸厨房做饭,妈妈洗衣晾晒,大女儿练习钢琴,小女儿呼唤大睡,一家人温馨而美好。

早教,不是把宝宝送去早教机构,而是父母学习如何陪伴宝宝成长

二、早教机构,不仅是教育孩子,也是教育家长

然而,很多父母因为自身的局限,没有时间或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会把孩子送到专门的早教机构。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个不错的选择;但父母的陪伴依然少不了。与其说早教机构,是在教育小孩子,不如说早教是在教育家长,一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二要学会具体的教育方法。

0-6岁是孩子发展的敏感期。对孩子的引导式教育,越早越好,因为孩子的很多发育的关键期都在最初成长的6年里。

如果父母懂得,如何在这6年里刺激推动孩子的语言、行动、认知、学习等方面的能力,那么孩子在将来就会有更大的潜力,上升的空间也会增大。

好的早教,可不仅仅是把孩子送进早教机构,还有父母在家的言传身教。如果你教孩子做一套,自己做一套,就会使孩子的心灵扭曲。

在早教机构学习1个小时,在家里要呆23个小时。没有家长的配合,单单靠早教机构短时间的学习,是蛮可惜的,因为你的孩子本该得到更多的刺激,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

有一位妈妈,看到早教机构给孩子读绘本,孩子读得津津有味,忘记了时间。于是她也买了好几本绘本,读给孩子听。本来好动爱吵闹的孩子,在听绘本的时候,安静了,听了一遍又一遍,后来还开始自己翻着绘本讲给妈妈听。

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找到了孩子的兴趣点,妈妈也学会了如何给孩子讲绘本,就算在家里,也一样可以开发孩子的阅读能力,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早教,不是把宝宝送去早教机构,而是父母学习如何陪伴宝宝成长

三、家长该如何陪伴孩子

我们这代家长,并没有接受正规的育儿教育,很多关于育儿的知识,要么来自老一辈的经验,观点老化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孩子;要么道听途说,很多观点互相矛盾,并且没有切实的理论根据。

那么我们能给孩子的是什么?只有陪伴了,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哪怕有错,只要有爱,就会把错误化解到最小。

陪伴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关注孩子的感受,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

1、学会倾听,关注孩子的感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会教孩子没关系,但不能不会爱孩子。爱孩子,就要给他无条件的爱。不能给爱设条件。

当孩子大哭时,你不能威胁他,“再哭,妈妈就不管你了。”这种话语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极大伤害。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恐惧就是被父母抛弃。

当孩子不愿做某件事时,你也不能用奖励来诱惑他,“宝宝乖乖弹琴,妈妈给你买玩具。”这样的话语,会把孩子对弹琴的热爱消灭,弹琴是为了赢得妈妈的奖励,如果没有奖励,就不愿意再弹琴了。

功利主义,就是这样一点点在平时的家教中培养出来的。

二胎家庭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哥哥正在玩汽车,手边的小火车仍在一边很久了,弟弟走过来想要玩小火车,哥哥立刻把汽车丢掉,抱住小火车,说自己也要玩。你劝说哥哥要懂得爱护弟弟,和弟弟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哥哥不情愿的把小火车交给弟弟。

之后你会发现,被要求慷慨大方,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弟弟玩的哥哥,会变得越来越吝啬。常常私下里抢弟弟的玩具玩。

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你的错。因为你没有关注孩子的真正感受,哥哥被强迫放弃自己的玩具,他会觉得妈妈不爱我爱弟弟。他不是在抢弟弟的玩具,他是在和弟弟争夺父母的爱。

即便不懂教育的父母,只要能做到尊重孩子,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就会学会如何无条件的爱护孩子。

当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你要把它当做一个机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惩罚孩子的理由。

只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你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不要让他发生在孩子身上,你就会找到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想要了解孩子,你需要更多的陪伴孩子、观察孩子、理解孩子。


早教,不是把宝宝送去早教机构,而是父母学习如何陪伴宝宝成长

2、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

0-6岁是孩子发展的敏感期,时间很短,错过了这个时期,后面再想学,就要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努力。

这就像在孩子长身高的时期,如果营养和运动跟不上,孩子的身高就会低于平均水平。早期发现,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孩子增长身高,一旦骨龄变大,就没办法了。

同样的,孩子的智力也有一个高速发展期。读小学的孩子,有的语言能力很强,有的语言能力比较弱,恐怕就是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受到的刺激不同造成的。

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说话晚,城里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走路晚。

在四川九皇山风景区里住着的一个妈妈,身上背着一个一岁左右的女孩,我们同行的朋友也带着一个一岁左右的男孩,两个小孩在一起,城里的男孩叽叽喳喳不停说话,山里的女孩一声不吭,默默地听着。

女孩的妈妈说,山里人少,平时也很少和女儿说话,小姑娘就变得很安静,几乎不出声。

但一旦开始游戏,小姑娘手上有力,脚下有劲,跑起来,小男孩追也追不上,玩具也抢不过小姑娘,只能耍赖装哭 ,找大人帮忙。

山里的孩子,接触的人少,对于语言的刺激就小,发展也慢;但地方大,条件差,孩子们从小就需要自己走路、做事,因此运动和动手能力强。这就是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如果你不希望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是175以上的大高个,而你家的孩子只有不到170;那么同样,当你看到别人家的小孩聪明又自律,你家的小孩却怎么努力都学不会时,你该反省的恐怕就是你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了。

关于孩子早期教育的相关内容,非常专业也非常细致,需要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学习。本文只能提醒家长,陪伴孩子共同成长,才是早教最重要的内容。


早教,不是把宝宝送去早教机构,而是父母学习如何陪伴宝宝成长


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成果虽然一时看不出,但在某一时刻,一定会有一个爆发,让你感受到孩子内在智力的成长。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赐予父母的宝贝。而早期教育中家长的陪伴,则是父母赐予孩子的最好礼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