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评价德云社张文顺先生的艺术造诣?

这厮有话说


张文顺先生是中国相声21世纪复兴的奠基者之一,北京德云社创始人之一。北京市曲艺团第一科学员,师承佟大方先生,后跟随架冬瓜冀德霖先生学习滑稽大鼓。后与郭德纲搭档表演传统相声。其捧哏风格幽默含蓄,自成一家,多年来发扬、保存、上演了很多濒临失传的传统单口相声。代表作:单口相声《海棠花》、《教书匠》、《灯下神算》、《邵康节测字》,对口相声《财迷回家》、《相面》、《跳大神》等,群口相声《秦琼卖马》等。


手帐er洛笙


张文顺已故多年,作为相声界一位没什么经典作品流传后世、却至今仍被相声观众或评论家屡屡提及的“文”字辈相声艺人,他的价值——或者说对相声界的贡献,其实不体现在其艺术造诣、而是现实中德云社影响力的一种折射。

年轻时的张文顺绝对是相声界的一朵奇葩,能因为爱情而不惜丢掉体制内相声演员身份、在那个年代堪称是惊天骇俗了吧。

被体制内开除之后的张文顺也就基本告别相声了,干嘛去了呢?下海经商!用当时的流行话说,他绝对是个时代“弄潮儿”。

干了十年左右生意,张文顺没能成为企业家、但也实实在在赚了点钱。“上岸”之后时常请相声学员班时的好哥们吃饭喝酒,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留下了不少体制内相声界的人缘,这也为其后来能不断摆平德云社初创时期各种麻烦事留下了伏笔。

虽然脱离了相声界多年,张文顺还是怀念这门自己从小喜欢的艺术——尤其是人到知天命之年特别容易怀旧。

偶然的时间和地点,张文顺遇见了怀揣梦想而“北漂”的郭德纲,相差三十多岁的爷俩成了莫逆之交、忘年之交,一起离开“京味茶馆”弄了个“北京相声大会”(德云社前身)。

拿自己的钱补贴“北京相声大会”亏空,用自己的人脉呵退找麻烦之人,早期几年里如果没有张文顺,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德云社了。

所以说,把张文顺定位为郭德纲早年间遇到的贵人——或者说张文顺是德云社真实的缔造者,一点也不为过。

也真是因为如此,德云社总店后台至今还供奉着张文顺的画像。

斯人已逝,又有谁还会记得这个曾经无所畏惧的老头呢?好在郭德纲不忘恩情,非但每逢节日、忌日必须亲自跪拜老头之外,还把张文顺女儿、外甥(后来离开了)一直留在德云社。

逝者如斯夫,黄泉之下老头看到今时今日德云社之盛况,也应该感到十分欣慰了。


岑詮


不谈个人的艺术水平,捧哏的太突出是一种不好的风气。

郭全宝、赵世忠、范振钰、石富宽、孟凡贵、杜国芝、李文华,这都是好捧哏。 于谦如果不是老扯着脖子一个调门儿的嚷,他会比现在更可爱。但是方向是没错的。

赵佩茹、朱相臣、谢天顺这种风格,非有高超的艺术造诣不可。

包括刘宝瑞的捧哏,也并不讨喜。

你看看杨少华。乍一听好玩,听多了就狗血了。

你看看冯巩……

你再看看王声……那就别看了……

艺术不是一刀切。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是这么等而下之的。

所以说有了参照物,评价任何一个人就都好评价了。张文顺捧哏真不如他说单口的水平。大方向不对,用鸡贼去弥补是没有前途的。论鸡贼程度属于跟杨少华仿上仿下的水平吧。

好多人还提他捧的《大实话》,这算舞台事故好不好!

捧哏的不可不机灵,但是一定要藏住了。 捧哏的“反击”逗哏的,一定要以棉里藏针为努力的方向。我们不是花钱看台上鸡吵鹅斗去的。三分逗七分捧,也是建立在逗哏主动配合捧哏的基础上。现在的逗哏,捧哏这边都绷脸了,那边还自顾自叨叨叨,那这舞台还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捧哏也是没办法。再不抢戏就变成电线杆子了。

王玥波讲过一个张文顺的轶事:有年轻相声演员想找他借钱,刚往他跟前一走,还没张嘴,他先来了句“老了,不中用了,早晨坐车让小捋把钱包掏走了……”

鸡贼如此,不抢戏是不可能的。不然拿什么跟郭德纲要钱啊。






柴门闻犬吠666


张文顺是郭德纲早期的搭档,二人合作的一些作品很经典,张文顺的捧哏水平还可以,当然他的艺术造诣相当高,比某些所谓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强多了。

张文顺的捧哏独具特色

张文顺(1938~2009),生于北京,天资聪明,是北京市曲艺团第一科学员,师从佟大方先生。

上世纪50年代末,张文顺以某大学大一学生的身份,进入曲艺团学员班,相当惊世骇俗,那时候能上大学又说相声的都不是一般人。


张文顺十八九岁进团,而李金斗、王谦祥那时才十一二岁,张文顺负责给他们带文化课。

本来张文顺发展挺好的,可由于早恋,学校不允许,但张文顺不愿意背叛爱情,就曲艺团给开除了。

离开体制以后,张文顺做生意赚了点钱,后面认识郭德纲,很认可郭德纲,很快与他成为好朋友,共同创立了北京相声大会,即德云社的前身。

德云社早期后台没几个人,郭德纲缺搭档,便与张文顺合作。那时候,郭德纲才二十多岁,相声说的很好,有老艺术家的风格,而张文顺年龄稍微大了一点。不过,二人合作的还不错,一捧一逗的,非常默契。

张文顺的捧哏不按套路出牌,“你比我说损,我比你更损”的那种,蔫坏蔫坏的感觉。张文顺与郭德纲早期的作品有很多经典,《论50年相声之现状》、《大实话》等等,包袱很多,效果很好。

郭德纲成立德云社之后,一门心思扑在说相声上,他对捧哏的水平要求是相当高的。如果张文顺水平不行,即使他人再好也没用,会影响郭德纲的前途。

三分逗,七分捧,既然郭德纲愿意跟张文顺合作,说明他对张文顺还是认可的,张文顺的水平并不差。

张文顺后来没有跟郭德纲合作,是因为身体原因,年龄大了,再加上有病,在舞台上站久了会支撑不住。

张文顺可惜去世太早,如果他活到现在的话,还会有经典作品出来,他是发自内心热爱相声。

张文顺是真正的相声行家,比某些所谓的表演艺术家强太多了

主流相声界有很多的表演艺术家,相声大师等等,其实都是沽名钓誉,不会说相声,也不懂相声,而张文顺是真正的行家。

德云社早期的小剧场表演,张文顺经常一个人在台下坐着,看台上演员的表现,演出结束以后,当场就会给他们提意见,督促他们改进。张文顺在那时候就相当于一个把关人员,既是观众又是演员,评价比较中肯。

徐德亮、王文林等人离开德云社的时候,张文顺就说了,当初和郭德纲一起创立德云社,不是为了指着这些演员赚钱,而是为了让相声更好的传承。

张文顺和郭德纲一样,是真想为相声做点事,无论干什么都是全力以赴。张文顺和郭德纲合作过一段时间,在台上锻炼的机会挺多,他的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张文顺帮了郭德纲很多忙,是德云社的元老和工臣,到现在,德云社的后台还供着张文顺的头像。如果张文顺有在天之灵,看到郭德纲和德云社今天的成就,他肯定会非常欣慰的。


R娱记


大家好,我谈谈对张文顺先生艺术的造诣及对相声的贡献。①现在每提起相声界的郭德纲和德云社那是如雷贯耳,无人不知,在这当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就不能不提,他就是张文顺先生。张文顺先生是北京曲艺团第一科学员,师承佟大方,后又跟随架东冬学习滑稽大鼓,其捧哏风格含蓄幽默,自成一家,并发掘保存上演了一些已少演出的传统单口相声。②张文顺先生在复兴相声这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德云社的前身是北京相声大会,三位发起人是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老先生很欣赏当时还没名气的郭德纲的相声才华,大力支持。在德云社遇到困难时,一身正气的张文顺总是挺身而出,毕竟老先生在相声界辈分很高,谁都会给面子的。如果没有老先生的尽力支持,估计德云社也很难坚持下来。众人的艰辛努力终于迎来郭德纲与德云社今日的辉煌成就和相声艺术的复兴。这一切都有张文顺先生的功劳。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还望您多多交流与关注,谢谢大家。






休闲画题


张文顺做为德云社创始人之一,对德云社的贡献功不可没,只是当时相声这门艺术不被重视,不温不火,后来郭德纲这个后起之秀反而风头盖过了张文顺,但老先生不计较个人得失,努力的培养新人,提携后辈,对推动相声的发展做出了很大努力。



雪飞188836876


张文顺先生可称“德艺双馨”艺术家。德,在不被大家看好的郭德纲身上,投入巨大支持,不怕得罪同行,不在乎收入,还制定了年青一代相声艺人的传辈字号,云鹤九霄龙腾四海。艺,师承名家,迄今为止给郭德纲捧哏的演员中,唯一一个可以让郭德纲接不上话的演员,《全本大实话》是经典,后来于谦都不捧这段了,郭德纲自己唱去吧。


三省堂主凌云逍遥


张文顺老先生艺术造诣,非常棒,,捧哏捧得天衣无缝,见缝插针,让大家从头笑到尾,非常亲民,语言通顺活学活用,不可多得的人才,对大家和蔼可亲,艺人艺德不是一般相声演员做得到的,风格别出心裁,捧哏每一句话时间点拿捏分寸,顺畅如流水,口德艺德非常棒,做艺先做人,太值得后人学习了


张瑞往


张文顺病倒之时,曾对郭德纲说:“我最不放心我的孩子”。郭德纲说“有我呢”。岳云鹏说“也不知道师傅怎么突然就火了”,郭回答“我花着钱呐”。那些花钱买票的人们想想吧。


手机用户55477603757


张文顺先生是德云社的创社人之一,老先生是相声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了,白驹过隙,时光如梭,不觉间老先生已经驾鹤仙游十年矣!老先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相声,都是传世之作,具有很高的欣赏性,若果大家有空得闲,一定要好好欣赏欣赏,即可修身养性,又可愉悦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