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正說三國人物—公孫淵篇,打敗曹魏名將,自立為燕王最終兵敗身死

說起公孫淵,不得不提遼東地區,他包括今天的遼寧、吉林部分及朝鮮北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遼東太守公孫度(公孫淵的爺爺)據有遼東。這個割據勢力對東漢王朝、曹魏政權虛與委蛇,時叛時降,保持著半獨立的地位顯然是遼東王。公孫度死後,公孫康在其父死後繼任遼東太守。建安十二年(207年),其擒斬圖謀不軌的袁尚、袁熙兄弟,將其首級獻予曹操,被拜為左將軍,封襄平侯,與曹操一向交好。建安十四年(209年),公孫康大破高句麗,陷其國都,並討伐韓濊,設置帶方郡,進一步擴大遼東地區。公孫康死後因二子年幼,由其弟公孫恭繼任。

  但公孫恭則因病漸漸變成了閹人,不能治理遼東。公元228年(太和二年),公孫康兒子公孫淵逼奪叔父公孫恭之位。可魏明帝曹叡不聽劉曄勸告,默認公孫淵的政變,拜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正說三國人物—公孫淵篇,打敗曹魏名將,自立為燕王最終兵敗身死

公孫淵

  公孫淵繼為遼東太守後,並沒完全臣服曹魏,反而與東吳孫權來往,周璇於兩國之間,想從中牟利。孫權也想利用公孫淵夾擊曹魏,於是便遣張彌、許晏等,攜金玉珍寶,立公孫淵為燕王。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可他認為東吳遠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討伐,又垂涎東吳送來的珍寶,於是誘斬吳使,並將其首級獻給魏明帝。魏明帝見公孫淵斬殺東吳使臣,於是又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還讓他繼續持節任遼東太守,統領諸郡。可這引起孫權大怒,一度想跨海進攻遼東,好在被群臣勸阻了。

正說三國人物—公孫淵篇,打敗曹魏名將,自立為燕王最終兵敗身死

孫權

  魏明帝曹叡遣使者傅容、聶夔封公孫淵樂浪公,之前公孫淵派去洛陽的計吏又對公孫淵說:“使團中有位名叫左駿伯的人,力大無窮,不是普通人。”公孫淵大為恐懼,於是帶領甲士,包圍使者居住的學館,然後才出來拜見使者,又數次對陪伴的國內賓客口出惡言,使者回洛陽後,便對魏明帝彙報此事,魏明帝大怒。於是,在公元237年(景初元年),魏派幽州刺史毌丘儉發兵,並攜帶書信印章去徵召公孫淵。可一心謀取自立的公孫淵聞訊,立刻發兵,在遼隧阻擊毌丘儉,並與之展開激戰,打敗了毌丘儉。

正說三國人物—公孫淵篇,打敗曹魏名將,自立為燕王最終兵敗身死

毌丘儉

  打敗曹魏名將,公孫淵更加志得意滿,於是在景初元年(237年),公孫淵不顧臣下勸阻,公開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遼寧遼陽)。閉門會授予鮮卑單于印綬,給邊疆少數民族加封晉爵,並引誘鮮卑人去侵擾北方。又再次稱臣於吳,希望得到外援。

  面對公孫淵的自立挑釁,魏明帝曹叡當然不能做事不理,主動討伐公孫淵。此時,他想到的第一人選就是司馬懿。於是,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曹叡召司馬懿回京,命他率兵討伐。魏明帝曹叡向司馬懿詢問破敵之策。司馬懿說:“公孫淵棄城而走是最明智的選擇,其次,也應該憑藉遼水以對抗我們大軍,如果他坐守襄平,肯定會被我擒獲。”魏明帝又問:“公孫淵應該選擇哪種計策?”司馬懿回答:“只有聰明人能正確估量彼此實力。預先棄城,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他定會認為我們這次孤軍遠征不能持久,先在遼水抗拒,再退守襄平,這是中計和下計”。魏明帝問:“往還需要多少時間?”司馬懿說:“去百日,回百日,攻戰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時間足夠了。”

正說三國人物—公孫淵篇,打敗曹魏名將,自立為燕王最終兵敗身死

牛金

正說三國人物—公孫淵篇,打敗曹魏名將,自立為燕王最終兵敗身死

胡遵

  正月,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從京師出發,曹叡親自送行,並讓其弟司馬孚、其子司馬師親送到其故鄉溫縣,彰顯對司馬懿的禮遇。之後,司馬懿大軍經孤竹,越碣石,六月,進至遼水。公孫淵聽聞曹叡令司馬懿率領四萬大軍討伐自己,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20餘里,堅壁高壘,阻擊魏軍。顯然公孫淵的安排,早已被司馬懿預料了。而他向孫權求救,卻只換來孫權的一封簡單回信的應付而已,公孫淵只能自己獨立對抗司馬懿大軍。

正說三國人物—公孫淵篇,打敗曹魏名將,自立為燕王最終兵敗身死

司馬懿

  胸有成竹的司馬懿,早已安排。於是,第一步採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在南線多張旗幟,佯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逼進敵營。

  渡過遼水後,司馬懿採用第二步,攻其必救的策略,利用公孫淵主動在遼東據敵,襄平空虛。於是,不攻敵營,卻揮師直取公孫淵根據地襄平(今遼寧遼陽)。面對司馬懿的軍事部署,部將都不理解司馬懿不與敵軍主力交戰,而長途奔襲包圍襄平的計策。司馬懿說:“敵人堅營高壘,就是想讓我們兵疲糧盡,若攻城,正中其計。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現在他們大軍在此,老巢卻空。我直指襄平,敵軍必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

  果然,司馬懿包圍襄平,讓公孫淵主動不得不回師來救襄平。面對,公孫淵主動,司馬懿則整頓陣列前進,迎戰援軍。司馬懿對諸將說:“我之所以不攻其營,正是要等現在的局面。”於是指揮魏軍痛擊,三戰皆捷,大破公孫淵主力,並乘勝進圍襄平。

  然而包圍襄平的過程中,當時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十分恐懼,諸將打算遷營躲避水災。可為了穩定軍心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果然軍隊肅然。那公孫淵軍乘雨出城,打柴牧馬,安然自若。魏將領請求出擊,司馬懿不允。司馬陳圭曰問司馬懿:“當年攻上庸,八路並進,晝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時間裡,攻下堅城,殺了孟達。這次遠道而來,為什麼行動卻更加緩慢?”司馬懿說:“當年孟達軍隊少而糧食能支持一年,我們的兵是孟達的四倍糧食卻不足一月,以一月糧的軍隊對付有一年糧的軍隊,怎能不速戰速決?四打一,即使一半人傷亡,也是可行,當時不計死傷,正是要為有限的糧草爭取時間。而今敵兵多我軍少,敵糧少我糧多,又遇大雨,想速戰也不可能。從出兵開始,我就不擔心敵人來進攻,而是怕他們會逃跑。如今敵軍糧草將盡,我軍包圍尚未合攏,若現在搶掠牛馬,會逼他們逃走。兵者詭道,善因事變。他們現在憑藉人多和大水,雖然飢困,也不肯就擒。這時候更當穩住對方,不能為得小利而把敵人嚇跑。”司馬懿將計就計,故意示弱。朝廷聽說雨大敵強,不少人請求召還司馬懿。魏明帝對司馬懿十分信任,他說:“司馬懿臨危制變,生擒公孫淵指日可待。”

一月過後餘,雨停水漸退去。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晝夜強攻。城內糧盡,死者甚多,其將楊祚等降。時偶有流星自城西南向東北劃過,墜落在梁水附近,城中愈發震恐。公孫淵也很驚懼,八月,公孫淵派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請解圍而縛。可司馬懿卻毫不留情,斬殺了使者,發佈檄文嚴責:“昔日楚和鄭是並列的國家,鄭伯尚且肉袒牽羊而迎楚軍。孤家為王者大臣,位在上公,而王建等要我解圍退兵,如楚鄭一樣同列相待。二人年老糊塗,必是傳話不符原意,已經將他們斬首。若還有話要說,可再派年少明智果決的人來。”公孫淵又派侍中衛演來請求定日期送人質。司馬懿對他說:“作戰的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公孫淵若不肯自縛請罪,就是決心尋死了,不須送什麼人質。”公孫淵看求和不成,打算從城南突圍。可這早已被司馬懿察覺了。公孫淵全軍潰敗,他與兒子公孫修帶著數百騎兵向東南突圍而逃。司馬懿大軍在後面窮追不捨,在流星墜地的地方,殺死了公孫淵父子。入城後,司馬懿沒有收手,屠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收編百姓四萬戶。公孫氏祖孫三代,自中平六年(189年)經營遼東至景初二年,(238年)滅亡,共歷48年。而困擾著曹魏數十年來遼東問題終於徹底解決。

唐房玄齡等修撰的《晉書 · 宣帝紀》:" 既入城,男十五以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以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縱觀公孫淵之死,完全是公孫淵看不清楚形式,枉自尊大、自以為是的結果。他本應依附曹魏謀求自己的發展,卻首鼠兩端與孫權眉來眼去。後來盡然公開自立為王,與強自己百倍的曹魏為敵,無疑以卵擊石。面對司馬懿的進攻,他也沒有充分的準備和良好的計策對抗,自己的每一步舉措完全在司馬懿的掌控之中,最終城破被殺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