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從客家人的“釀菜”說起,一起探尋帶有濃濃中原味的客家菜發展史

本期導讀:

很多人或許聽說過,在清代初期,魯菜、川菜、粵菜以及蘇菜被稱為“四大菜系”,而到了清末時期,浙菜、閩菜、湘菜和徽菜分化成型,與前者並稱為“八大菜系”。事實上,隨著中華飲食文化的不斷髮展,中華美食早已不能用“八大菜系”所囊括。

就比如粵菜下面的廣府菜和潮汕菜,不管是口味還是賣相,其區別都很大。而同屬於粵菜下面的客家菜,也因具有鮮明的地方風味特色而自成體系。

本期文章,我們就從客家人的“釀菜”說起,一起探討一下客家菜的發展史。

從客家人的“釀菜”說起,一起探尋帶有濃濃中原味的客家菜發展史


客家人為什麼鍾情於“釀菜”?

說起“釀菜”,不得不提到客家人的來源。根據史料記載,客家人的先民可以溯源自晉代的中原人,那個時代,由於飽受戰亂以及天災影響,客家先民迫不得已踏上南遷之路。一代代人不斷往南遷徙,直到進入如今的廣東與福建地區。

從客家人的“釀菜”說起,一起探尋帶有濃濃中原味的客家菜發展史

“客家人”名字的由來也和字面意思相差不遠。步入嶺南,被當地人稱為“客”,於是“客而為家”,形成了客家。由於嶺南地區山多平地少,加上大多數平地早已被當地土著村民佔領,客家人只好住進山區。

山區相對封閉,使得客家人隨遷而來的“中原文化”得以完整保留,並在往後的數百年發展中,與廣府文化以及閩南文化區別開來,自成體系。源自“中原文化”的客家菜也自此誕生。

而說到客家菜,很多人聽到最多的莫過於客家“釀菜”系列的“客家釀豆腐”。“釀”是客家話裡的一個動詞,意為“植入餡料”的意思。而“釀豆腐”,顧名思義就是把餡料釀進豆腐裡邊去。這餡料主要是以肉餡為主,加以香菇、蔥蒜等輔料,配以鮮嫩白豆腐,形成了一道鮮嫩滑香、營養豐富的“釀豆腐”。

從客家人的“釀菜”說起,一起探尋帶有濃濃中原味的客家菜發展史

客家“釀菜”有非常出名的“客家三釀”之說,也就是“客家釀豆腐”、“客家釀苦瓜”、以及“客家釀茄子”。事實上,客家“釀菜”遠不止於“客家三釀”。俗話說,客家人“無釀不成席”,“萬物皆可釀”。除了豆腐、苦瓜、茄子,在客家人眼裡,香菇、辣椒、雞蛋,通通都可以衍變成“釀菜”,更讓外地人驚歎的是,金針菇都能被客家人發展成一道風味獨特的“釀菜”佳餚。

可是,客家人為何如此鍾情於“釀菜”呢?其實,這也主要是受其生活習慣以及歷史遷徙所影響。前面已經提到,客家先民是中原人,長途跋涉至嶺南時,隨之而遷的必定還有其中原文化。在中原人的風俗習慣裡,逢年過節都要吃餃子才圓滿,而在南方,稻多麥少,沒有面粉,為了思念家鄉親人,他們只能就地取材,用身邊盛產的各種蔬菜當餃子皮,把肉餡釀進去,從而形成了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各種“釀菜”。

從客家人的“釀菜”說起,一起探尋帶有濃濃中原味的客家菜發展史


客家菜的誕生與演變

通過客家“釀菜”系列,我們已經初步瞭解到客家菜的特點,也就是帶有濃濃中原味。但是,“釀菜”只是客家菜的冰山一角。接下來,我們繼續瞭解一下客家菜的誕生與演變。

客家菜如同客家話一樣古老,早已變成了中華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家人一路南遷,在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甚至是臺灣都有分佈。我們始終相信,隨著人口一同流動的,必定有其文化,毋庸置疑,這文化也包含著飲食文化。而客家菜的誕生,理論上講應該從客家先民的南遷之路算起,就已有成型。

隨著歷史長河的推進,飲食文化也會受新的環境所影響,不斷接納與包容,從而形成全新的特色。如果說按地域分佈來分,如今的客家菜已經形成了梅州流派、東江流派、北江流派、閩西流派,以及贛南流派等派系。每個派系,都有其濃濃的特色。

  • 梅州流派

梅州流派的主要代表是梅菜扣肉,這是當地人無比鍾情的一道簡單又常做的菜。其主料梅菜更是當地客家人的傳統名菜特產之一,採用鮮嫩大菜,經傳統工藝精製而成。

此外,“客家釀酒”也是梅州客家人所喜愛的美食,由此製作的“炒雞酒”更是產婦月內必定要食用的營養補品。“炒雞酒”又名“姜酒雞”,民間有言,“初生子,必以姜酒送外家,饗同宗,名曰‘送姜酒’”。

從客家人的“釀菜”說起,一起探尋帶有濃濃中原味的客家菜發展史

  • 東江流派

東江菜主要指惠州、河源一帶的客家菜,其最出名的菜必定與“雞”息息相關。我們更為熟悉的“客家鹽焗雞”,大多數時候都是指“東江鹽焗雞”。相傳“東江鹽焗雞”距今已有三百年曆史,關於它的傳說在民間也有諸多版本。而民間的口口相傳,更是讓其享譽南粵大地。

俗話說,“狗肉滾三滾,神仙都站不穩”。在東江流域的客家地區,狗肉也是一道比較出名的特色菜餚。當地甚是流行“開煲狗肉”,即用瓦煲慢火燉狗肉。輔以香料,配以廣東老陳皮,更是讓“開煲狗肉”香飄四溢。

從客家人的“釀菜”說起,一起探尋帶有濃濃中原味的客家菜發展史

  • 北江流派

北江流派主要指韶關、清遠一帶的客家聚集區。北江菜中,“水蒸雞”也是比較有特色的。這土雞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其不是食用普通飼料長大,而是食用蟲草穀物,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其製作方法也不一般,將整隻雞放鍋裡用水蒸熟,然後手撕成六大塊趁熱食用,十分鮮甜滑嫩。

從客家人的“釀菜”說起,一起探尋帶有濃濃中原味的客家菜發展史

  • 閩西流派

閩西就是福建長汀與龍巖地區,當地客家人根據飲食習慣,也同樣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閩西客家菜。比較有代表的就是“汀州豆腐”。長汀人做豆腐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唐開元年間,歷史也有一千二百多年。“汀州豆腐”之所以好吃出名,主要是因為其製作工藝中點豆腐環節,用的是酸漿而不是傳統的石膏或者滷水,這可以讓豆腐不酸不苦,特別地嫩滑爽口。

從客家人的“釀菜”說起,一起探尋帶有濃濃中原味的客家菜發展史

  • 贛南流派

贛南客家菜也叫贛州菜。其最有代表的菜莫過於“南安板鴨”。早在清朝時期,南安府就有板鴨生產。時至今日,“南安板鴨”早已成為了中國馳名商標。“南安板鴨”具有皮酥骨脆、瘦肉醬色、肥肉不膩等特點,廣受當地客家人的歡迎。

從客家人的“釀菜”說起,一起探尋帶有濃濃中原味的客家菜發展史


客家菜的特點

雖然說如今的客家菜已經演變出了五大派系,但是不管出自哪個派系,其都擁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口感偏“肥、鹹、熟”。

不管是遷徙之前的中原地區,亦或是遷徙之後的粵東、閩西山區,其都屬於內陸腹地,遠離海洋,讓客家菜原料主要以家養禽畜和山間野味為主,很少有海產品的加入。同時,口感偏“肥、鹹、熟”的特點,主要受客家先民的生活環境所影響。

客家人耕山住山,勞作強度大,肥膩食品能有效充飢,而糧食不足,讓他們長年累月更多以稀飯為主,因此菜鹹就比較適合下粥,還能補充身體鹽分,而偏熟的原因是客家人習慣用柴火,認為食物烹飪越熟,味道越香。

從客家人的“釀菜”說起,一起探尋帶有濃濃中原味的客家菜發展史


如今客家菜的經典之作

前文列舉了各大派系客家菜的代表作,但是客家菜的經典菜還有很多。像客家肉丸、白斬雞、豆腐乾、三及第等菜餚,在當地也是久負盛名的。

除此之外,客家菜還有很多“粄食”,因時令節氣不同而在變化。過年時節,吃“甜粄”,清明時分吃“清明粄”等等。同時,“老鼠粄”、“味酵粄”、“仙人粄”也是風味獨特,而以包子為原型發明的“客家釀粄”,更是客家菜的經典之作。

最後,以最具有文化代表的“客家三及第”的介紹來結束本文的探討。客家人非常重視教育,“崇文重教”在“客家三及第”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三及第主要是指,在過去的科舉時代,狀元、榜眼、探花為殿試頭三名,合稱為三及第。而客家人配以豬肝、瘦肉、粉腸三種食材,比喻為三及第,做出三及第湯,寄希望於自己的兒女能有所出息。

從客家人的“釀菜”說起,一起探尋帶有濃濃中原味的客家菜發展史


結語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遠不是三言兩語能所囊括。作為客家人一員的我,旨在通過自己從小到大的所見所聞,綜合各種耳濡目染的故事,寫出這篇文章,希望能讓大家更好地瞭解我們客家菜,從而認識我們客家人。

如果你覺得本文不錯的話,歡迎點贊轉發支持一下,又或者你認為本文的介紹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歡迎在評論區批評指正。我將悉心學習,為以後更好地推廣我們客家文化而努力。

我是未來煮夫,一個專注美食領域的創作者。歡迎你關注我,一起探尋更多中華美食之魅力。我們下期文章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