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台湾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为何最后却安葬到肥西大潜山

刘铭传,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清朝名臣,系台湾省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

台湾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为何最后却安葬到肥西大潜山

刘铭传故居,四周筑有内外两道深深的壕沟,壕沟内的水是从大潜山引来的金河水。四周的围墙用石头砌成,其上共建有五座碉堡。故居的外壕东南、东北角各建有一座大石桥。各桥分别有两层门楼七间,旧时住有兵勇保护圩子。刘铭传的一生有着传奇色彩,他在家里排 行老六,因少时生天花,人称刘六麻子。他1856年在六安兴办团练。1862年创办淮军“铭字营”,当时年仅26岁。台湾建省后,他当巡抚6年。

台湾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为何最后却安葬到肥西大潜山

台湾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为何最后却安葬到肥西大潜山

刘铭传还创造了中国六最:最早采用西式装备和操练方式,最早上奏折倡修铁路,最早在一省范围内推行全面改革并取得成效,在台湾创办全国最早的、独立的邮政局,在台湾修建最早的一条实际营运的铁路,在台湾提出中国最早的创办经济特区计划——基隆煤矿承办章程。

台湾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为何最后却安葬到肥西大潜山

刘铭传故居原建有房屋数百间,是合肥郊县当时一处规模宏大的私家圩宅,原建筑现多数不存。故居四周清雅静穆,风景怡人,现仍有当年刘铭传亲手栽植的广玉兰,虽经百年沧桑,至今仍高大挺拔,香飘四方。

过外吊桥进圩,便是内壕沟,再是吊桥和门楼。进入内壕沟,才是刘铭传家族居住的内宅。正大厅为三进,每进十三间,头进与二进之间的天井院是回廊包厢,第三进为两层堂楼,主要为女眷居所,正厅大门面对外壕沟的月牙塘,月牙塘的两尖角内弦是一个矩形荷花池,池中有花圃。

台湾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为何最后却安葬到肥西大潜山

台湾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为何最后却安葬到肥西大潜山

正大厅的西南角是西式洋楼,三间两层,小巧玲珑,楼上藏书,楼下住人。正大厅北面又有一座两层五间的“钢叉楼”。据说,故居的对面大潜山侧有一老虎洞,故而特建“钢叉楼”用于“压邪镇圩”。

台湾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为何最后却安葬到肥西大潜山

台湾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为何最后却安葬到肥西大潜山

因为刘铭传生前曾对家乡的大潜山饱含深情,据说年轻时的刘铭传曾登上大潜山仰天长叹:“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刘铭传成名后自称“大潜山人”,他创作的诗作也命名为《大潜山房诗钞》。

台湾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为何最后却安葬到肥西大潜山

墓园的总体布局,是遵照清朝官员墓葬制度一品官员的墓葬规格修建,总占地3.34公顷,垂直高差146米,设有壁照、三省桥、一道门、神道、牌楼、碑亭、华表、石像生、享堂、祭祀广场等,墓室就坐落于祭祀广场的中间。

台湾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为何最后却安葬到肥西大潜山

台湾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为何最后却安葬到肥西大潜山

刘铭传是晚清著名爱国将领、台湾首任巡抚,可是他的墓园为何建在了肥西的大潜山呢?原来由于种种原因,他的骨灰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安葬,而是被放在其后人的家中,直到2011年4月12日,刘铭传遗骨正式在其家乡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大潜山安葬。

台湾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为何最后却安葬到肥西大潜山

墓园看起来有点像南京中山陵,墓地位置非常好,左青龙右白虎,背靠大潜山,前有湖泊。

台湾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为何最后却安葬到肥西大潜山

墓园高度为146米,墓园外是一个大的停车场,一进门是一个照壁,经通道拾级而上,沿途可见石马、石猪和华表,在半山腰有祭祀的广场。

台湾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为何最后却安葬到肥西大潜山

台湾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为何最后却安葬到肥西大潜山

墓园的总体布局,是遵照清朝官员墓葬制度一品官员的墓葬规格修建,总占地3.34公顷,垂直高差146米,墓室就坐落于祭祀广场的中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