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学生没有思辨能力是什么原因?

活动中心17653708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若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就能促进其思维品质、语言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为学生发展的思想,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设计有价值的思辨话题,引导学生就思辨话题进行真诚的交流与对话。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必将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精心预设,有效引领,促进思辨

  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由于缺少有价值的思辨式话题的引导。

  二、立足文本,鼓励质疑,疑中有辨

  学贵有疑。

  三、教为主导,长善救失,思辨有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构建一个思辨空间,以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用心审视、辨别,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式,获得思辨能力的极大提升。

 


绿虎多样记


学生没有思辨能力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的教育体制,以考查学生成绩高低为标准。那么必然导致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忽视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而把大部分时间培养学生的做题解题能力。

在这样竞争性的背景下,加上知识的繁多,考题困难解题技巧的难度,往往导致深入的思考费时费力且对于提高成绩收效性价比不高。反之被动式的灌输式的学习,能够节省出时间锻炼解题技巧,取得较好成绩。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再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师仍然可以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个过程就好比在土里种下一颗种子,然后不断给它施肥浇水,帮助种子发芽成长,最后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比方说在讲解高中物理运动学的过程。我们通过实验总结发现: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定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然后向学生提问:力的作用效果都是怎么样的?如何定量的描述?进而得到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探究式的教学,不断逼迫学生进行思考,不断进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小马讲物理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

①矛盾分析;

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

⑤因果分析;

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

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⑧内容与形式分析;

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

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

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神奇动物集锦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了解什么是思辨能力。何谓思辨能力?简言之就是思考和辨析的能力。思考是对大脑输入的深化处理;辨析是对深入处理后信息的辨别分析。综合言之,思辨能力就是以分析信息为基础,对事物和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评估,最终形成能够解决问题的决策或结论的能力。

如果想具备思辨能力,就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从简单层面就是遇到问题自己找答案,不要找别人要答案。

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从大了说和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执行十多年了,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根植于每个教师的心中,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第一,学生依赖思想严重,不愿意独立思考。第二,学生机械训练多,不会独立思考。第三,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独立思考。第四,课堂存在形式化倾向,学生没有机会独立思考。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暖阳20191817


思辨能力可分为思考能力和表述能力两部份。

思辨能力,很大取决于天赋。但是通过后天的练习尤其是思考的深度是可以通过正确掌握思维逻辑和学习相关知识技能而提高的。

单纯的表达难一般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心理因素,就是缺乏自信,说话怕出丑,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观点的评价。第二个原因是说话时思维不能集中和连贯,导致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建议的练习方法是准备好发言稿后对着镜子说。逐渐摆脱稿子达到即兴就一个问题表述自己的看法。不少口若悬河的演说者,实际上都是这样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际锻炼成熟的。

关于思维的能力,建议认真学习思维逻辑后,主动用逻辑的方法随时考察自己的观点是否严密,同时是否符合你所要处理问题的环境和需要。后者则取决于你社会的阅历了。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优质英语短视频


1、孩子没有思辨力,反省的第一条:家长是否管教过严,与孩子沟通中,家长一直处于强势?我是专职办理小学生读书会的,有时我搞辩论赛,根据我的经验,我发现家长比较民主且允许孩子跟自己辩论(甚至吵架)的,孩子的思辨能力都较好,反之,家长比较强势的,孩子辩论赛上不太敢辩论,因为平时家庭的氛围就是不准思辨,只要听话,这点特别重要;每次孩子和自己争辩时,不要带情绪,多和孩子心平气和的辩论。

2、家长是否有意识(但不能太刻意,让孩子觉察到,自然一些)引导孩子和自己多交流?凡是家长用心倾听孩子的,不评判,孩子都愿意积极表达自己。如果家长不爱倾听,喜欢唠叨,喜欢评判,孩子根本就不想交流,哪有思辨?

3、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一起看看比较适合孩子看的辩论节目,如《奇葩说》,这是向榜样学习。

4、带上几个孩子喜欢的朋友,或者在读书会,创造微型辩论赛,让孩子体验辩论很有意思。根据我的经验,孩子们非常喜欢辩论,这是锻炼思辨能力的极佳方式。

5、家长自己也有意识学习,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引导孩子。家长的水平,会影响孩子的水平。

加油,从现在起行动起来啊![玫瑰]


温心名著导读


【题探】

题主之问,较为宽泛,所指学生,何龄是取?普一为小,博研乃大,学子成长,何段是好?学识厚薄,视野远近,思辨深浅,何原是由?固本于家,益智于校,习得于社,何因是根?

【题析】学生没有思辨能力是什么原因?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窥视:

第一,从语义上,推导“没有”的本义?

①在语义上,没有即无,无=零。那么,学生没有思辨能力——可否理解为学生的思辨能力为零?如果为零,那又意味着什么?如果不为零,那“没有”又该做何理解?

②思辨能力是学生乃至成人以后,贯穿于终生的“硬核”能力。思之,即思想、思维、思考;辨之,即认知、识别、分析、判断、明辨。一个人的全部生活,吃喝拉撒、学习工作、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功成名就、天伦福享,无不与思辨能力的存在休戚与共。因此,可以说,思辨能力之重要,几乎等同于生命存在之要义。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那些重度、深度的痴傻愚呆之类的人,他们与正常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思辨能力的高低与存无。在医学上,人殁的最终尺度,是以脑死亡为鉴定标准,此时的思辨能力已经为零。所以,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只有肉体躯壳的存在,等于失去了生命的价值。

③以“没有即无/无=零”的语义来理解,学生真要是“没有”思辨能力,那只有一种存在的可能:学生已经丧失了思辨能力。请注意,学生的概念,在这里是泛指,那么学生丧失思辨能力的可能就绝不存在。因此,这个“没有”的词性,只有作为形容词来借用的时侯,其语义才可以成立。

第二,从事实上,认识“没有”的价值?

分析与解答问题有一个原则:形容充许夸张,事实必须真实,逻辑不能混乱,结论须得靠谱。

①试问,学生面对某一问题或事物,不加以思辨,这样的状态就是没有思辨吗?按照意义推理的逻辑,没有意义的本身也是一种意义。依此逻辑,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不予回答的本身,就是一种回答;学生面对某一问题或事物,不加以思辨的本身,也是一种思辨。因此,学生没有思辨能力的“没有”,并不是本质上的“没有”。

②意义推理的价值在于,辨证的看待事物,才能本质的去认识和理解事物。那么,学生没有思辨能力的这个“没有”,应该是什么含义呢?依据常识,不外乎:学生的思辨状态、思辨方式、思辨逻辑、思辨内涵、思辨表达等,所呈现出来的现状,表现弱,水平低,质量差,甚至于根本就不愿开动脑筋去思辨。这样的学生为数不少,这样的“没有”已是常态,故而在为师、为长的前辈们的心中,难免期望有余,遗憾不少,怒其不争,恨其不慧,以至痛感“学生没有思辨能力”。实际上,从小学到大学,为数不少的学生,其思辨能力的表现非常的一般,而且,学不见长进,习不成行为,与老师们、长辈们心中所期望的,差距实在太大,这无疑是很真实的现状。

③客观而辨证的讲,处于成长期的学生,他们的诸多能力需要在学习中增进积累提升,同时又在增进积累提升的过程中反助于他们学习。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学习年龄阶段,他们的思辨能力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长,他们的学习成长又影响着他们的思辨能力。这种相互交融的内涵,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始终。把“学生没有思辨能力”中“的“没有”抽掉,让“学生没有思辨能力”中的“没有”变成“有”,这不正是教育本身的题中之议吗?这也不正是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们,所当尽的责任所在吗?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观点,“学生没有思辨能力是什么原因”之问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促使我们多层次、多角度的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进行问题的反思。

第三,从角度上,探寻“没有”的原因?

回答“学生没有思辨能力是什么原因”之问,我先从以下“三个环境因素”的扫描入手,看看是否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①家庭之养育环境。这应当是首要的决定因素。孩子思辨能力的形成、培养和提升,基本上是由家庭所主导的,父母的思想、行为的直接影响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发挥着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原生态课堂,道理就在于此。孩子思辨能力强弱的第一个外部发力因素,基本上都是由此决定。社会上,存在着这样的父母,孩子的天性从小就被压抑、打击,甚至被剥夺,思辨不受鼓励和支持,乖、听话、顺从就是好孩子。长此以往,结果可想而知。孩子教育只有一次机会,不可重来。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位成功的创业者,她与胞妹在其性格、兴趣、爱好、职业选择、言谈举止,乃至相貌,都显著的不同,原因就在于,俩人从小就由远在两地的奶奶和父母分别带大。幼年的成长以及早年的家庭教养环境,奠定了每个个体的思维模型。所以,学生没有思辨能力是什么原因的答案,应当首寻于此。

②学校之学习环境。这是后天的促进因素。学生的学习生涯长达十余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学生诸多能力也是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习得、巩固和提升的。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当然,教育改革的步伐,依然在前行之中,社会发出的负面声音,也不断入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论判重来都没有平静过,学分、考试、升学一直都是社会频繁聚焦的“主角”,“简单、听话、照做”的学习惯性依然在重复,“啃死书本”和“做作业的机器人”的这些说法多从孩子们的嘴里发出。总之,学校教育在增进和提升学生思辩能力方面的付出,功过之评的吵闹似乎也就没有停过。至少,有两种声音在对叫着:一是因果论——没有好矿石,怎么练好钢?二是可为论——只要努力,金石为开!学校的教育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作用如何?恐怕只有常年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才最有发言权。

③个人之心理环境。这是个体的本源因素。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学生而言,其思辨能力的强弱如何,完全因人、因事、因场景、因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无法一概而论。个体的差异,只能个别看待。有道是,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可能一般齐。而学生的思辨能力的现状,在小学中学大学里,自然也和十个无法一般齐的手指头一样吧!

【题榷】用词的准确,更益于理解。


银河道士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界定本问题的范畴。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引申为以下三点:

1.思辨能力是什么能力?
2.思辨能力有何种作用?
3.没有思辨能力意味着什么?

弄清以上三点,将对问题的理解很有帮助。然后我们才能谈及学生没有思辨能力的原因,以及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宽泛的思考。


1.思辨能力是什么能力?

定义: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例如,能区分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为仅凭经验观察就能够区分鸡蛋和鸭蛋;若要搞清楚“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只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

2.思辨能力有何种作用?

简单地说,思辨意味着思考和辨析,利用辨析的结果,可以认识世界,造福自身与社会。对一件事物的出现,我们可以通过思辨加深对其内在合理性(内核),外在价值性(外延)的认识和判断。比如“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争论?是“中医”不科学,还是“中医骗子”太多导致了这些争论。提高辨析能力,就可以比较完整地认识这些事物,进而认识我们的世界,认识我们自己,从而使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

3.没有思辨能力意味着什么?

1)"乌合之众"的盲从倾向:失去自我认知判断,失去自我的价值判断,直接导致盲从。例如法西斯主义的“美的政治”做法,直接导致了个人崇拜,泯灭个性,无条件的国家主义,最后不可避免的“民族优先主义”,走向“大屠杀和恐怖主义”,历史上德国发动的世界大战就是一部分现代人被蒙蔽,失去思辨能力的后果。

2)"娱乐至死"世俗化倾向:现代人的消费冲动,无节制的占有欲望,资本主义产业化扩张造成的经济矛盾和经济危机,无不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和日常生活。失去了思辨能力,就只能成为无根的野草,在旷野中迷失本真;失去了思辨能力,就只能成为大海上漂浮的小船,在暴风中失去航向。

3)否定理性化,走向虚无主义:现代文明的特征是“理性化”,既有“工具理性”指导下的自然科学,也有“价值理性”发展的伦理社会,还有“艺术理性”导致的现代艺术流派。“理性”与“反思”本身也需要保持着张力,导向“自由、民主”的客观现实和理想。


理解以上三点,我们可以接着分析本文命题:造成学生没有思辨能力的原因是什么?

狭义地看,“学生”意味着知识的不足,知识架构的缺失,需要能力的提升与境界的开阔。而广义地看,现代即为历史的学生,未来也将成为现代的“学生”。鉴于本文篇幅,我仅从社会宏观角度的“学生”来简要阐释这个问题。

1)文化伦理消极因素: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进入集权社会模式,流行的教育是“科举制度”。此种制度不需要创新,因为既无现实需要,也无内在动力。社会制度形成了超稳定结构,需要的不是科学,不是民主,不是独立,而是本身等级制度的维系和保证。因此,考生需要通晓“古人先贤”的文典著作,甚至都要成为“天子门生”。中国集权社会就成为自我循环的“死循环”过程,而小民“活着比死了更重要”。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指出了古代中国(特指集权)的现实是:理性主义丧失,世俗实用主义成为主流。“宕机与重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客观发展的现实危机:

进入近代中国之后,一大批仁人志士经过伟大斗争,争取到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这无疑为祖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理性主义”教育并未深入人心。换句话说,我们明白“自由、民主、富强”的好处,但不知道其背后的原因,知道“发展是硬道理”,但“理性的发展”更加重要。这些缺失都在建国之后造成了深刻的各种危机。尤其是进入21世纪,伴随改革开放,消费主义(不仅仅是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各种扭曲的价值观(如精致的利己主义)被安然接受,成为某些所谓的“精英阶层”的代言理论。更加加剧了“反理性主义”、“重享乐主义”思潮的蔓延。

3)我们面临的价值误区:

追求“大同世界”,追求个人和人类幸福,是无可厚非的。

孔子说,“大同之道,天下为公”——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

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了人类而献身。”——《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杰弗逊、罗伯特利·文斯顿、罗杰·谢尔曼说:“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

但是,我们却看到在当代中国,价值观扭曲现象。比如“学术造假”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无不体现着在利益驱动下,某些人丧失“理性主义”精神走向“虚无主义”的趋势。而普通的民众,即使意识到如此多的问题,却多以质疑别人,却少自我反思和问责。比如出了“事情”,要求政府兜底,却不追问自我的责任和担当。

一位作家说,“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如此的警钟应该长鸣。

——出自《伏尔泰语录》,原句是“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


怎样解决“思辨能力”的缺失

人的思辨能力似乎与生俱来。

对于学和问,孔子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对于美,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不过,很多时候思辨能力都被“自身认识”和“愚昧主义”所压制(无论这种“愚昧主义”是体现在个体或是整体)。而要解决“学生没有思辨能力”的问题,不仅仅需要教育界,更需要社会各界重视此问题,共同解决。重塑整个社会的“理性主义”精神,建立“多元化”思辨体系的视角和平台,凝聚民族的文化自信,也需要重申“理性精神”。

学生(不仅学生)应该从客观理性的角度,真实地看待自我,看待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从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中,坚持“真、善、美”的原则,按照“合理”“去魅”的方式教育学生,在危机中坚持“事实导向、问题导向”,清醒地分清“人”和“事”,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为个人,也为整个人类建造“生命共同体”。

唯有如此,才能解决学生没有思辨能力的问题。


@虫虫叔


虫虫叔


我们的教材及老师没有给学生思辨的机会。中国的教学从语文、自然到数理化,从名词解释、条文分析到数理解答,一概的“标准答案”,学生的思辨能力从哪来?我们的“标准化”教学和“标准化”考试得改革了。这些问题不是教育产业化或者社会化或者取消教师编制能解决的。恐怕结点还得从考试“方向”和大学培养人才方向的倾向引导上考虑。


123山野闲人


你问这问题,可能有一部分人会说,是教育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那个国家的学生的思辨能力强?尤其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思辨能力的强弱,主要是走向社会,接触很多的事接触不同类型的人,才有不同的认识方式,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对比,思辨能力才能发生变化,没对比就没判断也就没分辨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