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我国第四大姓氏,堪称帝王专属,你知道吗

引言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读起来是不是琅琅上口,勾起了你小时候的回忆。没错,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经常背的《百家姓》。说起姓氏,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但你了解它的起源,知道它的含义吗?下面就是官方给出的定义。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我国第四大姓氏,堪称帝王专属,你知道吗

百家姓中的文化图腾

我国现有姓氏见于文献的有多达5600多种,这其中有单姓,也有复姓,其中较为常用的就有一百多种。姓氏文化可以说是我国的独特文化,其历史也是源远流长。每个姓氏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千古流传的名人。而我们今天所要说的这个姓氏,它所创造的记录至今没有被打破。这个姓氏称帝称王者多达66人,他们所建立的王朝统治时间长达650多年。时至今日,使用这个姓氏的人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排名第四的超大人口,说到这里你可能已经猜到了,没错,这个姓氏就是“刘”姓。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刘”姓中的佼佼者和“刘”姓的起源。

大汉王朝的建立者-汉高祖刘邦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公元前256年,一个年轻妇人在大泽岸边休息,在梦中与神交合。这个时候风骤雨狂,电闪雷鸣,刘太公去看的时候,正好看到一个蛟龙趴在她的身上。过了不久,有了身孕,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产下了高祖。

这是《史记·高祖本纪》里面的故事,看了是不是觉得有点扯,汉高祖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真的是一点也不顾及刘太公的脸面啊。我估计着这是高祖在报复刘太公,谁让他当年对刘邦看不上眼呢。不过这也是当权者的惯用手段,为了给自己塑造一个“天命所归”的形象。试想哪朝哪代皇帝不盼个祥瑞什么的,没有也要造出一个来。

我国第四大姓氏,堪称帝王专属,你知道吗

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

汉高祖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斩白蛇起义”,与西楚霸王项羽逐鹿天下了。很多人对刘邦不了解,就觉得他是一个痞子,小混混,一个游手好闲,出身低微的人。这样的一个人要才学没有,要勇武也没有,论出身更是无话可说,最后却能够定鼎中原,实在是不可思议。而项羽则是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他出身高贵,勇猛无匹,力能扛鼎,而且用情至深,这样的一个人物放在哪部剧中都是妥妥的男一号,但是现实中却是兵败乌江,自刎而死。两相对比,是不是感觉落差有点大,令人难以接受。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刘邦的自谦产生的错觉。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是刘邦建国后在洛阳与诸臣宴饮时说过的话,至今广为流传,为人所熟知。这些话就被人当成了证据,说刘邦文不成武不就,你看看还是他自己说的。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只不过被人选择性忽略掉了。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知人善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刘邦用起来却是得心应手。试问又有几人真的能够说到做到。要知道,刘邦起兵的时候已经47岁了,而他的对手项羽才23岁。这样的一个年龄,已经是“毛发日益微,气血日益衰”的年龄了,古代人的寿命又没有现在那么长,而刘邦却能够克服种种艰难困苦,最终功成名就,你说说这是不是奇迹。

我国第四大姓氏,堪称帝王专属,你知道吗

霸王乌江自刎

与项羽相比,刘邦的出身可谓低矣。他只是秦朝庞大官僚体系里的一个小小螺丝钉,一个可有可无的泗水亭长。但就是这样一个草根人物,结束了自黄帝以来,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长达三千年的贵族血缘统治。使得“家天下”的局面得以终结,而通过个人奋斗而“王天下”成为现实。不得不说刘邦给了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幻想的可能。

东汉王朝的缔造者-刘秀

说起东汉光武帝刘秀,可能很多人都是一脸懵,因为刘秀存在感实在是太低了。说起历史上的明君雄主,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而光武皇帝刘秀和他建立的东汉王朝,却只能默默的躲在黑漆漆的角落。但是知名度不高并不代表刘秀的能力不强,恰恰相反,不管是个人能力、领袖魅力乃至文治武功、情感生活,刘秀的所作所为都是可圈可点、无可挑剔。

刘秀在长安游学的时候,看到负责守卫皇城的执金吾(禁军首领)出巡,声势浩大,威风凛凛,就感慨道: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后来刘秀果然娶到了阴丽华,并与之携手一生。刘秀用情至深,且专一,这在封建王朝简直是难以想象。《后汉书·光武帝纪》对他的形象有这样的描述:“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这样的人简直是毫无槽点,又没有什么八卦可以挖掘,知名度低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国第四大姓氏,堪称帝王专属,你知道吗

袁弘饰演的刘秀,形象蛮符合史书所描写的形象

说起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就要说到刘秀的成名之战-昆阳之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秀在哥哥刘縯的率领下也起兵造反,不久后加入了绿林军。这边王莽知道后就派了王邑率军镇压。而昆阳作为当时的一个战略要地,就首当其冲的成了王邑要征讨的目标。

不幸的是刘秀当时也在城中。王邑率领了号称有四十万(这个数据明显夸张了,不过保守估计也有十万)的大军奔赴昆阳,而此时的昆阳城中只有区区七千人,而且还是绿林军的人。这些人知道王邑进攻的消息后吓得屁滚尿流,都想着赶紧撤吧。这个时候当时还只是一个偏将军,平日里为人低调到尘埃里的刘秀站了出来,并且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刘秀把昆阳城的形势分析给了众人听,意思就是守城是死,逃跑也是死,与其这样不如和敌人拼了,还有一线生机。还提出自己出城去搬救兵。也是上天庇佑刘秀这个“天选之子”,此时的昆阳城外已被重重包围,昆阳城内的众人就是想跑也没地儿跑了,只得同意了刘秀的建议。

这边刘秀趁着敌人的包围圈还没有完全围好,率领了十几个亲信冲出城去搬救兵。但是到了定陵、郾城后,当地的将领听后只是一个劲的摇头,这可是有去无回的赔本买卖呀,谁敢去?刘秀看到后,又开始了自己的说教,摆事实讲道理,说如果他们不去救援昆阳,那王邑攻破昆阳后马上就会回守宛城(今河南南阳),而这些将领又都是宛城人,到时候就是想回去也回不去了。听到这里,众人才同意了刘秀的调遣,去救援昆阳。

我国第四大姓氏,堪称帝王专属,你知道吗

昆阳地势图

到达昆阳城外的刘秀一反常态,一马当先,直取敌营,斩杀了敌军数十人。别的汉军兵将看到后就很诧异,想着刘秀平时里不吭不响的,今天怎么跟吃了枪药一样这么猛,心里不服输,也冲了上去。就像李云龙说的“亮剑精神”一样,狭路相逢勇者胜,刘秀率领着七千援军在敌人十万大军的围困下,如入无人之境,斩杀了首级上千,直冲到了昆阳城。

而王莽这边的大将王邑也是昏了头,先是不准昆阳城内守军投降,逼的人家只得视死如归,又不同意手下谋士的建议,放松一个城门的围攻,在汉军伺机逃跑的时候给予致命一击。结果好几次大好的机会被白白浪费。刘秀率领援军回援后,又想着一鼓作气把刘秀给消灭掉,就亲自率领自己的护卫军一万多人去进攻刘秀,还下令别的军队不得上前帮忙。结果没想到把自己给作死了。

王邑这边的新军由于已经打了半个多月了,早已经是人困马乏,兵衰将疲,而刘秀这边则是生力军,又是跳出来的敢死队,虽然只有三千人,但是虎虎生威,所向披靡。这边刘秀一马当先率领众人来回冲杀,一下子把新军给打蒙了,周围围观的别的军队也蒙了,这个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还在沉思中呢,王邑的亲军已经是阵形大乱,四散而逃了。就这样,刘秀解了昆阳之围,并且扬名天下,真真正正的走到了舞台的中央。

后来刘秀在出巡河北的时候又聚齐了后来的“云台二十八将”,他们一起开创了东汉王朝的盛世。并且打破了“可以同患难,不能同富贵”的魔咒,同刘秀一起打天下,建立不世功勋的那些良臣猛将基本上都得以善终。史书有载

“名臣云集,骁将雨聚。君臣同心,始艰危,终克定。”这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是难能可贵的。

我国第四大姓氏,堪称帝王专属,你知道吗

云台二十八将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这种感觉,那就是刘邦和刘秀有这样的相似之处。刘邦是被世人所误解,而刘秀是被世人所忽视。而刘秀之所以被人忽视,恰恰是因为他太完美了,在他的身上简直找不到任何让人吐槽的地方,他的为人处世也是极尽完美,没有让人八卦的动力。

要知道,人性总是喜欢寻找别人的缺点,这样才能给自己的内心一个平衡。凭什么你那么完美?这样的人肯定不存在,不存在,不存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样的人确实不存在。

“刘”姓的起源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帝尧的后裔刘累(御龙氏)。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我国第四大姓氏,堪称帝王专属,你知道吗

·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外族的改姓,这其中包括西汉初年的赐姓,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匈奴改姓,北魏时期的独孤氏改姓等等。

发展至今,刘姓已经是我国排名第四的姓氏,有人口六千多万,这样的数量放在国外已经是一个国家的体量了,你说有多惊人。

结语

东、西两汉长达410年的悠久历史,使得“汉人”这个称呼流传至今,并且形成了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庞大的一个民族-汉族,这其中的渊源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挖掘。现如今中华姓氏要申报“世界记忆遗产”,这是一件很令人感慨的事情。姓氏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特色文化,是我们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共同去保护,去传承,去了解,去传播,让我们一起来加油吧,行动起来,把属于你的姓氏的独有的故事、文化来将给大家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