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東西方文化中的蝙蝠象徵意義為何不同,病毒宿主的它為何沒有滅絕

自從東西方文化交流以來,很多動物的象徵意義在人們的觀念中都被改變。這其中有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觀念差異,也有海洋文明有陸地文明的差異,更有農耕與農牧業之間的差異。比如龍、羊、菊、桃、百合、荷蓮等文化符號,在東西方的寓意就相差很遠。

東西方文化中的蝙蝠象徵意義為何不同,病毒宿主的它為何沒有滅絕


在東方文化中蝙蝠是遍福的寓意,並不是邪惡的生物。在傍晚的時候蝙蝠會飛出來捕食蚊蟲和昆蟲,顯然是有利於人類的。蝙蝠的長相很像十二生肖中的鼠,崇尚天干地支的古代認為蝙蝠是福和壽的代名詞。古代的五福臨門和福壽萬代的圖案中,就有蝙蝠的雕像和服飾。

蝙蝠糞便還是名貴的中藥夜明砂,在《本草綱目》等典籍中記載,蝙蝠的藥效包括治久咳,瘧疾,淋病,驚風,目翳,瘰癧,金瘡等疾病。

東西方文化中的蝙蝠象徵意義為何不同,病毒宿主的它為何沒有滅絕


蝙蝠在清朝和日本時代,都是吉祥的象徵。但是這種觀念在西方文化侵入之後就完全改變了。比如在林正英的恐怖片中,就多次出現蝙蝠的場景。西遊記中都沒出現的蝙蝠精,在葫蘆娃的動畫片中,就出現了蝙蝠精的形象。

在西方文化中蝙蝠被形容為一種邪惡生物,這種夜行生物成為了吸血鬼的象徵。狼人和蝙蝠吸血鬼是西方恐怖懸疑題材中,經常出現的蝙蝠場景。比如在暮月之城和蝙蝠俠中都出現了蝙蝠飛翔的場景。

那麼為何蝙蝠會在兩種文化中產生如此大的差異呢?這是因為蝙蝠的種類很多,在中國家蝙蝠很多,很多寄居在農家的屋簷之下。在西方牧區蝙蝠則被認為會傳染牛羊死亡的妖怪。

東西方文化中的蝙蝠象徵意義為何不同,病毒宿主的它為何沒有滅絕


那麼真實的蝙蝠是好是壞呢?

蝙蝠是唯一進化出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種類不同的蝙蝠食譜非常複雜。諸如昆蟲、花粉、血液、魚類等等,都是蝙蝠的食物,這使得蝙蝠的生存能力提升。蝙蝠的數量還是哺乳動物中比較大的,佔比大約20%。

另外根據研究發現蝙蝠的免疫系統不同於其他的哺乳動物,它很少出現病症。這也是它成為百毒不侵的宿主卻沒有滅絕的原因。蝙蝠體內有著一個“病毒庫”,其尿液、糞便中都攜帶不少高度多樣化的烈性病毒。

中國科學工作者則另闢蹊徑,找到了蝙蝠才是最終的源頭,這種病毒的主要宿主就是上文提到的蝙蝠。

2017年發表在《病毒進化》(Virus Evolution)的一篇論文認為蝙蝠是全球冠狀病毒的主要宿主。這篇論文進行了大量的數據比較和實地分析。對將近2萬隻蝙蝠和其他動物進行比較發現,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最多。不同種類和地區的蝙蝠,攜帶的病毒也不同。

東西方文化中的蝙蝠象徵意義為何不同,病毒宿主的它為何沒有滅絕


上文中中國的蝙蝠形象主要取自於居住在農家屋簷下的家蝙蝠,而不是山洞中的菊頭蝙蝠。由於人類的干擾很多品種的蝙蝠面臨著生存危機。比如在太平洋的蜜月勝地帕勞便有一種當地特色大餐,叫“水果蝙蝠”。在印度尼西亞當地的蝙蝠獵人會到蝙蝠棲息的洞穴口張網捕捉蝙蝠。在第三世界國家中蝙蝠等野生肉類是當地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人類在自然面前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也許有一天人類發現了蝙蝠的免疫機制就像雷達仿真一樣,會製造出造福人類的科技發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