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还是得到?

骏非美食粉丝圈


人活着……,基本上都是在奉献!我们上学读书是为了奉献社会;我们长大了参加工作也是一种奉献社会的表现;当到了适合结婚年龄时、我们又开始奉献给自己的小家庭和妻儿们了;当我们成为中老年时,又奉献给自己的父母和儿孙们了!我们这一代人“累并快乐着奉献”给别人,却很少想自己得到、享受什么东西。无私地奉献精神在50、60、70后这一代人的身上,最能体现出来的!

人活着总想得到的人,终究最后还是会失去很多的;奉献与得到是成正比的。你不付出、奉献就想得到很好的生活,就是得到了,也不会心安的。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和才智去勤劳、奋斗得到的收获、硕果才会甜在心里,用的踏实啊!所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奉献后的享受是最惬意的生活!




秋日的那朵紫云


生命的意义,首先在于健康、自由的活着。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而且有时候还不能单纯的用奉献和得到来定性。因为,没有谁能做到只奉献,不获得;也没有谁能做到只得到,不奉献。这就是有得必有失、祸福相依的道理。


农民只有精耕细作,用勤劳的汗水,才能换来丰收的果实;工人只有朝九晚五,尽职尽责,完成生产任务,才能获取工资,养家糊口;学生只有好好学习,刻苦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得到。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社会和他人作出了奉献,所得到的劳动报酬合情、合理、合法。利用职权贪污腐化,假公济私,巧取豪夺,不劳而获,则违背了社会人伦道德和法律法规。这样的获取必遭人民唾弃,终不长久。

人的一生,赤身而来,净身而去。金钱、名誉、地位,一切都如过眼云烟。留给子女的财富越多,对子女的福报就越少。做事无愧于人,相交无愧于心,无论奉献多少,得到多少,都会坦然面对。当到达生命终点时,能留给这个世界的,唯有后人对你一生的评价。


东海怀东


生命的意义,对于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什么样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祖国的一些科学家,建国前后,条件艰苦,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强大,他们放下自己的利益,从不要求什么,而是一生埋头于科研,有的甚至隐姓埋名。把青青奉献给祖国。他们是邓稼先,袁隆平,于敏,钱学森,钱三强等等。他们的奉献精神和英名,祖国和人民永远铭记在心。

新时代的祖国军人,有的在边防,在海防,有的在高寒地带,忠于职守,默默守护祖国的边防,书写光辉的青春,他们是可敬可爱的人。

也有一些人身居要职,心中想的不是人民,而是个人一己私利。一味索取,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最终也落得身败名裂。可悲可叹。

百年前的五四爱国运动,一些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为了祖国,高举科学的旗帜,走在时代的前列。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祖国的青年,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要敢于担当,敢于奋斗。为了祖国和人民,书写无悔的青春,书写光辉的人生!




二师兄去了高老庄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厘清奉献与得到的几层关系。

其一、奉献与得到是因果关系,奉献是因,得到是果。有句俗语叫“付出才有回报”,“付出”即“奉献”,“回报”即“得到”。付出的“因”不同,回报的“果”也不同,有的可能是金钱,有的可能是荣誉,有的可能是尊重……

其二、奉献与得到不能等量代换。科学家屠呦呦终其一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这是屠呦呦对人类社会战胜疟疾的最大奉献,她得到的是获诺贝尔科学奖和全社会的尊敬,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所以奉献的价值,不可能等同于得到的价值,奉献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往往奉献大于得到。

其三、奉献在前,得到在后。人是带有社会属性的,在社会关系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不管在什么岗位,我们做着不同的工作,劳动是奉献,知识是奉献、智慧是奉献……只有通过你的不断地奉献,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你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并得到社会的接纳和认可。就像老农春种、夏锄、秋收一样。我们工作也一样,任何单位不可能预先支付你的报酬,先工作,后薪水是历来的规则。只想得到不想奉献,除了婴儿,从来没有。有的人凭借手中的权力,一味地只想索取,那必将带来牢狱之灾,党纪不容,国法不许,社会不齿。

人生短暂,来到这个社会,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奉献就是我们生命的境界,得到也是人生的追求。我们掌控不了社会,但可以掌控自己,不求生命辉煌,但求无悔人生,做一个乐于奉献、对社会有用的人。




沙舟wang


生命意义是双螺旋存在。而不是被政治口号来定义。一是天赋的意义。二是社会意义。举例:一棵树一动物,天赋意义延续异变发展,从而改变了气候环境,它本身不能地存在,不以人们意识形态为转移。(本能意义,是天命赋予的)。二,是社会意义,树产生的树荫,能量,被其它动物强行占有了,树也确实提供了这些不,别人的必须。这叫社会意义,从而进入下一轮循环。无论你是骗取的,还是自欺欺人说是,劳动获取的能量。(社会意义)。社会意义对于天赋予的生命意义,没有任何意义,(除非你有政治目的),因为,社会意义是第二性的。虽然它提供了下一轮发展。原始生命意义提供资料,社会意义提供分配。


老钱334


人生的意义既是奉献也是得到

人生的意义不要一味索取。婴儿因他不懂事,各方面发育不全,他唯一的本能就是索取,饿了哭,当母亲把甘甜的乳汁送到你小嘴时,你会停止哭闹,迫不及待地吮吸乳汁。吮吸母乳是为了自已更快健康成长,因为母乳是最好的营养品。婴儿太小,只有得到,不可能奉献。而母爱对婴儿是无私的奉献,得到的是自已心爱的孩子成长,心里有无比的喜悦。

从幼儿,到上小学,初中,高中,以至上大学,开始是未成年人,后来上大学了,还没参加工作,不具备自食自力能力,还要依靠父母的抚养,解决吃饭,穿衣,住宿,受教育等各项开支。这父个年令叚的人,需要父母的奉献,你应该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的艰辛。你得到的是德智体美全面成长。

参加工作后,结婚生儿育女。该回报父母的恩德了,主动上交一定的瞻养费,"常回家看看"。同样,你应负起当父母的责任,对自己的儿女也是"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精神在家庭中传承,也是孝心的具体体现和不求回报的一种得到。

我们年老了,对儿女的奉献要量力而行。帮忙带孙辈,不是必须的义务,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定。对儿女生活的资助包括金钱的赞助,是在儿女有困难,并提出求助,才可"输血",不能一味地娇惯儿女,儿女养成"啃老"习惯。

长辈的奉献,在于传承好的家风,知恩报恩孝心孝顺。父母年老患病时,子女要嘘寒问暖。需要护理时,尽可能服伺在床前。工作压力大,单位不给假,要对父母的照料,有个妥善办法。或早晚抽时间看望,日间有人管,或请媬姆护理,或送老年公寓,医养托老中心。父母的安危冷暖不能不管不问,让父母晚年生活柒凉丶柒惨,那是儿女的不孝。

父母患癌症或其它重大疾病,要尊重父母的意见,尊重父母的生前预嘱,对没有抢救价值丶治疗价值的,不能一再表现"孝心",违背父母的意志,愚孝。借钱债台高筑,最后人财两空,倾家荡产,那活着的人日子还怎么过。

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得到的就是儿女听父母的话,放弃治疗,等待平静丶自然丶有尊严的死亡。

(自食自力,自应"其“,这父个年令段,"父"删馀,)


用户6096一帆风顺


生命的意义是活着

能活着就是幸福,就是得到。

如何活着?

付出是活着的真谛,只有付出(也就是舍),才有得到。一个人只想得到是永远不可能的,付出和得到是因果,因是付出(包含学习、用心、专注),果是得到(和付出对应的回报)。也许有人会说,我付出了却都是没有回报,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比如你在一块地里种下几颗豆子,你用心去浇水、去养护,他一定会回报给你几棵硕果累累的豆子,这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

奉献是一种付出,比如母亲对孩子的孕育、养育、培养,这是一种母爱的奉献;对邻居孤寡老人的长期赞助,这也是一种奉献,这是爱心的奉献;对公司长期工作,把公司当做家,辛辛苦苦一辈子,这是对职业的忠诚奉献。总之奉献一定会得到回报,如果为了得到而去付出(奉献),比如为了要隔壁孤寡老人的遗产而去照顾她,这种出于功利心,也叫有所图,这种付出往往不是真心,也往往没有预想得到的。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是感恩父母亲给予的生命,然后就是学习、成长、工作(付出)、不断进步,开心快乐的过好当下每一秒,得到总是在付出的同时对应回报给你。

无数的开心快乐的当下组成生命的意义!


正念甘露


生命的意义,在于得到而奉献。你想一下,你不得到,怎么去奉献?比如就像捐款一样,你自己都没有钱,没有得到,怎么去捐款?拿什么去捐?

还有,你看不惯世间的一些不平事,想管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你就要考取功名,必须是做官,做个刚正不阿清官,你才能有胆量和底气去管这些不平事。

想给可怜人一个馒头;想给贫困山区的孩子送去衣服;想给疾病患者送去健康,想让冤案假案错案不再发生,想给孩子们把毕生所学传授出去等等,你想奉献,是的,都想奉献,做个有用的人,伟大的人。可是,你要有条件,要够条件,这些条件你要有,你要会,你要懂,那就是你必须得到。得不到想奉献只能是空谈。


生活每一周


我认为关于“奉献”和“得到”仍然是某一类行为效果本身,以目的为导向,是现象。划分“奉献”或“得到”仍然是以物质利益为导向,把对谁“有用”作为根据。

“奉献”或“得到”简单地作为理性认知,是对利益所做的道德判断,未必得到了自己感性的认同。

“得到”符合人的本性,“奉献”是基于理性的博爱,有别于基于感性喜欢的优先行为,很多时候不会无条件地作为“感性喜欢”的行为动机。

具有普遍性,并被感性地接受的原理才是可以实践并充满人生智慧和意义。

有限度地“获得”符合普遍原理,狮子获取猎物的过程非常血腥,但是有限度的获取,符合自然规律,并不构成“恶,”各种母爱出于本能,符合自然规律,也不构成“善;”

符合普遍原理的所有行为在合理性上无差别,不依赖任何价值判断;

普遍原理只给出合理行为的最原初的根据;

人生的智慧和意义是行为动机符合普遍原理;

普遍原理不以目的为导向,因为践行普遍原理本身已经构成了目的,并使“得到”和“奉献”成为顺其自然的伴随状态;

普遍原理不依赖自我意识,以自我意识为依据的自我实现(物欲)以“有用”为原则,以实现目的为导向,使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事物的固有价值被异化为物欲的手段和工具;

自我意识使人的思维和行为被异化。摒弃自我意识虚无化自我,放弃物欲之日,也就是走出各种焦虑自我排斥之时。


郑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