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一品大員出差,如果被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會有什麼後果?

豔陽雪


基本沒有一品大員被殺 基本上是某個機構的最高長官如清末刺馬案中 馬新貽只是兩江總督為正二品 如領尚書銜或大學士銜則為正一品,建議題主可以改成地方最高軍政長官被刺或者中央樞紐的軍政長官被刺這樣可能更符合題主本意。當然放眼看世界的話美國總統都被刺殺好幾個了可以參考為一品大員或者超品大員,至於刺殺的話在我國古代也並非是明智之舉,古代大凡文臣武將都喜好借刀殺人,直接刺殺絕非明智之舉。例如有趙構借秦檜殺了岳飛。講究個面子。退一萬步講假設是某個老百姓一門心思要搞當朝權臣,我就說一句20世紀中葉的時候老百姓還填不飽肚子呢,飯都吃不起還談刺殺。不過有個怪事就是明代的棒縋案 那是個特例 若成功大抵不是個一品超品所能概括的了。


樾鏹


古代一品大員出差,如果被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會有什麼後果?小姐姐來給您解答。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一品大員”。隋唐時期,太師、太傅、太保、王爵、太尉、司徒、司空、國公等都是一品;宋前期一品的有尚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等;而清朝時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建威將軍、領侍衛內大臣等都是一品。縱然有很多職位我們不知道具體是做什麼的,但這些一品官員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是皇帝身邊地位極高的人,例如曾國藩。

(窮秀才成為一品大員的曾國藩)

既然如此,如果他們出差遭遇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那麼會有什麼後果呢?

歷史上就有這麼一位大員被殺的事例。嘉慶年間,淮安發生水災,嘉慶帝在知道這件事之後,趕忙撥了20萬白銀賑災。但實際上到百姓手裡卻是極少的一些。於是,嘉慶帝委派李毓昌徹查此事,當地的知縣知曉以後就想賄賂李毓昌。但李毓昌為人很是端正,並沒有接受知縣的賄賂。

(李毓昌出差圖)

後來李毓昌查清了真相,準備回京稟告。但當地知縣買通其家奴和護衛,將李毓昌給毒死了。李毓昌的夫人後來在丈夫的遺物中發現了他生前整理的那些證據,便讓仵作仔細驗屍,才發覺他是死於中毒。

嘉慶帝知道後特別憤怒,下令嚴查。最後當地的所有貪官都被處死,並把他們的心臟給挖出來,以此祭奠李毓昌。而他的家奴和護衛同樣全部被處死,當地總督以及江蘇巡撫也因為辦事不利,最後被免官發配到了新疆。從此事件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他們被殺害後的後果。

(嘉慶帝)

1. 首先,古代一品大員不會隨便出差,如果出差那麼肯定是受皇帝的指令,奉命做事。那麼此時,如果一品大員被暗殺或投毒,意外死亡,那麼一定會引起皇帝的重視。這種暗殺行為無疑是和皇帝作對,會被皇帝認為是一種“謀反行為”,皇帝肯定會全力調查清楚,因為這不僅是一個官員的死亡,在這背後可能隱藏了一場政治危機。所以那些護送他的護衛們基本上逃不掉死亡的命運,先是會被酷刑審問,即使查不出什麼,他們也必死無疑。作為一品大員的貼身護衛,他們最清楚其行程安排,若說與他們無關,誰又會相信呢?

2. 一品大員出差卻被殺害,在皇帝看來這無疑是在挑戰皇室的權威。若其幕後的指使者被捉住,肯定是要被斬首示眾的,以示皇帝的龍威。這都算輕的了,還很有可能面對的是滿門抄斬、滅九族這樣處置。除了這些兇手外,當地的地方官肯定也難逃厄運,也會受到處分,亦或因此丟了職位。

(地方官受處分)

3. 一品大員因出差而死,皇帝不會坐視不理。為了安撫其家人,肯定會在其死後封官加爵。追封他的職位,給他安排好葬禮等一切後事。其次就是這一品大員這麼重要的位置不能空著,皇帝定會安排其他合適的人選。

其實,在這些官員被殺害的背後,都是有一定的利益關係的,當一方的利益受損,那他們被殺害也是必然的。這其中的道理也是不言而喻。


小姐姐講史


堂堂朝廷一品大員,位高權重,為朝廷樞紐,一般的人都是見都見不到,但是若出現被人謀害的情況,一般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其實歷史上真實發生過朝天一品大員被殺刺客暗殺的情況,但是後果卻絕然不同。

在1870年7月26日,清朝晚期,堂堂的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大清王朝的一品大員,盡然在校閱士兵操練射箭回官署的路上,被刺死亡,這就是晚晴著名的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刺馬案發生後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慈禧怒不可遏,要求嚴懲並抓出幕後黑手。

刺殺馬新貽的人叫張汶祥,當天在馬新貽去官署西側箭道校閱士兵操練射箭,結束後步行回官署,剛走到門口,張汶祥的人從旁邊突然衝出來,馬新貽以為張汶祥想要告狀的樣子,誰知道張汶祥近身後突然抽出刀來刺向馬新貽,刺中了馬新貽腋下,次日,馬新貽因傷重不治身亡。

朝廷命護督將軍魁玉嚴審張汶祥,張汶祥的供詞反覆變更。過後魁玉與張之萬繼續複審,最後上奏供詞大意是:“張汶祥曾經是太平軍,後來又暗通海盜,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時,捕殺南田海盜,張汶祥的同黨大多被殺,妻子為人擄掠。馬新貽到寧波閱兵時,張汶祥遞呈控拆但沒有被受理,因此而懷恨在心,並沒有人指使他,請以大逆定罪。”

朝廷對這樣的供詞當然不滿意,又派刑部尚書鄭敦謹會同新任兩江總督曾國藩複審,結果還是不了了之,最後以張汶祥暗通海盜圖謀報復定案,張汶祥被凌遲處死,並殺其子。

馬新貽被刺案的背後一定有人支持,不然一個堂堂的國家一品大員,誰敢輕易傷害,而這個幕後主使就是湘軍。江寧是湘軍攻下來的,兩江一直被湘軍視為私地,他們在那裡經營了數年,但是馬新貽的到來很明顯動了湘軍的利益,所以湘軍採取了這種極端的手段。馬新貽被殺後,朝廷立即派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以維持兩江的穩定。

雖然有很多人懷疑是曾國藩,但是從整個事件的過程分析,曾國藩極有可能並非“張汶祥刺殺馬新貽案”的幕後主使,而是其弟------湘軍總督曾國荃,但曾國藩顯然知道是其弟和湘軍集團所為。然而此案關乎曾氏家族和湘軍集團的聲譽、威望,也害怕如若揭穿此案可能會牽連出更多的劣跡、更多的人,引發全面崩潰,因此曾國藩不得不曲為遮掩,並想辦法消除後患。

由於馬新貽案背後的勢力涉及到湘軍,而湘軍的實力當時還很強大,所以這個案子也是不了了之,最後僅僅處死了張汶祥及其家人。

相同的情況,還發生在中國盛世唐朝,只不過此時的唐朝已經不是盛世,而是逐漸走向衰敗。在唐憲宗時期,公元815年6月3日,報曉晨鼓敲過,天色未明,大唐宰相武元衡即啟門戶,出了自己在長安城靖良坊的府第車門,沿著寬一百步的道路左側行進,赴大明宮上朝,剛出靖安坊東門,被躲在暗處的刺客射滅燈籠遇刺身亡,同時上朝的副手裴度同樣遇刺受傷。

這一幕被大唐寫實詩人白君易記錄下來,當時武元衡是唐朝宰相,由於唐朝宰相的品級都比價低,屬於三品(唐朝一二品都為虛職),但是其實際權力相當於後世的一品大員,刺殺朝廷宰相的兇手很快被查出來,幕後主使為平盧節度使李師道。

由於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嚴重,各地藩鎮在財政上自收自支,不向朝廷交稅,且在人員繼承上,自己決定,無視朝廷指令,可以說,一個藩鎮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所以唐憲宗時期想進行整治,而唐憲宗的主要幫手就是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此二人主張鐵腕削藩,觸及了各地節度使的利益,所以遭到節度使記恨,而被殺害。

武元衡被殺,裴度受傷,各地節度使以為唐憲宗會暫緩削藩,可惜他們打錯算盤,唐憲宗繼續推行削藩,並且裴度傷愈之後也積極促成皇帝削藩。最終裴度出班請命,親自督戰。在裴度的監督下,戰役屢戰屢勝,且在十月生擒了吳元濟。過了一年,朝廷開始向山東的李師道用兵,也是大獲勝利。

唐憲宗與裴度完成了武元衡未完成的遺願,也幫他報仇雪恨,為唐朝迎來了一個小中興。

這兩個朝廷大員被殺的背後都是有利益集團的衝突,普通人根本做不到刺殺一品大員,而刺殺一品大員的後果就要看背後集團的實力,湘軍實力大,朝廷不敢動;而山東節度使實力弱,最終被朝廷打敗。


帝國烽火


在古代只要不是亂世,國家的治安還是很不錯的。針對朝廷大員的刺殺並不多見,刺殺成功的更少。

這裡有清朝的兩個刺殺案例,看看刺殺清朝的朝廷大員有什麼樣的後果。

兩江總都馬新貽被刺

1868年,慈禧任命馬新貽為兩江總督,取代曾國藩,主管三省軍政要務。馬新貽在兩年裡,對湘軍進行了載軍,對湘軍背景的哥老會進行了打擊。

1870年,在總督府門口,張文祥假意求見,馬新貽在兵丁簇擁的情況下,被張文祥暴起一刀刺中,不治而死,引起朝廷震動。 很明顯,馬新貽被刺,是因為動了湘軍的蛋糕但是。

這麼大的案件,慈祥也給予足夠重視,案件審理卻一拖再拖,中途換了好幾個主審。最後卻以“張文祥是太平太國餘孽尋仇”為結論,將張文祥開胸破肚了事,大事化小,草草結案。

愛新覺羅.良弼被炸

良弼作為“清末五傑”之一,清皇族宗社黨的帶頭大哥。在辛亥革命後,堅決要求清廷組織力量與革命軍決一死戰,堅決反對清廷退位,屬於滿清皇族中的鷹派。

毫無疑問,良弼是辛亥革命後,清帝遜位、南北議和的絆腳石。1912年,革命黨人彭佳珍潛伏了良弼家附近,待到良弼議事回家時,彭佳珍點著炸彈衝向良弼。彭佳珍當場炸死,良弼被炸掉一條腿後,醫治無效死亡。

這時的清朝朝廷,已經沒了主心骨,良弼之死,也沒人追查原因、追究責任。反而門為爆的發生,嚇壞軟骨頭的滿清皇族,十來天后,清廢帝宣佈退位。良弼這個口碑不錯的漢子,就那樣死的不明不白。

一般說來,古代作為朝廷大員,一個個都養尊處優,護衛力量必不可少。個人仇殺的情況不多,所以針對朝廷大員的刺殺,往往參雜了政治因素,最後的解決往往是政治方式來解決。

爾朱少帥


一品大員被刺殺的案例是非常罕見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末的“刺馬案”以及唐代的“武元衡遇刺案”

古代官員出行一般都是攜帶隨扈的,一品大員出巡更是有大量武士傍身,並且布衣百姓碰見官員出行的隊伍是必須迴避的,普通人很難接近官員所乘坐的車馬或轎子的。

而且高級官員在外的吃住也一般是在衙門裡,有專門的人員負責,飲食安全也是有保障的。所以古代刺殺一名高級官員是很困難的,除非有更加強大的勢力在幕後指使,這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刺殺案件就是清末的“刺馬案”。

(古代官員出巡前呼後擁,刺客根本無從下手)

1864年7月19日,湘軍轟塌天京太平門附近城牆10餘丈,隨後湘軍蜂擁入城,城內的太平軍將士全部力戰而死,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此宣告終結。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的北伐軍甚至打到了天津附近,猶如當年的李自成,以至於咸豐皇帝哀嘆:明末之鑑,猶在眼前。此時的清廷甚至已經做好了放棄北京,退守東北的打算了。

為了剿滅太平天國,清廷下令允許漢人自辦團練對抗太平軍,並且咸豐帝還許下承諾,誰能剿滅太平軍,就封其為王。

但是就在湘軍攻陷天京之後,曾國藩並沒有等來朝廷封王的恩旨,反而遭到了清廷的嚴厲斥責,追問其天國聖庫中鉅額財富的去向,到最後曾國藩也只是被封了個一等侯爵。

清代爵位非常繁雜,也非常多,一等侯爵距離王爵還差著起碼四個等級呢!而一等候也不是侯爵中的最高級,清代在一等候前面還有一個“一等侯爵兼一雲騎尉”。

曾國藩為清廷立下了曠世神功,按理說應該被封王,跟曾國藩一起平亂的蒙古將領僧格林沁都被封王了,而曾國藩卻僅僅是個侯爵。這顯然是清廷對漢人的一種歧視,也表現出清廷對曾國藩的不信任。

不過雖然爵位不高,但在拿下南京之後,江南各地督撫要職卻都落入了湘軍手中。而曾國藩也就地擔任兩江總督一職,在江淮一代可謂是隻手遮天。面對手握重兵實權的湘軍,清廷是寢食難安。於是在1868年,清政府下旨調任曾國藩為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是清代封疆大吏之首,地位比兩江總督稍微高一點。不過這個調任對曾國藩而言其實是明升暗降,這明擺著是一則調虎離山之計,目的就是讓曾國藩離開自己在江蘇的根據地,防止其傭兵作亂。並且調走了曾國藩也可讓湘軍群龍無首,便於朝廷對他們進行控制和裁撤。

面對朝廷的旨意,曾國藩也不敢公然抗旨,若是抗旨則如同造反,曾國藩四年前都沒敢造反,如今就更不敢了。於是他接受了調令,起身北上。曾國藩離任之後,清廷立即命令閩浙總督新貽一擔任兩江總督。

馬新貽,回族,山東菏澤,是清代官職最高的回族人。當接到朝廷的旨意時,馬新貽非常恐懼,因為他知道南京的“水”很深,這個活不好乾啊。但是身負朝廷重託,馬新貽也不敢遲疑。

在到任兩江總督之後,馬新貽立即著手裁撤湘軍,打擊湘軍勢力,試圖重新恢復中央對兩江地區的控制。不過正當馬新貽欲大展宏圖之際, 他本人卻在上任僅僅兩年後遇刺身亡了!

1870年8月22日,馬新貽在箭場參加完閱射後步行回官署,剛走到官署後院門口,突然從人群中衝出一人,口呼冤枉。而正在眾人遲疑之際,這人迅速拔出匕首,直刺入馬新貽的右肋。隨後馬新貽被侍從迅速抬回總督府,但是很快就因失血過多斃命了。

兩江總督可是從一品的朝廷大員,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這可是大清開天闢地頭一回。而且刺客張汶祥僅以一人之力就輕而易舉地衝到了馬新貽的身邊,試問馬新貽身邊的數十位侍從在幹嘛呢?

在此要說明的是,在通常情況下即便是馬新貽同意接見喊冤的張汶祥,張汶祥也必須跪在距離馬新貽七八米遠的地方,不允許靠近馬新貽。而他的訴狀只能由差役接下,再轉交給馬新貽,張汶祥跟馬新貽是不能發生身體接觸的,也不可能近距離接近馬新貽。

相隔這麼遠的距離,即便是張汶祥想拔刀行刺,周圍的武士也有充足反應時間將他擒獲,決不可能讓他直抵馬新貽面前。

但在馬新貽遇刺那天,張汶祥偏偏就被直接帶到了馬新貽面前,並且一刀直插其要害。如其情形,確實讓人大為生疑。

(《投名狀》中李連杰所飾演的龐青雲,其人物原型就是馬新貽)

清政府得知馬新貽遇刺的消息後大怒,急派滿洲人富察魁玉代理兩江總督一職,並命令富察魁玉會同江蘇布政使梅啟照和漕運總督張之萬一起審理這件驚天大案。但是這仨人磨嘰了許久也沒有給朝廷審出一個結果,最後只是以“私仇報復”結案。

對於這個審問結果朝廷根本不相信,但此時清廷也意識到了事情的本質,於是慈禧太后下旨調曾國藩火速回任兩江總督,並加派刑部尚書鄭敦謹為欽差大臣,令二人再度趕赴江寧複審此案。

鄭敦謹是出了名的幹吏,做事雷厲風行,在來到南京後就開始提審張汶祥。但是與鄭敦謹一同審案的曾國藩卻總是一言不發,這讓鄭敦謹非常疑惑。在連續審問多日之後,鄭敦謹終於按耐不住,詢問曾國藩對此案的看法。而曾則表示:看來只能以之前的供詞結案了。

鄭敦謹聽聞之後,心中已然是水落石出,立即以“聽受海盜指使並挾私怨行刺,實無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謀之人”為理由定案並向朝廷結案。而鄭敦謹也自知案件涉及重大,在結案後沒有回京述職,走到半路就辭職了不幹了。

很明顯,“刺馬案”就是湘軍一首策劃的,而前來調查的各路官員也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個個皆裝聾作啞。而慈禧也擔心繼續查下去會逼反湘軍,於是被迫放棄了對湘淮勢力的打壓,自此南方諸省徹底被漢人所控制。

1871年10月,清廷將張汶祥凌遲處死,並將其被剖腹挖心,祭奠馬新貽。

除了“刺馬案”外,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高官遇刺案件還是唐代“武元衡遇刺案”。公元815年唐憲宗時期的丞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遭遇刺客暗殺身亡,而這件驚天大案的幕後指使者則是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

由“刺馬案”和“武元衡遇刺案”可見,在和平時期刺殺朝廷大員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是亂世中的朝野政治鬥爭,否則一般的老百姓連靠近官員的機會都沒有。

(古代官員出巡所使用的寫有“迴避”和“肅靜”的牌子)


千佛山車神


中國封建歷史上欽差鮮有被暗殺的,尤其是一品大員。其實封建時代,吏治還是相當腐敗的,而且也有不少的皇帝會派出欽差大臣或者類似的專員前去察查,那麼為什麼會很少有大臣被暗殺呢?雖然說鮮有被暗殺的,但是還是有個例,等看了這個朋友們也許就知道暗殺欽差的後果了,也就知道為什麼不敢暗殺欽差了。

這件暗殺欽差的事件就是清朝時期的四大冤案之一的《淮安奇案》。而主角就是李毓昌。

(李毓昌畫像)

李毓昌是嘉慶年間的進士,但因為沒有實缺,他只能在江蘇巡撫衙門候缺。就在這年,山陽縣(也就是今天的淮安)發生了水災,嘉慶下命賑災,為了防止貪汙,李毓昌就被派到山陽縣負責查賑,而山陽縣令王伸漢則是大肆貪汙。

為了防止事情敗露,王伸漢於是對前來查賑的10名官員都進行了賄賂,包括李毓昌。而這10人皆收受了王的賄賂,唯獨李毓昌拒不接受。不僅如此,李毓昌還極力投身於查賑之事,事必躬親,並且查出了王伸漢的貪汙之事。這讓王伸漢極為恐慌,王伸漢不得已再次對李毓昌進行賄賂,沒想到還是被李毓昌嚴辭拒絕,而且李毓昌還將王伸漢痛罵了一頓,道:

為官之道貴在清廉,攫取饑民之口食非民之父母所為。對剋扣賑銀之事任公自為之,在下實不敢自汙以欺天也,然我必呈之上臺,以救生民於水火,以正朝廷之律令!

李毓昌這一番言語可謂是振聾發聵,完全劃清了與貪官王伸漢的界限,而他的嚴辭拒絕也徹底使王伸漢失去了通過賄賂來擺平他的耐心。於是,一個謀殺李毓昌的計劃開始了。
(嘉慶皇帝影視形象)

王伸漢買通了李毓昌的三個僕人,然後在李毓昌喝的茶水中下毒,李毓昌中毒後,又將李毓昌勒死,事後做成了自縊身亡的樣子。可惜就是這麼一個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好官就這樣死在了歹人之手,實在是可惜。

事後王伸漢又買通淮安知府,對李毓昌自縊定了案,事情似乎就這樣結束了。結果在第二年春天的時候,李毓昌的妻子在丈夫的遺物中發現了血衣以及寫著“山陽冒賑、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負天子”之類的話,這使得李妻開始懷疑丈夫的死並不簡單,於是決定開棺驗屍。果然發現,李毓昌乃是中毒而死。李毓昌的叔父立即趕赴京城告狀,得知此事的嘉慶極為惱怒,當即下令徹查此案。
(嘉慶皇帝畫像)

皇帝親自下令,事情果然辦得快,案情也迅速大白於天下,並由嘉慶親自批示,對涉案人員做了以下懲處:

罪魁禍首山陽縣令王伸漢被處斬立決,同謀淮安知府則被處絞刑,出賣李毓昌的三個僕人皆被凌遲處死,而首犯僕人更是被押解到李毓昌的墓前被凌遲處死,以祭奠李毓昌。同時,兩江總督鐵保、江蘇巡撫汪日章、均被革職並流放烏魯木齊,另外和李毓昌一同前去查賑的9名官員也被革職查辦。

罪魁禍首被殺是罪有應得,而貴為封疆大吏的兩江總督與江蘇巡撫居然受牽連以致都被革職並且流放,由此可見暗殺欽差的結果是極為嚴重的。因此如果一品的大官出差被殺,事情可能會極其嚴重,直接參與者輕則滿門抄斬,重則罪及三族、九族,而當地的官員皆會因為保護不力或者不作為而被牽連問罪查辦,從這個事件就可以推測一二。


小祁說歷史


封建社會的官場,講的是排場。這場面可不是吹的。自開始封官為吏那一刻起,沒有人不是不企圖爬得更高的。地位越高,官位就大,排場也就更喧囂,威風八面,極能滿足為官爭風光耀祖宗的目的,讓鄰里側目而敬畏之。

至若在位為政,在地方在朝廷。官員的出行是雙重保護的。一是官位上的相應配製。比如,蕭何在相國位,劉邦增二千人保護。二是,私人的保鏢,家將(這在歷朝歷代官方允許),比如,秦朝李斯上班,護衛人馬走了半條街,讓秦皇大為不滿。——這些位極人臣的一品大員,平日裡尚且如此,一旦奉了皇命外出赴任或調研,那戶部,禮部,吏部,甚至兵部也有所安排,更別說私人武裝,沿途地方,江湖俠客的拱衛了。這樣一來,想行刺,劫道的綠林人士遇到的困難就非常的多了。外人想靠近也沒辦法。至於下毒,人家有試吃的奴才先嚐,先死的中毒的是別人。只有意外死亡,如秦始皇崩在沙丘,才叫天意。

總之是,官員一去,大多能安抵目的的。 有如意外死亡。六部中的刑部就有事幹了,該怎麼著,按刑條辦理就是了,後果是誰,逮誰就是了。這一點不困難。





劉一千五


除乾隆設立過“超品”這個品級外,一品就是古代官員的最高品級了,這個級別大員遭到暗殺是非常罕見的,兩千多年中主要的例子有唐朝楊國忠和武元衡被刺殺、遼朝蕭思溫被刺殺、南宋韓侂冑被刺殺。

這四個事例無一不牽扯著重大的政治事件,都有著極深的政治背景,沒有一個是單純的意外。

楊國忠死於太子爭位

楊國忠被刺殺的的背景是安史之亂爆發,叛兵勢如破竹橫掃河北、攻入潼關,國都長安危在旦夕。太子李亨、宰相楊國忠等人隨唐玄宗逃向蜀地,走到馬嵬驛時隨行的士兵發生變亂,他們非常有目的性地殺死了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和寵臣楊國忠等人。

這場突如其來的士兵變亂,並非是士兵們的自發行為,而是當時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的煽動,陳玄禮之所以這樣做,則是聽從了楊國忠的政敵太子李亨的授意。那麼太子李亨又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鬧內訌呢?

在馬嵬驛殺死專擅朝政的楊國忠後,太子李亨隨即脫離唐玄宗的入蜀隊伍,北上至靈武后自行繼承皇位,把唐玄宗擠到了太上皇的虛位上。

可見,如果不是發生安史之亂這種非常事件,即使是貴為太子李亨,也不具備用非常手段殺死一品大員的實力,其他人就更難以做到了。

武元衡死於藩鎮抗衡

武元衡是唐憲宗時期的宰相,他在上朝途中被刺客暗殺。同一時間,副宰相裴度也在上朝途中被另一路刺客襲擊,也險些身亡。兩位宰相同時在京城遇襲,這顯然是精心組織的陰謀活動。不久後,神策大將軍王士則將涉事的5名刺客捉拿斬首,並調查出幕後的主使者是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和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

當時的背景是淮西節度使吳元濟謀反,宰相武元衡是唐憲宗任命的平叛軍總指揮,副宰相裴度則受命赴軍前行營宣慰,他們倆是朝廷中對藩鎮的主戰派。王承宗、李師道視淮西為他們與朝廷之間的屏障,所以他們聯手刺殺武、裴這兩位主戰派,就是為了幫助吳元濟抗衡朝廷。

武元衡、裴度個人的生死,實際上關係著李唐的國運,後來率軍平定淮西的裴度如果不是在刺殺中倖免於難,那麼隨後的憲宗中興就有可能不會出現。

蕭思溫死於擁立派內訌

蕭思溫是遼景宗初年的宰相,他也是遼景宗的岳父。遼朝皇帝的更迭很多伴隨著弒君這種惡性權鬥,遼景宗就是在遼穆宗被殺後,得到北院樞密使蕭思溫、南院樞密使高勳、飛龍使女裡等人的擁立而繼位為帝。

但是遼景宗繼位之後,在利益分配上非常不均,他把北府宰相、尚書令等能給的頭銜都給了岳父蕭思溫,最過分的是還把他封為魏王。這種厚此薄彼的做法,必然引起擁立派中仍在原地踏步的高勳和女裡的強烈不滿,於是他們就策劃了對蕭思溫的暗殺。

韓侂冑死於國策之爭

韓侂冑是宋寧宗時期的宰相,他主持了對金國的開禧北伐,卻因此惹來殺身之禍。在北伐的次年,韓侂冑在上朝途中被刺客劫持到玉津園夾牆內殺害。而幕後的兇手,正是在韓侂冑死後掌握軍政大權的楊皇后和禮部侍郎史彌遠。

楊皇后和史彌遠之所以要殺韓侂冑,跟趙構、秦檜謀殺岳飛的原因如出一轍,完全是出於對金國乞和的需要,他們割下韓侂冑的首級送到金國,用賠款和增歲幣求得和議,史稱“嘉定和議”。

從以上極罕見的四個事例來看,頂級大員被刺殺的事情不是尋常人能做到的,產生的後果對國家的影響甚至是顛覆性的。當時普通百姓在信息閉塞的情況下,甚至連做個吃瓜看客的份都沒有。


讀歷見聞


如果是一品大員外出,意外死亡的幾率很小,除非是身患重疾;其他的非正常死亡,可以肯定的說一定是有政治陰謀。

古代的王朝的一品大員那是相當高的官階了,基本不會有出差的機會,要麼是什麼太子太保,什麼殿大學士,這些職位基本算是虛職,都是皇帝的周圍的重要謀臣,一品的官銜都是給那些人準備的,真正能夠掌控朝政的都是二品及以下的官員。

當然,歷史上也不乏很多一品大員手握重權的人。一品大員基本不會外出離開帝都,所以死於出差的幾率就很小,但是由於位處權力中心,他們更容易死於朝中的權力鬥爭或者被皇帝貶黜或者處死。

那麼歷史有沒有一品大員外出公幹而遭遇不測呢,肯定有的,比如著名的晚清“刺馬案”,唐憲宗時期“宰相武元衡遇刺案”等。

那麼朝廷發生了這種一品大員、封疆大吏被刺殺,會有什麼結果呢?

這就得分兩說了,一般說來,這種級別的官員被暗殺,基本可以確定是政治陰謀,沒有哪個盜賊或者強盜能夠去刺殺戒備深嚴的一品大員,就算是普通仇家尋仇暗殺,也是難度很大。

既然是政治暗殺,那麼朝廷處理起來就很有分寸,涉及到了權利之爭了,朝廷和各方勢力都會進行博弈和平衡。

比如晚晴的“刺馬案”就是典型的政治暗殺,兩江總督馬新貽在任上被平民張汶祥謊稱喊冤,接近馬新貽後,用匕首刺殺其匈,導致馬新貽當晚就死亡。

這看似一起典型的尋仇殺人案,其實牽扯的卻是清朝兩大政治勢力的死磕,兩江總督馬新貽的前任是晚晴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曾國藩啟用湘淮漢勇,建立了忠於自己的平太平天國的軍隊,經過了長達十多年的戰爭,剿滅了太平天國運動,解除了當時清朝最大的內部危機。

曾國藩對清朝立有再造之功,但得到的不是重用和信任,反而是猜疑和調離,曾國藩被升任為直隸總督,從官階上比兩江總督要高,但是在實權上卻遠遠不如兩江總督,畢竟兩江一帶是曾國藩的老班底,從上至下都是曾國藩的天下。

曾國藩上任直隸總督,被清朝信任的回民馬新貽接任兩江總督,他上任的兩年時間,主要工作就是暗中清算曾國藩的勢力以及清查天平天國鉅額財富的去向。

張汶祥刺殺了馬新貽後,清廷立刻進行了全面調查,查來查去,報給朝廷的答覆都是“私仇報復”。這種事情不可能會是私仇報復這麼簡單,清朝廷最後派了刑部尚書鄭敦謹和直隸總督曾國藩回兩江去調查該案。

刑部尚書鄭敦謹無論怎麼審問,以及調查各種案卷,曾國藩始終沒有任何表態,最後鄭敦謹直問曾國藩對此案是什麼態度,曾國藩意味深長的說:以前訊問結果結案之。

這就相當的明顯了,鄭敦謹又不是傻子,肯定就明白了,這哪是什麼私仇報復,擺明的就是湘軍對馬新貽的一種政治暗殺。鄭大人立刻以“私仇報復”向朝廷回覆,並且自己都不回朝交差,直接辭職告老回鄉!

朝廷其實也明白了,那是曾國藩以及湘軍對朝廷的不滿,如果要是逼反了湘軍,事情就麻煩了,馬新貽案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就稀裡糊塗的結案了。

以上看來,刺馬案就是典型的政治鬥爭暗殺,這種重要的一品大員被殺,帶來的後果最終就是各種勢力間的平衡和妥協。


沉墨I方之城


古代一品大員出差其實並不容易死。

首先,一品大員出行到當地,地方官員會全面戒備,保護大臣安全。如果有匪徒刺殺,地方官員將被第一批扣押審問,然後緝拿兇手,最後在懲治大員身邊的護衛人員。

當案件審理結束後,兇手是必死無疑,而護衛人員因護衛不利也會被全部處死。當地官員如果有參與案件中,也會被處死,沒有參與的全部是革職,治失職之罪。


1808年,淮安發生水災,五萬百姓流離失所,嘉慶立刻下撥二十五白銀救災。不想料到受災百姓每人只分到一二錢銀子,此事讓嘉慶怒不可遏,於是派李毓昌為欽差徹查此事。

當地官員得知欽差來此查辦此事後,想賄賂李毓昌等人。但李毓昌拒絕受賄,當地官員就買通李毓昌家奴,在飯菜中下毒將其毒死。

李毓昌的夫人見到丈夫屍體時,覺得有蹊蹺,便讓仵作細查。最後真相大白,李毓昌是被當地知縣王申漢等人害死,嘉慶怒極,親自批示處死當地所有貪汙官員。將他們刨心挖肺祭奠李毓昌,而參與此事的家奴全部凌遲處死。

從此事我們可以得知朝廷對欽差大臣的重視,一旦他們出事,那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古代欽差大臣出外辦公會有幾個安全保護措施:

  1. 出門軍隊保護,還有死士貼身防備。

  2. 在出差過程中戶部、禮部、吏部、兵部等會安排妥當。

  3. 當地官員會安排私人武裝、江湖俠客幫忙護衛

  4. 吃飯時會讓家奴先嚐試,發生中毒先死的也是家奴。

如果真的發生意外,後果非常嚴重。

其一、按當時法律,所有戰死的護衛、隨從一律嘉獎為烈士,而活著的護衛則一律斬首,這是預防護衛在危機時候棄主逃跑,同時也鼓勵護衛奮勇護主。

其二、發生案件的地方,所有的州、牧、郡、太守、府衙等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的官員全部就地免職並送刑部受審。然後會有另外一個手持尚方寶劍的欽差大臣過來審理案件。被關起來的官員就算沒參與案件,也會被判失職之罪,政治生涯就此結束。

其三、一旦被查實案件指使人是誰,不管此人成不成功,必定會被誅殺九族。

在這樣的保護措施下,一般人接近不了欽差大臣,且犯罪成本太高,很不划算。殺害欽差大臣、一品大員是欺君罔上,公然對抗皇權,除非你有能力推翻皇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