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清末民國吉林首富牛子厚,究竟有多牛?

醉伊笑紅塵的城


船廠牛家是清朝時期的一大豪族,他們與當時的山西亢家、瀋陽郎家、河北劉家齊名,被稱為“中國北方四大家”。牛家在清朝末年走向了巔峰,而時任家主的第四代傳人牛子厚,更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牛人”。

(牛子厚舊照)

那麼,牛子厚到底有多牛?

在清朝初年,牛家還是一個非常貧困的家族。甚至因為家庭生活困難,牛家人不得不四散逃荒。為了日後方便相認,牛家人砸碎了家裡僅有的一口鐵鍋,家中幾兄弟各拿一塊,以此作為日後相逢的憑證。

等來到吉林後,牛子厚的祖輩牛金玉先是種地、開墾菜園,後來又進入東部山區挖人參、淘砂金。為了謀生,牛金玉經歷了無數磨難,生活過得十分艱苦。但皇天不負有心人,據民間的說法,牛金玉在山區挖到了一塊“狗頭金”,約有一斤多重。將這塊金子變賣之後,牛金玉終於有了創業的資本。

乾隆年間,牛金玉辦起了一個兼營油鹽煙麻的大車店。當時松花江上舟船絡繹不絕,牛家店鋪的生意興隆,事業也開始慢慢做大。嘉慶二年,牛金玉正式將店鋪定名為“源升慶”,牛家由此開始建立起他們的商業帝國。

牛金玉死後,牛家產業在牛升雲和牛化麟的經營下,規模越做越大。在1881年牛化麟病逝後,牛家在吉林已經有了二十多家“升”字號產業,而這一偌大的家業卻被傳到了僅有15歲的牛子厚身上。

牛子厚在上位之後,並不插手“源升慶”總店和各個分店的經營管理。他以自己獨到精明的眼光,大力開拓了綾羅綢緞、金銀玉器、糧米、木匠鋪、點心鋪、金融錢莊等眾多行業。

牛子厚的生意策略非常具有超前意識,他投錢給各個店鋪,卻只是作為財東身份,基本不插手管理。相應地,他舉賢用能,讓專門人才各司其職。

(被賑濟的災民,圖取其意)

這一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到了後來,牛家的產業幾乎涵蓋了居民和官紳的所有生活需求。到1907年,在吉林商會20位會董的選舉中,有6位都來自牛家的商鋪中。甚至按照當時吉林20萬人口來算,幾乎平均每20個家庭中,至少就有一人在牛家“升”字號企業中上班。

不僅如此,除了在吉林獨霸一方外,牛家的“升”字企業還遍佈全東北地區,當時的各種商號共計達到300多家。“升”字企業儼然成為了一個全國性的超級大企業,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牛子厚的商業手段。

除了商業才華突出之後,牛子厚“樂善好施大善人”的形象,也是他聲名遠播的一個重要原因。早在其父牛化麟時代開始,牛家就常常接濟當地的貧民。牛子厚繼承家業後,直接在吉林開設了“粥棚”,無償地向窮苦人施予粥飯。後來他又創辦了“三皇會”,專門作為當地盲人的聚會場所。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眾多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牛子厚派人在北京城外設立了一個粥場,無償地向百姓們提供粥飯,“牛善人”的名號自此響徹北方地區。光緒帝和徐世昌,都曾先後向他頒發過“樂善好施”的牌匾。

牛子厚平日裡有眾多的業餘愛好,攝影、園藝、算卦,他均有所涉獵。但他最大的愛好,還得數戲曲。

(光緒舊照)

牛子厚的母親特別喜歡看戲,但吉林身處邊陲之地,通常沒有大的戲班來演出。為了幫助母親看戲,牛子厚在1901年通過京劇藝人葉春善,請到了北京“四喜班”來吉林演出。在接觸過程中,牛子厚對誠懇的葉春善十分欣賞。他請求葉春善開辦一個京劇科班,由牛家出資支持,未來可以在吉林和北京兩地來回演出。

葉春善思考良久不敢答應,唯恐辜負了牛子厚。不過在牛子厚的多次請求下,葉春善最終還在1904年招收了第一批弟子。

牛子厚有三個兒子,分別叫牛喜貴、牛連貴、牛成貴。他在兒子名字中各取一字,正式將這個科班取名為“喜連成科班”,後又改名為“富連成科班”。

為了讓學生學到更好的技藝,牛子厚又聘請了蕭長華、蘇雨卿、唐宗成等京劇名師分科執教,科班影響力越來越大。

在1904年到1944年這段時間裡,這個科班共培養了700多名京劇演員。像後來譽滿全國的梅蘭芳、周信芳、馬連良等人,都是這個科班的成員。

牛子厚一生在多個領域取得成功,說他不牛,那誰牛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吉林的牛子厚可謂是當時響噹噹的富豪,祖籍山西太原,是著名鉅商“船廠牛家”的第四代傳人,在吉林擁有幾十家商號,並在東北三省,以及北京、山西等地均有商號。



牛子厚的祖上從山西逃荒之吉林謀生,落腳吉林後,牛金玉夫婦通過與吉林副都統打招呼,在小東門外開小店的侯家房後種地,開園種菜共計13垧地,同時藉助吉林當時靠近長白山的地理優勢,進山採人參,淘金等等,幾乎能夠賺錢的方法都想到了,也做到了,皇天不負有心人,最終在東部山區淘金時淘到一塊重大一斤七兩的狗頭金,於是才有了投資商業的基礎。

由於吉林市所處的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和稻米生產豐富,很多資源需要往外運送,吉林成為物資運送的集散地,牛家正是開中這個機會,在小東門開辦了大車店,兼營油鹽煙麻。當時正處於乾隆末期,松花江上大小船隻如梭,牛家的生意也越來越好,1797年正式擴大規模 ,改名為源升慶,之後其開辦的一系列分店都有“升”字。牛家在吉林的商界越來越出名,被稱為“船廠牛家”,列為“中國北方四大家”之一,與當時富甲一方山西亢家、瀋陽的郎家、河北的劉家齊名。牛金玉去世後,由其子牛升雲、其孫牛化麟兩代人銳意經營,悉心管理,有了很大發展。



後牛子厚繼承家業,當時他才15歲,源升慶已由小東門搬遷到北大街,在1911年(宣統三年),牛家的“買賣”有錢鋪2家,佔當時全城錢鋪的九分之二;當鋪六家,佔全城當鋪的十六分之六;雜貨行三家,佔八分之三;批發貨店二家,佔九分之二;中藥鋪一家,佔十分之一;糧米鋪一家,佔四分之一;客棧一家,佔十分之一。



除此之外,牛家還經營高級百貨,如綾羅綢緞,各種布匹,貂皮製品,山珍海味等等,金銀器皿,首飾加工製作,中藥材,瓷器,陶器,糧米,木匠鋪,點心鋪,以及金融業,當鋪,錢莊,還有養豬、雞、鴨廠等等,凡是老百姓生活所需他都有,凡是官紳享樂之物他也有。哈爾濱、長春、四平、瀋陽、大連、營口、錦州、秦皇島、山海關、唐山、天津、太原、濟南等都有牛家的生意,還把分支機構開到北京等地。在吉林市每20個家庭裡就有一個人在源升慶工作,牛家去北京不用去別人家喝水,到處都是他的商號,清廷一次就向牛家借銀70萬兩。

後由於牛子厚兩次投資的失敗,以及東北金融體系被外來勢力所破壞,牛子厚的兒子及大掌櫃想著靠投機來翻盤,但是多數都以失敗告終,牛家產業走向衰敗,經商100多年的牛家退出了商界舞臺,赫赫有名的牛子厚也退出了吉林商界。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牛子厚的三個兒子分家,家人各散東西。



但是牛子厚除了商界上的傳奇外,另一個重大的貢獻就是創辦了“喜連成”京劇科班,培養了梅蘭芳、周信芳、馬連良等一大批京劇大師和表演藝術家,為中國京劇事業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牛子厚(吉林牛家代表人物,著名京劇科班“喜連成”的創始人)本名牛秉坤,字子厚,祖籍山西太原。1866年(同治五年)出生于吉林,是著名鉅商“船廠牛家”的第四代傳人,是在吉林城擁有幾十家商號,並在東北各主要城鎮都布有“買賣”的大東家。他創建了“喜連成科班”,為中國京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光緒七年(1881年),40幾歲的牛化麟因病不治離世,年僅15歲的牛子厚開始繼承家業,並在吉林市擴張店鋪,在短短的幾年裡,牛化麟經營的“源升慶”開始由小東門(又叫東萊門,在今天吉林市廣播電臺附近)遷至北大街,牛家的“買賣”有“錢鋪2家,佔當時全城錢鋪的九分之二;當鋪六家,佔全城當鋪的十六分之六;雜貨行三家,佔八分之三;批發貨店二家,佔九分之二;中藥鋪一家,佔十分之一;糧米鋪一家,佔四分之一;客棧一家,佔十分之一。”

在現有基礎上,天生具有經營稟賦的牛子厚開始考察其他商業領域,由原來的旅店業、雜貨業、金融業拓展到茶莊、油坊、燒鍋。在地域上業不斷擴展,吉林市周邊主要城鎮烏拉街、樺皮廠、岔路河、大綏河等地最先開始開店經營。隨後,在黑龍江省綏化縣開設益升東雜貨鋪,兼營油坊、燒鍋。在賓縣開設慶升堂藥店。此之外,遼寧的瀋陽、大連、營口、錦州,河北的泰皇島、山海關、唐山,天津,山西太原,山東濟南,北京等地均有牛家買賣。


牛子厚在當時聲名顯赫的原因不只是他的富可敵國,更重要的是他“富而好行其德”,對慈善事業極其熱心。牛子厚在吉林市開設“粥棚”,無償向窮人舍粥;還創辦了盲人聚會的場所“三皇會”;對無親無故的貧寒人,牛子厚常常慷慨相助。冬舍棉,夏舍單,窮人死了給一口薄棺材。舍粥的時候讓家人自己也去排隊,打回粥來自己嘗一嘗,看看米里面有沒有沙子,因為舍粥使用的是好的小米

牛子厚還經常給窮人看病,出藥方,病人可以拿著藥方,到寶升堂、慶升堂免費抓藥。據說,1911年5月8日,吉林城遭遇了火災,繁華街道、官府衙門大半被燒燬,民房毀掉了2400餘間,全城的三分之二化為灰燼。牛子厚的“升”字號店鋪在吉林北大街幾乎佔了大半條街,但卻奇蹟般地在這場大火中保存下來。據說,當火勢接近牛家宅邸時,很多鄉親乞丐跪地求天保佑牛家,而那熊熊烈焰竟然越過牛家而去,牛家的生命財產沒有受到任何損失。這段故事後來被傳為佳話,並被寫進地方史志之中


牛子厚的愛好廣泛,對於攝影、園藝、醫術、算卦等方面都有涉獵。尤其是攝影這方面,1911年5月8日吉林城發生大火,毀掉房屋2400餘間,他用自己的相機拍下了這場大火,這些照片在現在,非常具有歷史價值。

提到牛子厚,就不得不說他與京劇的關係,牛子厚是京劇“喜連成科班”(後改名為富連成社)的創始人,這個科班對京劇的發展可以說是做了巨大的貢獻。 富連成社創辦了44年,共培養了7科近700個學生,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候喜瑞、馬連良、筱翠花、譚富英、葉盛章、葉盛蘭、裘盛戎、李世芳、袁世海、譚元壽等京劇大家。 此外,蕭長華、蘇雨卿、宋起山、郭春山、王長林、尚小云等名家,都曾在富連成社裡面教過藝。梅蘭芳、周信芳等名家也在裡面搭班學過戲。 牛子厚建立的富連成社,培養了大批的戲曲人才,還保留、整理、創編了大量的京劇優秀劇目,為中國京劇藝術的繼承和發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老二爺


牛子厚是吉林最為有名的富商之一,他在商業經營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晚清時期即在當時的吉林市構建了其自己主宰的商業帝國,因而有“牛半城”的美譽,其掌控牛家產業之後,一路拓展,遍及整個東三省,並在北京城一路發展,影響不斷擴大,在晚清至民國時期的商業領域絕對是無人匹敵的“牛人”。

光緒七年(1881年),40幾歲的牛化麟因病不治離世,年僅15歲的牛子厚開始繼承家業,並在吉林市擴張店鋪,在短短的幾年裡,牛化麟經營的“源升慶”開始由小東門(又叫東萊門,在今天吉林市廣播電臺附近)遷至北大街,牛家的“買賣”有“錢鋪2家,佔當時全城錢鋪的九分之二;當鋪六家,佔全城當鋪的十六分之六;雜貨行三家,佔八分之三;批發貨店二家,佔九分之二;中藥鋪一家,佔十分之一;糧米鋪一家,佔四分之一;客棧一家,佔十分之一。”

在現有基礎上,天生具有經營稟賦的牛子厚開始考察其他商業領域,由原來的旅店業、雜貨業、金融業拓展到茶莊、油坊、燒鍋。在地域上業不斷擴展,吉林市周邊主要城鎮烏拉街、樺皮廠、岔路河、大綏河等地最先開始開店經營。隨後,在黑龍江省綏化縣開設益升東雜貨鋪,兼營油坊、燒鍋。在賓縣開設慶升堂藥店。此之外,遼寧的瀋陽、大連、營口、錦州,河北的泰皇島、山海關、唐山,天津,山西太原,山東濟南,北京等地均有牛家買賣。

看了這些,你應該知道牛子厚有多牛了吧?!


木鐸1975


提到牛子厚,就不得不說他與京劇的關係,牛子厚是京劇“喜連成科班”(後改名為富連成社)的創始人,這個科班對京劇的發展可以說是做了巨大的貢獻。

富連成社創辦了44年,共培養了7科近700個學生,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候喜瑞、馬連良、筱翠花、譚富英、葉盛章、葉盛蘭、裘盛戎、李世芳、袁世海、譚元壽等京劇大家。

此外,蕭長華、蘇雨卿、宋起山、郭春山、王長林、尚小云等名家,都曾在富連成社裡面教過藝。梅蘭芳、周信芳等名家也在裡面搭班學過戲。

牛子厚建立的富連成社,培養了大批的戲曲人才,還保留、整理、創編了大量的京劇優秀劇目,為中國京劇藝術的繼承和發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牛子厚是吉林著名船商牛家的第四代傳人,牛家是吉林的富商,在吉林城有幾十家的商號,並且在東北主要城鎮都有“買賣”的大東家,甚至可以說,牛家人只要在東北,走到哪都不用帶錢。

牛家傳到牛子厚手裡的時候,已經發展到了巔峰,當時牛子厚是吉林省的首富,還有個說法他就是東北地區的首富,真真正正的是富可敵國。

牛子厚的名氣很大的原因,不僅僅是他的財力,以及成立了富連成社,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他這個人樂善好施,經常幫助貧寒人,“富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在他身上很貼切。

牛子厚的愛好廣泛,對於攝影、園藝、醫術、算卦等方面都有涉獵。尤其是攝影這方面,1911年5月8日吉林城發生大火,毀掉房屋2400餘間,他用自己的相機拍下了這場大火,這些照片在現在,非常具有歷史價值。


魏青衣


牛子厚,本名牛秉坤,字子厚,祖籍山西太原。

牛子厚的曾祖父牛金玉因家庭貧困,無以為生,遂四散逃荒。相傳當時砸碎了家中的一口鐵鍋,各持一片碎鍋碴,作為子孫們日後重逢的憑證。所以,後來人們把吉林牛家又稱“砸鍋牛”。

牛金玉一家四口千里迢迢向東北方走去。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來到當時被稱為船廠(現吉林市)的地方,並在吉林的小東門外安了家。牛家也就從這時開始了勤勞致富的宏偉大業。



牛家首先開荒種地,農閒時做小本生意。這樣經多年辛勤的努力,終於積累了一定的資本,於是,在小東門外開了一家大車店。因為當時吉林市是東北中部的重鎮,交通方便,水路、陸路四通八達,水路有松花江上的大、小船舶,陸路多用馬車,雪爬犁。往來不絕的客商大多投宿在大車店內。



勤勞智慧的牛家在吉林的生意越做越紅火,住店的客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為牛金玉帶來了日後擴大、發展的商機。後來,又將生意擴展到淘金、伐木、挖山參。此後,他們利用自己的資本拓展經營之路。與此同時,在老牛溝發現了金礦,在帽兒山又發現了藍靛、茶青和線麻等。就這樣,他們把貨物從各地收上來,然後再運送到瀋陽、蘇州、杭州等大城市,換回大量布匹、藥品、絲綢等,又在當地轉賣。就這樣,年復一年,週而復始,嘉慶四年(1799年)牛家在吉林開了第一家商號,起名“源升廣”。於嘉慶六年又開了“源升合”、“源升慶”(後成為牛家總商號)。



牛子厚在當時聲名顯赫的原因不只是他的富可敵國,更重要的是他“富而好行其德”,對慈善事業極其熱心。牛子厚在吉林市開設“粥棚”,無償向窮人舍粥;還創辦了盲人聚會的場所“三皇會”;對無親無故的貧寒人,牛子厚常常慷慨相助。冬舍棉,夏舍單,窮人死了給一口薄棺材。舍粥的時候讓家人自己也去排隊,打回粥來自己嘗一嘗,看看米里面有沒有沙子,因為舍粥使用的是好的小米。



牛子厚還經常給窮人看病,出藥方,病人可以拿著藥方,到寶升堂、慶升堂免費抓藥。據說,1911年5月8日,吉林城遭遇了火災,繁華街道、官府衙門大半被燒燬,民房毀掉了2400餘間,全城的三分之二化為灰燼。牛子厚的“升”字號店鋪在吉林北大街幾乎佔了大半條街,但卻奇蹟般地在這場大火中保存下來。據說,當火勢接近牛家宅邸時,很多鄉親乞丐跪地求天保佑牛家,而那熊熊烈焰竟然越過牛家而去,牛家的生命財產沒有受到任何損失。這段故事後來被傳為佳話,並被寫進地方史志之中。

  牛家的施捨非始於牛子厚,而是“率由舊章”,其父牛化麟,老實厚道,待人處事,不善言談,願做好事。捐巨資資助公益事業。對於貧民,往往“夏施單舍衣,冬設場賑粥”,讓貧民愁眉而來,歡聲而去。到了牛子厚這一代,更是有過之而不及。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為了解救飢餓之中的市民,他曾在前門外設一粥場,施捨粥飯。牛子厚在北京看見無數孤兒無家可歸,於是開了一所孤兒院,給孩子找個出路。

由於牛子厚施捨行善,時人多有讚譽,因而“牛善人”的稱號遠近聞名。清朝的光緒皇帝、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都曾向牛家頒發“樂善好施”的匾額。永吉縣長送楹聯一副,稱牛子厚是“泊然與人無爭,修世服疇,應共松江流澤遠;富而好行其德,賑災濟困,料諸廬室感恩多”。



京劇《牛子厚》劇照

牛子厚又一大成就是創辦了“喜連成”京劇科班,培養了梅蘭芳、周信芳、馬連良等一大批京劇大師和表演藝術家,為中國京劇事業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由於家資豪富,牛子厚的業餘愛好也是豐富多彩的。攝影、園藝、修理鐘錶、看病,以及占卜、算卦、批八字等無所不好,尤其喜歡戲曲,特別是對京劇情有獨鍾。日常,除了經商外,在業餘時間,他經常攝影照相洗照片、嫁接果木、給人看病等。宣統三年(1911年)5月8日吉林城發生大火,燒燬繁華街道、官府衙門大半,毀掉民房2400餘間。就是他用自己的照相機拍下珍貴的照片資料,記錄了當時火光熊熊和一片瓦礫的悲慘景像,使我們今天能目睹當年房倒屋塌、街道破爛的情景。



1911年牛子厚拍下來的火燒船廠(吉林火災)的照片

他還經常吹打彈拉,凡笙管笛簫無不精通。據說當年牛子厚有弦的會拉,有眼的會吹,有板的會打。他因母親愛看皮影戲,又趕上家裡準備辦慶祝堂會,而當時“地處邊陲”的吉林又無大戲可看,於是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通過京劇藝人葉春善,請到北京“四喜班”戲班來吉林“康樂茶園”演出。

牛子厚幼年喪父,母親年輕孀居,他極盡孝道,母親愛看戲,為了讓母親開心,凡是母親所好無不想方設法滿足,他邀請戲班在吉林公演或在牛家唱堂會。



牛家的後人說:那時候有私人開的戲園子,就像現在票友一樣,會唱兩嗓子的都愛主動登臺獻藝。可是輪到牛子厚要登臺表演時,卻遭到了拒絕。牛子厚心想:好吧,我回去自己開個戲園子。”

牛子厚遭拒絕之後,就自己出錢在吉林建了一家戲園子,並從北京接來以四喜班為主的戲班來吉林演出。



在交往和演出過程中,他通過觀察和了解,得知葉春善為人誠懇,辦事認真,京劇中生、旦、淨、末、醜行行精通,因此,他十分賞識和信賴。進而,牛子厚與葉春善商定開辦一個京劇科班,由葉春善全權負責,由牛家出資,在北京、吉林兩地輪流演出,既可以解決牛家看戲的問題,也可以為京劇培養一批後備人才。

光緒三十年(1904年)葉春善在他家中招了六名學員。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又招了十幾名學員,在附近租了一個小院練功學戲,牛子厚撥出白銀二百八十兩作為開班經費。此後,牛子厚又租了宣武門外前鐵廠七號房屋一所,葉家也搬入其內,又招入一批學員。於是,正式給戲劇科班起名,以牛子厚的三個兒子的乳名(牛喜貴、牛連貴、牛成貴)各取一字,定名為“喜連成科班”,並聘請了蕭長華、蘇雨卿、宋起山等京劇名師分科執教。後來,由於“喜連成”科班辦得卓有成效,牛子厚又為該班派專人管理財務,增添了服裝道具,又增聘了13位京劇名家作教師。



1912年因家事糾紛,牛子厚無暇顧及“喜連成”科班,就將科班交給葉春善管理。此時牛家與葉家已經結親,牛子厚和葉春善成了“連襟”。後來葉先生又與大財主沈玉昆合作,沈先生又向科班投資,並且經徵得牛子厚同意,將其改名為“富連成”科班。該科班從1904年到1944年的40年間共招收了12班,培養了京劇學員700餘人。

在該科班學習的學員接受了正規專業教育,因此,很多人日後在京劇界都成了名角,還有些人譽滿全國。比如梅蘭芳(原名梅喜群,牛子厚為他改名為“蘭芳”),周信芳、馬連良等,都是在這個科班學成的學員。有人稱喜連成乃“中國京劇界的黃埔軍校”。在紀念喜富連成社一百週年的慶典上,京劇大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先生盛讚喜富連成社是"中國京劇界的北大、清華。"


虛擬lemon


牛家原是甘肅人,後逃荒到山西省太原縣。因家庭生活艱窘,無以為生,遂四散逃荒,並以砸碎家中僅有的一口鐵鍋,各執碎碴一片,作為日後重逢的憑證。後人把吉林牛家又稱“砸鍋牛”。牛家在東北祖輩相衍,輩次排列為“玉升麟秉章,世紹永安長”。牛家主要是從牛金玉和他兩個兒子牛升雲、牛升霄創業發展起來的。剛到東北時,牛金玉夫婦挑擔輾轉來到了吉林烏拉(今吉林市)。牛金玉夫婦通過與吉林副都統打招呼,先在小東門外開小店的侯家房後種地,開菜園子,共開了13垧地。他又和兒子們進東部山區採人參、淘砂金,飽嘗了艱辛,歷經了磨難。據傳說,他曾得到一塊“狗頭金”,約有一斤七、八兩重。牛家就這樣積累了一定的物質基礎,為投資工商業準備了必要條件。 吉林市背靠長白山,面臨廣袤的松嫩平原,處於松花江之濱,位於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長白山的很多資源,如木材、人參等特產,松嫩平原盛產的糧豆,都要以吉林為集散地,向外地發運。正因為吉林處於這樣重要的交通位置,清朝康熙皇帝於1676年(康熙十五年)令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稱“吉林將軍”,“建木為城,倚江而居”,做反抗沙俄侵略戰爭的準備。經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近百年的發展,吉林已成為柳條邊外第一重鎮。精明的牛金玉看到吉林如此便捷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日後發展的有利條件,遂於小東門辦起了大車店,兼營油鹽煙麻。這就是牛家的第一個企業。時在清乾隆末年。當時,松花江上木排很多,舟船往來,絡繹不絕,使小店生意非常興隆,越做越大,兼營的油鹽煙麻店得到了擴充。1797年(嘉慶二年),正式定名為“源升慶”。據說有兩層涵意:一是期盼企業升騰發達,蒸蒸日上;一是他的兩個兒子的名字都有一個“升”字,大兒子叫牛升雲,二兒子叫牛升霄。而“升”字側過來看,又是“牛”字。以後,以“源升慶”為基礎,派生的“買賣”很多,但都在字號的中間有一個“升”字。從此,牛家在吉林商界名聲越來越大,被稱為“船廠牛家”,列為“中國北方四大家”之一,與當時富甲一方的山西亢家、瀋陽郎家、河北劉家齊名。1829年(道光九年),牛金玉去世,企業由其子牛升雲、其孫牛化麟兩代人銳意經營,悉心管理,有了很大發展。 1881年(光緒七年),牛化麟僅四十幾歲就病故了,偌大的家業和眾多企業的管理重擔就落在僅有15歲的少年牛子厚的肩上,好在總店“源升慶”和所屬各企業層層均有得力的經理和管理人員,各司其職,牛家人只作財東,並不直接參與經營管理。牛子厚11歲出家,13歲還俗。到牛子厚接手家業時,牛家的經濟正處於鼎盛時期,牛家的“升”字號企業也在擴充和發展。當時,牛家的“升”字號企業在吉林已有20餘家。早在1877年(光緒三年)吉林的城牆由木牆改為土牆,又開通了北大街等街道,期間牛家出了很大一部分款項,這時“源升慶”已由小東門遷至北大街。據吉林市圖書館存《遊吉便覽》記載,在1911年(宣統三年),牛家的“買賣”有錢鋪2家,佔當時全城錢鋪的九分之二;當鋪六家,佔全城當鋪的十六分之六;雜貨行三家,佔八分之三;批發貨店二家,佔九分之二;中藥鋪一家,佔十分之一;糧米鋪一家,佔四分之一;客棧一家,佔十分之一。牛家企業經營範圍除油鹽煙麻等雜貨外,還有高級百貨,如綾羅綢緞,各種布匹,狐貉貂裘,山珍海味等,金銀買賣及器皿,首飾的打製加工,中藥材,瓷器,陶器,磚瓦,糧米,木匠鋪,點心鋪,鞭炮鋪等,以至發展到金融業,開當鋪、錢莊。此外,牛家還開養豬場、養雞場,還自家設場打魚。牛家的經營範圍凡居民生活所需、官紳享樂所用的物品幾乎無所不涉。除在吉林城開設眾多企業外,還在吉林附近的集鎮如烏拉街、樺皮廠、岔路口、大綏河等地開有油坊、燒鍋等。在哈爾濱、長春、四平、瀋陽、大連、營口、錦州、秦皇島、山海關、唐山、天津、太原、濟南等都有牛家的生意,還把分支機構開到北京等地。以長春為例,據資料記載:1884年(光緒十年)吉林鉅商牛子厚在長春城內北大街開設“公升合”錢莊,資本額官帖300萬吊;在南大街開設“順升合”錢莊,資本額官帖240萬吊。在哈爾濱開有“振升恆”、“義升公”、“東昇久”錢莊。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吉林商務總會選舉“總理”(會長)及會董共20位,其中,在牛家的“升”字號企業中就有趙熙曦等6人當選為會董,佔會董總席位的三分之一。這時,牛子厚的大兒子牛翰章已從俄國首都聖彼得堡留學歸來,官場活動多由他兒子出面。在吉林商務總會選舉中,他當選為“協理”(副會長)。由此,可反映牛家“升”字號企業在吉林商界實力之一斑。企業在增多,經營在擴展,牛家僱傭的“夥計”也在增多,究竟有多少人現未查到統計資料,但當時常說,“源升慶”大掌櫃孫毓堂真有本事,能管2 000多人!按當時的吉林市有20萬人口計算,平均每20個家庭中至少有一個人在“升”字號企業就業。這應該是較保守的估算。到牛子厚時,牛家因經商富足已歷三世。牛家資本雄厚,“升”字號企業有多年的經商經驗,也積累了商業信譽,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專業隊伍。總之,牛家在前中華民國以至近代吉林歷史中,商業規模、經營範圍、富裕程度都曾是罕有罕見的。當時社會傳說,牛家人去北京,不用喝別人家的水(因各處都有“買賣”)。還傳說,清朝廷一次就向牛家借款70萬兩白銀。 經營商業是牛子厚的主業。他是眾多“升”字號企業的財東、老闆,但直接的經營活動和具體的管理都不需要他參與,對牛家所有商業的具體負責,則是“源升慶”大掌櫃。在“源升慶”一百多年曆史中,經歷了三個大掌櫃的。第一位劉壽清,河北省人,從17歲開始到80多歲病故,一直在劉家供事。先是掌管上海分號,後來把上海分號交給劉雲掌管,又到北京開設分號組建“源升慶灶房”(銀號)。以後來吉林,成為執掌全部“升”字號的總經理。第二任劉雲,河北省人。第三任掌櫃的是孫毓堂,河北撫寧縣人。他執掌櫃事30餘年,握有牛家全部買賣的實權。每年年終全國各地的分號、支櫃的掌櫃,都得到吉林“源升慶”來報帳。每3年為一帳期,屆時,各地分號、支櫃的掌櫃攜帶賬目、清單來吉林分別向各自的總號報帳,然後再彙總到“源升慶”總號。這些活動一般都由大掌櫃的孫毓堂來主持。像“恆升慶”、“寶升堂”、“慶升厚”那樣的大買賣,雖然有他們自己相對的獨立性,但他們的大掌櫃的,也要受孫毓堂的領導。牛子厚作為財東,經營商業所作的主要工作是:蒐集行情,掌握和決定“升”字號企業的建立與撤閉,決定各企業經理的委派及他們“身股”的增加。在牛子厚的經商曆程中,值得提出的還有兩件事:一是投資修械司,一是投資“恆茂”火磨。經清朝“欽差”吳大 創辦的吉林機器局於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被入侵的帝俄軍隊毀壞後,又於1911年(宣統三年)改為軍械專局,附設修械司,修理槍炮,生產子彈,為此招募商股。因牛子厚有喜歡機械,擺弄槍械的愛好,所以就投了資,還當了一段時間的“提調”,時間不長,就把股份送人了。正當中東鐵路修建時(1897~1899),有朋友勸說,中東鐵路建成可以幫助推銷麵粉,建議開一家火磨。於是,牛子厚和“裕德隆”銀號經理溫子璞等合資修建了“恆茂”火磨。中東鐵路建成後,實踐證明,火磨經營很不景氣,牛子厚對現代工業企業的經營又一竅不通,甚至連新式簿記都看不懂,後來就把股份交給溫子璞了。這兩項經商活動都是一時心血來潮,並不是牛子厚深思熟慮之舉。 鴉片戰爭到前中華民國時期,東北的幣制極為混亂。在市場流通中,既有銀,又有錢。銀又有大、小錠和銀“洋”,重量、成色都不統一。錢就更加複雜了。屯有屯帖,鋪有鋪帖。再加上軍閥割踞,各自為政,官私銀行、錢莊也都各自發行錢幣或憑帖。特別是日本、帝俄兩個帝國主義在東北的長期、激烈的爭奪,金融的侵略,使原本混亂的幣制更加混亂不堪。錢幣的混亂給商品流通、貨幣交換帶來了很大麻煩,但也給經營貨幣的商人創造了盈利發財的大好機會。於是,投資金融,開辦錢莊,就成為富商巨賈們幾乎一致的投資選擇,牛家也不例外。比如吉林市的“源升慶錢櫃”、在北京的“源升慶灶房”、長春的“公升合”、“順升合”錢莊都是以經營銀錢為主業。經營錢幣獲利大,投資也大,但由於政權的變動,風險也很大。當時,在東北流行俄國銀行發行的紙幣,民間謂之“羌帖”,較之地方軍閥銀行發行的“奉票”、“官帖”幣值穩定而且堅挺,牛家“買賣”均大量儲備。1917年11月7日,由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一舉成功,“羌帖”在一夜之間變成了廢紙,給牛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大傷元氣。進入二十世紀以後,牛子厚逐漸將經營大權移交給他的大兒子牛翰章,他自己“退居二線”。面對企業經營日趨困難,牛翰章和“源升慶”大掌櫃孫毓堂更熱衷於商業投機,鋌而走險,以求撈一把,扭轉被動局面。但每每事與願違,賠了錢就只好關閉幾個企業,賣掉幾家商號來兌現。開始,家大業大,未引起重視,久而久之,積重難返,走向沒落。1929年至1930年期間,牛翰章倒賣黃豆,用電話買空賣空,款項由吉林永衡官銀錢號透支作為後盾。當時,正逢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黃豆價格下跌,吉林永衡官銀錢號限期收回貸款,牛家無力償還,永衡官銀錢號要查封牛家“升”字號“買賣”。面對這個滅頂之災,牛子厚氣憤異常。此時,正趕上任吉林公署參謀長的熙洽向牛家求婚。於是,牛子厚以求熙洽出面向吉林永衡官銀錢號通融為條件,答應將他最小的女兒牛淑章嫁給熙洽為兒媳。吉林永衡官銀錢號查封了牛家“升”字號的多數“買賣”。經過清查,牛家償還了私人欠款,將企業的鋪底,連同房產1 000餘間交給永衡官銀錢號抵債,牛家保住了自家的住宅和個別企業。此後,經商100多年的牛家退出了商界舞臺,赫赫有名的牛子厚也退出了吉林商界。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牛子厚的三個兒子分家,家人各散東西。 在從封建社會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轉變過程中,由於牛子厚在經營上缺少創新,沒有根據時代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更沒有向近代工業投資,儘管他的財勢很大,商號很多,曾輝煌於一時,但在國際資本主義勢力的衝擊下,終於免不了崩潰瓦解的結局。 牛子厚聲名顯赫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富而好行其德”,樂善好施。牛家的施捨非始於牛子厚,而是“率由舊章”,其父牛化麟,老實厚道,待人處事,不善言談,願做好事。捐巨資資助公益事業。對於貧民,往往“夏施單舍衣,冬設場賑粥”,讓貧民愁眉而來,歡聲而去。到了牛子厚這一代,更是有過之而不及。在吉林市開設“粥棚”,無償向窮苦人施捨稀粥;捐款修建了“凌雲寺”;創辦了“三皇會”(盲人聚會之所);對無親無故的貧寒人,慷慨相助。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為了解救嗷嗷待哺的市民,他曾在前門外設一粥場,施捨粥飯。因為他施捨行善,市民多有讚譽,“牛善人”之稱遠近聞名。清光緒皇帝、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曾分別向牛家頒發“樂善好施”的匾額。永吉縣長送楹聯一副,稱牛子厚是“泊然與人無爭,修世服疇,應共松江流澤遠;富而好行其德,賑災濟困,料諸廬室感恩多”。


方向5353


橋底牛家,到底有多牛,從吉林到北京不用吃別人家的水,延途的升字號買賣店鋪一直做到京城,當年也是老佛爺的債主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