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玉兔”战略大转移

韩绍金 刘晓慧 宋星光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2020年2月17日17时55分,玉兔二号巡视器再次醒来,迎来了第15个月昼的工作。

此前在第12月昼,应科学家团队的要求,玉兔向行进路线南侧一个年代较近的撞击坑逼近探测,虽然因为周边地形太过复杂,它最终“望坑兴叹”,但它还是探测了坑前的溅射碎石,拍了撞击坑的全景照片,也算不虚此行。随后玉兔转身,毅然告别南侧的深坑,继续探索征程。

“玉兔”战略大转移

大型深坑照片

导航员的千里眼

对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玉兔驾驶员们来说,指挥玉兔行动,必须看清远方的月面态势,作出长远打算。在玉兔前行的同时,驾驶员们一直心存顾虑,那就是在月面看得见的撞击坑下,隐藏着的年代久远的巨大退化撞击坑。

“玉兔”战略大转移

月面高清影像图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此时的玉兔位于2个直径分别为16米和9米的大坑中间,大部分控制团队成员建议绕过16米撞击坑后一路向西,因为这个方向看上去一马平川,有人甚至已经开始规划起后续路径。

巡视器副总设计师于天一却迟迟不肯拍板。他思索良久,突然招呼大家围上前,指着影像图中当前点西侧位置说:“你们看,这片区域左侧磨砂幽暗,右侧光亮锃白,这是什么?这是典型的撞击坑特征。”大家吃了一惊,纷纷仔细观看。

于天一说:“这个撞击坑跟咱们以前遇到的撞击坑不一样,这很有可能是一个已经存在亿万年的退化撞击坑。”按照他的指示,导航员王镓立即将等高线叠加在了态势图上,在此前大家提议的路径上,一个隐蔽的大坑被勾勒了出来。

“玉兔”战略大转移

叠加等高线的月面影像图

这是一个超大型撞击坑,由于年代久远,坑沿已经难以辨认,内部也被大大小小的陨石撞得千疮百孔。撞击坑的东北侧,还密密麻麻排列着许多小型撞击坑。如果玉兔走到这里,很可能陷入进得去出不来的死胡同。

大家迅速达成一致,行驶策略由“南征”改为“北战”,进行战略大转移。他们决定让玉兔向北挺进,先绕过西北侧的小型撞击坑,后续几个月昼持续向北,直到绕过超大型撞击坑后再改道向西。

三顾眼前坑,终得放心路

按照惯例,月昼上午玉兔要向西北方向行走,但在月面影像图上,驾驶员们发现西北侧有一个撞击坑。这个坑看上去黑洞洞的,仿佛坍塌的悬崖。

通过全景相机的原始图像,驾驶员能隐约看到这个撞击坑。但这个方向的图光线太晃眼无法看清,他们决定先让玉兔向前移动,走近后重新拍图确认地形。

移动完成后,驾驶员们很快拿到了重新感知的导航相机图像。然而此时太阳高度较低,而且位于玉兔成像方向的后侧。新图像的西北方向被直射光线和玉兔自身的阴影占据,依然无法看清这片区域。

如果不看清坑的全貌,就无法探知它的边界。考虑再三,驾驶员们决定等第二天时机合适时,对该区域再次进行全景成像。他们获得清晰的图片后,发现图上显示的地形触目惊心:一个直径约20米的大型撞击坑静静的躺在那里,周围遍布着坑坑洼洼的小型撞击坑和溅射石块。幸好没有让玉兔继续往西北走,否则一旦滑落到坑里,后果不堪设想。

“玉兔”战略大转移

直径约20米的撞击坑

目标玄武岩区

目前正经历绕坑之旅的玉兔,后续将绕过西侧山脊,向西行进,最终目标是距离着陆点约1.8公里远的“玄武岩”,在那片地质不同的区域探究月背的奥秘。

“玉兔”战略大转移

玄武岩覆盖区域(红色线条区域)白色十字为玉兔所在位置

截至本月休眠前,玉兔已经在月面工作了423天.睡前的最后一步,是在4年一度的2月29日走出来的,它的累计行驶里程也停留在了399.788米。如果玉兔也有朋友圈,它可能也会截屏打卡留念吧。

这段时间,玉兔也斩获了多项荣誉。国家天文台科学家们利用玉兔测月雷达获取的第2月昼数据,首次揭开了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结构的神秘面纱,大大提高了人类对月球撞击和火山活动历史的理解,并为月球背面的地质演化研究带来新启示。在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9年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嫦娥四号探测器月背软着陆,探测到月幔物质出露的初步证据”稳居榜首。

荣誉加身,让玉兔驾驶员们感到责任更加重大。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审核:朱丽

终审:冷文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