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在六七十年代過年走親戚,一般都拿什麼禮物?有特別的記憶嗎?

綠原清風wy902


那時我還小,是父母的跟屁蟲。不過對於拜年的禮物略知一二。那時人們手頭的經濟緊,物質匱乏,親戚間互相走動也少,只能靠春節拜年時多相聚一會兒,作為拜年的禮物,一般是送一斤餅乾,一斤糖果,分別用草紙包好,席草紮好,再在上面壓一手掌大紅紙以示喜慶,爾後用一竹籃碼好,用印花巾蓋上,帶幾封小鞭炮(每封一百粒炮竹)並可上親戚家拜年,每家餅乾糖果各一包。拜完年回家,主家回禮都是自制的年貨,糯米做的糖散,尖頂餈粑,富足點親戚回贈一二支兩條。這樣相互往來就算是拜年了。


湖南羅宵山脈


我記得在那六七十年的時代,有一年的正月初六吧,母親讓我帶了六個白麵饃饃,先去看望了我家的姥姥、姥爺,回家時姥娘又給我帶回家七個換了模樣的饃饃,我心想怎麼還賺了一個。第二天母親又讓我帶了這六個饃饃,去另一個村眊了我的二姨姨、二姨夫,同樣在回家時又帶回不同的饃饃,這次沒有像姥姥那樣增加那一個。

就這樣我相繼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方去看望了我家的很多親戚,吃了好幾天好吃的飯,我母親讓我帶著的六個饃饃仍然多了一個,那要感謝我那可親可愛的姥娘,饃饃換來換去只是變了模樣。

那個困難的年代,能吃一頓白麵真的很不容易,那時只有家中來客人的時侯,或者是在過年的那幾天,我家貧窮人多,吃頓白麵飯很難吃飽就沒有了。

現在親戚之間互相來往,過去的很多習慣已經不適應時代了,饃饃作為禮品帶實在拿不出手來了,更多的是營養品加上孝順錢,否則還不如不去看望。無錢難作人,無錢寸步難行,有錢就可仼興。





李增喜3


那個年代,雖然物質貧乏,但親戚之間走動的很勤,也很親。那時,"家有一老,猶有一寶",真的如此,因為老人能帶動人氣。

我小時候,姥姥和我們一起生活。逢年過節的,很多親戚都來看望她,我們也跟著沾光吃了很多好吃的。比較常見的就是麥乳精,罐頭,果子,白糖。

罐頭想必大家都熟悉了,它是看人最常見的禮品。有時小孩子生病了,大人奢侈一把,買瓶罐頭,酸甜可口的罐頭讓孩子病好了一大半。但是,我們吃過一瓶用大蘿蔔扣出半月牙形狀,像鴨梨或者黃桃似的罐頭。味道很大一股蘿蔔氣味,很難吃。經過大人的品嚐,觀察,研究,最後認定,這瓶的確是大蘿蔔做成的。當時,來源不明,不知是自己從賣店買的,還是別人送的。

我們當時稱之為"果子"的,其實就是用顏色鮮豔的紙盒裝的各種糕點。通常,這些禮品別人送來,媽媽也捨不得打開讓我們吃,因為還得禮尚往來呢,不知又要送到誰家去。前些年,我們一家人坐在一起回憶過去,引出了當年一件趣事。弟弟說出了當年他看著別人送來的一盒糕點又被媽媽放起來了,準備拿它去看別人。就想了個掉包方法,偷著把糕點盒打開,拿出糕點,怕媽媽發現輕了,就放進去幾個玉米瓤子。直到弟弟說出來,媽媽才知道還有這事,並笑著說:"這孩子,那盒送到誰家去了呢?人家不得罵啊!"

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對那時的一切都有著深深地懷念吧?


破繭成蝶飛啊飛


我是五三年生的,六七十年代正好是青少年時期,六十年代就從文革剛懂事,那陣老百姓好像啥說道也沒有,人們都掙那三五十元錢,養一大家子人,自己吃飯都成問題,哪還有那麼多講究。

真正有記憶的是我七八年結婚,那時候送的禮,現在看看也挺有趣。

最好的朋友送的禮是十元錢,一般的朋友送的是一對枕巾,普通工友是隨份子,每人一元,湊幾十元就買茶具,鍋盆,暖壺,腈綸毯,等生活用具,我結婚收的最多的就是枕巾,能有20多對,到現在一輩子也沒用完,花色老舊,後來都做抹布了。

最好笑的是還有送痰盂的,就是尿盆,現在的孩子們都沒見過。

那個年代送的禮物,雖然沒有現在錢多,但那些東西真的都很實用,有些都能用一輩子,比如那紅雙喜面盆,和茶盤,我到現在還留著,可能快成文物了,因為紅雙喜那是真正的瀋陽名牌,並且早就不生產了,那東西是絕版,在我家是最年代久遠的東西啦。

婚禮的禮金是改革開放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收入不斷增加,禮金也不斷上漲,到今天500元都覺得拿不出手了,從這禮金的變化,也能看出我們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多麼大的提高。





老娟子


座標遼寧省桓仁縣――一個偏僻的山村。

我是六零後生人,聽母親講:大哥是六零年生的,母親坐月子時,親戚朋友來看望時,一般都拿五個雞蛋或一包餅乾、一瓶罐頭啥的。

六十年代初,剛過了三年自然災害,家家只是糊個溫飽,走親訪友、婚喪嫁娶、都拿點像徵性的就可以了。走親訪友時,一般拿瓶罐頭,一瓶酒,一包餅乾或一包糖果。誰家有結婚等喜事,老家叫趕禮,一般都一塊、兩塊的,較近的親戚趕三、五塊錢,有的甚至拿幾毛錢,多數都是全家都去吃。

七十年代初時,雖然幼小,但也有些記憶了。喜事:訂婚、結婚、蓋房子、修房子、蓋倉房、磊豬圈、砌圍牆、坐月子、坐小月子(流產)都要趕禮。

訂婚、結婚,那時農村生活稍微有些改善,結婚趕禮多數都是兩三塊錢,近親好友五至十塊錢。人們都喜歡吃訂婚宴,不用趕禮,而且吃的好。訂婚、結婚,農村的習俗,頭三天就開始張羅,來些幫忙的,借盤子、借碗筷,借桌子、借盆的,一連吃三天。那年代,訂婚賠錢,結婚能回本就不錯了。

喪事:死人、燒週年。誰家有過世的老人小孩等,趕禮幾乎沒有拿錢的,都是夾著一卷燒紙去,那時候供銷社燒紙五分錢一張,有的拿十張、二十張的,三十張、五十張的,還有的甚至就拿五張紙就去吃飯。燒週年,一般都是拿紙去,近親戚蒸白麵饅頭上貢,每個親戚用筐裝十個饅頭,吃過飯回來時,東家留三兩個算是禮金,剩下的都拿回自己家。那時候農村有句俗語:將媳婦就比出殯強,喪事家家都賠錢,喜事多少有些餘頭。

蓋房子、磊豬圈等,都是屯親朋友等,拿兩紙掛麵、瓶酒、雞蛋等,誰家有事,菜幾乎不用買,都是鄰居籌的。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如今的農村和城市沒啥兩樣了,農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怎不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改革開放。


易海拾貝1965


文革前至文革後這些年,最窮的還是農村人。如果城裡有親戚,會時常拖家帶口進城待幾天。那時我家住平房大四合院,十幾戶人家都是鐵路雙職工,生活比較富裕。

有一點,就是家家都有農村的親戚,時常來城裡小住幾天。因為農村生活苦,缺錢缺糧,商品供應也差。不得已就進城投親靠友找事做,或者來借錢,或者就為改善一下伙食。

他們沒有多少可送的東西。但也有城裡奇缺的。比如:大棗,紅薯幹,幹辣椒,山芋面,香油雞蛋花生是最好的。帶回去的是我們穿不了的衣服,鞋子,我們省下來的票證,給孩子們的糖果。

那時候,今天你家來人了,明天他家來人了,一年到頭不斷,很是熱鬧,後來大家全都熟悉了,因為不管誰家來人帶點東西,都是各家分配。

工農結合,城鄉結合,在那個供應緊張的年代,大家互通有無,沒有誰瞧不起誰的,可見我們院裡的鄰里關係非常融洽。直到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興起,這種關係都起了作用,有的就成為彼此子女利用投親關係選擇的下鄉地點。


手機用戶張和新


六七十年代,我最盼望的莫過於過年,過年了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親戚家拜年,給親戚拜年,不但有好吃的,而且一般親戚還會給我一毛錢或兩毛錢,嫡系親戚一般會給我五毛錢或一塊錢,所以小時候我特別希望天天過年。

那時候生活物資匱乏,糖酒等副食品非常短缺,憑票供應。過年了,走親拜年的禮品非常簡單,普通親戚送兩包半斤重的白糖,兩包半斤重的米花糖,四個半斤重的黃粑。嫡系親戚送兩包一斤重的白糖,四包半斤重的米花糖,四個或六個半斤重的黃粑,一瓶一斤重的白酒(當時白酒價格1元錢一瓶),送外公外婆的禮品比送嫡系親戚禮品多一塊五斤左右的臘肉(當時臘肉價1元一斤)。

我父親會做黃粑和米花糖。每年在臘月二十八九就要把黃粑和米花糖做好,等到過年了拿去送親戚朋友。

那個時候的黃粑不是純粹的大米和水糖或白糖做成的,而是用糖精、大米、王米、小麥等雜糧做成,口感味道沒有現在市場上賣的黃粑好吃,但是在那個年代仍然是美味食品。父親把黃粑做好後,怕我們偷吃,常常揹著我們把黃粑藏起來。有時候我就趁父母不在家,翻箱倒櫃的尋找黃粑,東找找西找找,我會發現父親居然把黃粑藏在籮筐裡用稻穀蓋上,很有隱蔽性。把黃粑切片在火裡燒烤一下非常好吃,當然要是被父母發出現了會捱打的,那個時候偷吃黃粑被捱打幾下也是值得的。為什麼要被捱打呢?因為黃粑在那個時候非常珍貴的,可以當禮品送親戚朋友的。米花糖也是用糖精、糯米、大米摻雜做成,沒有現在市場上賣的米花糖用純白糖純糯米做的好吃。但在六七十年代的米花糖也可以當禮品送親戚朋友的。無論父母把黃粑和米花糖藏在哪兒?我都會發現找出來,父母知道我們偷吃黃粑米花糖會被捱打的,有時候我還要被父母罰跪罰站,當然我很快就會承認錯誤站起來,下次不犯了,以後不偷吃了……這樣我又被父母饒了一回。

……

這事兒一晃40年過去了,而今回憶起來,特別搞笑的,特別好玩的,特別難忘的,那個時候的米花糖和黃粑的確非常好吃。

現在我們過年送禮品有的送茅臺,郎酒,五糧液……高檔禮品,親戚朋友打發小孩兒的紅包要麼200,要麼400、600、要麼800……我不由自主的發出感嘆,還是改革開放好哇!


幸福在這裡出發


六七十年代走親戚,要分走什麼樣的親戚,那時候,比較注重輩份和感情,所提的禮物有輕有重,輕倒空手(水果)重到二斤油條混頓飯(投入糧票)平時一般不串門,大家都很窮,85年還在使我可笑,郊區鄉下隨禮一元全家幾口人,兩頓飯跑人家去吃 到辦完事為止,這都是真實的故事


用戶戶外知天下


我是50後對六十年代的事巳經有記憶,而且很深刻了。那時到我家來的親戚很少,我家兄弟姊妹八個,老話講窮不走親戚。到我家來的無怪乎就是姨,舅,姑,外婆,我們這叫外奶奶。他們來的時候用手捏子(手絹)包著一把花生,或帶一把饊子,最好的是用紙包的一點果子。記的有一次親戚帶了一卷黑貓卷糖,像手指粗細,有10小塊左右,薄的象藥片,我偷吃了一塊,還被父母訓斥了一頓,因為還要留給雙胞胎的兩個弟弟吃。那個年代真的很苦,不堪囬首!


用戶五未子55555


六十年代咱沒趕上,七十年代末期都講究四合禮,一瓶白酒,一包蛋糕(更出名的稱呼叫槽子糕)一包白糖,一瓶罐頭,比較重要的親戚可以雙份,叫雙色四合禮,我小時候就曾經代表父母去看望一位長輩,其實父親讓我是有點小心思的,老人家會給我壓腰錢,那是一個比較講究禮節的山東人家,是我叔叔的岳母家,我和叔叔嬸嬸一起去串門,招待的非常隆重,除了客人,主人家只有老爺子陪坐,不一會就上了一大桌子菜,不點的小酒盅,大家都比較拘謹,老爺子舉杯,大家都舉起來,抿一口就放下,老爺子舉著筷子讓大家吃菜,然後放下筷子聊家常,由於提前就告訴我了,不許胡亂伸筷子,酒喝完了,飯也吃完了,這桌子菜也沒怎麼動,差不多原樣撤下去,放在下屋(庫房)凍上,下次來了客人還能用上。那時候就是這樣招待客人的,估計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這個傳統也都扔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