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长安十二时辰》皇帝为何突然让太子和右相穿布衣觐见?他俩最终谁受到了责罚?

侃聊天下


“今日,若圣人彻底让渡皇权,我唐,便开了天地新法。君臣明暗配合,君以相为盾,以守为攻,无为而治。至此,无对无错,无功无过,无善无恶。如此治国之术,先进无匹前所未有。如此便可摘去诸位臣工,在圣人面前的表演之状。凡事,仅有法制,只要法理正确,千秋万代,将铭记我大唐在天保年是如何地繁盛无双”!




这是林九郎在自己家里面对下属说的一番慷慨激昂的话,对于圣人让他代政,他表面上冠冕堂皇地恭维圣人唐玄宗,背地里却已经得意忘形,以为过了上元夜,大唐便在他的掌控之中!


右相率先在圣人面前摘去了表演之状

“表演之状”是要画重点的,右相几个时辰前还说圣人让他代政的目的是为了让诸位臣工摘去表演之状,露出真实的自己,没想到的是,在得意之余,他自己率先露出了真面目。

林九郎本来就对太子就心存芥蒂,他们两方也一直是明里暗里的对立面。他代政后,第一个要收拾的一定是太子,只是,当他得知有人要在去圣人灯宴的路上袭击他时,他来了一个将计就计,将“收拾”提前了一步。



他让属下代替他登上马车,走出府门,就是为了引诱对方上当,没想到凶手不但上了当,还让他抓住一条大鱼,何孚的落网让他欣喜若狂、忘乎所以,他终于抓住太子刺杀他的铁证了,即便太子没有参与,他也要让何孚亲口承认是太子的指使,他有的是办法!


果然,在林九郎的威逼利诱下,何孚说是太子指使他刺杀林九郎,并在口供上签字画押。

只要何孚承认,太子的老师、何孚的父亲何监还跑到了吗?李必还跑的了吗?

很快,林九郎便准备齐了所有指证太子的口供,并在上面盖上了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个衙门的官印。

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引以为傲地在自己家中就能完成三司会审的壮举,却成了李必反击的有力证据。

李必正是利用林九郎的疏忽,一人独揽三家官暑的印章是犯了圣人的大忌,圣人怎么可能看着他专权而置之不理。

所以李必设计逃出了右相府,找到了同样站队太子的郭利士,又找来何监的学生宁王孙,让他写下监察文章呈送给圣人。

李必相信,圣人看过文章之后一定会震怒,因为李必早就参透了圣人的平衡之术,就是太子和右相的平衡,因此圣人不可能让任何一方势力彻底打败另一方势力!



善于揣摩圣人心理的林九郎却误会了皇帝的平衡术

林九郎一直以能准确地揣摩圣意而自得,却没有想到,自己也有失手的时候,他以为此时、此事还会像圣人年轻的时候一样,因为他的弹劾,而杀掉了前太子和两个王爷。


其实他错了,此时的圣人想的是如何平衡朝局,他才可以和严太真逍遥自在,而不是动不动就惩罚或者杀掉自己的儿子。

圣人之所以让林九郎代政,是因为如果让太子代政的话,朝臣们会以为是皇权的过渡,时间长了,放出去的权利;就收不回来了。右相代政的话,他可以随时收回代政之权,而朝臣们也会认为理所当然。


圣人要的是右相和太子之间的平衡,而不是任何一方的独大,而右相弹劾太子的奏章显然是用力过猛。

圣人接到奏章,如果责罚或者废黜了太子,又把朝政和军政大权交给了右相,那么他们李家的江山就有可能旁落,他有那么傻吗?所以宁王孙的监察文章正好给了圣人一个台阶。

同穿布衣参加上元灯宴,对于右相是惩罚,对于太子则是不罚

上元等宴,是皇家最隆重的一次宴会,有资格参加这次宴会的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朝廷重臣、要么是何监这样的世家大族以及各国使臣。



在当朝所有权贵面前、在服色就是身份象征的大唐,着布衣参加如此盛大的宴会,无异于在打自己的脸,而打脸者还是圣人,这对于林九郎来说,就是最大的惩罚。

看到郭利士送来送来的布衣后,林九郎彻底懵了,懵过之后是后怕,这一次,他揣测圣意的失误,会不会让圣人从此不重用自己了呢?


何监讲的宰相张阅的故事,让林九郎心有余悸:张阅泰山封禅归来,给自己女婿连升三级,他的女婿着红袍出席了宫宴,刺了皇帝的眼。第二天,皇帝就将张阅打入了大牢。

何监讲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林九郎,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千万不要刺了圣人的眼。同时也让他明白,儿子就是儿子,而他林九郎只不过是臣子而已!

太子也得到了一件同样的布衣,但对太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在林九郎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圣人不是废黜太子,也不是杀掉太子,而仅仅是赏给了一件布衣,说明圣人在顾念父子之情,也说明圣人本就没有废太子之意,太子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地!


于小小


皇帝在得知右相私持三司官印办案和太子涉及行刺右相后,赐给右相和太子布衣,要他们着布衣参加花萼楼宴会观灯,有着不同的暗示。

对右相,皇上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

无论是多大的官职,其家世也是从布衣百姓出身的;

多大的官职都应该为百姓着想,牢记为官的本心;

官职再大,也是圣人的臣子,如果圣人不许你的官职了,你又能比老百姓高贵多少呢?

寓意就是:如果做不好了,皇上还可以让你做回布衣。

对太子,皇上的意思可能是这样的:

身为太子要多体会民间疾苦,以后才能委以重任;

圣人的孩子中不是没有被废黜的,所以圣人也可以让你去做普通老百姓;

你的身份都是圣人给的,不然你就是布衣,所以应该对圣人感恩戴德;

万一以后将国家大权授予右相了,你若是将他谋害了,也会处置了你;

两个人都赐了布衣,其实都有警示作用,权势始终掌握在圣人手里,他们官位再高,但传什么衣服都是皇上赐的,圣人也可以在一夜之间,将他们贬斥成普通人。

就目前来看,两个人都受到了责备,但是太子的事应该会有人替他背锅,不会让他遭到废黜,龙波的计划也将如期进行,但应该也会在关键时候功亏一篑,皇上在经过这件事后,可能会重新考虑将权利授予右相。不过这场风波的最大受益者还是皇上,他通过右相和太子的明争暗斗,相互制衡,自己得以稳坐泰山。


亦喜亦悲


皇帝让太子和右相穿布衣觐见,小编觉得皇帝有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平衡之术

朝廷之中,派系众多,各有各的立场。右相跟太子不是一个派系,不管是谁,都会为自己的利益先考虑,不能合作就只能走向对立面。

然而两党相争,只要势均力敌,反而对于皇帝的皇权更才有保障。


只是非常可惜,最后他没能玩好反而出现了安史之乱。

历史中乾隆皇帝可以说玩这一手玩的相当出色,同时启用刘罗锅、纪晓岚、和珅,把朝野平衡的相当好。

第二、警告两人

皇上赐太子和右相一身粗布衣服,是为了下他们的脸面,同时告诉他们,自己才是皇帝,能给他们地位,也能剥夺他们的地位,从而对他们的行为加以警告。



第三、试验太子

作为皇帝一方面希望太子才华出众、能力超群,一方面又害怕太子能力过强。

特别是唐玄宗李隆基,我们知道此人是通过逼宫才坐上皇帝的,威逼自已父亲退位,杀害了自己的姑姑。


所以,他的疑心更重,恐怕这样的事情临到自己身上。他曾怀疑自己的儿子,也就是之前的太子谋权篡位,一下子就杀了包括前太子在内的三个皇子。

他是一个疑心重又对皇权看的很重的一个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开创了开元盛世。

所以,这一出戏也是试验太子的能力如何、有无反心。

皇帝可以说是导演了一出好戏,起到了平衡、警告、试验等作用,最终受益的确是自己。太子与右相之间明争暗斗,相互制衡,他的皇权得以更加稳固。



我想最后受到严重责罚的应该是右相,必经他动作太多了,做的也有点过火,皇帝岂能不知道这些,肯定会严厉的敲打。


樾檬影视


圣人是在立威

太子和右相相争的动静闹得这么大,圣人不可能会不知道他们在争什么,平日里争一争无伤大雅,而今日,各国番邦相聚于此,若是让他们知晓,岂不是有失颜面,让人耻笑自己管理下属不严,之后,就更别说借今日上元节来彰显国家的实力了。

话说回来,太子这方可以说是有理说不清,是否参与到了谋刺当朝右相中来,现在还说不太清楚,但是嫌疑肯定是最大的;而右相这方,三司印于他一人手里,独断专权,视条规戒律于何处,依旧不对;

但不过好在并没有闹到无可挽回的局面,而且,现今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不宜严惩,施些小惩戒即可,要不然,何以服众?

赐予布衣,依我看,圣人就是在告诫他们,他们的权利和脸面都是他赐予的,不要把他当一个傻子来看,要不然以后将不会只是布衣那么简单了。

至于最终谁受到了责罚?

我觉得应该右相受到的责罚会更重一些,并不是因为太子是圣人的儿子,而是就事论事,林右相的做法着实有些过了,他和太子的夙愿已久,这是朝堂上众所周知的,而今,遇到谋刺,愤怒是肯定的,想要将凶手揪出来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顾条规戒律,不经三司会审,以偏概全,一人执掌三印,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那他那份罪状的可信度也不会太高。

不管怎么说,林右相这方是最站不脚的,受到惩罚的可能性也就更高一些。


烟雨阙



1、首先他们二人都不会受到惩罚。

2、圣人只喜欢自己,只看中自己,权利当下只有自己才靠得住,儿子权臣都不算个什么东西,但是杀了一个太子会有其他儿子当太子,杀了一个林九郎会有张八郎李七郎,只有他们互相制约的时候,才是最安定的时候。

3、都穿布衣,看来圣人要退休了,会做出最后的抉择,必须选一个了。


三味书屋之家


《长安十二时辰》看似一部古代的反恐片,其实是个大唐盛世高层权贵之间的博弈,太子、右相之间的斗争是圣人最想看到的,因为这是圣人玩的平衡术,但是最终他没能玩好出现安史之乱,不像乾隆皇帝启用刘罗锅、纪晓和和申,他就平衡的相当好。

圣人根本就不会真正的把皇权过度给右相林九郎

我们知道圣人其实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此人是通过逼宫才坐上皇帝的,威逼自已父亲退位,杀害了自己的姑姑,他曾怀疑自己的儿子即以前的太子谋权篡位,一下子就杀了包括前太子在内的三个皇子。

这说明他疑心很重而且对皇权特别的看重,这样人会把皇权让给别人吗?这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把皇权让给一个家族之外的人,这样做无异于是自杀,所以这是一种试探或者说是故意制造一种矛盾。


但是他曾经杀了三个儿子,这让太子认为他会不顾父子情,是会让权给右相的,是一位自私极其狠毒的父亲,所以他小心翼翼的,做事十的谨慎,他为自保必须要置右相于死地,但又处于弱势。而右相更想独揽大权,代替圣人行政,其野心可掬,太子是他上位执政的最大障碍,所以他以除掉太子为后快。但他们都不知这是圣人的挑拨离间之计,无形当中就为他们制造了矛盾,让他们互相之间博弈撕杀,就没有精力来真正的谋取圣人的皇权了!

越到关键时候林九郎就越飘

何孚表面上看起来是龙波的雇主,但龙波从不听何孚的,并还挖掉了何孚的双眼,何孚被林九郎抓住以后,林九郎对何孚利诱力逼,终于让他指证太子私自聚会结党营私,并把材料上报圣人,但何孚是谋反叛乱,谋杀朝廷高层官员,他又是何监的养子,这样就牵涉甚大,这需要三思会审的,但是林九郎太自大了,有点高兴过头、有点飘,竟然当着李必的面前使用了三司的官印做假口供,这是揽权的重要证据,而且已成事实。他根本就没把李必放在眼里,这是一种极为自以为是的做法。


林九郎用檀棋生死来威胁李必,但是他没有想到李必会为了顾全大局而暂时放弃檀棋,因为只有活着才会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李泌最想做的事就是守护长安和守护长安的老百姓,他这种选择是对的、是具有大爱的、是需要勇气的,所以李必也签字只暂时指证太子,从而逃了出来,一出来他就找到同时也支持太子的郭仕力帮忙,并且也让受宠的皇孙把右相掌握三司大印独揽大权的事举报给圣人。

于是乎就出现了圣人让太子和右相都"穿布“出席灯会,这其实对两位都是一种惩罚和警告,让他们都明白圣人才是皇权的掌握者,圣人已经杀了三个皇子,如果再杀太子试问其他皇子还不是人心惶惶啊?老百姓也会谩骂或笑话圣人太过歹毒的,他暂时不会杀太子和右相任何一个人,因为这会让其中另一个人会独揽大权,会腾出时间来与圣人谋皇权,圣人就危险了,这就是平衡术,关键在平衡两字!



这也是乾隆皇帝明知和申是个大贪官而不办理他的原因,因为和申或者刘罗锅或者纪晓岚独揽大权的话就会给乾隆皇帝制造很大的麻烦,就会真的是德高望重的人物,会功高盖主的,就会动摇的皇权。


我个人认为这次的恐怖行动有可能圣人是幕后操控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平行太子与右相的力量,为他们之间制造矛盾而不惜牺牲老百姓的利益,还有一种可能就是11年之后安史之乱的主人安禄山在背后操纵着这一场恐怖行动,意在直接干掉圣人谋取皇权,当然也有可能是林九郎在喊贼喊捉贼。然而何监所说的仁义是道,理国是术,圣子、太子、右相都没做到,大唐危险了!


芳辉静思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太子和右相的政治理念不相同,他们很多的看法,政治看法也不一样,所以右相总跟太子过不去。

朝廷之中,派系很多,太子党,皇子党,各有各的立场,右相跟太子不是一个派系,而且两个人在争夺这个国家的话语权,不管是谁,都会自己的利益先考虑,既然不能共同生存,那就只能走向对立面。



在唐玄宗眼中,太子身为自己继承人,太有实力就很容易像唐太宗曾经那样逼迫自己父亲让位;但如果太子没有实力,那你怎么配当太子呢?你父亲我可是开创了开元盛世“万国来朝”的男人。



用《长安十二时辰》里,右相林九郎的话来说,那就是:今日,若圣人彻底让渡皇权,我唐,便开了天地新法。君臣明暗配合,君以相为盾,以守为攻,无为而治。


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君主立宪制”而皇上赐了右相、太子一身粗布衣服,是为了剥夺右相和太子的脸面,对他们的行为加以警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