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爸媽和外婆確診,兄妹倆有了7個“臨時媽媽”後續:媽媽出院後說愛杭州,捐獻了血漿

“現在終於到了我能為大家做點什麼的時候了。” 易某說。

近日,剛剛解除定點(集中)隔離的易某來到浙江省血液中心武林院區,捐獻了血漿。

“原本想要捐400毫升的,但是體檢的時候,護士跟我說,我太瘦了,讓我捐200毫升。

爸妈和外婆确诊,兄妹俩有了7个“临时妈妈”后续:妈妈出院后说爱杭州,捐献了血浆

一個多月前,易某和家人回武漢探親,回到杭州後,她和丈夫以及媽媽,三個大人都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要到定點醫院接受隔離治療。

一家五口,兩個孩子,兒子8歲,女兒2歲。兄妹倆,也需要接受醫學觀察。

誰來照顧兩個娃娃?

在濱江,兩個孩子有了一個“新家”:愛心天使驛站。七個“愛心媽媽”主動報名,輪流照顧他們。

爸妈和外婆确诊,兄妹俩有了7个“临时妈妈”后续:妈妈出院后说爱杭州,捐献了血浆

“兩個孩子怎麼照顧,是大問題。尤其是妹妹才兩歲,離開家人能不能適應?處理起來,真的很棘手。”濱江區疾控中心主任胡建江說,但棘手歸棘手,孩子還是一定要照顧好。

1月28日,濱江區社會發展局發動了三個街道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人員,徵集6名志願者。結果,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報了兩名。

“一開始,我還擔心沒有人報名,因為這個任務有一定的危險性。”濱江區社會發展局副局長徐建說,如果孩子沒有被感染,志願者得陪他們在醫學觀察點待滿14天,承受14天的高壓工作。

爸妈和外婆确诊,兄妹俩有了7个“临时妈妈”后续:妈妈出院后说爱杭州,捐献了血浆

“中午接到報名通知,我想,這種時候,黨員帶頭上唄。”西興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長邵慧霞給自己報了名後,轉頭就給黨員傅靜打了電話。傅靜是西興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管護師,2019年曾在黔東南州麻江縣掛職幫扶半年,接到電話,立馬就答應了。

長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給護士們群發了消息後,報名的人不少,經過篩選,程紅梅和湯春燕入選。

篩選的要求是:要麼選有經驗的,要麼選沒成家,沒有後顧之憂的。

程紅梅當了20多年護士,參加過2003年抗非典工作。

湯春燕的愛人是濱江區疾控中心副主任朱煒,疫情發生後,除了年三十,兩人就基本沒見過面,“我也沒跟他商量,自己報了名。都不用考慮的,作為醫護人員,這是最基本的社會責任。”

浦沿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兩位被選中的年輕護士,一位叫黃綠寶,一位叫柴聰聰。她倆都曾報名赴恩施州建始縣幫扶。

兩位70後,兩位80後,兩位95後,不到兩個小時,一支6人醫學觀察護理隊就成立了。

參加陪護的,還有孩子父親的同事尤麗。“孩子跟她熟悉,照顧起來會方便些。”胡建江說。

這7個人,就這樣成了兩個武漢娃娃的“臨時媽媽”。在孩子隔離的14天裡,臨時媽媽們每6小時就要輪班一次,值班期間,需要全副武裝:不能脫防護服,不能進食,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廁所。

爸妈和外婆确诊,兄妹俩有了7个“临时妈妈”后续:妈妈出院后说爱杭州,捐献了血浆

這7位“臨時媽媽”上崗前,濱江區社發局邀請了浙大兒院專家還給他們進行了防護知識培訓。值班的6個小時裡,她們都不能上廁所,為此都要穿上尿不溼。

爸妈和外婆确诊,兄妹俩有了7个“临时妈妈”后续:妈妈出院后说爱杭州,捐献了血浆爸妈和外婆确诊,兄妹俩有了7个“临时妈妈”后续:妈妈出院后说爱杭州,捐献了血浆

“剛進醫院的時候,我一直在哭,特別擔心小孩。” 易某說。

其實,易媽媽真的不用擔心。兩個孩子在觀察點期間,面對穿著“奇怪”的阿姨,也沒有任何不適應。但對“臨時媽媽們”來說,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哄娃。

1月29日,兄妹倆住進觀察點的第一個上午,房間空蕩蕩的,兩個娃娃和值班的柴聰聰“大眼瞪小眼”,有點坐不住了。

柴聰聰通過對講機“求援”。當天中午,濱江區疾控中心和西興街道的工作人員送來了哄娃“利器”:書本、拼圖、玩具和兩個IPad。

杭州市錢塘實驗小學的數學老師來煜婷在西興街道做志願者,聽說兄妹倆的事情後,立馬聯繫了街道。“我們學校有個‘錢塘抗疫空中課堂’,可以通過視頻連線給孩子們私人訂製課程,我可以給他們上課。”她說。

就這樣,來煜婷在西興街道防疫指揮部,通過視頻給兩個娃娃上起了數學課。有了書本和遠程授課,偶爾玩一下IPad,哄一下妹妹,懂事的哥哥很安靜。

不過,妹妹就黏人一點了。爸媽不在身邊,她就黏哥哥,哥哥上課她跟著聽,睡覺時也要在哥哥身邊。

“妹妹可能年紀小,乖的時候很黏人,阿姨阿姨叫個不停,但每天都會鬧鬧脾氣,怎麼哄都沒用,只能讓她先冷靜一下。”比起已經結婚生子的傅靜、程紅梅,黃綠寶、柴聰聰這兩個95後面對愛鬧脾氣的妹妹有點沒辦法。

因為妹妹總愛黏著哥哥,也愛學哥哥,每次測體溫,總是哥哥先測,妹妹才肯乖乖地測。

妹妹愛吃零食,但護士們總是控制著量,不敢多給。

護士遞給兄妹倆一盒薯片,倆人坐在床上分著吃,最後一片被哥哥吃了,妹妹氣鼓鼓地往床上一躺,蹬著腿鬧起了脾氣,打了個滾,撿到一片掉在床上的薯片,樂呵呵地塞進嘴,轉頭玩起了IPad。

沒過幾分鐘,見護士進來,想起薯片的事,妹妹又坐在床沿哭了起來。

“就是鬧一下,會鬧說明精神好,精力旺盛,有別的事分散一下注意力,慢慢安靜下來就好了。” 柴聰聰說。

媽媽們的另一個挑戰,就是晚上哄妹妹睡覺。每天睡覺前,妹妹都吵著要媽媽。“第一晚,她抱著哥哥睡著了,後面有幾次半夜醒來也會鬧一下,我們就抱著她哄。” 柴聰聰說,擔心妹妹鬧騰吵到哥哥,兄妹倆就分房間睡了。哥哥很乖,10點就自己睡了,我們主要就哄妹妹。

到了晚上,妹妹特別想媽媽。“希望兩個孩子的家長儘快出院,這樣等觀察期結束,他們就能一家團圓了。” 孩子已經上初中的程紅梅,特別能理解妹妹的哭鬧。詳見報道:《濱江區│爸媽和外婆確診,兄妹倆有了7個“臨時媽媽”》。

2月28日,易某正式解除隔離,終於又見到了兩個孩子。

易某看著孩子們,做出了一個決定:捐獻血漿,去幫助更多的患者。

“我記得每一雙醫生護士們的眼睛,每一個‘愛心媽媽’的名字,他們的努力和付出,支撐著我戰勝了病魔。她們都是犧牲了自己和家人團圓的機會來照顧我的孩子的,我真的很感激她們。”易某說。

現在,家裡的3個大人都已經痊癒,孩子們也結束隔離,回家了。易某說,現在,他們一家已經離不開濱江了,這裡是他們“第二個故鄉”。

通訊員 | 王藝霖 宋桔麗

爸妈和外婆确诊,兄妹俩有了7个“临时妈妈”后续:妈妈出院后说爱杭州,捐献了血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