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老家在宁陵|用乡愁记忆村落故事(五)

老家在宁陵|用乡愁记忆村落故事(五)

乡愁是什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最好的载体是故乡。而村落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是农耕文明的精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它是通向历史连接未来的“轨道”,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没有村落存在,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出发的,该走向何方。

“你家在哪里?老家在宁陵。”在豫东古葛大地上,留存、散落着许多古村落古民居。宁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些古村民居承载着葛天氏的乡愁、典韦的乡愁、吕坤的乡愁……,也留存着远迁他乡客家人的乡愁和根在宁陵留居海外华人的乡愁。

老家在宁陵|用乡愁记忆村落故事(五)
老家在宁陵|用乡愁记忆村落故事(五)

读史览志,以史为镜,明辨得失,温故知新。

让小编带您一起了解宁陵的“那些事”。

逻岗镇

老家在宁陵|用乡愁记忆村落故事(五)

逻岗镇位于宁陵县西北部。总面积108.5平方千米,人口5.2万人。距县城16.5千米。东与石桥镇相连,南与阳驿乡毗邻,西与民权县伯党回族乡接壤,北与民权县孙六乡交界。镇政府驻逻岗集,2012年12月迁移至东街开发区。逻岗镇现辖逻岗东街、西街、南街、北街、西村、马尔、张庄、郝堂、王胡同、刘赵庄、李柿园、前屯、谢营、张节、郑庄、二郎庙、解庄、北刘庄、吕庄、三丈寺、黄尧、双庙、黄老家、常小庄、崔香吴、郭老家、吾园、小郭庄、孟集、大周庄、和楼31个村民委员会。

逻岗明代为中和乡中四野;1912年属西北区;1945年为逻岗乡;1947年睢宁县民主政府设逻岗区;1949年12月设逻岗乡,属五区;1956年8月撤区置乡;1958年12月建人民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1997年12月撤乡设镇。

老家在宁陵|用乡愁记忆村落故事(五)

经济概况

老家在宁陵|用乡愁记忆村落故事(五)

全镇有耕地10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畜牧业以饲养家畜家禽为主,有养鸡专业户70户,养羊专业户60户,养牛专业户50户。经济作物以种植蔬菜、花生为主,花生种植面积10万亩,总产40000吨。工业初步形成了造漆、木材加工、建筑材料、生物能源、化肥生产、彩色印刷为主的工业体系。有工业企业57家,职工1595人。重点企业有豫东电焊条厂、恒鑫新型墙体砖厂等8家,规模以上企业2家。其中,豫东电焊条厂是河南省重点企业。境内有注册商业网点114个,职工260人。集贸市场22个,其中,花生专营市场3个,旺季日成交花生量最多1.5万吨。年成交额115万元。

社会发展

有乡文化站和3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30个,藏书9000册,唢呐班、腰鼓队各2个。有幼儿园17所;小学22所,中学2所。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有镇卫生院,31个村级卫生所,床位152张,卫生专业人员92人,其中执业医师15人,助理执业医师17人,注册护士1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6.4%。有张庄、铁林、黄老家等科普网点15个,拥有各类科技人员400人。有学校体育场地3处。8个村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

基础设施

有汽车客运站,日发80班次,日客运量1600人次。陇海铁路境内长5千米,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境内总长度10千米。县乡公路2条,总长22.5千米。有邮政储蓄所,投递员32名,通邮率100%。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36个,移动电话用户3.1万户,固定电话用户4000户,宽带接入用户2000户。有三级河大沙河,境内长14千米;五级河有上清水河、黄茶排水沟、刘徐河3条,总长23千米。

镇区市政建设

镇区主要道路3条,其中东西向1条,南北向2条,人均拥有道路长度2.5米。投资15万元安装路灯100个。有供电站,主变压器20台,高压输电线路30条,总长200千米。镇区绿地面积2.7公顷。绿化覆盖率18%,人均绿化面积4.5平方米。

文明新风

近年来,逻岗镇围绕“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这一目标,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扎实开展了“移风易俗新风尚,文明宁陵正能量”系列主题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破除婚丧嫁娶陋习,杜绝群众因婚、因事致贫的生活习惯,成为新一届党委、政府的重要目标。从扩大正面宣传教育入手,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利用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和乡贤、村贤骨干队伍及农村广播、刷写宣传标语、横幅、漫画墙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张贴明白纸、发放倡议书,签订协议书,在全镇深入宣传婚丧事大操大办的危害。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及时对有婚丧事大操大办苗头的人员说服教育,进行正确引导。开展道德讲堂,将移风易俗作为必讲内容。在农村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群众入心入脑,树立正确的婚丧事办理观念,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群众“学新、攀省、比贤”新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当前,存在着“越是贫困户、困难户办事的花费越大,反而富裕户的花费不一定大”的怪现象。因为这些贫困户不拿更多的彩礼就娶不上媳妇,很多时候不多花钱就办不成事。为了不让群众因办事致贫,不让贫困户办事返贫,镇党委、政府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移风易俗工作的落实。采用镇领导包片、镇干部包村、村干包组的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询问、走访、座谈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从群众意见最大、反映最强烈的环节入手,在充分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采取“一村一策”制定村规民约的具体条款和婚丧事宜具体规定,并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充分酝酿讨论、表决通过。目前,全镇31个行政村分别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喜事新办、白事简办,对宴请标准、桌数、人数,违约处理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由村干部党员带头,从村内的贫困户、低保户推开,反对铺张浪费,杜绝大操大办,坚决遏制不正之风,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弘扬农村新风尚,改变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让群众人人参与,自觉成为村规民约的制定者和践行者,从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移风易俗工作直接面向广大干部群众,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坚持把“堵”与“疏”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大治理的同时,加大整合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事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乡村的思想阵地。目前,全镇已组建了文化体育协会,31个行政村都成立文化书屋,16个广场舞蹈队,1个戏迷俱乐部,1个太极拳协会,1个乒乓球协会,统一配备了音响、器材等文娱设备,每年举办各种文化体育比赛和活动8场次,把活动开展的绘声绘色,极大的活跃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2016年,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充分整合各项资金,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为抓手,重点对吾元、前屯、小郭庄、北刘、大周庄村进行了村容村貌整治,采取梯次推进、分类达标的方式向全镇展开,在全社会营造了一个除陋习、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抑止了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良社会风气,对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老家在宁陵|用乡愁记忆村落故事(五)老家在宁陵|用乡愁记忆村落故事(五)

策划:何为

老家在宁陵|用乡愁记忆村落故事(五)老家在宁陵|用乡愁记忆村落故事(五)
老家在宁陵|用乡愁记忆村落故事(五)老家在宁陵|用乡愁记忆村落故事(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