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湛江市坡头区历史简介

位置与名字来源

坡头区位于湛江市东北部,东经100°20’~110°38'18”,北纬21°5'~21°26'57”。东接吴川县,西与霞山区、赤坎区和遂溪县隔海相望,南濒南海,北连廉江县,区境东西相距20.6公里,南北延伸40公里,陆地面积

507平方公里。区政府驻地距省会广州市496公里。

坡头原来是吴川县南一、南二、南三等几个都地,法租占广州湾初期,驻兵于麻斜,称“东营”。新中国成立后,为湛江市郊区,1984年将市郊区的坡头、龙头、官渡、南三、乾塘等5个小区和霞山区的麻斜、南调划出建立坡头区,为县级建制。因驻地在原坡头小区,故以坡头为区名。

湛江市坡头区历史简介

历史沿革与行政划分

坡头区于1984年6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湛江市郊区析出作为县级建制的市辖区。

今辖地原属吴川县。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1899年11月16日),法国胁迫清廷签订《中法广州湾租界条约》,将今坡头、南三、乾塘等3个镇及麻斜、南调等2个街道办事处的辖地划入广州湾租界范围;今龙头、官渡镇仍属吴川县。

民国32年(1943年)3月日军侵占广州湾。民国34年9月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收复广州湾,设湛江市。1949年解放后,龙头(包括官渡)属吴川县;坡头(包括乾塘、麻斜、南调)与南三合称滨海区,属湛江市,1951年划归吴川县。

湛江市坡头区历史简介

1952年4月撤销滨海区,辖地划归吴川县,分为坡头、南三区,坡头区为吴川县第八区,南三区为吴川县第九区。南三的调东、北涯乡和麻斜仍属湛江市;1953年12月12日南三(包括调东、北涯乡)改属雷东县。1958年9月撤销雷东县,南三改属湛江市郊区,10月坡头(包括乾塘、南调)、龙头(包括官渡)从吴川县划归湛江市郊区。1963年1月乾塘从坡头区分析出建置。1980年10月官渡从坡头区析出建置。

坡头区1984年6月1日建置,下设坡头、龙头、南三、乾塘、官渡等5个镇和麻斜、南调等2个街道办事处,共6个居委会(未包括灯塔街,南油一、二、三、四区),51个村委会,778条自然村。坡头区政府驻南调路,与南油基地相邻,位于广湛公路湛江渡口(平乐码头)东岸;新城区面积4.5平方公里。坡头镇人民政府驻坡头圩,龙头人民政府驻龙头圩,南山镇人民政府驻白沙市,乾塘镇人民政府驻三合窝圩,官渡镇人民政府驻官渡圩,麻斜街道办事处驻麻斜街,南调街道办事处驻南调路。

湛江市坡头区历史简介

1985年5月麻斜街道办事处从原郊区海头公社析出划归坡头区,同年8月南调街道办事处从坡头镇析出建置。1990年,坡头区共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54个农村管理区,693个村民村委会,4个居民委员会。

人口结构与语言

1984年坡头区总人口244748人,其中性别结构为男性131909人,女性112839人;城乡结构为城市人口25360人,乡村人口219388人;文化结构为大学1091人,高中(含中专)20039人,初中39266人,小学219388人,文盲或半文盲45281人(12周岁以下儿童未计入,下同)。1990年全区总户数64784户,总人口293972人。在第四次人口普查数中,性别结构为男性154064人,女性139908人;城乡结构为城市人口41960人,乡村人口252012人;文化结构为大学2805人,高中(含中专)21670人,初中52374人,小学104521人,文盲或半文盲54655人。

湛江市坡头区历史简介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总人口中,汉族288351人、占总人口99.55%;其他民族1298人、占总人口0.45%。其他民族中,壮族724人,回族35人,蒙古族4人,苗族51人,個族9人,瑶族16人,傣族95人,黎族72人,么佬族22人,土家族29人,舍族3人,基诺族3人,藏族12人,彝族12人,布依族9人,朝鲜族2人,满族15人,白族13人,哈尼族39人,儒葆族2人,佰族14人,拉枯族71人,纳西族1人,景颇族1人,土族4人,达翰尔族2人,布朗族4人,毛南族1人,阿昌族3人,独龙族2人,未识别民族27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1人。共有33个民族。

坡头区内居民多数是福建移民的后裔,现大部分讲吴川话(属粤方言),少数讲广州话,南三和麻斜约有7000多人讲雷州话。南油基地和麻斜街道办事处的居民有

2万多人讲普通话

置镇与街道办事处

官渡镇 在坡头区政府北部15公里处。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43983人,辖管理区12个、自然村140条。镇政府驻官渡圩。本镇西面五里山石门海湾,是咸淡水汇合处,形成天然耗场,盛产“石门耗”闻名遐迩。广湛公路复线从东至西贯穿全境,水上交通有官渡港口。全镇共有耕地面积33090亩,农业以种植水稻、番薯、花生为主,80年代香蕉生产发展较快。乡镇企业众多。1940年,中共南路特委在该村建立了革命据点。高岭村有高雷人民抗日军成立大会旧址。

湛江市坡头区历史简介

龙头镇 在区境北部,南距坡头区政府14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48278人。辖管理区8个、自然村136条。镇政府驻龙头圩。境内尖山岭为最高点,海拔172米。全镇共有耕地面积39116亩(其中水旱田26531多亩),雷州青年运河二干渠贯穿全境,东南部有甘村水库。粮食作物以水稻、番薯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等。造林面积数万亩,海岸线长20多公里,沿海滩涂宜于海水养殖。广湛公路复线与塘缀至麻斜公路线在龙头圩相交形成十字形贯穿境内。工商业发达众多。

坡头镇 位于坡头区政府东北6公里处。面积88.7平方公里,人口5588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436人),辖管理区10个、自然村202条。镇政府驻坡头圩。新中国成立初期属滨海区,1951年改隶吴川县第八区,1958年归湛江市郊区称坡头公社,1983年改为坡头区,1987年撤区改镇。耕地面积

50776亩,其中水旱田24311亩,坡地26455亩,造林覆盖面积17811亩,农作物主要有稻谷、番薯、花生、甘蔗、蔬菜等。工业商业工厂众多,境内放射式简易公路四通八达。

乾塘镇 西距坡头区政府18公里,位于鉴江出口处,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39780人,辖管理区7个、自然村103条。镇政府驻三合窝圩。全镇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23539亩。有5千多亩防风林带,海岸边水浅沙洁,乃天然泳场。矿产品有石英砂和钛,其中石英砂的储量大、质量好。工商业比较多。公路由三合窝圩通坡头圩,接广湛公路。有梅魁村通大仁堂村公路线,船运通南三与霞山直入湛江港,水陆交通较为方便。

湛江市坡头区历史简介

南三镇 在坡头区政府东南16公里处。人口63948人,辖南三全岛13个管理区、128条自然村。有田头、巴东等圩,镇政府驻白沙圩。南三岛原是10个小岛,新中国成立后联成一岛,筑起海堤14条,全长1万多米。耕地面积49505亩(其中水旱田17795亩),是本市蔬菜基地之一。造林面积5万多亩,其中在东南部沿海长15多公里、宽2~3公里的防风林带,驰名中外。年产海盐上千吨。海岸线长81.2公里(其中海堤线46公里),海滩涂面积52000亩,宜于咸水养殖和放养鸭群。渔产以條鱼、毛虾、海重较多。养鸭业发展较快,盛产鸭蛋。位于岛东南部的南海天然游乐园,是湛江市著名的旅游点之一。有乡镇企业28家,从西至东18公里长的公路贯穿全岛。水上交通东有北头察码头,南有大庙埠头,西有南三车渡码头,有机船通乾塘、霞山、赤坎。

麻斜街道办事处 麻斜街位于坡头区政府南部,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9470人,辖管理区3个、自然村24条。麻斜原是一个古老的埠头,法占时曾设“麻斜城”,1912年废。街道办事处于1985年5月建置。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面积7223亩(其中水旱田3286亩,坡地3937亩),海滩涂面积5000多亩。80年代利用滩涂养殖虾、耗3000多亩。工业基础较薄弱。

湛江市坡头区历史简介

南调街道办事处 位于坡头城区南调路。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37473(包括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居民)人。辖管理区4个、自然村62条。以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基地为依托,与之联成新的城区。是坡头区政府和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所在地。所辖农村以农业为主。有耕地13485亩(其中水旱田7684亩,坡地5721亩),海岸线长7760米,有可开发的海滩涂上千亩,已开发7千余亩,成为养殖鱼、虾、蟹、耗的水产基地。街道办事处于1985年8月建置。全区有各种企业众多,年总产值1000多万元,其中建筑业收入占60%。【下期为您介绍吴川县,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