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厲害了,文山這個縣再次被新華社點名!

一、雲南文山:“西疇精神”代代傳

巖頭村,在懸崖峭壁上打通脫貧致富“最後一公里”;江龍村,連片發展柑橘種植過上好生活;三光片區群眾在獼猴桃種植基地上獲得土地租金和打工經濟雙份收入……

厲害了,文山這個縣再次被新華社點名!

(西灑鎮巖頭村)

放眼今天的西疇大地,西疇人憑藉“西疇精神”把專家認定為“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建設成了滇東南富有、美麗的樂土,向著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衝刺。

二、戰鬥天地:石山變金山

美麗是平凡的,平凡得讓你感覺不到她的存在;美麗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溫馨的回憶;美麗又是平靜的,平靜得只有你費盡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漣漪。

厲害了,文山這個縣再次被新華社點名!

(新街鎮三光片區獼猴桃種植基地)

“西疇精神”的發祥地——蚌谷鄉木者村,曾經是一個石漠化嚴重,每畝地只有100多斤的產出,被稱為“口袋村”的窮山村。 

“那時,村裡有104戶村民398人,沒有一家有隔夜糧,到過年節的時候,我們都要組織‘口袋隊’揹著口袋到附近的村子借糧食來吃。”西疇縣蚌谷鄉木者村委會摸石谷村支部書記劉登榮說。

不服輸的村民們開始向石漠化發起挑戰,用人工、鐵錘鋼釺開始搬石頭,有些村民賣了家裡唯一的牛、豬、雞來購買炸藥炸石頭。半年過去,劉登榮和村民們硬是把一座石山搬平,用挖出來的石頭壘成田埂,把原來的石山變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臺地。

“搬家不如搬石頭,糧食是幹出來的。”1991年的春天,78歲的王庭章第一次在摸石谷村裡看到了一大片金燦燦的玉米。就在這一年,村民破天荒的第一次把剩餘的玉米拿到街上去賣,昔日的“口袋隊”終於變成了“賣糧隊”。

三、埋頭苦幹:天塹變通途

美麗是平凡的,平凡得讓你感覺不到她的存在;美麗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溫馨的回憶;美麗又是平靜的,平靜得只有你費盡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漣漪。

厲害了,文山這個縣再次被新華社點名!

(西疇精神鵰塑)

“作為一個黨員,我就要帶好頭,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村小組長李華明介紹,2003年,村裡通過各種方式籌齊了20多萬元作為修路資金,開始了艱難的修路歷程。但是,由於岩石多、工程量大、工價高,群眾自籌的資金只是杯水車薪。

更大的阻力是,沿途有其他村子,不能使用炸藥,道路只能依靠人工開鑿。“我們的錢肯定不夠用,政府給了43.5萬,毛路修好後又給了16萬元才把路修通。”李華明說,對於別的地方來說,路是走出來的,我們的路是用鐵鍬一點點鑿出來的。

從2003年2月到2014年1月,在歷經了10餘年的艱辛後,巖頭村群眾硬生生把難度最大的懸崖鑿開了一半,打通了進村“最後一公里”道路。

“現在,每天都有車子進進出出,村民蓋房子、賣小豬、做生意,企業進來承包土地種三七,樣樣都有了路子,都有了希望。”李華明說,村裡還建起了“西疇精神”現場教學基地,有很多外地人前來學習。

據介紹,目前西疇縣公路總里程達4123公里,比2010年末增加1901公里,公路密度273.7公里/百平方公里,是雲南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行政村、自然村通公路率均達100%。

四、與時俱進:脫貧變致富美麗是平凡的,平凡得讓你感覺不到她的存在;美麗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溫馨的回憶;美麗又是平靜的,平靜得只有你費盡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漣漪。

厲害了,文山這個縣再次被新華社點名!

(參觀學習巖頭村的幹部)

如何發家致富?劉超仁首先從學習開始,他先後組織觀摩團到附近發展好的小康村學習,引進其他村子的成功經驗。依託興街鎮鎮區周圍山巒環利的優勢,在政府的扶持下招商引資,江龍村逐步擺脫了貧困,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江龍村共造林980畝、封山育林1020畝、建生態保護林470畝,種植桔子、柚子等經濟林木460餘畝,村民建起了沼氣池,用上了環保清潔新能源,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在西疇縣率先實現了沒有一個“建檔立卡戶”。

而在西疇縣興街鎮三光片區,白牆青瓦的民居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美麗的鄉村風光已成為遊客休閒度假的好去處。依託人造“石漠梯田”景觀,打造展示“西疇精神”、體現石漠文化和觀光農業、民俗體驗的鄉村旅遊地,該地已成功創建為國家石漠化綜合治理示範區,帶動了6個村委會、54個村民小組,共3144戶、12650人增收致富。

立足新時代,西疇人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幹實幹加油幹,決戰脫貧攻堅,闖出一條石漠化地區脫貧攻堅新路子,加快了西疇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