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人民的名義》的兩個新元素

《人民的名義》的兩個新元素

文|HORO

反腐劇《人民的名義》熱播,昨晚加急看了前三集。

從前三集看,《人民的名義》確實呈現了一些新元素。我覺得最值得一說的新元素有二:一是直接表現官場“潛規則”;一是對正面人物的塑造,有強烈的指引意向。

該劇被媒體稱為史上最大尺度。其實,許多現實情況早超過文學想象力。多看幾個近幾年中紀委公佈的案例,多學習幾個各級紀委拍攝的警示片,對這些尺度應是見怪不怪。反腐劇歷來都將權錢交易、官商勾結、警匪串通、以權代法等腐敗現象作為重點予以展現,《人民的名義》並沒有脫離反腐題材類型片的重點。

反腐劇或直接或含蓄地表現官員腐敗墮落、蠅營狗苟、暗箱操作、幕後交易等現象,滿足了觀眾對官場內部的想象,滿足了一些人“抓貪官”“殺貪官”的心理快感。反腐題材對大眾具有天然的吸引力,無論它是電視劇,還是紀錄片。作為一部偏向政治類現實題材的反腐劇,《人民的名義》獲得超高熱度關注和討論,更多還在於此類題材本身的稀缺性。

從前三集看,該劇對反腐題材類型片注入的最大尺度就是直接表現官場“潛規則”。前三集還只是該劇的引子,就多次直接展現了以前電視劇中作為禁忌的官場潛規則。

表現派系。前三集以省委副書記為頭的政法系初見端倪,副書記與公安廳長關係既深又淺,廳長暫時是俯首帖耳的忠臣。廳長稍有異心,副書記即提出敲打,當面指出其晉升副省長心思之幼稚。據說接下來還有秘書系。

以前影視劇中也表現小團體,但小團體與派系的區別在於,團體成員在一起是相互勾結,互相利用的意圖太過強烈;而派系中,維繫成員的不只是具體可得的利益,不是目的性極強的勾結,比如,劇中副書記與派系成員的人,他以老師身份體現親切,以領導身份體現權威,他們不以一時一己之私相處。

多場合表現官場行事陋習。反貪總局要求漢東省檢方協助工作,但漢東檢方老大季昌明不直截了當開展或者不開展工作,而是採取官場套路:有事無事請示彙報,出事有人擔責,不出事體現工作嚴謹負責。這種套路,表面上看是遵守規章制度,實際上是老油條一根。季昌明和副書記對話也是套路先行,兩人各有心思,對話滴水不漏——而這是在與他們自己沒責任的前提下——如牽涉到他們的直接責任,那麼情況更是可想而知。

以前的反腐劇一般在反映反面人物老謀深算的特定場合才展現這類“語言的藝術”,而《名義》劇裡展現此類套路則是全方位、多場景,即使在正面人物說話場合也會表現這種官場陋習——以前的正面人物總是行事磊落,說話乾脆利落、不拐彎抹角。公事公辦的背後是侯門似海。在這種套路里生存,要麼心理不正常、要麼憋屈至死。

《人民的名義》的兩個新元素

《人民的名義》劇另一個新元素是對正面人物的塑造裡面含有強烈的指引意向。

涵化理論認為,大眾收看電視越多,其“觀念現實”將越接近節目所提供的“符號現實”,而不是“社會現實”。反腐劇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著人們對客觀現實的認識,引起話題效應,影響社會生活。

在當下反腐倡廉的社會背景下,由最高檢主導拍攝的反腐劇,作為大眾傳播藝術,必然要體現出它的社會關照和文化指引,要體現出這個時代他們倡導的價值觀。

《人民的名義》著力表現了壞人如何地壞,但沒有停留在此,它對正面人物的刻畫顯露出對大眾觀念的指引意向。

正面人物不好做,編劇寫起來難,演員演起來也難。滿屏的.com粉背後,是滿屏的正面人物女檢察官的黑粉。壞人是那樣子的,那麼,好人該是哪個樣子的呢?

我朋友鳳梨說,反腐劇不好拍之處就是怎麼拍壞事變好事。與壞事做切割的同時,如何不動聲色地添加進權力眼中的好人、好事、好生活,這是個技術活兒。與壞人壞事相比,被給出的好人、好事、好生活才是真正應當審視和警惕的。鮮嫩而鐵面的陸毅,以及他盡力雜糅人性的黨性家庭實在值得玩味。

《人民的名義》試圖給出一個理想範本。這個範本不同於以往正面人物的高大全。看侯亮平首次踏入漢東,會以為那一個明星,一個健身教練,他對孩子有耐心,不失為和藹的爸爸;陳海妻子離世兩年,依然獨身,對身邊美女玩曖昧視而不見,但裝聾作啞不傷人。他們都是優秀的檢察官,正氣凜然而情深義重,有情趣懂幽默,有智慧還親切。——這是不同於以往國產劇中檢察官的形象,而近於韓劇裡的檢察官形象。

在導演看來,這就是新時期中國檢察官該有的形象。當年媒介能塑造出護士白衣天使形象,電影能塑造高倉健式男人形象,為什麼反腐劇不能塑造出理想檢察官的形象?導演一定期待這種努力不要白費。

PS:

反腐劇難拍在哪裡?

反腐劇難拍在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度。

它既要表現出腐敗勢力的猖獗,烘托反腐敗鬥爭的艱鉅複雜,又不能表現出黨政官員在腐敗勢力面前的軟弱無能、正不壓邪,要體現出在黨領導下的反腐敗工作是有效可控的。同時,這個難度還在於腐敗人物的設定,怎樣做到既展現反面人物的腐化墮落、慾壑難填,又能將腐化根源做一個合理解釋。

反腐題材受政策影響很大,這個度實際上難以拿捏。

廣電總局2004年全國電視劇題材規劃會議上的一句話指出了這種兩難之因:

有些反腐劇,實際上已經轉了主題,不是寫怎樣腐敗,怎樣反腐敗,更多寫的是權力鬥爭,黨內的權力鬥爭和黨政部門的權力鬥爭,書記和市長之間的權力鬥爭,這方面展示得很充分,甚至成了主線。描寫腐敗,職務越寫越高,手段越寫越黑,領域越寫越廣,幾乎沒有不貪的。這在群眾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http://www.ccmedu.com/new3088.html

在同一個會議上,時任廣電總局副局長的胡佔凡對此的解釋更加具體而根本:

尤其是有些警匪劇和反腐劇在反映生活真實上存在偏差,某些情節描寫不符合中國國情和社會實際,使人們對我們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現實產生疑問和憂慮。……反腐和警匪劇,如果掌握不好分寸,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容易使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喪失信心。某些“官場劇”和“反腐劇”往往以欣賞和玩味的態度表現勾心鬥角和權謀、權術,看似熱鬧,但由於缺乏先進文化觀念的觀照,缺乏對創造先進文化的深刻理性思考,受傳統落後文化影響很深,無法給人以光明、力量,社會效果不理想。反映當代改革生活題材的電視劇必然要觸及反腐的內容,但如果劇作者沒有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意識,反腐內容也很容易走向反面,成為專揭黑暗面的、滿足某些人獵奇心理的“黑幕劇”。

http://www.law-lib.com/fzdt/newshtml/22/20051111213053.htm

廣電總局認為當時的反腐劇創作陷入歧途:度沒把握住。有人對反腐劇將腐敗現象作為噱頭,過度表現腐敗,過分誇大抹黑整個社會環境等情況提出明確批評。

最後要說的是,《人民的名義》能出爐,也要感謝這個試圖塑造、傳遞新觀念的時代。

“《人民的名義》就是替政府向人民解釋一下過去我們的不足,做一下檢討,讓人民理解一下我們正在反腐,正在做著努力,起到一個緩衝作用,現在社會問題很多,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好的影視作品緩衝政府和人民的矛盾,這就是我們將來所有作品圍繞的一個主題。”

《人民的名義》總髮行人李學政的這句話說得很實在,道出了它過審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