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名家推薦(下)

名家推薦(下)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鬱喆雋(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7月5日《南方週末》)

現今心靈雞湯盛行,成為全民“剛需”。很多人似乎還是在指望別人可以解決自己的困惑。在一個焦灼的時代裡,如何獲得內心的清涼呢?面對這樣的問題,其實並無良方。我是一個學哲學、教哲學的老師,只能勸大家來讀一點哲學吧。

塞內加《論生命之短暫》

首先要推薦一本書可以說是“底色悲涼”——那就是古羅馬人塞內加(公元前4-後65年)的《論生命之短暫》(周殊平、胡曉哲譯,中譯出版社,2016)。他說過:“何必為部分生活哭泣,君不見全部的人生都讓人潸然淚下。”這裡不是要讓大家“比慘”,而是要看到,人生中有太多超出自己掌控的事情。這也是斯多葛學派的“基本共識”。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塞內加本人就是此種世界觀的體現。他曾經擔任古羅馬暴君尼祿的老師。但因為牽涉宮廷陰謀太深,在尼祿殺妻弒母后,於公元65年被賜死。

作為政客的塞內加,印證了莎士比亞的一句話:那些暴烈的愉悅終以暴烈告終。當時一名皇帝衛隊的百夫長,帶著尼祿的命令,來到了羅馬郊外塞內加的別墅。據說當時塞內加正在和朋友、家人一起吃飯。所有人頓時哭成一片。這個時候,塞內加反而無比鎮定,從容地說:“你們的哲學哪裡去了?”可見哲學對他而言,絕非可有可無的學問。塞內加自我了斷的過程漫長而痛苦——先割脈,後服毒酒,最後在蒸汽浴室窒息而死——成為了日後畫家們樂意創作的主題。

塞內加曾於公元41年,被流放到科西嘉島。在島上的失意生活,使得他寫下了最為清醒的人生感言,也就是《論生命之短暫》。而當他離開科西嘉的時候,他作為哲學家的靈魂也留在了那裡。相對於暴烈的終結,人們其實更加容易陷入溫柔的死亡。在書裡塞內加寫道:“除了極少數人之外,其餘人都還沒來得及開始生活,便壽數已盡。”夏日裡日長夜短,最容易給人生活無限的錯覺。塞內加明智地提出:“我們真正活過的那段生命僅僅是一小部分。其餘部分不能算生命,僅僅是時間而已。”如今的我們,還能區分他所說的“生命”和“時間”嗎?塞內加更加直言告誡世人,時光被各種娛樂活動所竊取了。和古羅馬人相比,我們自己的時光被竊取的還少嗎?

其實,睿智的人不用等到將死,才會吐露肺腑之言。畢竟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斐多篇》裡說過,哲學就是學習死亡。

馬可·奧勒留《沉思錄》

想給大家推薦的第二本書是馬可·奧勒留(公元121-180年)的《沉思錄》(何懷宏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2005年6月12日,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有一篇著名的演講。正是在這次演講中,喬布斯說出了“stay hungry,stay foolish”這句名言。喬布斯還提到,他在17歲的時候,讀到過這樣一段話,對他影響很深:“如果你按照生活的每一天,都好像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那樣活著,總有一天你會確信你的方向是對的。”這句話正來自奧勒留的《沉思錄》。

寫下這句話的人,最深刻地背叛了這句話。奧勒留也是一名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但他更加廣為人知的身份則是羅馬皇帝。而他的一生,羅馬正處在一個極盛而衰的轉折點上。奧勒留可謂是一匹“盛世犬”,為羅馬帝國鞠躬盡瘁,在邊境四處征戰,戎馬一生。只有在戰事的間隙中,奧勒留才會偶爾寫一些自己的思考,日後彙集為這本《沉思錄》。他說:“做事不可遲緩,言談不可雜亂,思想不可遊移,靈魂不可完全傾注於自身,或者過分焦躁不安,生活中不可始終忙碌不止。”

大部分人不就是在忙碌不止的生活中嗎?我們渴望成功、追求快樂,尋求財富、希望卓越。而對奧勒留來說,有一種價值是最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寧靜”(tranquility)。所以他說:“生活中總要有一點閒暇。”

那種“閒暇”不需要你從世界抽身而出,而只需要和自己獨處一會兒。“一般人隱居在鄉間、在海邊、在山上,你也曾最嚮往這樣的生活。但這乃是最為庸俗的事,因為你隨時可以退隱到自己心裡去。一個人不能找到一個去處比他自己的靈魂更為清靜——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顧,立刻便可獲得寧靜。”很多人沒法和世界好好相處,恰因為他沒法和自己獨處。

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

如今我們的不少閱讀都被標上了“燒腦”的標籤。但是我可以大膽說,絕大部分的“燒腦”是被時代的“無腦”反襯出來的。夏日裡的閱讀,不妨挑戰一下自己的認知極限,讀一讀20世紀奧地利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韓林合譯,商務印書館,2013)。

維特根斯坦(1889-1951)是奧地利鋼鐵大王的兒子,可謂標準的“富二代”。但是他卻散盡遺產,做過鄉村小學教師、隱士、園丁助手、看門人和大學教授。這本書的底稿是維特根斯坦在一戰的戰壕中積累起來,最終在戰俘營裡完成的。1929年,維特根斯坦用這本書,參加了劍橋大學的博士論文答辯。當時大名鼎鼎的哲學家羅素、摩爾和魏斯曼是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在他們向維特根斯坦提出問題之前,後者拍拍他們的肩膀,笑著說:不要擔心,你們永遠都弄不懂這些問題的。於是,維特根斯坦的博士論文就以這樣的方式通過了。

《邏輯哲學論》是一本奇書,它一共只有7個命題。命題1是“世界就是一切所發生的事情”。如果你認為這是一句廢話,只是因為你過於自信。讀下去之後,你會發現世界上是有天才的……維特根斯坦在全書的前言裡寫下了這樣一個句子:“對可以說的,要說清楚;對不可言說的,要保持沉默。”於是全書的最後一個命題就是:對於不能談的事情,就應當保持沉默。

在一個喋喋不休的時代裡,知道在哪裡保持沉默,真的是一件清涼的事情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