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國時,如果多給劉備一些人才,可以統一三國嗎?

dqa1




三國就當給劉備過多的人才,他也未必能統一三國,在當時,劉備身邊已是人才濟濟,手下早已飽和,而且有的是三國裡面最有智慧的謀士和勇敢的武士。像左右三國形勢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武神趙子龍,仁義的關羽,暴躁的張飛,那個不都是三國中最有實力人物,劉備可以說文臣武將都不缺。可是為什麼他卻最後沒能統一三國呢,其最主要還是在於劉備本人,雖然三國裡面人品最好的君王,可他沒有很好把握住時機,佔據一定的天時地理人和。


劉備相對於吳魏兩國國王,算是憑人品活人,活的有滋有味,但卻給自己造成很多麻煩。本身他沒有優厚的條件,整天在兵荒馬亂中度過,出身低微的他,早年以買草鞋為生,自稱是西漢皇族中山王后代,拿此名聲,想重振家業,恢復漢室。

這一時期,漢室被軍閥操控,東漢自從後期,皇帝年齡都很小,外戚把政,漢靈帝時,東漢帝國更是不堪一擊,中央衰弱,各路軍閥乘勢四起,西涼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將皇帝西遷長安。這時東漢劉氏政權已危在旦夕,劉備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他想憑此黏薄之力恢復漢朝,可步步維艱,開始結識了關羽,張飛,桃源三結義,劉備從此走上了白手起家的道路,到處東奔西跑,跑遍了大部分中原大地。為了拿出成績,讓關羽和張飛戰強大的呂布,於是出現三英戰呂布,將董卓身旁的將領給震懾住,為此三人榮升大官,混入官場。


可現階段局勢更是不穩,東漢獻帝又落入曹操之手,曹操又學起了董卓,玩起了常有奸雄手段,曹操相對於劉備已是權大勢大的軍閥,他穩居許昌,有強大的家室和軍隊漸漸走向一超多強的局面,拿著漢獻帝,自恃東漢救星,到處擴展領地,河南和山東等軍閥一個個被扳倒,近逼河北強大的袁紹。看著曹操坐大,周圍誰也看不過眼,袁紹不及曹操,最後七十萬來會戰,官渡之戰,落敗。


而劉備呢,他和曹操一樣也漸漸活出自己的人生,而當時他只算個小人物,在沒財,沒物力,沒人情況下,入主徐州,後又依附於劉表,結識曹操,煮酒論英雄,攻打呂布,當得知漢獻帝命運後,不堪忍受漢室受此屈辱,和曹操結怨。曹操大軍來攻,劉備本來完整的家業又被曹操大軍拆散,致使妻離子散,兒子阿斗被趙子龍所救,曹操大軍瞬間被張飛一聲吼嚇死,瞬間退卻。看著曹操一步步坐大,劉備也在躲,從荊州轉戰襄陽,在曹操眼中,劉備已成了他最難消滅的棋子。這時候,劉備將拿手的高人請出來,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想聯合東吳對付曹操,舌戰群儒說服孫吳。東吳大將周瑜因為二喬與曹操結怨,曹操這個時候已得天下三分之二,算越過江就可以一統中原。吳王孫權哪能容許,劉備和吳聯盟達成,諸葛亮運籌帷幄,草船借箭,赤壁一戰,曹操大敗,狼狽而逃,差一點還被關羽活捉。曹操仗著漢朝真正掌權者親自帶兵,想一舉拿下東吳,卻不料劉備和東吳聯姻建成同盟,阻礙了他的野心,由於缺兵少將,八十萬大軍毀於一旦,就此曹操已沒有統一中原的可能。他的兒子和曹操一個個性,但他背棄了曹操一個忠臣的形象,直接竄漢建魏當了皇帝。

就在當下,曹操風頭一過,劉備也坐大了,人才都在他那邊,可惜他佔據的地盤有點偏,這也直接導致他為什麼不能統一中原的原因。他佔有蜀地,號稱天府之國,這地方自古都是帝王逃逸之地,而不是徵天下之地。唐朝玄宗和僖宗為避難而逃蜀地,張獻忠的大西也走不出這塊盆地就被清朝消滅。成都盆地四周環山,地理險要,退可以守的地方,諸葛亮北伐也難以己任,他雄心壯志,可到後來還是被困於這塊盆地裡。對於劉備本人,他就根本和曹魏東吳無法相比,畢竟他們都是些專業軍人和政治家,而劉備也許是因為太受過過多顛沛流離,最終才不得己才選擇易守難攻之地。在北方曹操雖然嘗不了甜頭,可卻佔了天時和地理,一統天下遲早的事,北方最終會將南方收回。劉備的兒子劉禪當了三十多年皇帝,受左右擺佈,自己拿不了主意,一味跟風,最終丟掉了父親白手起家辛苦打下的江山。


龍文說史


我看不能。

劉備兵鋒最勝的時候,莫過於在漢中把曹操打敗了。那時候他在西川積累了一大批能人異士,算是個“萬元戶”了,可他後來並沒有趁機出川,追著曹操的屁股打,說不定還可以撈更多油水呢。可是他贏了就不打了,擺出見好就收的姿態。後來,他也帶著兵馬東征西討,但有兩個卻一直閒著不用,就是關羽和諸葛亮。這二人是劉備陣中的絕對主力,一謀一武,都是包打天下的主,他偏放在冷板凳上,不讓上場,錯過了打造成銀河戰艦的機會。有了這個想法,給他再多的人也是這樣了。

放棄了吞併天下的野心,想踏實過日子是對的,不想卻帶來了非常負面的影響,一個是諸葛亮。他是個玩貫了陰謀詭計的主,你劉備不給機會,他就只好自己找平臺了,“五虎將”裡除了關張二人是劉備的鐵桿粉絲,其他三人,孔明是叫得動他們的,劉備後來都怕了,在死前都恨了諸葛亮一萬遍,還不得不求軟,千萬看在這麼多年的交情上,放過我的傻子兒子,卑微到這個份兒上,心疼他十秒。另一個就是關羽了,把只有在沙場上才能找到自我的關二爺放到荊州搞外交工作,能好嗎?關羽那個手直癢癢,孫權多次示好,他總能找到辦法碰他一鼻子灰。那意思再明顯不過了,“你能把我怎麼樣,打我呀笨蛋!”,東吳忍了。關羽看撩不了孫權,就找機會撩曹操,到處出兵找架打,結果捅到馬蜂窩了,呂蒙趁機和曹操那邊做局,就殺了他。通過這兩個人,就不難發現劉備在用人上,考慮是不成熟的。

劉備雖然牛逼過,但他的野心裝不下更多的能人,給多了容易起內訌,說不好三分之一的領土都拿不好,更別提併吞八荒了。


青草無為


看你怎麼個給法了,人故分三教九流,三國時期的大賢能吏猛將也各有高下。時間線固定在劉備已得荊襄,已拿西川,鳳雛已死。根據諸葛亮的三步定天下之說,先取荊襄,再定西川,十年後兵分三路奪取天下,已完成兩步。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只需得到兩人便可取天下。一、周公瑾。二、司馬懿。蜀國不缺將才,周公瑾是一員帥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水戰無雙。仲達雖然善守不善功,但心思細膩,膽子大果斷,北上如果讓司馬懿為監軍,關羽為先鋒,那麼蜀軍北上哪是攻無不克哦……



直立行走的眼鏡兒


我認為如果多給劉備一些人才,是可以統一三國的。接下來我分一下劉備都需要哪些人才會一統三國。

  • 1.司馬懿:如果司馬懿給劉備,那麼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後期在和司馬懿對戰的時候就會少了一個強勁的對手。而魏國也就多了一個強勁的對手,這樣諸葛亮在第一次失街亭的幾率幾乎就很小了。並且北伐還有司馬懿的輔助,諸葛亮贏的幾率是非常大的。



  • 2.陸遜:這個人大家一定很熟悉,沒錯就是他的火燒800裡連營。使得劉備70萬大軍都敗的一塌糊塗。如果陸遜給了劉備,那麼劉備在這場戰役中或許就不會失敗,而是直接攻下東吳。一下自己的地盤就變得更大了。這樣對抗魏國勝算已經非常大了。


  • 3.郭嘉、荀彧:這兩個都是曹操手下得力的謀士可以說曹操能三分天下,這兩人功不可沒。如果把這兩個人才給劉備的話,或許劉備就少了曹操這個對手。在後期劉備或許也會發展的更快。


  • 4.李典、許褚:這兩個曹操的武將也給劉備,那劉備還不傲視群雄?李典救曹操那一次,如果沒有李典曹操就是必死啊,所以如果李典從參軍以來就跟著劉備的話,那麼或許曹操也就沒有李典救他,曹操也就掛了。



這個問題的太厲害,沒有條件限制,如果人才都給劉備的話那劉備是必勝的啊。把曹操和孫權的人才全部都給劉備,那劉備肯定必勝。

歡迎留下你的觀點,喜歡三國的別忘了關注我哦。


談名著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劉備註定了不能統一天下,再給多少人才也沒有用。為什麼這麼說呢?劉備集團做了三件事,導致了蜀國的結局。

第一,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就為劉備制訂了作戰方針,就是著名的“隆中對”,此方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奪取荊州、益州之地。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還可北伐直取中原,這是必須要爭奪的地方。當時諸葛亮想盡辦法,讓劉備從孫權手裡借來荊州幾郡,後來又奪得益州。本來初步計劃已經達到,可誰能料想到,高傲輕敵的關羽卻失掉了荊州,還丟掉了自己的性命。這就打亂了諸葛亮的部署,直接導致了諸葛亮往後的北伐失敗。

第二,“隆中對”中明確說到,東吳孫權集團只能聯合當外援,不能謀取他。可劉備在關羽死後,為了報仇,舉全國之力東征伐吳,最後還大敗而歸,直接導致蜀國國力匱乏,還將蜀國和東吳的矛盾激化,丟掉了東吳這一大外援。劉備還在伐吳後不久病死了,留下個爛攤子給諸葛亮。

第三,諸葛亮的固執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本來因為失掉荊州這一戰略要地和劉備伐吳失敗,就應該改變的作戰方針,諸葛亮卻堅持北伐,直接導致蜀國國力一度低迷,想要恢復,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做到的。五次北伐,基本已經掏空了蜀國的國庫,人員上的損失更是無法彌補的。此消彼長之下,面對後來魏國的進攻,蜀國已經無力抵擋了,從而被魏國所滅。

劉備集團先失荊州要地,後失東吳外援,再加上諸葛亮堅持北伐,導致蜀國國力空虛,這才是關鍵原因。所以說,給再多的人才給劉備集團,在天時地利已經失去的情況下,沒有誰能改變這一切,頂多是多維持幾年而已。這就是所謂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有能力的人才,沒有給你施展的條件和實力支撐,那也只能埋沒而已。


鑫然說歷史


統一天下人才是很重要,但是人才的多少顯然就不是那麼的重要,中庸思想告訴我們,凡事適量即可,再說劉備身邊的人才也是很多的。個人認為,如果多給劉備一些人才,他也是不能夠統一三國的,除非再來一個諸葛孔明。拋開領導力和繼承人,單獨就劉備那一代分析,我大致總結了以下幾個原因:



天時沒有佔到,他的兩大對頭當時的實力甩劉備幾十條街,當劉備參加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北魏曹操的實力已經是一方諸侯了,東吳孫堅也是一方諸侯,而劉備就兄弟三人隻身前往,這起跑線上就輸了。




地利幾乎沒有佔到,東吳有長江、淮河天塹,北魏有天然牧場,在軍需供應上有很大的優勢,特別是馬匹的供應。西蜀有山川為壁壘,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是天下三分,曹佔其二,就是雙方對峙下去那點土地也是被耗幹。

人和上佔有優勢,劉備打著皇叔的旗號,當然更有信服力、凝聚力。當然劉備的所作所為也確實深得民心,但是漢朝已經千瘡百孔了,很多人都已經投奔了曹操,加之北魏曹操也實行仁義,這個優勢時間一長也就沒有了。



劉備其實人才有很多臥龍、鳳雛、鄧芝、蔣琬、姜維、糜竺、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等等。但是打仗靠得不僅僅是人才,在冷兵器時代,人海戰術,要兵多、糧多,這恰恰是劉備所沒有的,而對於曹操來說卻是土特產,所以劉備勝幾乎是微乎其微!

總結起來就是底子薄,扛不住折騰,不過劉備的那種毅力和精神還是值得歌頌讚揚和學習的。


以史為鏡,方不荒唐——史鏡唐


史鏡唐


其實劉備身邊的人才無論文臣還是武將都是三國中頂級人物,但他依然沒有統一全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關鍵的是在他取得荊、益二州後沒有在戰略上做出正確的規劃,而是錯誤發動了對吳國的戰爭,導致剛剛站穩腳跟的蜀漢政權元氣大傷。

此時,不能說劉備身邊沒有人才,諸葛亮多次陳述攻打吳國的弊端,趙雲和秦宓也再三勸誡,但劉備誰的話他都不聽,因此人才再多又有什麼用。

雖然諸葛亮說如果法正在就可能勸阻劉備發兵,但我看未必,因為劉備現在是君王,他一手遮天,他既然做了決定,誰都不能改變他,此時的劉備跟打天下時的劉備不一樣了,他之所以敢發動如此大規模的對吳國的戰爭原因有四:

1.想吞併吳國,然後北伐,一統天下;

2.為部將也是其義弟關羽、張飛報仇,不忘過去桃園結義之情;

3.彰顯君王權力,號令天下,誰敢不從!

4.體現個人能力,扭轉過去別人對他的看法,他要讓人們知道他也具備安邦定國的才華與能力。

試想,有上述原因存在,有誰能勸阻?因此,劉備就這樣錯誤地發動了對吳之戰,誰也勸不了,這就是他戰略上的失誤,從而導致蜀漢元氣大傷,儘管人才濟濟,但最終還是沒有力量、沒有實力去統一全國了,故,統一天下沒有人才肯定不行,但僅有人才而缺乏實力還是不能實現的。


小卓聊三國


三國初期別說是劉備,就是實力最強的曹操,都沒能一統天下,何況是實力最弱的劉備,以劉備的個人能力而論,即使多給他一些人才、地盤和士兵,他也無法吞滅曹魏和東吳,因為曹魏和東吳在劉備時期,都處在實力的巔峰時刻,此時就是龐統復生,與諸葛亮強強聯手,也不可能一統三國的,因為司馬懿不會讓劉備的計劃得逞,否則的話,司馬氏的晉朝咋辦。
其實劉備一統三國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只要把這兩個人納入劉備麾下,劉備就可以兵不血刃的,一統天下,然後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這兩個人就是曹魏的一把手曹操和東吳的一把手孫權,只要這兩個人都投降劉備了,劉備理所當然的就是皇帝了,然後劉備可以敕封曹操和孫權分別為魏王和吳王,不過他們倆人的王位是虛封的,只享有王位所帶來的榮耀,但沒有王位所應有的實權,從此三國就不存在了,也就沒有了後來的司馬氏家族的晉朝了,更主要的是還能避免幾十年後的五胡亂華。

您的點贊➕關注☞☞☞是文史坊堅持創作的源動力。


清史宴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統一三國,需要具有哪些必備條件?

1、經濟實力特別強大。大家知道,打仗是需要銀子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從戰略上採取了以攻為守的策略,是對的,但是因為窮兵黷武,致使蜀國經濟江河日下,國力式微。2、軍事實力特別強大。軍事實力的強大不只是以單純只追求數量上的兵多將廣,而是質量上的頂尖級文臣武將。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也就是這個道理。另外,軍事實力還包括一些硬實力,也就是掌握了其他國家沒有的軍事技術。或者在軍事技術上領先於其他國家。

3、政治基礎特別牢靠。什麼是政治基礎?從底層的百姓來講,就是統治者行德政,老百姓擁護。從上層的統治集團來講,就是政令統一暢通,統治者同心同德,團結一致,君臣和諧,軍民一致對外。

4、其他因素,如敵國的內亂,天災、意外事件等,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它只是偶然因素,可以加快促成統一全國的步伐。

其次,我們從當時的形勢分析,蜀國是否具備了上述的條件了呢?

1、三國中,曹操最早統一北方,是三國中面積最大的,因為曹操屯田和興修水利,糧食充足。東吳依長江天險,據江東六郡,物產豐富,經濟富足。而蜀國佔領的西川之地,土地貧瘠,物資匱乏。又有少數民族居住區,人口稀少。相對曹魏和東吳,蜀漢的經濟實力最為薄弱。

2、軍事實力上,曹魏的文臣武將最多,文臣包括:荀彧,荀攸,程昱,賈詡,郭嘉、 滿寵,毛芥,崔炎,陳群,司馬朗,韓浩,董昭,劉曄,呂虔等,武將包括: 張遼,張郃,徐晃,樂進,于禁 ,夏侯氏(敦,淵)許褚,典韋,曹仁,張頜,徐晃,李典,曹洪等。不論文臣還是武將,都是當世的一流高手,曹氏集團的中流砥柱。其次是東吳。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作為四大都督文武兼修,可謂一流高手,其他的著名文臣包括:張昭、張紘、顧雍、孫韶、駱統、薛綜、嚴畯、虞翻、濮陽興、諸葛瑾、步騭、程秉、陸績、闞澤、張溫、陸瑁、陸凱、諸葛恪等。其他的著名武將包括:程普、黃蓋、韓當、朱治、呂範、太史慈、甘寧、淩統、周泰、徐盛、蔣欽、丁奉、潘璋、陳武、朱桓、全琮、朱然、孫翊等。我們再看蜀漢的軍事實力。文臣包括:諸葛亮、龐統、法正、馬良、徐庶、糜竺、孫乾、簡雍、伊籍、馬謖、向朗、董和、程畿、黃權、趙累。武將包括:關羽、張飛、趙雲、黃忠、姜維、馬超、馬岱、陳到、魏延、陳式、糜芳、廖化、周倉、關平、劉封、霍峻、傅肜。相對曹魏和東吳,蜀漢的軍事人才數量上最少,質量上也存在差距。另外,就軍事技術上來講,三國時期,處於冷兵器時代,軍事上的武器差距不大。倒是戰馬數量與質量上存在差距,就是曹魏因為處於北方,騎兵力量強大。所以在北征烏丸後,曹操發動了奪取荊州的戰役,他以五千輕騎日行一百三十餘里,將劉備追的流離失所、疲於奔命。

3、分析一下政治基礎,蜀漢政權由三股勢力合成,一是劉備集團的人,二是東州集團的人,如李嚴,即原來劉璋的舊部,三是益州集團的人,他們是本土豪強勢力,如黃權。此外,南方還有一些夷人部落,依附於蜀漢。三國中蜀漢政權是一個最複雜的複合式政權,政治基礎最薄弱。東州集團與益州集團矛盾重重。南夷叛亂時有發生。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就發生了孟獲叛亂的事件。這樣的一個政治基礎非常薄弱的國家,能夠自保就已經非常不錯了,更不要說去消滅別國。因為政治基礎薄弱,一旦有戰事,後院起火,宮廷政變發生的機率相對很大。

其他因素剛才也說了,是可遇不可求,在這裡就不分析了。

所以說,即使劉備再多一些人才,也不可能統一三國。


文史資料選輯


娘子分析:三國是可謂是人才濟濟,獨領風騷的時代,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金英雄”~,出來多少王侯將相,文臣武將~😊這時候,群雄並起,多少英豪,但是最耀眼的就那麼幾顆,“曹操,劉備,孫權”。

劉備,小夥子很努力,從一個賣草蓆的,先是“桃園三結義”,帶著“關張”這兩個兄弟,一路走來,話實話很不容易。

劉備手下有三大謀臣:“諸葛亮,龐統,法正”。諸葛亮幫劉備謀劃“隆中對”,三分天下,助劉備奪取荊州;龐統助劉備奪取西川,最後死在“落鳳坡”;發正助劉備奪漢中。但說,水鏡先生說過:“臥龍和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

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馬超,黃忠”,個個都是戰鬥力名列前茅,可以排上號的,戰鬥力更是遠勝什麼“張廖,周瑜,曹仁”~

劉備這麼多 文臣武將,為什麼統一不了三國?

曹操: 佔據著豫州、冀州、徐州、青州、幽州、涼州、雍州~之地,在古代,有地盤,才會有人,才會有 物資,這是硬實力。

劉備:以前有荊州,益州和漢中。最後,荊州“物歸願主”孫權,不僅痛失兄弟“關羽”,而且自己帶全部“家當”跟孫權去拼命去了。結果讓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一下回到解放前。


有一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一個人在衝動下做出的抉擇,往往是對自己不利的。

8不得不說,蜀國從此實力大減,從此,問鼎中原越來越遠了,加上劉備死在白帝城,劉禪又非雄主,後期蜀國無論從經濟和人才上都嚴重不足,當然離滅亡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