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怎么评价孙中山之子孙科?

柯是我


1965年10月29日,台北松山机场。蒋经国率2000余人迎接由美归来的孙科夫妇及孙科的长子孙治平夫妇。1965年是孙中山诞辰100周年,台方以此为由,邀请孙科回台。回台后的孙科马上接受《中央日报》的专访,吹捧蒋介石之英明,大肆攻击中国大陆,认为光复之日指日可待。



孙科是孙中山先生的独子,其生母为孙中山原配卢慕贞。由于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漂泊无定,1895年孙科4岁的时候随祖母、母亲等人前往美国檀香山伯父孙眉家中居住。

1907年,孙科在檀香山加入同盟会,后考入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17年,孙科回国,任广东军政府大元帅府秘书。1921年,在廖仲恺和胡汉民的推荐下,孙科任广州市长。1923年,胡汉民奉孙中山之命到广州市政厅申请拨款20万元,用于军饷,可孙科并没有签字。孙中山得知后,立即批评了孙科。孙科于是认为是胡汉民挑拨他们父子关系,便要用手杖打向胡汉民。孙中山闻讯后,气得要枪毙了孙科。怪不得胡汉民曾评价孙科,说他既有革命脾气,也有洋人脾气,还有大少爷脾气。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孙科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交通部长。1927年任国民政府常委、军委会委员、中央党部部长,支持汪精卫“清共”。

1928年,孙科就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兼铁道部长。他提出了一些革新主张如实施宪政、实现党内民主、改良农村土地问题等。他的变革努力遭到蒋介石的强势反对。

1931年,孙科任行政院长,但因为遭遇财政危机,几个月很快下台。后孙科、汪精卫等人成立广州国民政府,与蒋抗衡。广州国民政府取消后,孙科改任立法院长,推崇立宪制度,遭到蒋的反对。

1945年孙科任国民政府副主席兼立法院长,孙科放弃自己的变革主张,全力支持蒋介石。

1948年,孙科与李宗仁角逐副总统。因选举期间爆出“蓝妮事件”,孙科落选副总统,出任行政院长。


内战后期,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要求蒋介石下野促成和谈的呼声越来越高。孙科亦支持蒋介石下野以实现和谈,挽救国民党政权。蒋下野后,仍然遥控指挥孙科内阁,孙科仍然要听蒋的指令。李宗仁上台后,即发生府院之争,孙科率行政院迁往广州,导致李宗仁独守总统府。孙科内阁迁回南京后,蒋介石、李宗仁均不看好孙科,孙科被迫辞职,携夫人陈淑英前往香港,后赴法国,1952年定居美国,直到1965返台,16年远离政治。

1965年返台后,孙科任“总统府资政”,次年,任考试院院长,时年孙科已75岁。

1973年9月,孙科因病在台北逝世,终年82岁。

孙科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也提出过变革主张,但其一生理念多变,随波逐流,无所建树。晚年又不甘寂寞,为蒋粉饰门面,极尽能事吹捧两蒋父子,一改大半生与蒋理念不和、若即若离之态。


岁月是一条河流




孙科存在感确实很低,站在孙中山肩膀上的孙科几乎只继承了父亲留下的光芒,这光芒不仅让别人感到扎眼,甚至是他自己也有这感觉。在孙中山的光芒里,他的存在总会被人刻意遗忘。

孙科生于1891年,孙中山逝世于1925年,当时的孙科已经34岁。

廖仲恺生于1877年,孙中山逝世时,廖仲恺48岁。

胡汉民生于1879年,孙中山逝世时,胡汉民46岁。

汪精卫生于1883年,孙中山逝世时,汪精卫42岁。

蒋介石生于1887年,孙中山逝世时,蒋介石38岁。

在孙中山逝世后,政治资本最足的便是廖仲恺、胡汉民以及汪精卫,因为他们起步较早,当时最有资格继承孙中山位置的也是他们三人。但是,在廖仲恺被暗杀后,胡汉民也被牵连,被迫退出继承人的竞争,此事的最大受益者看似是汪精卫,实则是蒋介石,从没资格到拿到资格证书,这步是最难走的。孙科只比蒋介石小四岁,又是太子爷,却几乎没有得到父亲的政治遗产,他的能力也许比曾经的袁克定更加不堪。

因为父亲是孙中山,所以他是骄傲的,也因为父亲是孙中山,所以他又是自卑的。



孙中山的存在,既是孙科的政治资本,也是孙科的政治负担。

孙科这人说到底是没什么能力的,孙中山培养汪精卫,培养蒋介石,可是对于孙科,孙中山确实很不看好。这点孙中山与袁世凯还是很相似的,袁世凯知道袁克定能力不行,所以在称帝失败后立刻将袁克定从政治漩涡里拉出来,孙中山则选择近乎放养的方式。虽然说孙中山不会提出让人照顾孙科之类的要求,可是谁敢怠慢?我不喜欢说什么“如果孙科不是孙中山的儿子,谁知道他是谁”的话,因为出生背景也是他的实力,这是他的政治资本,他为什么不用?难道换了你,你不用?

孙科的出生背景虽然让他“不劳而获”地拥有了雄厚的政治资本,但是他的政治资本有多雄,他的政治负担便会有多厚。在人们看来,在孙中山的光环下,孙科做得好是理所应当,做得不好说明他是废物。蒋介石便曾在日记里鄙视过孙科:“孙科之性行卑劣贪婪,寡廉鲜耻,令人痛心疾首。以总理如此伟大之人格,而生有如此不肖之子,殊所不 解。”



孙科最大的问题是他没有确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他本不该成为政治投机者,可是他偏偏成了政治投机者。

1917年,孙科学成回国后直接进大元帅府当秘书,这摆明了是孙中山在给孙科开后门,1921年已经当上了广州市长。当时的蒋介石因为遭到排挤正在上海“度假”,孙科的先天优势,蒋介石永远比不上孙科,说蒋介石不妒忌孙科是假的。但是蒋介石很快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1924年开始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崛起。可是几年后的孙科,仍然还是广州市长。

孙科恨过蒋介石,也捧过蒋介石。

1931年蒋介石软禁胡汉民,不仅引发了“庐山刺蒋”事件,也引起了国民党内部的反对之声,蒋介石迫于形势不得不释放胡汉民并宣布下野。然后在反蒋势力的支持下,孙科另组国民政府,但是国民党的财政被蒋介石控制的,结果孙科的国民政府很快倒台,孙科不得不辞职。孙科曾联合汪精卫对付蒋介石,而且曾经还联合汪精卫清共,最后又翻脸不认人想踩汪精卫几脚。

孙科在与蒋介石的角逐中失败以后,开始转换策略,试图与蒋介石合作。孙科甚至曾经鼓吹过立宪制度去讨蒋介石的关心,但是蒋介石要的独裁,不是没有实权的立宪,最后是孙科的热脸贴上了蒋介石的冷屁股。

后来,孙科又想到利用苏联和共产党去扼制蒋介石。孙中山生前费心尽力促成国共合作,但是被蒋介石以“四一二事件”破坏,孙科脑袋里也装着反共思想,否则当初也不会陪汪精卫清共。但是因为和蒋介石斗争的屡屡失败,让孙科终于意识到了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敌人。在这点上,同样是屡屡败给蒋介石的汪精卫比孙科转变得更彻底,直接找日本人合作去了。在抗战胜利后,孙科又跟着蒋介石攻打解放区,然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与李宗仁争夺副总统职位,最后败给李宗仁。1949年以后,蒋介石败退台湾,孙科辗转到了美国,1962年在美国接受台湾记者采访时,竟然又开始厚着脸皮捧蒋介石的臭脚,蒋介石高兴了才让他回台湾任职,年逾古稀的他仍然对政治不死心。

1973年孙科病逝后,蒋介石看在孙中山的面子上,为了顾全已故国父的面子,才捏着鼻子夸孙科为“革命元勋,器量恢宏,才识远大”。蒋介石日记里的评价才是蒋介石对孙科最真实的评价。

所有人都认为孙中山和孙科是“虎父犬子”,孙科的能力支撑不了他的的野心,他不善钻营,偏偏喜爱钻营,他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却终究成不了。孙科终生受着父亲孙中山的余荫和庇护,否则早被民国的政治漩涡搅碎了。廖仲恺倒下了,胡汉民倒下了,汪精卫倒下了,那些被蒋介石当成对手的人成片成片倒下了,孙科为什么还能站着?因为他是孙中山的儿子,也因为蒋介石看不上他!


宁糊涂


在那个大浪淘沙的革命年代,拼爹是没前途的,全靠自己的“本事”说话。

论信仰

蒋介石在保定军校读预科的时候,日本教员指着一个土块说:“这上边有四万万个细菌,就像中国人一样。”

蒋介石一听,怒发冲冠,冲上讲台把土块砸个稀烂,并对日本教员说:“我看像8000万日本人。”

读完军校后后,想到俄国时刻想要侵吞蒙古,就在日记本里写道:“常欲提一旅之众,以平蒙为立业之基也。”

这种对国家的热爱、民族精神的信仰、人格气质上的果敢,他有吗?



论军事

袁世凯以“小站练兵”起家,经过十六年的发展,终于借助清政府的力量培养起“北洋六镇”。手里有这支部队,才能在辛亥革命后左右中国局势。

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从此培养起自己的嫡系部队。以黄埔学生出任各级军官,牢牢掌握了一支忠于自己的黄埔系军队。

张作霖出生做为草根,从小没吃没喝,不得已当了土匪。借助投靠官府组建“保安队”的机会,吞并其他势力,终于成为名震天下的“东北王”。

这种拉队伍、建派系的组队能力,他有吗?



论政治

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与恭亲王努力推动“洋务运动”。派留美学童、开设工厂、引进专家,给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启了大门。

李鸿章在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努力建设海军,拉出了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虽然最后全军覆没。

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期上,开办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开设报纸、推进革新,将湖北建设成为一颗明珠。

这种开眼看世界、努力建设地方、抚慰天下的能力、政绩,他有吗?即便他当过广州市长、行政院长,也没什么政绩。



论经济

袁世凯的经济资源,是北洋系的工厂、企业,再不济还有外国贷款。所以他有能力发动战争、整顿工商业。

蒋介石的经济资源,有江浙财阀,还有长江出海口这个“黄金海岸”。当时的中国关税,百分之七十都在蒋介石手里。

他呢,只有立法院的几个政客而已。



在那个大浪淘沙的年代,他原本是不应该有那么高的地位的。只不过有一个好父亲,才在历史上写下一笔。

能力不够、地位够高,能够善始善终的退休、终老,已经烧高香了。

还能奢求什么呢?


温乎


孙科是国父孙中山的儿子,不过和其他国民党政要相比,孙科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如果不是因为他是孙中山的儿子,或许很多人都不会认识他。实际上,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孙科在很多方面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的。

1891年,孙科出生在广东香山,1895年,孙科和祖母、母亲以及妹妹到了檀香山,在其伯父孙眉的农场待了四年,1901年,孙科赴美求学,从1901年到1917年,孙科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1917年,孙科回国。回国后,孙科历任政府要职,先后担任过广州市市长、国民政府交通部长、考试院副院长、立法院院长、国民政府副主席。

孙科一生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孙科对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其对抗中奉献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在战时为争取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做出了巨大贡献。孙科是国民党内的亲苏派,在20世纪30年底,孙科是国民党内部最早主张对苏和解的人物之一,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孙科主动会见了苏联驻华代表鲍格莫洛夫,会见的时候,孙科明确表示自己和冯玉祥一样,主张与苏联改善关系,同时他还批评了蒋介石的对苏政策。因此,孙科得到了苏联方面的认可,而因为孙科的立法院院长的身份,苏联方面也积极调整了对华政策,所以后来苏联航空队来华支援中国人民抗战,孙科有很大的功劳。

其二:孙科对于国民政府时期的民生建设也有不小的功劳。孙科主张民生建设从发展铁路开始,实际上这是继承了他父亲孙中山的遗志。1928年,孙科在担任铁道部部长的时候曾经提出了50年内建设10万英里铁路的计划。在铁路建设的过程中,孙科还为铁路建设筹措了大量资金,包括争取外资,发行公债等方式。

其三、孙科在担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长期间还为民国法治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因为孙科在美国期间曾经系统学习过“罗马法”、“英美法”等西方经典法律,所以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他有一个系统的蓝图和规划。

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行宪后,孙科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参选副总统,不过最终输给了李宗仁。其后孙科曾经担任过行政院院长,1949年3月,孙科辞去了行政院长,其后赴欧洲游历,先后到过法国、西班牙等地,1952年孙科定居美国加州,1965年孙科回到台湾,此后一直到1973年病故,孙科的最后几年都在台湾度过。


青年史学家


孙科,又叫孙连生,是国父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彻底终结了两千年封建帝制,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都说虎父无犬子,而孙科又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呢?

一、饱读诗书的青少年

孙科自幼随祖母移居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并在檀香山读中学时,虽然孙中山先生毕生在为革命劳碌奔波,但对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不仅充当着一个父亲的角色,更是儿子孙科的人生与革命导师的角色。

孙中山经常与儿子通信,勉励他要多读书,并且经常给他寄各种书籍,有中国的线装书,英文名著等。孙科亦不负所望,学习成绩优异,他檀香山中学毕业后,又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

二、仕途波折的青壮年

孙科喜欢读书,而且他的文笔也非常不错。1907年,刚刚才16岁的孙科就在檀香山加入了同盟会,并且担任《自由新报》、《大声周刊》的编辑,这让孙中山感到欣慰。

十年后孙科学成回国,在广州担任大元帅府秘书。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孙科又担任非常国会参议院秘书兼广州时报编辑。在这期间,他撰写了《都市规划论》、《广告心理学概论》两书,并且积极从事译述的工作,得到父亲的好评。

可是在革命问题上,孙中山从来没有对孙科给予特别的照顾,对于廖仲恺的举荐还有过阻扰,后来在胡汉民的劝说下才于1921年同意孙科任广州市首任市长。

从此,孙科正式开始了仕途生涯,他随后又两次出任广州市市长。又曾任考试院、行政院、立法院三院院长。这在中华民国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孙科的政治立场却摇摆不定。1931年,孙科联合汪精卫成立广州国民政府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对抗,但是由于财政危机上台不到一个月就辞职了。1932年,孙科改任立法院院长,鼓响实行立宪制度,但遭蒋介石的冷遇。在随后的很长时间内,他仍坚持自己的理想。

但是到了1946年下半年,随着国内政治环境的急剧变化,孙科却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立场,停止革新宣传,转而支持蒋介石的政策。

1947年孙科官至国民政府副主席,并与李宗仁竞选副总统,可惜的是最终落选了。在此期间,孙科再度出任行政院院长,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孙科以寻求“光荣的和平”为思想方针,与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逼蒋介石下野,当蒋介石有意“引退”时,孙科却采取了观望的态度,最终蒋介石在多方压力下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

随后,孙科与桂系围绕什么样的“和平”展开较量,由于各怀私心,加上桂系的攻击和蒋介石的反对,孙科孤掌难鸣,于同年3月8日辞职,终结了仕途生涯。

三、清贫淡泊的老年

孙科是一个清官,他久居高位却两袖清风,以至于连出国的盘缠都要卖了房子才能凑足。

他辞职后,于1951年到了法国,后来又到了美国,因为身体健康问题,夫妻俩便与次子同住在美国。

在美国生活的十多年里,他们没有任何固定的收入,仅依靠儿女接济小额款项,省吃俭用,一切自己动手,自己种菜,自己烹饪洒扫,生活异常清苦。但是,孙科却能甘于淡泊,以读书为乐,精神生活富足。

到了1965年,孙科却应蒋介石之约由美国回到台湾,任中华民国总统府高级咨议、考试院院长,1967年出任东吴大学董事长。1973年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终年82岁。

纵观孙科的一生,他虽贵为名人之后,却没有非常突出的政绩,也缺少父亲的雄图大略,但他不是纨绔子弟、公子哥一类的人物,也不是平庸无能、依靠父亲名声混日子的人。

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也提出过立宪的政治主张,并大力抨击蒋介石的独裁,但是他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能对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政治势力,而且经常采取妥协的态度与蒋介石合作,这是因为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所处的地位所制约,最重要的是他本身的性格造成的。

孙科没有坚定的意志,性格有些忧柔寡断,以至于做事一波三折前后矛盾。

普天之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成为人中龙凤,孙中山也一样,他以自身修养、生活素养做引导和表率,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孙科遗传了父亲好读书的个性,却没有遗传父亲的经天纬地之材。

世上的英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只是一个平凡人,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平庸的生活。因此,对于孙科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看待。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孙科,又名孙哲生,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孙科是孙中山先生与元配夫人卢慕贞所生,也是孙中山先生唯一的儿子。
(孙中山先生一家,中间即是孙科)


1895年,年仅4岁的孙科随其母亲卢慕贞离开老家前往夏威夷檀香山居住。

孙科在檀香山接受了小学、中学教育,后考入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并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

跌宕起伏的一生

(青年时期的孙科)

在其父亲孙中山的影响下,1907年,年仅16岁的孙科便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

1917年结束完美国学习之后的孙科回到中国广州,开始担任广州大元帅府秘书;

孙科于1921年任广州第一任市长,其后孙科一共三次担任广州市长;

1926年,孙科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1928年与胡汉民起草《中国国民党的训政大纲》;

1931年,孙科任行政院院长,后因财政危机自己主动请辞;

1932年,孙科就任中华民国立法院院长;

1938年,孙科作为中华民国特使与苏联谈判,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以争取苏联援助中国抗日战争;

1945年出任国民政府副主席;1948年与李宗仁竞选副总统失败;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孙科亦同蒋介石赴台;

因岛内政治原因,孙科于1952年离开台湾远走美国;

1965年,孙科由美国返回台湾,担任中华民国总统高级咨议兼台湾考试院院长;

1965年,出任国立东吴大学董事长;

1973年,孙科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

———————————————————
(晚年孙科)

评价

身为孙中山先生的独子,孙科自幼接受正规的西方教育,其学识比较渊博。但在感情上,孙科比较风流。除正室之外,还经常「金屋藏娇」,孙科一生共有3位夫人,共育有2子4女。


处在20世纪上半叶的孙科其个人命运也同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紧密相连,尤其是作为孙中山先生唯一的儿子,孙科的命运更是宦海沉浮,潮起潮落。

孙科在青年时期很早就参加了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很早就成为同盟会的骨干之一,很早就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机要秘书。

孙科为人比较谨慎低调,相较于其他国民党元老,这一点也注定了其在政治舞台上并没有太大的作为!

孙中山去世之后,面对国内军阀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民国初年乱局;在以蒋介石、汪精卫各自为政,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互相打压异己的情况下。孙科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势力,他只能是任人摆布,中立于两者。

纵观孙科一生,套用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就是「生于帝王家,却没帝王命」。


小司马说


孙科,近代历史上难得的“忠孝两全”之人。

孙科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长子,也是他唯一的儿子。这一独特身份深深影响了孙科的人生历程。孙科1891年10月20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母亲为孙中山原配卢慕贞。1910年不满二十岁的孙科就已经加入同盟会,追随父亲参加革命。1917年,孙科携妻儿离开美国回到广州,协助孙中山开展护法啊运动,并三次担任广州市长,为护法运动、北伐运动筹集款项,为革命军建立了坚实的大本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孙科历任政府要职——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等等。任职期间,孙科积极推动国民政府各项行政条规建设,尤其是为立法工作投入了大量工作。1949年3月,孙科寓居香港,后又避居美国。1966年,年届75岁的孙科重回台湾,并担任“考试院院长”,推动台湾地区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1973年9月13日下午,孙科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83岁。纵观孙科一生,对于国民党、“中华民国”,无疑一直是有着拳拳赤子之情的。这可以算的上他的“忠”了。

而孙科的“孝”就体现在他的中山陵的建设维护、以及宣扬孙中山思想上了。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孙科遵其遗嘱,积极筹划在南京紫金山建设陵墓。1929年中山陵主体工程完成后,亲力亲为参加奉安大典,将孙中山遗体迎还南京。其后,他又在宁为父守陵,并参与陵园管理。1933年3月12日,孙科在南京总理陵园创立中山文化教育馆,推动孙中山思想的宣传和研究,并设立奖学金奖励各高校学业优秀的学生,促进了民国时期的文化建设。

纵观整个近代史,有太多的大人物,因为“国”难以尽孝,或者又对“尽忠”难以从一而终。像孙科这样“忠孝两全”的人物实在少见。


老照片


先说结论:孙科是一个个人能力比较平庸,但因是孙中山之子,仍在民国后期发挥一定历史作用的历史人物,主要势力在立法院系统,多次反蒋后又附蒋,政治主张多变,热衷于宪政。主要因其父为孙中山而得以取得国民党高位,但政治资本主要也仅此而已。

孙科是国民党反蒋三巨头之一,

(另外二人为胡汉民、汪精卫)。但实力最弱,附蒋后,主要势力为立法院系统。

孙科为孙中山长子,早年在父亲兼人生导师的孙中山的教导下,参加革命,喜爱读书,从担任广州市长起不断提升政治能力。孙中山逝世后,政治上反对蒋介石,屡次对蒋拆台。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下台时期,组成孙科政府,但因政治资源不足,不能支撑,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各地不上交财款,爆发财政危机,仅一月便垮台。后蒋介石以立法院院长一职收其入营垒,孙科此后主要经营立法院,为其势力的活动舞台。

孙科的突出政治倾向是反对蒋介石独裁,推崇民主宪政,但因受个人能力与政治声望所限,对此推动作用甚微。1948年,“副总统”选举中,在蒋介石的极力支持下,仍败于李宗仁。

孙科总评庸常,远不能与其父孙中山相比,得登高位,明显受其父名声所益。(虽然孙中山并没有对其特意偏袒,但实际上明显受益于父名)但孙科并非纨绔子弟,不蓄私财,喜爱读书。算的上是一个能力平常但亦有优点的政客。


孙科虽然能力不强,但并非无权力欲望,也曾想过获取国民党大权,但实力太弱。班底只有一批立法院的政客,且无人掌握强大的政治资源。既不像蒋介石掌握军队,也不像胡汉民一样有崇高威望与资历,也不像汪精卫拥有较强的政治势力。孙科热衷宪政,多次要求尽快结束训政,曾经打算在宪政时,将蒋介石推为虚位总统,而自掌实权。推出的中华民国1946宪法中,总统权力极小,基本虚位,但蒋介石的部下让国会推出一条授权,要求紧急时刻赋予总统全权,当时正打仗,自然是紧急时刻,孙科的计划破产了。


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郑洞国:https://www.wukong.com/user/?uid=72213258261


南宫钢铁


孙科(1891-1973年),孙中山的独子,早年跟着孙中山参加革命,本来是可以成为顶级大腕人物,但混着混着成了二、三线人物了,他没有孙中山那样雄才大略,更没有丰功伟绩,但也不是平庸之辈,更不是靠着父亲名声混日子的人。

在抗战期间,孙科是中俄交流协会的会长,在对苏联的事务上,他扮演着很多角色。

孙科小时候很聪明,成绩优秀8年的课程他接连跳级4年就念完了,1910年19岁的孙科就加入了同盟会,有人说是孙中山刻意安排将来继承事业做准备,但是从革命胜利到就任大总统后,孙中山并没有很明显去扶植孙科,反而在1915年孙中山和孙科的矛盾积怨不小,因为这一年50岁的孙中山娶了23岁的宋庆龄,比宋庆龄还要大1岁的孙科没有参加婚礼,现在从孙中山和孙科公开的往来书信中,全是孙中山拉拢孙科的言语。

在抗战期间,孙科是中俄交流协会的会长,在对苏联的事务上,他扮演着很多角色。

1917年孙科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回国后在广州政府从事文秘工作,3年后孙科已经坐上了广州市政厅厅长的位置,后来时任广东省长的胡汉民推举孙科任广州市市长,这事业刚刚起步孙科没多久,1925年孙中山去世了。后来蒋介石通过东征和北伐迅速崛起,在南京国民政府孙科先后担任财政部长、建设部长、铁道部长等职务。

1949年蒋介石从成都飞往台湾时,并没有通知孙科。从蒋介石的日记里看出:蒋认为孙科是扶不起的阿斗,思想忽左忽右,私生活又有问题。

但孙科与蒋介石的关系忽近忽远,有时甚至反目成仇。孙科对蒋介石独裁的统治非常不满,但又不想国民党内部分裂,始终努力维持着相互合作,1931年因为政见不同,蒋介石软禁了胡汉民,而胡与孙的关系非常密切,孙科听到消息后暴跳,立马南下广州组织人马准备反蒋,但坐船时因沉船事件差点招来杀身之祸,至今不知幕后主使是谁。

孙科除夫人陈淑英外,与一位叫蓝妮女子生活13年之久,生一女儿叫孙穗芬;还与一位叫严霭娟的女子,生一女儿孙穗芳。

918事变爆发后,全国一致对外,蒋孙矛盾暂缓,此时孙科已经担任立法院长,准备起草新宪法时蒋介石以战时体制为由拒绝了,后来孙科极力促成中俄友好关系,希望能得到苏联的军事和经济援助。1947年国民政府改组,蒋介石任总统,孙科竞选副总统时败给了李宗仁,只能继续担任行政院长,蒋介石下野后,孙科也飞到香港暂居,由于对自己前途无法预料,1950年他选择远离中国携家人去往欧洲和美国。

1965年在台北机场,孙科夫妇受到蒋经国率2000多人的热烈欢迎。

后来长期居住在美国,此期间和台湾没有任何往来,蒋介石也不关心他,由于孙科没在美国置办任何家业,到了美国后生活很清苦,直到1962年孙科夫人陈淑英70大寿时收到蒋介石的邀请函,1965年孙科夫妇来到了台湾受到热烈欢迎,同年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00周年讲话上,孙科表示全力用户蒋介石,1966年任台湾考试院院长,此时74岁的孙科非常满意,1973年孙科逝世于台北。


图文绘历史


曾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让好多草根屌丝热血沸腾,但是经过奋斗拼搏之后。发现,屌丝奋斗的终点,仅仅是官二代、富二代生下来就已经拥有的。这就是,“我奋斗了20年,才有了,跟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资格。”你自问一下奋斗年可以做到市长,给你20年够吗?对比一下,人家孙科学校毕业没多久就做了市长。

不管你有多么倔强,不得不承认,“从乞丐到元首”这样的屌丝逆袭事件,从来都是小概率事件。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说出了万古不变的真理:一个人的出生背景很重要。这里就要聊到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孙科。

要介绍孙科,就不得不聊到孙逸仙,似乎孙逸仙是挡在孙科前面的一座大山,似乎孙科永远活在孙逸仙的阴影之下。好吧,一般人是这样介绍孙科的:“孙科,孙逸仙长子,虎父犬子,曾任****等政府要员,总之存在感很低。”

人们对对孙科的评价似乎就是,无理想、无能耐、无存在感的“三无人员”,话里话外似乎还会有一种看不起人家、不屑一顾的感觉。且慢,此人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大学生、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生。在当时国家那么积贫积弱的年代,能受到高等教育的有多少人?能拿出这耀眼学历有多少人?就是放到现在又有多少人有机会出国深造?

国外镀金,硕士研究生毕业,26岁的第一份工作是大元帅府的秘书,27岁担任国会参议院的秘书,起点这么高的公务员有多少?

还有更厉害的,1921年,此人30岁,担任广州市第一任市长。30岁的年轻市长哦!现在的90后们——你快30岁啦,你在干什么?现在的80后——你快奔4啦,你的周围有几个市长级别的人物?孙科32岁的时候,成为国民党中执委的委员,这是党国的中央级要员啦。四年工作经验,就可以做到市长;六年做到中央委员,你会不会有羡慕嫉妒恨呀?

前面说到“似乎孙科永远活在他父亲的阴影之下”,似乎有一个“国父”的爹很不爽。但是,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阴影是不是很让人享受不已啊?估计好多人在呼喊,让上天给我也掉下这么一个爹吧?ok,别幻想啦,天上掉一个大爹下来,也不怕把你一屁股坐死呀。阿斗有个好爹,他自己守不住摊子,做了阶下囚;崇祯皇帝也有一个好爹,自己各种作死,最后还得上吊去。

1931年,老蒋下野,孙科任行政院长。孙科组建内阁后,老蒋、汪精卫、胡汉民各种拆台、扯后腿。没办法作为一个从美利坚空降回来的政界鲜肉,真的制服不住党国的那群老油条。别忘了,那群老油条,哪个不是在刀光剑影、阴谋诡计中千锤百炼出来的?人家动刀动枪闹革命的时候,他还在校园里撩小姐姐呢。

没办法,他曾经有过成为元首的机会,无奈技不如人。*他有治国理想,但没有治国能耐;高起点的政治生涯,也不足以让他成就一番事业。*他有做人原则,但没有政治立场。一会跟着汪精卫反老蒋,一会跟着我党联俄联共,一会跟着老蒋干我党。*还好,抗战时没有跟着汪精卫一起玩,没有坏掉他老爹的招牌,这就是说他有做人原则的理由。

没有做上国家元首也不必气馁,人家孙科虽然退居二线,但是怎么说也是党国中央级的高层。人家从来也不用为柴米油盐操心,也不用为下个月的房贷揪心,顶着“民国太子爷”的名头,出门就有人恭恭敬敬。老蒋再怎么不乐意,也得供着人家。

时势造英雄,不是所有人都有父辈们的境遇和能耐。作为国父的儿子,世人不免要期望很高。鲁迅说过“学问和能力,与花柳病不同,不能通过`啪啪啪`来传给下一代”。不过,有个好爹还是很重要的,虽然能力不能遗传,但是遗产和人脉是可以继承的哦。假如,没有“国父”的爹,孙科会为吃喝拉撒的费用担心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