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农村合村并镇,农民的生产工具该怎么处理?

t19711011


问:如果农村合村并镇,农民的生产工具该怎么处理?


文丨一点三农

农村合村并镇,并不是简单的把农户都搬迁集中在一起,大家都住商品房。其实,合村并镇更趋向于行政区划的合并,和城镇化相似。之前一点专门有一篇回答关于合村并镇的介绍,这里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主页翻翻看。

一点就按照题主的思路,合村并镇了生产工具该怎么处理呢?又要如何放置呢?

在田间规划好存放农具的小屋

现在,有些农民朋友就已经开始尝试着这么做了:他们先把周边的一大片农田都承包了,然后在道路旁边的闲置地(非耕地)上简单的用木板青瓦搭一个小屋,然后把农具都放在里面,上把锁就好了。

这样就省得来来去去都得带农具。又因为周边都是自己的承包地,也就少有别人经过,降低了被偷盗的风险。

像私家车一样,定点放置

以后的农业,肯定是朝着现代化,机械化发展的:以后耕地用耕地机,插秧用插秧机,收割机等等,像现在用的锄头,犁耙,镰刀等慢慢都会被淘汰掉。

这些大型的农用车就比较好安置了,可以像私家车一样设置定点停放,也可以弄个农用车停车场,这样既规整又方便。反正这种大型机械又不能随谁便便被拿走,停在路边也没大问题。


以上是一点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对于合村并镇后,农民的生产工具如何处理,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

——END——(完)


一点三农


各村并镇以后农民的工具会出现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方法:随着搬迁带到新的住址。新的住址会有固定的地方存放工具。而且你以前的房子会经过规划,不会马上拆除,你还是可以暂时存放的。

第二种方法:将工具卖掉,在我们东北土地播种与秋收早已实行承包制了,也就是说你只需要买材料,其余播种与秋收有专门的团队进行,而且价钱还合理。

我相信以后还会出现一种寄存的方式。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出现工具没有地方存放,寄存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样既能解决了百姓的烦恼,也能很好的治理乱停乱放的现象。

合村并镇
工具存放只是小问题,带来的好处才是王道

其实合村并镇不单单是让我们住上新的楼房,最终目的是让大家奔小康!

现在有些并镇之后土地已经承包出去或者成立合作社。

以地入股,给自己打工,这样做能保证你有收入的前提下,还能得到不错的分红。

我给大家说一说现在没有实行新农村改革的状态。

现在的农村劳动力偏向老龄化,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在种植方面,一些农民因为信息量跟不上,种植种类单一,我给大家举个最真实的例子,我父亲种了一辈子的玉米,我问他:不想种点别的吗?他告诉我:种别的谁收呀?再说了也不知道怎么种呀。

我说的这些可能还不够全面,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魅力乡村路


西门观点:从古代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到了什么时代,就有什么办法。

第一、合村并镇并非都是楼房,大多数还是有院子。

合村并镇应该都是偏远山区的人口十分稀少,居住特别分散,条件特别差的小村子,即便合并,也不是太大的村镇,毕竟不能离他们耕作的土地太远,所以,应该不是高楼大厦,很多还有自己的小院子,而且,政府在搬迁时也会考虑到这个问题。

第二,现在大多数地方都使用机械化耕地、播种、收割,农民也不会有太多生产工具。如今,即便是偏远山区耕种,耕地时雇佣拖拉机,播种、收割时都会雇佣大型机械,自家除了三轮车、自己的小车外,像过去那些小农具基本上没有多少了。

第三、从长远看,以后种地只能是少数人,大多数人从事其它工作,不存在生产工具。

现在,一家一户农民因为低烧,利润低,基本上都不想种地了,土地流转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土地流转给少数人去耕作,成本降低,利润就会高。大多数农民不种地,也不存在生产工具没地方放的问题了。

谢谢您的关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门白甫


农村合村并镇后,随之而来的是土地集约化生产,也就是说将原来每家每户承包的分散土地进行流转作业,土地流转后就必须对原有土地现状进行大面积整治优化,并建设与其配套的路网和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进程,这样三农才有出路。因此,合村并镇后,农村的土地非分散型的一家一户耕作方式,农户只能说土地所有权没有变,但耕作制度变化了,农民变成了集体或合作农庄的股东和作业者,这样你还需要为农具没地方放而发愁吗?相反,传统的农具却被机械代替了,农具只是配角,你每天出工收工只要领取和收回工具放到仓库里就行了,而工具属于集体所有,不需要放到私人住宅了。即使有少量自留地,如家庭菜园,恐怕也只需要少量的耕作工具,什么地方也能放得下,何愁之有?








大别山鹰


如果农村合村并镇,农民的生产工具怎么处理?

首先,农村合村并镇,是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的一种政策,没有哪一级政府强迫将农村合并。个别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将比较小的村庄合并于比较大的村庄,这并没有什么问题。村庄的合并和分设,自古就有,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特别在北方山区,自然村往往比较少,有不少地方是几个自然村并为一个行政村,当然也有个别大的自然村分为几个行政村,这都是正常的现象。这种自然的合并和分设,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没有什么变化,也不存在题主所说的生产工具如何处理的问题。

根据题主的题目,我猜想题主是问的是如何合村并镇进行楼房化居住,农民的生产工具无处存放,应该如何处理。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说,国家如何要推行一下政策,必定会经过调查研究,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不会盲目的并村并镇的让农民都去住楼。而一旦都住楼房,那说明农民不再是农民,是城镇人口了,农民将不再以种地为生,那样的话,农民的传统生产工具,就只能处理掉了。真要有这一天,每个村集中收集这些农具,办一个小型博物馆也是不错的。

未来的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将成为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或许大多数成为农庄的打工者,大型农机具,可以折价入股,也可以卖给农场主。小型的传统农俱,当然还可以自己保存或收藏。但真正到农庄打工,生产工具一般会有农场主提供,农民也就没有必要自己再购置生产工具了。

说到农村楼房化,也未必完全不可行,即使农民都种地,楼房化也是可行的,不过是加大楼下储存室面积,在设计上更多的考虑农民的实际困难,利用地下室等解决农民生产工具过多无法储藏的问题。楼间距拉大,地面绿化,地下储存,这样的新农村,不也是居住方式的一种革命吗?


齐东晏子


合村并镇也称为合村并点和合村并居,有些地方对合村并镇的最新解读为集中居住;合村并镇是一些特定的区域内,在加速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为了改变现有臃肿的和部分低效率的农村基层机构,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美丽田园乡村,更高效的转化土地利用价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临近居住的几个自然村或者较分散的人口少的行政村整合起来,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探索和改革。

合村并镇或者集中居住是个高水平的系统工程,有地方明确指出,集中居住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把农民赶上楼或者被上楼;要根据各地方实际情况,有步骤的推进实施集中居住,要充分考虑农村集中居住后的生产生活问题,既要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又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倍增计划,有序推动农村集中居住地产业聚集发展融合发展,真正让集中居住的农村感受到乡村美丽,卫生整洁,乡风文明,宜居宜业。

关于合村并镇集中和居住后,农民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生产物资如何处置,的确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探讨:

首先,合村并镇集中居住后,农村原来居住的村庄土地要进行土地整合开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和农村承包地股份合作化流转到有实力的农场主或者比较大的土地承包户手中,农民根据需要到农场主那里从事雇佣式农业生产,农民不仅能在土地股份合作制上拿到分红红利,还可以通过从事雇佣式农业生产拿到相应的佣金;这种情况,就不需要农民原有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物资了,农民可以把原有的生产工具折成股权或者变卖给有需求的农场主,农场主会建设储存农业生产工具的地方集中存放。

二,农村合村并镇集中居住的建设会充分考虑农民实际诉求,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农民意愿建设各种户型供选择,农民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庭院式户型,就可以充分解决农业生产工具存放问题。

三,从农村合村并镇试点实行的情况开看,农民原有的农业生产工具基本派不上用场了,有些人将生产工具通过各种渠道变卖给有需求的人,有些小型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收藏价值的被收藏起来了,没有收藏价值的农具作为废品处置了。


乡音乡情


如果农村合村并镇,农民的生产工具该怎么处理?

个人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为加快农村建设步伐,集约化管理耕地,部分农村出实行合村并镇,但这并没有改变我们的农民身份啊,该种地还要种地,这生产中所用到的工具还是要用到的啊。



据我的理解,题主想问的应该是农具保存的问题吧?


像我们这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农村对平房集中拆除,复垦还田。农民也住上了楼房,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农业生产所需工具的存放问题。

我姨妈村几年前村里就统一建起了高楼,村民们搬进了楼房。村里在楼房的北面,规划了一处大院,上面是彩钢瓦顶棚,里面专门盛放生产工具。一些大型的农业机具也划有专门的停放区,满足了村民日常农耕的需求,而且方便存放。



近年来,土地流转也在各地农村不同程度地推进实践中,当然流转后,农民可以选择到土地种植大户那里务工。也可以还守着自己的土地,愿摆弄点啥就种点啥。这当然还是离不了生产工具,所以,这生产工具如何保存肯定是农民牵肠挂肚的一件"心上事”,不管是合村并镇还是住房改造,都应给生产工具留有"一席之地",你说,对吧?


建行渐远


如果农村合村并镇,农民的生产工具该怎么处理?

对于农村合村并镇来说,不会对农民朋友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的。毕竟像一些试点的单位进行村屯的整体搬迁再次进行整体的规划建设来说还是极少数的。大部分的合村并镇只不过是为了精兵简政。进行行政机构缩减而已。因此,对于合村并镇之后,农民的生产工具保存管理并不是什么难题。

1、自家保存。农村的宅基地不单单仅仅是用来建房,还有其他的比如菜地、院子等附属的村集体土地。一般来说,农村的院子基本都够停放自家的农机车辆和农机具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农机发达程度较低的村子来说,更多的是在家里存放各种农具,不会占太多的地方。有个仓房就可以存放这些相对原始、简陋的农具了。

2、村集体统一停放点。在我们黑龙江地区,有一些村子都会在村子周围的土地上围起来一块用来存放农机、农具。虽然说条件比较简陋也没有硬化路面或者看护人员,但是也能满足农民存放农机具的需求。只要将农机按顺序停进去把电瓶等易丢弃的配件取下来拿回家就可以了;而对于农具来说,一般是停放那些比较重、比较大的比如旋耕机、大犁、播种器等大型农具。

3、还有一种就是在承包的耕地里存放了,这种大多是那些种地大户的做法,在村子里流转了大量的土地,在地头建一个简易的彩钢房或者临时的破房子,用来存放自用的农机具。但是同样的,还是需要把电瓶等易被偷窃的配件拆卸下来。

对于农机具的存放,我觉着还是我们黑龙江农垦做的比较好。每个农场都有一些机车存放场,机车入库之前会强制的要求您洗刷车辆,还有的会用那种自制的铁架子把拖拉机抬升起来,减少对轮胎的压力。除此之外,其余的一些农具也是统一看管的,防盗、保养都可以在存放场进行。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针对题者问题如果农村合村并镇,农民的生产工具该怎么处理,对于农民而言与土地相关的都是大事,尤其像合村并镇带来的一系列有关粮食生产相关的问题。

农村村庄的形成多集中在自己承包地四周分布,主要是为了粮食生产便利。而合村并镇虽然可以大大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等,但相应如与生产相关的工具该如何处理对于农民而言就显得很难。对于多数合村并镇,都会将农民的宅基地进行收回,重新安置居住地,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一般合村并镇后的房屋设计都不会像农民自己的自建房有较大的空间来放置生产工具。

那么如果农村合村并镇,农民的生产工具该如何处理呢?

1. 如果农民在合村并镇前后已经将自己的承包地进行流转承租,那么农民的生产工具已经失去基本作用,很多农民会选择将生产工具进行出售给种田大户或者直接当废品出售,甚至部分没有价值的生产工具直接被抛弃。针对这种情况,合村并镇给农民带来的生产工具如何处理就不是问题了,因为农民不种地了,不需要相应的生产工具了。

2. 如果农民合村并镇后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土地种植且自己的自建房或宅基地也被有偿收回,那么这种情况就需要处理好农民的生产工具。一般这种情况相应的村集体都会预留一定的土地进行库房建设,目的就是方便合村并镇后农民放置相应的生产工具或者农用机械,生产工具进行集中放置。

但如果合村并镇后给农民安置的房屋是独立楼房,相应空间比较大,农民也会自己来放置及管理自己的生产工具。无论何种方式,在合村并镇是还是要处理好种地农民的生产工具,确保农民能够安心进行合村并镇。

欢迎关注头条号:湾塘谷,给你带来更多三农的相关内容。欢迎进入湾塘谷头条店铺选取特色农产品。


湾塘谷


合村并镇对农民教育,医疗,交通,生活,取暖等都有好处,也方便。矛盾也不小,弊处也挺大。首先家家户户的宅子是几代,甚至祖辈遗产,换鸽子笼,农民权益怎么保证不受损失。其二有菜园子,可以养鸡鸭鹅狗猫,解决日常生活,减少开资,适合并不富裕农民。第三农机具等生产物品的存放,不要指城里停车位。另外对以后改行或发展别的留有余地。整体看合村并镇是发展趋势,是好事,利于国家布局,利国利民。还是希望有关部门在实际运作中尽力解决好。(专家就不要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