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用一句话来形容曹操?

瞭望天空


曹操是史学家们有争议的人物。曾有人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特别是随着《三国演义》的普遍流传和戏剧舞台上对曹操造型的奸相脸谱化,把曹操视为“旷世奸雄”的观点被更多的人接受。

对历史人物,普遍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实用性。

而毛泽东主席对曹操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曹操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指出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毛泽东主席在读卢弼《三国志集解》之《魏书•武帝纪》批语说: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从此看出主席的观点及评价。





豹眼看历史


曹操是我国古代军事家兼政治家中最好的诗人,也是诗人中最杰出的军事家兼政治家。


梅影弄笛


雄才大略,菩萨心肠,阎王脾气。



十四当家


曹操是一个奸雄的人,曹操兵败,过华荣道,遇关羽,下跪求情,逃跑时,割袍,剃须,是厚黑的人,也是个军事家。

曹操从不喜欢少女,却喜欢少妇,就是别人的老婆,在他眼里的女人,只有听从,不能抗拒,顺者生,逆者亡。


老道石敢當


操名虽汉相,其实汉贼。

典型案例,公元208年夏以不孝罪杀孔融。主要罪名是孔融的说:父母因情欲生下子女,对子女无恩论。另外是自吹为孔子再世论。罪恶事实,无。

结果杀了孔融,并且以株连罪杀掉孔融一家。六岁和八岁的一对儿女也被斩草除根,处理了,如同1935年长征前处置了一批知道机密机要的人物。

此案,忠于汉室以及与曹操作对的人看清了他的真实面目。


汤之铭


活的最真实的政治家,没有之一!

针对这句话,作以下几点阐释:

01 作为政治家,敢于流露羡慕嫉妒恨

曹操说:“一合酥”,于是主簿杨修带头吃起了桌案上的酥饼。

曹操说:“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主簿杨修带头收拾了行李。

面对一再猜透自己心思,聪明绝顶的杨修,一方面曹操嫉妒他的聪慧,一方面曹操恨他参与夺嫡,那就杀掉吧,不需要考虑他背后的庞大士族群体!


面对一再挑衅自己的名士孔融,那就杀掉吧,才不管天下贤人怎么看自己!

面对不肯用心给自己治病的同乡华佗,那就杀掉吧,才不管你是不是明医!

但这些如果要是发生在号称仁君的刘备身上呢?我想,刘备照样会对他们恨的要死,但绝不会真的公开杀掉他们,因为他要考虑天下人对自己的看法!他需要天下人以仁君来看他,因为这是他的政治本钱!

02作为政治家,敢于说对手不敢说的话

青梅煮酒,“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一语惊杀刘备!

一会扯袁术,袁绍,一会拿刘表、刘璋搪塞,难道作为三国资深HR,最会看人的刘备,会看不出各路诸侯是什么货色?会不知道谁配的上英雄二字?!


但他不说,难得糊涂!可是曹操说了,因为他不需要掩饰,这实在不是一名成熟政治家做的事,但他就说了!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只想做一名县长,治理好一方;当我后来做典军校尉的时候,我只想做一名出色的将军,就像霍去病那样,能在死后拥有一块述说战绩的墓碑!但我现在掌握国家命运,我不想放弃权利,甚至还想让几个儿子能在外封王,保护我!”

敢对天下人公开说这些话,算得上是一位活的最真实的政治家了吧!同样是想当皇帝,但刘备非要说自己是匡扶汉室,这才是成熟的政治家,而曹操,不喜欢遮遮掩掩!


03作为政治家,有儿女情长,情意绵绵

曹操临终之际,没有说自己立下了怎样的功绩,没有总结自己闪耀的一生,而是告诉妻妾要自食其力,织布做衣服做针线活养活自己!丝毫不在乎被后人笑话。

而汉高祖刘邦逃亡路上主动把妻女抛弃,对手刘备对妻女同样说放弃就放弃,这才是政治家!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我有意要黑刘备,作为野心家政治家,刘备一点都没有做错,也不能被称之为虚伪,他只不过做了政治家该做的事情罢了。

而曹操,作为出色的政治家,他没有泯灭自己的真性情,他敢于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历史中简堂观点君


乱世枭雄 治国雄才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展身手。英雄豪杰若星汉灿烂,佼佼者当数曹孟德。

“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桥玄对太祖(曹操)说:“天下将大乱,没有治国安邦之才不能拯救,能平定天下的,恐怕就是您吧!”这是晋人陈寿在《三国志》中桥玄与曹操的对话。这是借桥玄之口对曹操的褒扬与厚望。

再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标题:“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即是说曹操将汉献帝从洛阳迁至许昌,引起各路将领又纷纷指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本来是指董卓乱长安时,将18岁的少帝刘辨废杀,立了年仅9岁的刘协为帝,即汉献帝。9岁的孩童能治国理政吗?一切都由董卓操弄。发号施令都是按董贼的意愿颁佈,这才是真正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192年董卓被吕布刺杀。公元195年都城长安几路人马发生内讧,刘协东逃洛阳,再迁许昌。所以诸侯又如此责骂曹操。试问,面对军阀混战,有的占山为王,有的据险称霸,天下纷乱的局面,敢于出来收拾乱局的风云人物又有几许?曹操将14岁的落难天子收留并保驾护航,就算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也是很正常的事。不正好说明阿满有平定乱世,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吗?

人们对《三国演义》中的历史弄潮儿早已悉记于心,对这些叱咤风云者的“是非成败”恐怕也是如数家珍。故不再从这些史书上去挖料,从演义中去举证。单从曹操的诗文中也能完完全全读出一个“乱世枭雄,治国雄才”的非凡人物。

他在散文《求贤令》中呼唤:“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可见曹操求贤之急迫,本是为平定天下。又说:“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说: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被埋没的人才,我会任用他们。

他在四言诗《短歌行》中咏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前二句引用《诗经·子衿》中的名句,是说女子对男生的深情相思。后二句是表示他渴望求贤。女子相思与曹操求贤有内在联系吗?有的。女子朝夕思慕为求伴侣而“悠悠我心”。我低吟《子衿》却是为招纳贤人。求伴侣心诚而实,求贤才心诚且久,这就是内在的一致。

他在五言诗《蒿里行》中叹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由于军阀纷争,连年的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人亡无人葬,遍野是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余一,怎么不令人肝肠欲裂,悲痛万分。凡是经天纬地者,无不忧国忧民。关注国事,谋划国运。关注苍生,体恤庶民。

他在《观沧海》诗中描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曹操第二次北征乌桓凯旋而归经过碣石山时触景生情,抒情言志之作。他第一次出征平定乌桓收效甚微,也因后方受吴、蜀两足的袭挠担心大局不稳而返回中原。数年后才再次北征得胜而归。心潮如洪波涌起,因而歌以咏志。咏什么志呢?诗人没有明说。从他后来集结大军下江南欲征服东吴,兵临汉中欲荡平西蜀的征伐,誓为结束三足鼎立的局面,进而统一全国。这就是具有治国雄才大略的曹操。


山中月2


曹操可比‘齐国之管仲,燕国之乐毅’。

曹操初举孝廉,始封典军校尉,开启其军旅生涯。曾经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但是我觉得这句话不足以形容曹操,曾经诸葛亮自比‘齐国之管仲,燕国之乐毅’,拿诸葛亮自比这句话来形容曹孟德会好很多。

主要体现在文治,武功两个方面:

其一,文治方面。

其二,武功方面。

先说文治,曹操与其儿子曹丕,曹值称为‘三曹’,迄今仍存20多篇乐府詩体,可见曹操拥有非常高的文学造诣。对内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这足可以与齐国之管仲并肩齐驱。



再说武功,正如曹操所言:‘若没有孤平定天下,正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面对危如累卵的东汉王朝,曹操可比肩连下齐国七十二城的乐毅。

曹操如此大功,却只求“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足矣”!


大运86361235


曹操:一个率真的奸雄。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许绍给曹操的定语,原本许邵不打算给曹操做评价,但是在曹操一逼二诱三威胁的情况下才有了这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大笑而去。


从要评语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奸雄本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曹操最后的一笑,更是将奸雄本色表露无疑。

曹操能成为奸雄的事件太多了,小时候坑袁绍,忽悠许攸被识破,挟天子以令诸侯,梦中杀人等等,以及宁可天下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都提现了曹操奸雄的一面。

有两个小故事,一个是曹操征袁术时,由于下达不准踏青苗,踏青苗者斩的军令,结果他自己的马受惊踏了青苗,这下曹操尴尬了,但是奸雄就是奸雄,立马拔出宝剑准备自刎,下面的人自然就是劝说,最后割发代首了事。曹操想自杀吗?当然不想,自刎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因为他知道下面的人会劝他,到时候借坡下驴就行。

还一个是杀杨修,所谓鸡肋者,食之无肉,去之有味。杨修就凭着曹操说出鸡肋二子就推断曹操要退兵,所以扬言让大家收拾东西,准备退兵,但是被曹操知道后,却以扰乱军心的罪名给杀了。杨修猜的对吗?肯定是对的,是对的为什么要杀呢?因为吃了败仗,需要有一个背锅的,同时杨修啥都猜对了,这样的人不能留在世上,再加上杨修涉及世子之争,所以杀杨修,一石三鸟。

曹操奸雄的故事很多,但是为什么说他率真呢?

在《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也说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不过是封侯、作个征西将军罢了,哪知道造化弄人,因缘际会却做到了宰相之高位——“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同时又说了‘’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已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引所不得为也。‘’也就是我为了自己的性命也不会交出兵权,你们这些人就别想了。

曹操说的没有丝毫隐瞒,说的明明白白,完全没有丝毫遮掩,不像他奸雄本色,这就是曹操直爽的一面。

所以对曹操的评价:一个直爽的奸雄。


帝国烽火


若用古时历朝历代的评价是:乱世枭雄,治世能臣。但若用现代管理学的标准去恒量,则可称为:一个治国平天下的专家级高手,或者可以说是:一个优秀的人事部长等。但现代对曹操的评价主要是根据一些历史典籍而来,而历史上曹操是否属于枭雄或者奸雄不知能否从曹操墓中发掘出的文字类的遗迹中得到印证,何况古时的封建管理者包括皇族在治理国家上多是一家天下,少有民主之类的,因此稍有能力一点的近臣执行的都是皇帝之意,一个朝代复灭后多数罪过都由后世编写者加以恶名,由此以讹传讹至今早已面目全非。所以后人对古时先人的评价并无多大的实际意义,评着玩玩过过嘴瘾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