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呂梁年俗-蒸花饃


呂梁年俗-蒸花饃

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寧鄉鎮龐家會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是有名的剪紙之鄉。王計繼老人現年70歲,是國家級剪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她不只擅長剪紙,刺繡、布藝、麵塑等都是一把的好手。

呂梁年俗-蒸花饃

臘月二十六是蒸年饃的日子,王計汝老人提前三天就把面發起。首先把食品紅倒小碗,做點綴備用。

呂梁年俗-蒸花饃

呂梁的年饃必不可少的就是棗花捲卷。要蒸得“多多益善”,有些饃要做供品,有些饃要吃,有些還要用來串親戚。年饃要蒸得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正月初五)。來年第一次蒸饃的時間愈晚,表示愈富有。

呂梁年俗-蒸花饃

傳統的棗花捲卷做法和平常略有不同,首先把面搓條壓平。老人說對摺三層是供奉神神的,對摺四折卻是要供奉逝去的靈魂。然後扯開,兩頭放上棗絲,同時向內側偏上漸進式的捲起。立起來的樣子很可愛,就是過去女孩子兒頭上打起的爬菇。

呂梁年俗-蒸花饃

雖然它粗糙而老土,但是一眼就能回到我們記憶中的樣子。香甜淳樸叫人無比心動的感覺。

呂梁年俗-蒸花饃

大火蒸制十來分鐘,熱氣騰騰的花捲卷就可以出鍋了。一個個都哆上紅點點,雖然形似簡單,卻有著城市裡感覺不到久遠記憶中的味道。

呂梁年俗-蒸花饃

除夕夜的時候,棗花捲卷分別供奉在灶王爺、天神土地爺等神神跟前,必須供神後才能食用。剩下的花捲卷大年初一供奉了村中廟裡的各位尊神,然後才能拿回家吃。吃了能保平安護健康,萬事如意。

呂梁年俗-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等諸神上天后,除夕夜再迎接他們回人間。所以臘月二十六這天還要蒸制棗山。觀音棗山,也稱佛家棗山,上廟以後回家供奉在灶臺前。王計汝老人麻利的拽了好多面劑子,佛手是需要最多的點綴品。

呂梁年俗-蒸花饃

然後再做棗山頭,棗山頭也很講究,觀音棗山形似女人,做工比較繁瑣複雜。

呂梁年俗-蒸花饃

切、壓、剪、夾多樣化的工藝叫人目不暇接。然後老人擀開一個圓形,十字對切開來。

呂梁年俗-蒸花饃

再把四個面片堆起,折壓塑成一朵漂亮的蓮花。

呂梁年俗-蒸花饃

蓮花是要放置在觀音頭的上方。

呂梁年俗-蒸花饃

把面片折出花稜,筷子壓實。

呂梁年俗-蒸花饃

卷出花樣,形似胳膊泡袖。

呂梁年俗-蒸花饃

再塑出手臂,並且把五指切開成纖纖玉手。

呂梁年俗-蒸花饃

並且佩戴上手鐲,這樣精細不差分毫的工藝,叫人驚詫不由心生敬佩!

呂梁年俗-蒸花饃

提前準備好的高粱秸稈劈開,扇形擺放在夾篦上。

呂梁年俗-蒸花饃

按順序把頭身體的部分,一邊製作一邊不間斷的拼湊起來。

呂梁年俗-蒸花饃

細節觀音頭像處,耳朵眼睛嘴巴都非常神似。

呂梁年俗-蒸花饃

兩隻手臂中間合十,分明就是佛家護佑的雙手。下身沒有腿,全部由很多佛手拼起,再加紅棗做點綴。

呂梁年俗-蒸花饃

傳統棗山總是以民間的最樸實的樣子流傳,然而在王計汝老人手裡,是妙筆生花活著的圖騰。

呂梁年俗-蒸花饃

準備蒸制前,她認真的把塌下來的花樣,一點一點全部整理精緻。

呂梁年俗-蒸花饃

這佛家的觀音棗山栩栩如生的放到蒸鍋裡。

呂梁年俗-蒸花饃

啟開鍋後,趁著熱氣騰騰的時候,哆點點工具上沾少些棉紙,這樣防止紅點遇熱擴散。

呂梁年俗-蒸花饃

形似花團錦簇,神似佛家聖女,給人無限的嚮往。

呂梁年俗-蒸花饃

今年王計汝老人準備蒸制三個棗山,過去的立意仍然沒有淡忘。“人活著就要有所向往和寄託,只要在世上活著,哪怕一天也要講究到底”。

呂梁年俗-蒸花饃

開始做天地棗山了,是要供奉天地老爺的。

呂梁年俗-蒸花饃

頭上戴著石榴多子,耳朵、頭部、脖子、手臂、身體、雙腿形象男子。蒸熟後再哆上紅點點。

呂梁年俗-蒸花饃

除夕供上天地爺和佛家,年後分別給了家裡的孩子,男孩給天地棗山或灶王棗山,女孩給觀音棗山。

呂梁年俗-蒸花饃

還是同樣的程序,花樣卻有所不同。沒有之前的複雜,卻有獨到之處。最後就是要捏製灶王爺棗山了,家犬不捨的圍繞在老人左右。

呂梁年俗-蒸花饃

灶王棗山,一般供奉在除夕的灶王爺神像跟前。

呂梁年俗-蒸花饃

年後老人們把它的身體分給孩子們吃,“棗山”的頭留到二月二,烤乾了留給長孫或者男孩子吃。

呂梁年俗-蒸花饃

舊時的節令習俗中,呂梁農曆新年的程序十分繁冗,但大部分都是圍繞“吃”展開的。一到歲末臘月,家家熱氣盈室,村村滿街飄香。感謝王計汝老人精湛的傳統手藝,她給了我故鄉久久不息的美好眷戀!窯洞裡,熱炕頭,花捲卷、棗山的香氣中,嗅到了年節的味道,也勾起那些日子對“饞年”的慾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