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牆根故事:莒縣有一泉眼盛產“龍魚”,據傳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牆根故事:莒縣有一泉眼盛產“龍魚”,據傳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裴泉龍魚

提起裴泉和裴泉龍魚,在莒縣一帶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並且還流傳著一段神奇的故事。

據說在明朝初期,這個泉子是在裴御史的花園裡,所以才起名裴泉。聽說裴御史在萬歲爺心目中很有分量,後因私開銀礦之罪被滿門抄斬。多年後獲平反,選擇玉皇山東北隅一處為御葬林,神道兩側立有翁仲、石羊、石馬、石虎、朝天吼等。裴家被滿門抄斬後,就只剩下這個泉子了,後人一直管它叫裴泉。

就在這個泉子裡,至今還生長著一種未進化的魚,因為它的兩腮邊各長一個鰭,象兩隻耳朵,身子則象鯰鱔。因為是在莒州所獨有,所以又叫“莒龍”。

說也奇怪,莒龍還真有點靈驗。據說早年乾旱,設上祭壇向龍魚祈雨,每每有一場甘霖如期而至。清朝某年,老天爺久旱不雨,莊稼考得眼看要著火。周邊村莊的人們齊聚裴泉邊,足有好幾百名善男信女跪了黑壓壓一片。一連禱告了三天三夜。第四天下午,西北天上烏雲密佈,接著狂風大作,大雨傾盆而至。旱情解除了,當年獲得了較好的收成。

據傳,下雨這天正好是農曆的五月十三日。於是,人們感激莒龍的恩德,十里八鄉一起捐錢,在泉邊建起了“老母苗”和“龍王廟”。現在老母殿仍在,龍王廟遺址猶存。

就是這些靈驗,當地老百姓就更加崇拜泉中的“龍魚”。還有人說就在那場大雨來臨之時,有人親眼看到裴泉中一條龍魚騰空而起,直奔天庭,是到玉皇大帝面前請得聖旨,所以才普降大雨,解除旱情。打那以後,每逢正月初一、元宵節、二月二、五月十三、六月六、入伏日或天旱時節,還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節日,莒沂兩縣交界處的數十村莊的善男信女便來到裴泉邊上供進香,祈求平安、風調雨順、年年豐稔。上供的人們帶上雞蛋、饅頭、點心等食物,拋入泉內,引得龍魚爭相爭食。再後來,不光祈雨,就是有個頭疼納悶,病呀災的都來求神保佑。據說百病皆能治好,至今香火濃重。

裴泉裡的水越來越旺,漾到外面,形成一條長流不息的小溪,有許多小龍魚順水游到泉外的小溝內。這一天,張家山溝村有一個叫張有能的農夫,冒著小雨到自己的莊稼地裡放水排澇。突然發現一條小龍魚游過來,就隨手用鐵鍁將其拍暈。張有能將小龍魚拿回家收拾好,放到鍋裡煎著吃,全村老少都聞到一股奇特的香味。張有能聞到香味也直流口水,就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還邊吃邊說:“人家說天上的龍肉,地下的驢肉,難道我吃到的就是龍肉嗎?”說也蹊蹺,就在張有能吃了龍魚的第三天上午,突然雷聲大作,一片烏雲直奔張家山溝村上空而來,眼看著一道電光射向大地。結果張有能的八歲的兒子就叫雷給劈死了。

據傳說,人們還清楚地看到張有能的兒子的背上留下了幾行字跡:張有能,張有能,你吃了我八個月的龍羔子,我劈了你八歲的兒子你疼不疼?打那以後,龍魚的傳說越來越神,供奉的香火也越來越大。什麼裴泉龍魚雙頭雙耳呀,泉內是龍子龍孫的繁殖地呀,裴泉的龍魚能呼風喚雨的、治病救災的,甚至還在泉邊樹上拴上紅繩求子解難,越傳越神了。

據說,原先的裴泉泉口很大,乾旱年份水少時,小孩能鑽進去,結果有一年一場雷暴雨中,突遭一個炸雷,這個洞就塌下去了,只剩下如今這麼個小洞了,水也小了。1975年農業學大寨時,圍著泉眼處用石頭砌了一個長方形的蓄水池。池邊的幾株百年古柘樹也長得像一把大傘罩著似的,樹下置有石桌、石凳,遊人可以在樹下乘涼,還可以下棋打牌。澄清的泉水從大石頭縫裡淌出來,一年四季常流不斷。經專家確認,裴泉中的這種龍魚學名叫“鰻鱺”。(趙寶渠)

鄭重聲明:本文為趙寶渠、宋成泰整理創作,並獨家授權《牆根故事》發佈。未經允許,嚴禁轉載,違者必究。歡迎關注“牆根故事”,莒國文化,源遠流長,精彩故事,與您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