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縣)三平寺坐落在漳州市平和縣文峰鎮三平村,是閩南著名佛教古剎,距漳州市區50公里。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家母及兄弟南遷香港期間,幾次到三平寺拜謁“三平祖師公”,我曾經陪同前往。當時,路難走,要包車上山。二十多年過去了,路好走多了。春節之前,乘臨近春節這個階段香客還不是很多,我和幾個友人上山一遊,感觸良多。拍了幾幅相片,和僑友樂的朋友們共賞。
據說:“唐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僧人楊義中在漳州紫山(唐名三平山)創建“三平真院”。後因武宗反佛,寺被毀。義中歷盡三險三平,於鹹通鹹七年(公元866年)擇九層巖和大柏山之間(今址)重建此寺,故名。現存寺院系清末重修,依山而築,由低而高,有山門、大雄寶殿、祖殿、齋堂僧房、塔殿等建築,結構嚴謹獨特。楊義中是三平寺開山始祖,尊稱三平祖師。他熱心為民治病,深得村民愛戴,唐宜宗賜號“廣濟大師”。圓寂後人們在寺後修建祖殿、塔殿,塑像供奉,至今香火鼎盛。”
從大門一眼望去,確實氣勢磅礴:
“三平古寺總建築面積二千多平方米,建築群分為兩組:山門、鐘鼓樓、僧房、大雄寶殿等組成前組,祖殿、齋堂、塔殿等組成後組,殿宇建築,別具一格。”
下為主殿正門:
“今重修的山門額上掛著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平寺”金字橫匾,在七彩的陽光映照下,燦爛奪目;山門屋脊上,有兩隻以彩瓷雕塑的青龍,對著一幢小寶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騰躍晴空之勢。”
十二生肖雕塑栩栩如生:
牌坊上刻著“回頭是岸”:
“香客進入山門,步入天井。天井兩側是蓮花池,香客沿著中間的石板路直進,登上臺階,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寬三間,比山門的地勢高一米多,兩廊對峙,右廊壁上鑲嵌著清乾隆年間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記。
香客二進“祖殿”,即“廣濟大師義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條長廊,香客須從邊門步入長廊,方能抵達殿堂。殿堂面寬三間,堂中端坐著義中大師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關節能活動,只要有人為之支撐,即可站立,別具一格。
三平寺的最高處,也就是最後一進稱之為“塔殿”,經精心整修,煥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簷,面寬三間,兩側有臺階,香客欣然登上臺階,從邊門進入殿堂。殿堂正中極為光滑的水磨石籠裡,有一尊三平祖師義中大師的趺坐像,塑像造型優美,頭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親。這裡香火最盛,常常被擠得裡三層外三層,人頭攢動,水洩不進。
這塔殿的正中,有一個圓傘形的頂蓋,構造極為雅觀別緻,碑文稱之為“寶蓋”,正好罩在廣濟大師的頭上。據傳,義中大師九十二歲時,是坐著告辭人世間的。他仙逝後的遺骨現在還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籠裡,故這裡香客雲集,是三平寺最為熱鬧的地方。殿壁兩側鑲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記。
千年古剎三平寺,山川綺麗多姿,風景如詩似畫,是聞名遐邇之旅遊勝地。寺外原有的八大勝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廢外,現還存有龜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龍瑞瀑布。
三平古寺後山上,綠樹終年青翠,極為蔭涼。山上還有一處久負盛名的“虎爬泉”。泉水甚為清冽、甘醇,沒有絲毫的汙染,香客到此,暢飲一杯泉水,從口冰到心窩裡,頓覺滿身爽快,暑氣全消。這四季流不盡的泉水,勝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礦泉水。”
“古時候,這裡設有飲茶室,觀魚臺。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蔡新告老還鄉。每當盛暑時節,他總要從漳浦老家來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東南一里外,有個“毛氏洞”遺址。岩石上刻有李培題寫的“毛氏洞”三個大字。這洞裡是毛人生活過的地方,石頭上還有一支石燭,流傳著一則神奇的故事,給這個洞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不僅吸引眾多的遊人,也吸引著海內外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
在三平寺前的二里外,有一條瀑布,遊客臨近瀑布,即可聽到水聲如雷,產生氣勢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頭仰望,只見碧綠的山泉從幾十公尺的懸崖上飛瀉而下,迸發出無數水珠,水珠如離弦之箭,萬翎齊發,源源不斷,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龍鬚飄拂;水珠在豔陽的映照下,深潭上則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為壯觀。”
動人的“關於義中大師(三平祖師公)傳說”
“義中大師,在閩南一帶和海外鄉親中稱為“三平祖師公”,祖籍陝西咸陽高陵縣人。由於父親到福建做官,義中於唐德宗李適興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誕生在福唐縣,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屬的福清縣。義中聰明過人,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過目可記詩文。父親是個大師,求醫尋教者絡繹不絕。後因唐武宗李炎廢佛汰僧,義中大師依依不捨地告別紫芝山,率領眾僧尼,艱難地徒步,跋山涉水,好不容易來到平和境內的九層巖避居。只見這裡青山綠水,風景秀麗迷人,是個造寺傳教的好地方,他和眾僧尼歷盡千辛萬苦,在這裡興建三平寺院。
義中大師看到這裡的山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極為貧困落後,缺醫少藥,許多山民貧病交加,被迫背井離鄉,往外逃荒,造成這兒的山園荒蕪。他來到山民中,向老百姓問寒問暖,盡心盡力為山民醫治疾病,並將自己強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歡迎和讚賞。”
“三平山來了義中大師,竭誠為山民送醫送藥,醫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陣陣溫馨的春風,吹拂到山裡外。外逃的山民欣聞這消息,奔走相告,都陸陸續續回到山裡來。義中大師便向他們傳授先進的耕作技術,改變刀耕火種的落後面貌,他還積極引導山民開墾荒山,建造田園,興建水利,築起村舍,男耕女織,使深山裡的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山民安居樂業,過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與義中大師及眾僧尼更加和睦相處。
唐宣宗復興佛教時,皇帝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義中大師在三平山內外更加認真傳教,以施展自己的才華。
唐鹹通十三年農曆十一月初六日,義中大師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歲。由於他一生為居家百姓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後人尊稱他為“三平祖師公”。
一千多年來,這裡香火頗盛,人們一直杷他當作慈善的神來敬奉。特別是1979年以來,國際友人和各地的佛門弟子、宗教團體,不遠萬里,前來朝拜,盛況空前。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宗教信仰虔誠,年年來朝拜,歲歲來訪問。他們目睹大陸寺院在迅速修復,宗教活動開展正常,十分高興,紛紛捐資。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橋樑,為溝通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斷地作出貢獻。”
閱讀更多 阿杰傳承閩南文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