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漳州市三平寺“三平祖师公”香火鼎盛

(平和县)三平寺坐落在漳州市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是闽南著名佛教古刹,距漳州市区50公里。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家母及兄弟南迁香港期间,几次到三平寺拜谒“三平祖师公”,我曾经陪同前往。当时,路难走,要包车上山。二十多年过去了,路好走多了。春节之前,乘临近春节这个阶段香客还不是很多,我和几个友人上山一游,感触良多。拍了几幅相片,和侨友乐的朋友们共赏。

漳州市三平寺“三平祖师公”香火鼎盛

据说:“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僧人杨义中在漳州紫山(唐名三平山)创建“三平真院”。后因武宗反佛,寺被毁。义中历尽三险三平,于咸通咸七年(公元866年)择九层岩和大柏山之间(今址)重建此寺,故名。现存寺院系清末重修,依山而筑,由低而高,有山门、大雄宝殿、祖殿、斋堂僧房、塔殿等建筑,结构严谨独特。杨义中是三平寺开山始祖,尊称三平祖师。他热心为民治病,深得村民爱戴,唐宜宗赐号“广济大师”。圆寂后人们在寺后修建祖殿、塔殿,塑像供奉,至今香火鼎盛。”

漳州市三平寺“三平祖师公”香火鼎盛

从大门一眼望去,确实气势磅礴:

“三平古寺总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群分为两组:山门、钟鼓楼、僧房、大雄宝殿等组成前组,祖殿、斋堂、塔殿等组成後组,殿宇建筑,别具一格。”

漳州市三平寺“三平祖师公”香火鼎盛

下为主殿正门:

“今重修的山门额上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平寺”金字横匾,在七彩的阳光映照下,灿烂夺目;山门屋脊上,有两只以彩瓷雕塑的青龙,对着一幢小宝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腾跃晴空之势。”

十二生肖雕塑栩栩如生:

漳州市三平寺“三平祖师公”香火鼎盛

牌坊上刻着“回头是岸”:

“香客进入山门,步入天井。天井两侧是莲花池,香客沿著中间的石板路直进,登上台阶,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宽三间,比山门的地势高一米多,两廊对峙,右廊壁上镶嵌着清乾隆年间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记。

香客二进“祖殿”,即“广济大师义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条长廊,香客须从边门步入长廊,方能抵达殿堂。殿堂面宽三间,堂中端坐着义中大师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关节能活动,只要有人为之支撑,即可站立,别具一格。

三平寺的最高处,也就是最后一进称之为“塔殿”,经精心整修,焕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宽三间,两侧有台阶,香客欣然登上台阶,从边门进入殿堂。殿堂正中极为光滑的水磨石笼里,有一尊三平祖师义中大师的趺坐像,塑像造型优美,头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亲。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人头攒动,水泄不进。

这塔殿的正中,有一个圆伞形的顶盖,构造极为雅观别致,碑文称之为“宝盖”,正好罩在广济大师的头上。据传,义中大师九十二岁时,是坐着告辞人世间的。他仙逝后的遗骨现在还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笼里,故这里香客云集,是三平寺最为热闹的地方。殿壁两侧镶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记。

千年古刹三平寺,山川绮丽多姿,风景如诗似画,是闻名遐迩之旅游胜地。寺外原有的八大胜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废外,现还存有龟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龙瑞瀑布。

三平古寺后山上,绿树终年青翠,极为荫凉。山上还有一处久负盛名的“虎爬泉”。泉水甚为清冽、甘醇,没有丝毫的污染,香客到此,畅饮一杯泉水,从口冰到心窝里,顿觉满身爽快,暑气全消。这四季流不尽的泉水,胜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矿泉水。”

漳州市三平寺“三平祖师公”香火鼎盛

“古时候,这里设有饮茶室,观鱼台。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蔡新告老还乡。每当盛暑时节,他总要从漳浦老家来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东南一里外,有个“毛氏洞”遗址。岩石上刻有李培题写的“毛氏洞”三个大字。这洞里是毛人生活过的地方,石头上还有一支石烛,流传著一则神奇的故事,给这个洞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不仅吸引众多的游人,也吸引着海内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在三平寺前的二里外,有一条瀑布,游客临近瀑布,即可听到水声如雷,产生气势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头仰望,只见碧绿的山泉从几十公尺的悬崖上飞泻而下,迸发出无数水珠,水珠如离弦之箭,万翎齐发,源源不断,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龙须飘拂;水珠在艳阳的映照下,深潭上则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为壮观。”

  动人的关于义中大师(三平祖师公)传说”

“义中大师,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由于父亲到福建做官,义中于唐德宗李适兴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诞生在福唐县,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属的福清县。义中聪明过人,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过目可记诗文。父亲是个大师,求医寻教者络绎不绝。后因唐武宗李炎废佛汰僧,义中大师依依不舍地告别紫芝山,率领众僧尼,艰难地徒步,跋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平和境内的九层岩避居。只见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迷人,是个造寺传教的好地方,他和众僧尼历尽千辛万苦,在这里兴建三平寺院。

义中大师看到这里的山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极为贫困落后,缺医少药,许多山民贫病交加,被迫背井离乡,往外逃荒,造成这儿的山园荒芜。他来到山民中,向老百姓问寒问暖,尽心尽力为山民医治疾病,并将自己强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欢迎和赞赏。”

漳州市三平寺“三平祖师公”香火鼎盛

“三平山来了义中大师,竭诚为山民送医送药,医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阵阵温馨的春风,吹拂到山里外。外逃的山民欣闻这消息,奔走相告,都陆陆续续回到山里来。义中大师便向他们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改变刀耕火种的落后面貌,他还积极引导山民开垦荒山,建造田园,兴建水利,筑起村舍,男耕女织,使深山里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山民安居乐业,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与义中大师及众僧尼更加和睦相处。

唐宣宗复兴佛教时,皇帝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义中大师在三平山内外更加认真传教,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唐咸通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义中大师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岁。由於他一生为居家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後人尊称他为“三平祖师公”。

一千多年来,这里香火颇盛,人们一直杷他当作慈善的神来敬奉。特别是1979年以来,国际友人和各地的佛门弟子、宗教团体,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盛况空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信仰虔诚,年年来朝拜,岁岁来访问。他们目睹大陆寺院在迅速修复,宗教活动开展正常,十分高兴,纷纷捐资。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桥梁,为沟通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断地作出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