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111 武乙伐召

前文说到,在犬戎(昆夷)的威胁和逼迫下,亶父带领周族人迁离豳地,在抵达漆水河流域后,周族人一分为二。一部分由亶父率领,向西投靠羌戎,最终定居周原一带。另一部分由亶父的两个成年儿子——太伯、仲雍率领,向东投靠商王国,最终定居在晋西南的古虞国境内。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按照《竹书纪年》的记载,亶父从豳地迁徙到周原,发生在武乙元年,大约在公元前1154年。

武乙是康丁的儿子,康丁在位8年,死后由他的儿子武乙继承王位。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前文「太王迁岐/上」一节中说过,冯辛、康丁时期,除了羌方的威胁外,方戎和召方也壮大起来,侵扰商的边境属国。

链接:灭亡西周的犬戎是什么民族,他们和猃狁是什么关系?

在康丁集中力量反攻羌方的同时,方戎曾经两次入侵商国,第一次遭遇到正在举行田猎的商王队伍,双方没有正面交战。第二次,方戎直接侵扰商国的戍边部队,甚至攻打某个城邑的城门。为此,商国委派王族成员率军屯驻于某地,防御方戎。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康丁之后,武乙初期,方戎仍然会不时侵扰商国。武乙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方其出…」「方其至于…」(方戎出动,方戎侵扰到某地)的记录。

康丁时期,商国重点解除威胁更迫切的羌、絴、繐、(虘又)、危等部族的威胁,对方戎的侵扰持防守战略。武乙即位后,其他威胁都已清除,那么主动反击方戎,也就逐渐提上了日程。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前文中我们还说过,除了方戎之外,陇东、陇西高原的犬戎也强大了起来,并且迫使周人「去邠」(迁离豳地),迁至岐地和虞地。犬戎因此占据了豳地,获得了进入关中的通道,可以进入关中劫掠商人属国,或侵占商的领地。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除了犬戎以外,陕北高原和晋西山区的部族,也同样恢复了实力,可能再次对商王国构成威胁。这一地区的部族,就是商人话语体系中的工方、土方等等,周人称之为鬼方,或者鬼戎。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也就是说,和盘庚到武丁前期一样,武乙时期的商王国再次陷入了西北戎狄的全面威胁当中。

不过幸运的是,西北戎狄一直都是部族与方国林立的局面,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国家,这给了商国机会,可以将他们各个击破。

除了这一点以外,商王国还拥有了一个可靠的盟友,周国。

在以往,商王国的藩属大多数是被商王国打败过,或者慑于商的实力,才臣服于商。这种臣服是不稳定的,因为宗藩之间可能缺乏共同的利益诉求,一旦藩属实力壮大,或者商国实力衰弱,脆弱的宗藩关系就会瓦解。

而周国是为数不多的例外。

在武丁时期,商国曾武力打败或者威慑周国,使其臣服,这种宗藩关系,就是单纯依靠实力,没有共同利益。

而犬戎逐周之后,周人丧失故土,被迫投奔羌戎,面临部族存亡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商周之间就有了共同的利益追求。

周人亟需依靠宗藩关系,借宗主国的支持,反攻犬戎,恢复故土。而商国也需要周方在西部牵制犬戎,保证关中地方不被犬戎攻占。

在这个共同利益追求下,武乙不仅“慷慨”地把虞地赐给太伯仲雍一行的周族人(其实是慷他人之慨),还“慷慨”的把岐地“赐”给了亶父(其实是事后追认)。

不管是慷他人之慨也好,还是事后追认也好,商王国的诏命对周国来说,都意义非凡。有了商的追认,周国占据周原,就有了中央之国的光环加持,换句话说,就有了“合法性”。

更主要的是,有了宗主国的背书,周国就可以打着宗主国的旗号,征讨、兼并周边不臣服于商的部族与方国。而且,关中地区距离商王畿比较偏远,一些与商王国关系疏远的部族、方国,是不是真的臣服于商,也不重要了。

只要周人不动商族人的领地和亲属方国,因为抗击戎狄的战略需要,商王国会对周人兼并一些疏远小部族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周人也没有太过“放肆”,宗藩同盟关系加深之后,周族人主要的用兵对象,还是北方的戎狄,这个问题,我们后面会详细讲述。

回到商王国这边。

巩固好与周人的关系之后,商王武乙暂时把犬戎、鬼戎的威胁放在一边,集中精力反攻方戎。

在正式出兵之前,武乙事先进行了严密的战略策划。

首先,在方戎大批出动侵扰的情况下,商王考虑在北土派驻官员,官职称作“史”,相当于后世巡抚、总督之类的封疆大吏。经过一番考虑,最终成为北土之史的人选,落在了犬侯彳止的身上。

排除北史之后,商国开始考虑调动中央军。

从武丁晚期到武乙的父亲康丁时期,商王国逐渐建立了常备军制度,但只限于边境的戍边部队,在王畿内,还没有常备军。如果遇到戍边部队搞不定的情况,还需要临时征兵,战事结束后,军队解散,各回各个宗族。

不过边境常备军已经建立,中央的常备军迟早也要建立。武乙时期,这种最早的中央常备军可能就已经建立了,甲骨卜辞称之为「众」,调动中央军队,也就称作「爯众」。

中央军随时待命,戍边部队把守各处要塞,在这种情况下,北史犬彳止在边境地区广布情报人员。甲骨卜辞就有记录,这一时期,方戎的动向都会从北部边境呈报到商国的王庭。

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祭祀祖先,准备出兵。

甲骨卜辞显示,主动反击方戎的战争有两次,一次是武乙时期,一次是武乙的儿子文丁时期。

比如“告方于父丁”“方出从北土,弗北土,贞,又来苦,从北工……其燎告于祖乙、父丁”,就是武乙向其父康丁占卜的卜辞(武乙称康丁为父)。

而「于父乙告牛」,就是文丁向其父武乙占卜的卜辞(文丁称武乙为父)。

在反攻战正式打响之后,商王国出动的将领有□(追字右半部)、犬彳止、□(匕+卤+厶)、沚戓(gē)、子画等。卜辞中很少有防御类的记录,常见的是征、伐、臿(追击)等记录,表明商军在战争过程中,多数保持主动进攻的态势。

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武乙时期,也有可能是在文丁时期,方戎被商军打败。与武丁时期方戎被打败后便臣服于商王国不一样,这一次,商军抓住了方戎的首领,并将他带回商王都,献祭给商人的祖先。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前文中我们说过,方戎可能位于晋西北的大同盆地一带,处在农牧分界线附近。武乙的曾祖父武丁征伐方戎时,很少能抓到方戎俘虏,可见方戎的游牧性质比较多,拥有很多的马匹,以及很强的机动能力。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也就是说,商军很难彻底打败方戎。果不其然,到文丁之后的帝乙、帝辛时代,方戎仍然会偶尔侵扰商国。

相比方戎,另外一个叛离商国的部族,就没有这个优势了。

这个部族就是召方。

召方可能位于晋中太原盆地一带。在「周人起源」一节中我们说过,召方与周方可能源出一族,都是姬姓。商王大庚时期,商国西征,姬姓族群一分为二,西迁关中豳地的成为周人,北迁晋中的成为召方。

链接:周人的祖先来自哪里,山西还是陕甘?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商王武丁时期,召方与邻近的沚方一样,成为商王国的藩属。但不同的是,沚方成为商的紧密盟友,经常协助商军征伐西北,而召方的臣服则可能流于表面,几乎从没与商军协同作战。

武丁晚期到康丁时期,召方利用商国五十余年没有用兵西北的机会,逐渐兼并、臣服周边的小部族,成为晋中地区的小霸。

到武乙时期,商军集中兵力对付方戎的时候,召方对商国进行了试探进攻。甲骨卜辞中的「召方其出」「召方来,告于父丁」,就是召方侵扰商国留下的记录。

征伐方戎的战争在武乙后期曾告一段落,商军得以腾出精力,全力应对召方的威胁。

根据甲骨卜辞的记录,商王征调了沚方君主戓(gē)、武将□(匕+卤+厶)、□(惠上半部)般、王族、三族等力量攻打召方。

王比沚戓(gē)伐召方受又

令□(匕+卤+厶)以众臿召方

□(惠上半部)般以众…召方

令王族其追召方

三族王其令追召方

由于召方本是农耕定居族群,迁居的太原盆地也适合农耕,所以仍然以定居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缺乏像方戎那样的机动能力。最终,召方被商军打败,一部分部众被商人作为人牲献祭祖先,另一部分部众向西逃散,混入到晋西山区和陕北高原的“鬼戎”各部中。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后世的东周前期(春秋时期),白狄兴起于陕北和晋中地区,其中的狐氏之戎、鲜于(建立中山国的王族),就和周人一样,以姬为姓。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除了这两个去向以外,还有一部分召方族人,有幸与同姓的周族人相遇,并跟随周人返回周原,在岐邑附近的地方定居,仍然以召为地名。

周文王时期,文王收召方的年轻首领奭(shì)为义子,武王时期册封奭(shì)为召公。周灭商(二次东征)后,召公奭(shì)被分封为燕国君主,因为召公需要在朝辅政,召公的长子克成为燕国第一代君主,这便是燕国的由来。

那么,召公奭这一支召方族人,又是如何有幸遇见同姓的周族人,并跟随他们返回周原的呢?

这个问题,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