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广元旺苍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

广元旺苍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

旺苍县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东邻巴中市南江县,西接朝天区、利州区和昭化区,南与苍溪县毗邻,北和陕西省的南郑县、宁强县接壤。全县幅员面积2987平方千米,辖18个镇、17个乡、3个街道办公室。2012年总人口45.82万人,居住着汉、羌、彝、藏、回、苗、侗等民族。

境内地势地势北高南低,腹部低平。地貌由北部群峰雄踞,南部崇山突兀,腹部丘坝相间,溪河交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6.5℃,年降水量920.9毫米。广旺铁路、542国道公路横贯东西。红四方面军木门会议会址、红军门牌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鼓城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旺苍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境内劳动生产,栖居繁衍。

西周时,今旺苍境域,东属巴、西属蜀。

春秋时为蜀国苴侯领地。周慎靓王五年。即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灭蜀、巴后,以苴侯国地置葭萌县,国除,置蜀郡,葭萌隶蜀郡。

秦代,隶蜀郡葭萌县;西汉,属益州广汉郡葭萌县,王莽新朝旺苍属庸部就都葭萌县;更始二年(24)公孙述据蜀,旺苍属子同葭萌县;东汉,隶益州广汉郡葭萌县;蜀汉属梓潼郡汉寿县;西晋属梁州梓潼郡晋寿县;成(汉)、前秦,隶属无改;东晋隶晋寿郡晋寿县。

宋武帝永初元年至三年(420—422)间,置宋熙郡并兴乐、嘉昌二县,郡治兴乐县,隶梁州。兴乐县治今县西嘉川镇嘉川坝,隶宋熙郡。嘉昌县,隶宋熙郡,治今县北国华镇国华场。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后,置平周县,治今东河镇冯家坝,隶梁州北巴西郡(治阆中县)。平周县除隶北巴西郡外,并为白水郡属县,是为两属县。

南朝齐,宋熙郡、兴乐县、嘉昌县及平周县仍置。南朝梁,宋熙郡隶黎州,仍领兴乐、嘉昌二县,天监四年(505)至天监七年(508),北朝元魏占据宋熙郡及其属县。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改梁黎州为西益州,同年梁收复宋熙郡。天监八年(509),平周县废。普通六年(525)置木门郡,隶属巴州,领新置伏疆,池川二县。伏疆县,郡治,治今东凡乡木门场。池川县,治今普济镇大(读代)池坝。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宋熙、木门二郡及其属县为武陵王萧纪割据。

西魏废帝二年(553)废嘉昌县。宋熙郡仍置,隶利州,领兴乐一县。恭帝元年(554)改兴乐县为嘉川县。郡县治地仍前,木门郡及伏疆、池川二县仍置,郡县隶属与治地无变。恭帝二年(555)分西晋寿郡置东洛郡,隶利州,分晋寿县置义城县。隶东洛郡,郡县同治今东河镇冯家坝。

北周(557-581),废东洛郡,义城县仍置,隶晋寿郡,治地无变。宋熙郡仍置,隶利州总管府。嘉川县仍置,隶宋熙郡,郡县治地无变。又于今县境复置元寿县,治地不详,隶宋熙郡,旋省。木门郡、伏疆县、池川县仍置,隶属与治地无变。

隋初罢郡置州,文帝开皇三年(583)废宋熙郡、木门郡及池川县。开皇七年改伏疆县为清化县。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州复郡。改利州为义城郡,义城县、嘉川县属义城郡,县治仍前。改巴州为清化郡(治化成县),清化县属清化郡,县治仍旧。恭帝义宁二年(618),改义城县为义清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于清化县木门故地置静州,次年改狄平名地平,静州移治地平县,隶利州都督府,领清化、地平、大牟三县,贞观二年(628)又割利州嘉川县属静州,贞观十七年(643)州废。清化县,静州废后属巴州;大牟县,武德元年析清化县置,治今南江县正直坝场,静州废后隶巴州;地平县,武德元年分清化县置狄平县,治今普济镇大营坝,静州废后县隶集州,代宗永泰元年(765)再改名通平县,敬宗宝历元年(825)省入大牟县,文宗后又复置,隶属与治地仍前;嘉川县,仍治今嘉川镇嘉川坝,静州废后还隶利州,代宗永泰元年改属集州。武德七年(624),置南平州,治义清县,隶利州都督府,领义清等三县,贞观二年,南平州废,义清县还隶利州,天宝元年(742)改义清名胤山县,治今东河镇冯家坝。

五代,唐天祐四年(907),王建建蜀国(史称前蜀),至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今旺苍地区先后属前蜀、后唐、后蜀管辖。嘉川、胤山两县仍置,治地无变,两县前属隶昭武军,后唐隶益州,后蜀隶利州,通平县仍置,治今普济镇大营坝,隶集州。清化县仍置,治今东凡镇木门场,隶巴州。

两宋,嘉川县仍置,真宗咸平五年(1002)由集州改隶利州益川郡。通平县,宋初仍置,隶集州,太祖乾德五年(967)省入嘉川县。太祖乾德三年(965)改胤山县为平蜀县,神宗熙宁三年(1070)省入嘉川县。清化县、宋初仍置,太祖乾德五年(967)省盘道县(治今南江县入庙乡)入清化县,真宗咸平四年(1001)由巴州改隶集州,神宗熙宁五年(1072)集州废,省入化成县(治今巴中市巴州镇)设清化镇,镇直隶于县。

元代初,嘉川县仍置,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省嘉川县入绵谷县,绵谷县治今广元市市中区嘉陵镇,隶广元路。

明洪武四年(1371)设广元府,复置嘉川县,治今县西嘉川镇嘉川坝,洪武九年(1376)府降为州,二十二年州降为县,嘉川县省入广元县(见旧《南江县志》和《昝氏族谱》)。

清顺治元年,即明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攻占四川地区,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西,旺苍属大西广元县。顺治五年(1648),清军攻克广元,旺苍属清广元县。雍正八年(1730),在百丈关设巡检司,置巡检1员,分理广元县东部各堡社会治安等事。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清百丈关巡检司,设百丈关分县,治今东河镇百丈村。13年撤分县,改设县佐置,16年撤。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民国22年(1933)6月建置广元县,治旺苍坝,隶川陕省。同年8月广元县改名旺苍县。同年12月,建置英安县,治今英萃场,初名莺舞县,民国23年(1934),因红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省军区指挥部副指挥长林英安在莺舞县境内剿匪牺牲,省苏维埃政府令改莺舞县为英安县。民国23年(1934)4月至民国24年(1935)4月,川陕省移治旺苍坝。民国24年(1935)4月,红军北上抗日离旺后,旺苍、英安两县撤销

民国30年(1941)10月7日,国民政府内政部令分广元县东部地区设治,民国31年(1942)8月1日,旺苍设治局成立。民国34年(1945)9月1日,撤设治局建置旺苍县,治治城镇,隶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50年1月12日旺苍解放,仍置旺苍县,隶剑阁专区,1953年隶绵阳专区(1968年改为绵阳地区)。1957年,四川省旺苍县三道乡划归陕西省黎坪中心区。1985年,旺苍县改隶广元市

截至2017年11月30日,旺苍县辖东河镇、嘉川镇、白水镇、尚武镇、张华镇、黄洋镇、普济镇、三江镇、木门镇、五权镇、金溪镇、双汇镇、高阳镇、英萃镇、国华镇、龙凤镇、九龙镇、米仓山镇18个镇,农建乡、化龙乡、柳溪乡、枣林乡、麻英乡、燕子乡、大德乡、大河乡、水磨乡、大两乡、万山乡、正源乡、福庆乡、天星乡、盐河乡、万家乡、檬子乡17个乡,静乐寺、陈家岭、磨岩3个街道办公室,社区居委会40个,居民小组141个;村委会351个,村民小组2475个, 总人口53万。县人民政府驻地东河镇。

位置境域

旺苍县位于川陕两省交界的米仓山南麓,隶属广元市。东邻巴中市南江县,西接朝天区、市中区和元坝区,南与苍溪县毗邻,北和陕西省的南郑、宁强县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8′24″至106°46′2″,北纬31°58′45″至32°42′24″。东西长约75公里,南北宽约81公里。全县幅员面积为2975.64平方公里。

气候

旺苍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因特殊的地理地貌影响,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较长,山地气候明显。

全年平均气温16.1℃,历年最高气温39.0℃,出现在2001年7月14日;历年最低气温为-7.2℃,出现在1965年12月15日;全年无霜期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最多降雨量为2092.4mm,出现在1981年,年最少降雨量为728.8mm,出现在1979年,历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55.3小时。 地貌

旺苍地貌复杂。相对海拔380-2281m,县城海拔458m。境内山、丘、坝兼有,地势北高南缓,腹部低平,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槽谷地带且横贯全境;北部鼓城山、光头山、云雾山、汉王山、老君山、欧家坪等群峰雄踞,构成米仓山西段主体;南部崇山突兀,壑谷纵横;腹部丘坝相间,溪河交错。地势北高南低,嘉陵江一级支流东河南北纵贯。

旺苍是川陕苏区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挥师作战,当时仅有10万人口的旺苍,就有1.2万人参加红军。1933年,在旺苍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我军建制最大的第一支妇女武装——红军妇女独立师,最早的水兵建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直属水兵连,最大建制的红色童子团——少年国际先锋师都在这里诞生。旺苍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著名的木门会议旧址、红军城史迹陈列馆现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