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毛主席为何说叶挺是红军首任总司令?

人民军队名称曾发生过几次变化,先叫红军,抗日战争前夕改称八路军,解放战争时期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那么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首任总司令是谁?即红军首任总司令是谁?估计大多数人会回答是朱德。

其实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叶挺。

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叶挺就以北伐名将的威名蜚声中外,后来担任新四军军长。毛泽东同志曾当面称叶挺是“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并对他说“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毛泽东为什么要说叶挺是首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从叶挺写起呢?这是因为1927年12月爆发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发动的广州起义,首次打出了“红军”旗号,而叶挺当时担任红军的总司令(广州起义总指挥是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张太雷,他不幸牺牲于此役),“第一任总司令”之说也由此而来,人民军队的战史就这样在首任总司令叶挺领导下于血与火中拉开了序幕。

叶挺,字希夷,1896年生于广东惠阳县,从小过着贫寒的生活,15岁时考上了免费的惠州蚕业学校。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后升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和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1917年,叶挺参加粤军。1922年,他任孙中山的警卫团二营营长。翌年,在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叶挺率部苦战,保护孙中山和宋庆龄脱险。1924年,孙中山为了培养国民党的军事人才,亲自决定让叶挺去苏联学习。他先入东方大学,受到李大钊和同学中共产党员的积极影响。翌年,他又与聂荣臻等人进入军事学院,在那里提出入党要求并得到批准。

1925年秋,周恩来、陈延年领导的中共广东区委,经过争取得到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的同意,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独立团(起初番号为第三十四团),派刚回国的叶挺担任团长。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叶挺率独立团作为先锋首出湘南,连战连捷,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铁军”。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他以团长职务被国民政府破格提为少将,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兼武汉卫戍司令。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十一军军长。南昌起义中,他率部作为主力,部队受挫后潜往香港。

1927年12月11日,在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下,举行广州起义。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叶挺任总司令,在中国革命的转变关头,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

广州起义失败后,1928年初,在李立三的实际主持下,广东省委在香港召开会议,专门总结和检查关于广州起义的问题。广州起义的一些领导人也参加了会议。李立三没有参加过广州起义,对起义的情况也没有作认真的了解与研究,就把这次起义说得一无是处。他不符合事实地批评这次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省领导及起义领导人犯了军事投机和盲动主义的错误,在关键时刻动摇,对起义指挥不力,等等。会上,不少人表示不同意他的意见,但是李立三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同时还采取了惩罚措施,对起义领导人都给予了各种处分,“任红军总司令职务”的叶挺因“表示消极,应予以留党察看6个月的处分”。

会后,李立三把处分决定上报给中共中央。但是,中央对李立三的做法给予了批评,认为他这种惩罚主义的做法是不慎重的,要求广东省委重新作出结论。广东省委后来重新作出决议,撤销了原来的处分决定。

此时,由于共产党在香港的一些机关接连遭到破坏,香港当局应国民党政府的要求,在香港加紧搜捕共产党人。因起义失败而撤退到香港的叶挺更是成为他们抓捕的重点对象。经组织同意,1928年初,叶挺离开香港,到了马来西亚吉隆坡山区亲友处躲避一下风头。

6月间,叶挺接到党组织的通知,要他赶到苏联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他结合自己在广州起义的亲身经历与体会,给党组织写了一份关于广州起义经验教训的报告,认为当时革命正处于低潮的时候,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举行武装起义是很难取得彻底胜利的。对在起义举行后,由于敌众我寡,起义部队不能死守广州,而应及时撤离,转移到海陆丰与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相结合这一问题,叶挺在报告中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

这时,中国共产党的“六大”正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成立了以苏兆征为召集人的“广州暴动委员会”,对广州起义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在大会上,叶挺的报告受到了米夫、王明(陈绍禹)集团的严厉批评与无情打击。王明等人并没有认真研究过叶挺所写的报告,更没有认真听取叶挺的申明,仅凭个人主观臆测,就无理斥骂和攻击叶挺,毫无根据地斥责他“政治动摇”。在王明一伙的影响下,共产国际也没有人理睬叶挺。

当时,莫斯科东方大学打算邀请叶挺前往作关于广州起义问题的报告。共产国际知道后马上进行干预,不让叶挺去作报告。广州起义时,王明根本不在场,但他却把自己装扮成广州起义问题“权威”的样子,主观武断地编造了一篇洋洋数万言的《广东暴动纪实》,毫无根据地攻击叶挺“于暴动前六小时始由香港到广州”,责骂叶挺“对于军事计划不甚熟悉,遂致表示出消极怠工”,等等。这篇文章特别对叶挺在起义中提出的及时将起义部队转移到农村去的正确主张进行了荒唐的批判。

对于这些不符合事实的无理指责,叶挺感到极其的苦闷和彷徨,国内暂时是不能回去了,南京政府还在通缉他这个“反叛要犯”。叶挺便独自离开莫斯科,离开党组织,开始了艰苦漫长的漂泊生活。他的第一站选择了自己年少时就梦想要去的地方———德国。从此,叶挺在海外度过了十载的流亡生活。

在德国学习军事期间,叶挺因生活困难曾开过饭馆。旅欧五年后,叶挺回到澳门。国民党要人们得知后纷纷送礼拉拢,叶挺一概拒绝并积极寻找共产党。

1933年11月,叶挺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934年他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陈铭枢等组织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马上赶到延安,表示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抗战到底。毛泽东主持为他召开欢迎大会。会上,叶挺激动地说:“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险,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

叶挺受中共中央的委托,以非党员的身份向国民党交涉,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并担任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39年5月,穿越日军封锁线,北渡长江,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初,日军五千余人在空军配合下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毙伤日军数百人,将敌击退。

皖南事变中,叶挺率军血战,最后奉命去谈判时被国民党扣押。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在牢房中书写《囚歌》以明志:“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经中共中央长期交涉,抗日战争胜利后,叶挺于1946年3月获释。出狱第二天,叶挺便致电中央请求再次入党,两天后得到批准。1946年4月8日去延安时,因飞机在大雾中撞山遇难。同机的遇难者还党的领导人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儿杨眉和幼子阿九。

噩耗传出后,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说:“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周恩来在发表的悼文中说:“希夷(叶挺字希夷)!你是人民队伍的创造者。北伐抗战,你为新旧四军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马功劳。10年流亡,5年监牢,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刘继兴)

毛主席为何说叶挺是红军首任总司令?

毛主席为何说叶挺是红军首任总司令?

毛主席为何说叶挺是红军首任总司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