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庫爾斯克戰役以後,讓曼施坦因擔任德軍總司令,德軍的走向將會是怎麼樣的?

冰山燦爛


個體的作用在一場全面戰爭裡是非常渺小的,曼施坦因也拯救不了德國人,德國最後的下場一定是徹底失敗,大家別想多了。

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艾裡希.馮.曼施坦因被公認為是德國國防軍中最為出色的將領,很多人認為他也是整個二戰中各國最出色的戰場指揮官。在二戰關鍵的1943年到1944年期間,曼施坦因統帥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在蘇聯的南方戰線與龐大的蘇軍對峙,並且一度阻擋住了蘇軍前進的腳步。其開創的機動防禦戰模式使得蘇聯人極為頭疼,戰後許多德國將軍認為如果希特勒能夠放棄頑固堅守的戰略,讓曼施坦因擔任總司令採取他的機動防禦作戰,即使是在1944年,德國仍然有能力擋住蘇聯。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曼施坦因的機動防禦戰理論,實際上就是放棄固守陣地的陣地戰模式,和蘇聯打一場運動戰。按照他的設想,在蘇聯進攻的時候,德國的防線可以適當的彎曲,甚至是大踏步的後撤。一直到蘇聯的進攻矛頭過度的延伸,然後德軍集結裝甲預備隊,對蘇軍的側翼進行反擊切斷蘇軍進攻部隊的後勤線。隨後包圍蘇軍進攻部隊,即使不能包圍,也力求擊潰蘇軍的進攻主力。

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曼施坦因確實取得過輝煌的勝利。在1943年2月份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中,曼施坦因先是主動後撤,隨後集結裝甲預備隊反擊蘇軍的進攻,直接擊潰了蘇聯兩個方面軍的攻勢,穩定了德軍的南方戰線。而從後人的角度看,直到1944年的前中期,德軍裝甲部隊仍然在質量上優於蘇聯同行,因此曼施坦因的機動防禦戰術仍然存在可行性。

不過存在可行性並不意味著用這種辦法就能戰勝蘇聯,可以說在1944年之時,即使是曼施坦因這樣的天才將帥採用的機動防禦戰術,也難以阻擋蘇聯紅軍的鐵騎前進。機動防禦作戰有幾個關鍵要素必須滿足,首先就是必須在蘇軍突破口能夠阻擋住蘇聯軍隊的進攻,雖然防線可以彎曲,但是一定不能破裂。其次就是必須要有足夠強大的裝甲預備隊,來反擊對方暴露出的側翼。而到了1944年,蘇聯紅軍的實力優勢已經擴大到遠非當面的東線德軍可比的地步了。德軍能否再像1943年2月份一樣在前線抵擋住蘇軍進攻的矛頭,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更重要的是在數量上遠遠弱於對手,且質量也逐漸滑坡的德國裝甲部隊,不再像1943年之前那樣能夠在蘇聯的側翼取得決定性的成功。只要蘇聯軍隊有足夠多的裝甲部隊,他們甚至可以有多個進攻矛頭,這就讓德國有限的裝甲預備隊沒有辦法取得全面的勝利。而且如果蘇聯也同樣保留裝甲預備隊的情況下,德國部隊對側翼的進攻很可能會直接撞上對方的裝甲預備隊,從而演變成正面交戰。

事實上這方面的失敗例子也早已經出現,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後期,蘇聯就再次犯了貪功冒進的錯誤,曼施坦因確實抓住了機會,對過度前伸的蘇軍側翼發動過一次成功的反擊。然而成果僅僅是迫使蘇聯暫停了對哈爾科夫的攻擊,隨後優勢的蘇聯軍隊重新恢復能力,照樣一路趕走德國軍隊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再比如1944年夏季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崩潰,具備壓倒性優勢的蘇聯軍隊把整個德國中央集團軍軍打的一盤散沙,即使是能夠集結起來的裝甲部隊,也都用於儘量填補缺口了,哪裡有辦法聚集起來對蘇聯龐大的側翼進行反擊呢?

歸根究底,戰爭的勝負天平已經向蘇聯傾斜的太多,到1944年之時,兩邊的實力已經出現了太大的偏差。無論是什麼樣的戰術在實力差距過大的情況下都難以發揮效果。更何況蘇聯紅軍經過幾年的戰爭成長也已經擺脫了過去烏合之眾的地位,因此可以下結論在1944年德國敗局已定。


科羅廖夫


庫爾斯克戰役是承前啟後的一次戰役,是斯大林格勒攻略失敗後德軍進行的戰略收縮。此役非同尋常,因為在史實中,庫爾斯克戰役以後便是十次斯大林突擊——德軍退出蘇聯國境的一次後撤。由於右翼民族主義思想在國內的盛行,許多人得知德國曾對中國進行了軍事援助,從而在思想上開始同情德國當年的極端主張,對於二戰的事實往往思考如何讓德國“不敗”。曼施坦因是德國陸軍的一員名將,若是把他安排進陸軍總司令部作為總司令,是否可以救德國於水火之中呢?這種說法令人忍俊不禁。

令人忍俊不禁的原因在於這種想法是未經查證,甚至從一開始便不可能的想法,原因是其對於這支軍隊,這個國家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其表面,口號的空洞的層面。曼施坦因是天縱奇才,把他安排當陸軍總司令無疑是毀了他——就連隆美爾會上前線視察,並且得到了廣泛的稱讚,但將曼施坦因安排進陸總的逆潮流而行的想法若是得到稱讚,那豈不是會挑起隆美爾粉絲與曼施坦因粉絲的戰爭?

之所以說這種想法愚蠢,原因是德軍指揮體系的清奇。德軍內部有一個軍官集團,其來源是世世代代為德國打仗的容克貴族,他們在軍內德高望重,因此眾多將領們直接向希特勒負責,而不是經過司令部——希特勒忌憚容克軍官團的威望,因此越是靠近他的軍職就越是禮儀性質與架空性質。這下直接把曼施坦因架空,斯大林知道了恐怕會笑醒。


霹靂火防務


小鬍子讓曼甩鍋下崗的時候是這麼評價的,曼這種人只會撤退和要坦克,卻不關心坦克是用什麼造的,撤退能讓德軍節省兵力,但是俄國人也一樣,雖然短時間能讓俄國人後勤困難,但是德軍想在新地域建立防線更難。而且不經戰鬥後撤的行為讓第三帝國顏面掃地。

對比當時的態勢圖,東線四個集團軍群,只有曼的南方集團軍群防禦態勢四分五裂……

結論:曼甩鍋統領,輸得更慘。


Ssjun


首先得說,德國二戰期間並沒有一個所謂“德軍總司令”的職務,只有陸軍總司令、海軍總司令和空軍總司令。至於國防軍總司令,自從1938年布洛姆堡去職以後,就一直是希特勒本人擔任。讓曼斯坦因去奪希特勒的權?想多了吧。

我理解題主的意思應該是讓曼斯坦因當陸軍總司令?不過很遺憾,以德國二戰時期的狀況,誰當陸軍總司令其實並沒有太大區別。和其他各國一樣,德國二戰期間也成立了最高統帥部OKW,所有的重大決策最終都是由OKW決定並下達。OKW的最終決策者是誰呢?希特勒本人。德國陸軍總司令倒也有個總部OKH,然而OKH在OKW面前撐死算個參謀機構和執行機構,所以,陸軍總司令是布勞希奇也好、曼斯坦因也好,並沒有什麼區別,反正最終都是希特勒來做決定。

至於曼斯坦因能不能力挽狂瀾?同樣,可能還是想多了。雖然曼斯坦因在回憶錄裡面把自己打扮得無比偉大光輝正確,所有的錯誤都是隊友犯的。但事實上,曼斯坦因本人最值得稱道的幾次勝利所表現出來的,也不過是他在戰術上的才能。說到戰術才能,莫德爾、巴爾克、隆美爾、凱塞林等人至少不比曼斯坦因差,所以他遠談不上獨一無二。然而,要想改變德國人的失敗命運,需要的是戰略眼光和戰略決策能力,這一點,曼斯坦因似乎並沒有什麼表現的機會。他在回憶錄裡所說的,往往不過是事後諸葛亮的表現而已。

所以,曼斯坦因救不了德國人,別想多了。T


聯合防務


庫爾斯克戰役被戰役以後,德軍徹底失去了蘇德戰場的主動權,攻守異形!曼施坦因的能力毋庸置疑,這個時候德實力已經受損嚴重,蘇軍也不再是蘇德戰役前期那個不堪一擊的蘇軍,經過艱苦的磨練,已經培養一批有指揮經驗的能力的指揮官,最重要的是蘇軍的後備兵援和物質源源不斷!對面的德軍則完全相反,幾次重大戰役,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城市攻堅戰,消耗了太多德軍生力軍,整體實力不如蘇聯,部隊作戰水平的優勢也不明顯了!綜合來說,這個時候換曼施坦因來率領整個德軍也難於翻牌了,最多也就是推遲第三帝國的滅亡吧,最佳時機已過,機會這東西,抓不住就錯過了!如果一開始就由曼施坦因任德軍總司令的話,戰局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娶個民子真難


看戰後,德國,蘇聯將軍寫的書,德國人在1942年南線分兵之後,就沒勝利的希望了。原本就兵力不足,還要兼顧2個目標,把寶貴的裝甲兵用於斯大林格勒城市戰鬥。


夏侯傑克遜


什麼叫大勢已去?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德國要做的是收縮兵力,縮短戰線,在蘇聯佔領區得不到工業生產支持。

維持戰線只是具有軍事上的意義,對戰爭勝負沒有影響。軍事將領只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因而是短視的,狹隘的。只要希特勒還在領導,換誰都是一樣的下場。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按曼帥回憶錄所介紹的,他當時的思路是這樣的,面對43年東線戰場的實際情況,要與蘇方在一定時期內達成某種平衡,在即將到來的盟軍登陸前,即戰爭重點無可避免地暫時轉向法國前,必須給蘇軍以極大的重創,基於此設想,所以曼帥提出了圍殲庫爾斯克地區的蘇軍的作戰建議並始終保持積極性。但同時由於此時德軍已無力調集足夠的兵力,他在回憶錄中介紹他當時設想,認為必須在次要戰場做出冒險甚至犧牲,從北歐或突尼斯或法國調集部隊,但可以想象,希特勒是不可能答應的。

個人認為如曼帥負責庫爾斯克戰役,必定會替換調莫德爾及北翼的部分裝甲部隊,他們都不適合這樣的作戰。(瞎說了幾句。)


探測衛星A


曼施坦因真就是象有的人(西方學者)吹噓的什麼戰略家、最優秀的戰術大師、坦克專家嗎?其實他也就是一個甩鍋大師,當個師長、挺多集團軍司令還行。第聶伯河戰役後就被希特勒免職了,而且再沒續用。為什麼呢?不行唄!德軍許多將領被免職了,過段時間希特勒又讓他們回來了,有的還提拔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確實有能力,如古德里安。

所以題主問的讓曼施坦因擔任總司令德軍的走向會如何?我的回答是:失敗的更慘、更快!


孫悟空144972747


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德軍基本元氣大傷,由於預備役的缺失,導致德軍兵員補充稀少,基本敗局已定,所以就算曼施坦因來全權負責德軍部隊,下場也都一樣,而且曼施坦因的進攻能力很傑出,但是防守能力並不如德軍的後期之秀莫德爾,而庫爾斯克會戰後,德軍基本都處於節節敗退之勢所以最多會使敗局推遲幾個月甚至一年,但是無法挽回德軍失敗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