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九成宫醴泉铭》的“险劲儿”表现在什么地方?

18656046136


《九成宫醴泉铭碑》是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由能工镌刻而成的名碑。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碑高2.7米,厚0.27 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 全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

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宫避暑,(陕西省麟游县在西安西北160公里处,隋朝在这里修建了避暑离宫仁寿宫,唐朝改建为九成宫。)偶然间发现泉水,因其泉水甘冽而龙颜大悦,对随行的魏征说:“诤征啊,此乃祥瑞之兆,我给此泉命名为醴泉,你文笔不错,写个文章发个头条记录下这个事儿吧,说不定你能圈粉儿挣些流量费呀”。于是魏征就写了这篇作文,但到底不愧是千古流芳的第一诤臣啊,颂扬唐太宗武治文功的同时也不忘在写上两句“黄屋非贵,天下为忧”,“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诤言。唐太宗看了作文很满意赏了魏征一双耐克鞋,给了他一百分儿。让谁写呢?唐太宗觉得自己是千古一帝,魏征是千古一臣,那么应该让千古楷书第一的欧阳询来写吧。

此时的欧阳询楷书名满天下,人书俱老,已臻化境,又是皇上钦点,自然用上浑身解数写下此碑。

于是这个占着四个第一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就咔嚓嚓诞生了。

言归正传,欧阳询书写此碑好在哪呢?后人说“书贵瘦硬方通神”哎呀,可能就是从此碑总结出来滴。

在《九成宫醴泉铭》中,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此碑书法,庄重高华,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圆中有方,方中带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穿插有度,局部险绝劲韧而整体端庄华丽,无一笔散乱松塌,无一处紊乱失衡,用笔方整圆润,节奏明快,如险山纵马,收放有法,平稳而惊心动魄。

不是我瞎说,古人也有评论啊,比如~

明代陈继儒曾经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明代赵涵在《石墨镌华》中直言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九成宫醴泉铭》用笔谨慎持重、一丝不苟,既情绪高昂而没有过分张扬的表现,被称为“楷书法的极则”,也就成了历代学习楷书的模范,“楷模”这个词儿大概就是这么来滴吧。

单说此碑险绝的功力,那是谁也比不了啊,不信?咱们从三个方面来说说哈

第一,欧阳信本公的笔法独到之处。欧阳公笔法轻灵飘逸,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是不是有武当剑法的感觉?它的精到之处,在于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高一点太傻,矮一点太矬,看看下面的拓片可以想象一下。

比如有个“致”字,就是左收右放的格局,左低右高,左缩右伸。同时,如果画一个中线,最后那个捺画,夸张外放调整了重心。其他字里面,还有的是上收下放,有的是下收上放,等等不一而足。

第二,欧体的单字架构的独到之处。它的结构最明显的是左收而右放,也就是左边紧致密实而右边放逸恣肆。左边的部分往往有意离开中线稍远,而右边的部分经常拉到中线的左边来穿插,这就为右放打下了基础,我觉得有些太极推手的感觉。

第三,欧字重心的独到之处。汉字每个字都有它自己的重心,而欧阳公打破常规,人为制造一种错觉重心偏离的视觉效果,但通过把右边的部分拉开书写得非常舒展而下压,尤其是捺画的舒张程度,往往貌似夸张而实则如千斤坠夯实了地平线牢牢抓住它,如同拴在木桩上的烈马,蹄跳刨嚎鬃尾舞动的生动场面。犹如高山坠石,卡在两山之间,让人感觉异常危险屏住呼吸而又可以泰然自若,这种高手过招妙在毫颠的酣畅淋漓之感在楷书里能够表现出来,这种险绝峻峭又从容不迫的仪态,也难为了我们的欧阳老先生了。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当然,我说的肯定不够全面,但九成宫欧字的确实现了平正中见险绝,收放自如,无招胜有招的化境。

在实际临习中,如果不了解这些特点,则容易写得左右平衡,如砖砌墙,状如算子,也就写不出欧字的神韵了。

说了这么多,不一定全对,希望方家指正。下面有原碑原石和拓片,请诸位参考。











好古之徒


所谓“险峻”,分“险”和“峻”。

所谓“险”,应该是用笔不训旧法,于不意处行墨。并且融汇多种笔法,如江流大海,通过合理的排布,体现出变化莫测,但运用不好,就成了败笔之作。(所以常说田氏兄弟将欧体搞得说法度森严就是变成了比划一样,就成了“似我者死”了)。

比如,里面运用了隶法,在用笔方面,以横、竖代点也是保持了隶书的写法。"首点"大都用横,如"户、充"等;宝盖儿的左"点"则用短短的一"竖",如"官、带(带)"等;带有竖弯钩笔画的字,其竖弯钩则几乎完全照搬隶书的特点,如"光、克、元、也"等。

碑法:《九成宫》中的许多字又取法于魏碑,某些点画,如"戈"字的右上"点","必"中间的一"点",三点水的中间一"点"等,都以"短撇"来代替。这些笔画是北魏楷书的写法。

行法:《九成宫》中以点代横、竖、撇、捺等笔画,体现了行书的特点,如"甘、色、流"等。

而在章法排布方面,也是大小参差,穿插排列,却又相得益彰。

所谓“峻”,应该是整体结构的间架,挺拔俊秀,像独秀青山一样。主要体现在结字方面。

1.字形窄长。显得挺拔如"佳、成、未、奉、夏"等字。

2.主笔突出。平衡、就重心稳定、就美观。如"善"字第四横写得特别长,"氏"字斜钩写得特别长,毕字中竖写得粗壮得有力等。











知易说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誉为"天下第一铭"。而欧阳询的字又以险峻劲拔著称!

我们来看一个字"泉",看欧公怎么把险峻劲拔化为平稳的!这个字看似平稳,确是险峻劲拔中归复平稳。

结构简单,上面是白字,下面是水字。整体左倾,依靠最后粗壮一笔捺画,将这个摇摇欲坠的字归复平稳!不得不佩服欧公驾驭字的能力!

再来看上面的白字,白字竟然是上开下合的方斗形状。

【水】部的书写,竖钩粗壮垂直,出钩明显是源于魏碑技法且更加含蓄内敛,似等腰三角形,重心上提以回应“白”部。“水”部整体类上窄下宽的梯形且左低右高,险峻不可测,以捺画的外伸和粗重以救险。撇捺底部撇收笔处低捺出笔前底部略高成一条斜平行线。右撇和左撇收笔的尾部几乎处于同一条写线上。






孩子魔法师


  ~~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顺百顺。我以为“《九成宫醴泉铭》(以下简称“铭”)书法的“险劲儿”起自第一个“九”字。书法和写文章作诗歌一样,下笔之前,也是要谋篇布局的。有成就的书法者从不轻易下第一笔。“九”字的第一笔到底是先撇,还是先横竖弯钩?普通人一般先撇,后横竖弯钩,这是按写子的笔顺写。而我观此铭,却反其道而行之先难后易。竖起支架,从容而撇,其“险劲儿”一目了然。

        自然,其“成”略险,其宫略“峻”,其“泉”险峻合一。一而再,再而三,自然流畅,浑然一体。偶有难处,稍作调整,一笔挥就。其“中”亦出败笔,上下出头不见黄金比例。

半响地2019.1.14于宜春


开门hong


中宫收缩

外展逶迤

在方整中见险绝

于险峻处求稳定

除了炉火纯青的功力

还有无与伦比的天赋




今川同学


我认为九成宫中险峻主要两个特点:

1.长横向右伸展

2.重心摆动、笔画错位。选就一种险峻的字势,避免呆板。斜中取正。


岁月如歌13484576025


秀气但不张扬,含蓄微显锋芒,不紧不松,见龙在田,端庄灵透,龙战于野。


郁焕领001


个人觉得(九成宫碑帖)它的险峻主要体现在结构平正之后的险峻!


精品書法工作室


源于碑,悦于已,不流俗。


大方书法工作室


欧体的险绝主要表现在字体不是上下对齐,左右对称,而是处处有险绝,比如这个远字,假如我把走之去掉,右边的部分就貌似坐边倾倒,但是整个字最后看上去又是平正的,重心是稳的。今人写字往往是上下对齐,左右对称,虽然最后字也是稳的,但是失去了味道。这就好比一个平路上立的石头,和一个山崖边伫立的石头,哪个更有意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