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家庭常备药这11种就够,多了都是浪费

生活中总会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多数人会自己对症吃些药来解决,如果没好,再上医院看病去。


那么家中应该常备哪些药物,如何对症用药呢?今天就来给大家一份“家庭常备用药清单”,帮助在家就能解决小病小痛。


当然,对于一些轻症来说,吃了药后休息可能就可以痊愈,但如果病情严重,吃完药还是要尽快去医院哦。


家庭常备药这11种就够,多了都是浪费


1. 退烧止痛


常用药: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用药提示:

  1. 有消化道疾病的首选「对乙酰氨基酚」;
  2. 有慢性肝病首选布洛芬;
  3. 「布洛芬」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有胃溃疡的病人最好不用;
  4. 儿童最好用滴剂或混悬液,便于服用。


2. 鼻塞


常用药:

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剂(如海必克)、盐酸羟甲唑啉鼻腔喷雾剂(如达芬霖)

用药提示:

  1. 6个月以上婴幼儿可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剂,帮助鼻涕排出;
  2. 成人可用盐酸羟甲唑啉鼻腔喷雾剂,减轻鼻黏膜充血,缓解鼻塞。
  3. 6个月以下婴儿建议使用医用级生理盐水滴入鼻腔缓解症状;


3. 镇咳祛痰


常用药:

盐酸氨溴索(如盐酸氨溴索糖浆)、乙酰半胱氨酸(如富露施)、氢溴酸右美沙芬(如右美舒坦)

用药提示:

  1. 咳嗽有痰用盐酸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干咳症状主要用氢溴酸右美沙芬;
  2. 婴幼儿主要使用糖浆剂,成人可使用片剂。


4. 抗过敏


常用药:

盐酸西替利嗪(六个月以上可用),氯雷他定(两岁以上可用)

用药提示:

  1. 过敏症状,比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都可以使用;
  2. 对缓解成人感冒期间频繁的打喷嚏流鼻涕可能也有效果;
  3. 除了有成人的片剂外,也有儿童用的糖浆剂或者滴剂。


5. 伤口处置


常用药:

碘伏、创可贴、烧烫伤膏

用药提示:

  1. 碘伏对伤口无刺激性,因此可以用于各类伤口的消毒和清理,但对碘过敏及烧伤面积大于20%者不宜用;
  2. 创可贴可用于小创口的包扎止血,在止血后要立即撕掉,避免伤口感染;
  3. 轻微的烧烫伤,在冷水冲洗患处后,使用烧烫伤膏涂抹;
  4. 过深过大的伤口及烧烫伤,应及时前往医院处置。


6. 皮肤细菌感染


常用药:

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眼膏

用药提示:

  1. 莫匹罗星软膏:皮肤细菌感染几乎都能派上用场,脓痱,尿布疹破溃,包皮口炎,脚上磨出的泡泡,蚊虫叮咬之后抓破了,乳头皲裂,小面积擦伤,割伤,烧伤。
  2. 红霉素眼膏:通常用在眼部感染,轻度的皮肤感染可作为莫匹罗星软膏的代替。


7. 轻微皮炎/湿疹护理


常用药:

低敏保湿霜、0.1% 丁酸氢化可的松

用药提示:

  1. 低敏保湿霜:轻微的湿疹,可以厚一点涂抹,做好保湿更利于好转。
  2. 0.1% 丁酸氢化可的松:激素软膏可以治疗轻、中度的皮炎湿疹;对于蚊虫叮咬后的丘疹性荨麻疹,它同样有良好的效果。


8. 腹泻


常用药:

口服补液盐 Ⅲ、蒙脱石散

用药提示:

  1. 口服补液盐 Ⅲ:腹泻时,它可以预防和改善脱水的症状;家有宝宝的尤其推荐。
  2. 蒙脱石散:安全性好,大人孩子都能用;腹泻不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观察一下,不要着急使用。


9. 便秘


常用药:

开塞露、乳果糖

用药提示:

  1. 开塞露:不适合长期使用,容易产生依赖性,影响自主排便反射;偶尔使用安全性很好,大人孩子都可以用。
  2. 乳果糖:安全性较好,用来增加大便的含水量进而增加软度,让便便顺利排出。在考虑药物通便之前,还请记得要健康膳食,保证充足膳食纤维摄入哦。


10. 肠胃不适


常用药:

西甲硅油(如西甲硅油乳剂)、铝碳酸镁(如达喜)、奥美拉唑(如奥美拉唑胶囊)

用药提示:

  1. 西甲硅油可以消除肠胃中的气泡,缓解胃肠胀气的症状,成人婴幼儿均可使用;
  2. 铝碳酸镁、奥美拉唑主要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带来的胃痛、烧心、反酸等症状,铝碳酸镁能中和胃酸,奥美拉唑则是抑制胃酸分泌;
  3. 出现剧烈腹痛时不要自己用药,应及时就医。


11. 常备医用器材


常用药:

体温计、血压计、无菌纱布、绷带、棉签、棉球

用药提示:

  1. 家里有婴幼儿建议准备耳温枪、额温枪等易于测量的体温计;
  2. 电子血压计操作更简单,适合家用;
  3. 无菌纱布、无菌棉签棉球等,开封后要尽快使用,24小时后就会失效。


家庭常备药这11种就够,多了都是浪费


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备药没问题,但不需要备太多,不然很容易滥用,或是过期了造成浪费。


也不要长期依赖使用这些药物,如果用了3天症状还没有缓解,最好就医,以免掩盖病因贻误病情。


另外,药品的包装盒和说明书不要扔掉,以便下次寻找。


药品也要存放好,最好是放在干燥避光、且孩子不容易拿到的地方,以免发生孩子误食药物的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