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妻子病故,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在枕边33年,晚年感叹长寿是折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对忘妻的深情随诗词流传于世,感人至深。千年后,一位文豪比苏轼更加情深义重,他将妻子的骨灰置于床头为伴,度过了33年孤寂时光,他便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

萧珊是巴金一生所得的最珍贵的礼物,当这件礼物被病痛带到忘川河,空留巴金在岸边独任孤苦。晚年时巴金曾说,长寿于自己,是一种折磨。想来没了挚爱的人间,已是一片死地。

妻子病故,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在枕边33年,晚年感叹长寿是折磨

因《家》邂逅

巴金生于1904年,少年时受到五四思潮影响,热衷阅读进步书刊。1920年入学成都外国语学校后,巴金又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且参与文学活动。1922年,他开始在《文学荀刊》发表自己的诗作,从此走进文学殿堂。隔年,巴金前往上海求学,在那里做了两年编辑。

1927年,巴金留学法国,两年后学成归来,潜心写作。1931年开始连载《家》,两年后完结。这本书发行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巴金成了文学青年们追逐的偶像。1935年,巴金受聘做了出版社总编,许多书迷给他来信。

第二年,他的众多书迷中出现了一个热忱开朗的女孩——巴金未来的妻子——萧珊。

当时萧珊18岁,在上海爱国女子中学就读,热爱戏剧和文学,参演了话剧《雷雨》,接触到了进步人士,充满革命热情与斗志。但萧珊很快因为出演"四凤"一角被学校开除,年少的姑娘还没展开翅膀就被一场大雨淋了个透心凉,不禁陷入了苦闷。

期间她偶然读到巴金的《家》,被书中的故事深深打动,鼓起勇气给作者巴金写了封信,在信中分享阅读心得、诉说自己的苦闷和迷茫。

妻子病故,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在枕边33年,晚年感叹长寿是折磨

萧珊文笔清澈秀丽,思想活跃,巴金十分欣赏她,在回信中亲切地称她"我的小友",为她答疑解惑、指点人生,还鼓励她创作。两人书信不断,萧珊渐渐爱上了这个通透睿智的文学家。

当时巴金32岁,在翻译和写作上都已经有了很高成就。他的家庭氛围很传统,本应该早早结婚,但复杂的家庭关系给他带来了很大心理阴影,加上一直活跃在革命前沿,巴金负责地选择独自打拼,原本没有成家的打算。

两人通信半年后,萧珊对巴金的好奇和爱慕与日俱增,她决定见一见这位作家。她在给巴金的信中写道:"我们笔谈这样和谐,不如见面相谈……"不仅附上了赴约时间和地点,还特地夹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巴金收到信时,看着照片上端庄秀美的女孩,心悄然中升起一丝期待,他欣然赴约了。

两人相见当天,萧珊穿着一身校服现身,纯净的大眼睛望了巴金片刻后风趣地说:"您比我预想的年轻多了。"这句话把巴金逗笑了,回她道:

"你比我预想的更像娃娃!"萧珊既文雅又活跃、既热情又清丽,像一阵夹着火苗的清风,吹开了巴金闭死多年的心门。

妻子病故,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在枕边33年,晚年感叹长寿是折磨

战后成家

初次相见,两人相谈甚欢,从笔友发展成了知己,之后时常相聚。萧珊不想只做巴金的红颜知己,她想跟巴金在一起。勇敢的姑娘向巴金剖白了心迹,但巴金碍于两人巨大的年龄差并没有同意。巴金的成熟与沉稳在爱情中显得怯懦,得不到回应的萧珊惶惶不安。

一次,萧珊找到巴金,说家里为她定了门亲事,想趁机激巴金坦诚,但巴金却选择沉没以对。萧珊委屈悲愤,负气而去。

巴金犹豫了片刻,终于还是追了出去,拉住她慎重地说:"你还小,冲动的决定可能只是一时头脑发热。如果过些年你成熟了,还能不改心智,不嫌我老,我们就在一起。"陈蕴珍破涕为笑,将这句话深深埋藏在心里,她知道,这就是巴金对她的承诺了。

抗战爆发后,社会环境动荡,巴金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不仅收入大减,还承受着战乱的压力,不断与一起抗争的友人告别。这期间,萧珊一直陪在巴金身边,不断鼓励他、安慰他,告诉他无论如何自己都不糊离开他。

时移世易,当初萧珊需要指点迷津,巴金做了她的明灯,此时巴金需要陪伴,萧珊成了他的图腾。

妻子病故,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在枕边33年,晚年感叹长寿是折磨

两人维持了8年恋人关系,终于在1944年结婚了。他们没有举办隆重的婚礼,只给亲友发了个通知,说已旅行结婚。

事实上,他们没有什么浪漫奢侈的旅行,而是在桂林的一间简陋木屋里举办了极其简单的仪式,甚至没有添置任何家具。之后五年,他们相继生下了女儿李小林和儿子李小棠,生活和睦恩爱,没有任何矛盾。

8年的战争成全了一场现实版的倾城之恋,两人真情不渝,最终耗赢了时间和时局。

陷入旋涡

建国后,巴金陆续出任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艺术协会主席等职务,成为我国最顶尖的作家。萧珊也做起了自己的专业——翻译。

但好景不长,那段特殊时期到来,巴金受到迫害,报刊、文艺界纷纷跟风批判他。人人赞誉的文学家转瞬成了人人唾弃的劳改犯,被关押在牛棚,被逼着写检讨、做汇报,被语录。愤怒疯狂的人们将他作为泄愤对象,对他恶语相向,拳打脚踢。

巴金的生活一片黑暗,如处地狱。不少像他一样的学者、科学家、作家都难以忍受屈辱和迫害,选择了自尽,但巴金顽强地撑了下来。

他在信中向妻子诉说苦闷,感叹说:"日子艰难!"妻子回信给他:"日子艰难!但还是要坚持下去。"在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妻子的支持再次成了他的灯塔。

妻子病故,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在枕边33年,晚年感叹长寿是折磨

其实在家等待巴金归来的萧珊日子更加难过。"巴金妻子"的名头成了罪责,她为此被罚去扫大街,被人指指点点、被人当街唾骂。

体面的萧珊没受过那样的屈辱,为了躲过闲言碎语,她每天天没亮就出门,躲躲闪闪扫完街道,再回家打理家务。但她从未向巴金提起自己的委屈,只是问他"你的问题什么时候解决""你什么时候回来"

生离死别

1972年,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萧珊患上了直肠癌。当人们认为你有错,你的呼吸都是多余。患病的萧珊依然受到冷遇,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癌症很快扩散了,她不得不去做手术,巴金从农场请了假回来陪她。

手术前,萧珊拉着巴金说:"我们要分别了。"巴金心如刀绞,安慰她一定会好的。但安慰终究只是安慰,几天后,萧珊在医院去世了。

巴金从劳改所飞奔回来时,陪伴他走过大半生的爱人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他悲痛欲绝,却无能为力。也许在巴金心里,他与妻子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完结,他将萧珊的骨灰寄存了起来。

3年后巴金平反,他将骨灰取回家中,端放在卧室里,仿佛妻子尚在,一切未改。

妻子病故,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在枕边33年,晚年感叹长寿是折磨

之后巴金重新投入了忙碌的工作,用日复一日的繁忙挤占悲伤,但妻子的身影已深深烙在他心底,无论如何也抹不掉了。他陆续写了《回忆萧珊》、《再忆萧珊》等作品,怀念与妻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不能工作以后,时间对于巴金来说变得难捱又多余,他将妻子的译著带在身边一遍一遍翻读,从里面寻找那个陪他历尽风雨的人的影子。孤寂中,他甚至说过

"长寿于我是一种折磨"

2005年,101岁的老人终于如愿以偿,到另一个世界与挚爱的妻子团聚,两人骨灰合并海葬,魂归同处。

妻子病故,他拒绝下葬,将骨灰放在枕边33年,晚年感叹长寿是折磨

巴金的一生是为文学而生的,萧珊的一生是为巴金而生的,而巴金与萧珊,是为爱情而生的。

萧珊用自己的热情和坚持赢得了爱情,巴金独自用孤寂余生践行了爱情。他们的爱是跨山越海来相逢、是鼓瑟吹笙相合鸣、是千难万险不相弃,原本也应该是相濡以沫共白头,但命运不成全完美,命运只产生裂缝,既照进光,让人相遇,也藏阴郁,让人别离。

如果巴金能预见与萧珊33年的天人永隔,大概就舍不得浪费最初那8年的美好时光,早一点拥爱人入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