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李成梁为何能取得二百年未有之武功?

尛乂丨耐泰达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成梁在辽东30年,在任期内还是比较好的控制了辽东的局势。

大家注意,李成梁被罢免之前的22年,无论蒙古还是女真,都没有动摇辽东的防御形式。

在李成梁被罢免之前,不但成功打压女真中强悍的各部落,也多次击溃蒙古人,一战就消灭5000多蒙古骑兵。

此时,李成梁的部署是没有问题的。

以往辽东的局势,是蒙古强而女真弱,而明朝扶持女真对抗蒙古,也是合情合理的。

后来辽东情况发生巨大变化,是大明无法左右的。

而女真中,强的是叶赫部之流,努尔哈赤即便统一建州女真,实力也不强,不过1万多兵马而已。

而当时海西女真四部是努尔哈赤的敌人,一次可以出兵3万以上的兵力,具有很强的优势。

扶持努尔哈赤也对抗海西女真,李成梁也没有做错。

关键在于,在建州女真占据军事上风,开始吞并海西女真时,李成梁却无法援助海西。

为啥?

因为1591年李成梁就被罢免,而辽东明军因为日军入侵朝鲜,被迫在1592年至1598年出动10万大军援朝,无法兼顾辽东局势。

努尔哈赤才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1601年李成梁复职,但此时努尔哈赤已经击溃海西女真,吞并实力强悍的哈达部,又吃掉辉发部,成为女真中第一霸主。

当时明军即便全力援助叶赫部、乌拉部,也难以动摇建州女真的地位了,大局已经恶化。

同时,当时李成梁已经75岁,年老体弱,力不从心。

他面对建州女真的兴起,只能尽力而为之,1606年进行战略收缩,弃辽左六堡,徙六万四千余户居民于内地。这样一来,辽东明军可以收缩防线,战斗力增强。

然而,此举又被政敌攻击为示弱,李成梁在1608年再次被罢免。

而此时,乌拉部被努尔哈赤重创,稍后吞并。

此时,海西女真剩下的叶赫部已经孤掌难鸣,面对努尔哈赤4万大军不知所措,只能依靠明军出兵保护。

而1619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称汗、正式与明朝分庭抗礼,同年击溃叶赫部和救援的1000多明军,彻底消灭海西女真之时,李成梁已经死了3年之久。

由此,努尔哈赤已经兼并三大女真中的二个,剩下的东海女真实力很弱,野人女真更是一盘散沙,女真各部统一已经是必然。

其实,努尔哈尔的崛起同李成梁没有什么关系,而是百年来大局的变化。

辽东本来是蒙古、大明、女真、朝鲜四种势力互相抗衡的结果。

本来是大明最强,蒙古略差,朝鲜也很厉害,女真最弱。

然而,因为各种原因包括壬辰倭乱日本入侵,大明和朝鲜迅速衰弱。而蒙古人也分裂成无数部落,互相攻打,内讧非常激烈,实力同以往不能相比。

由于三股力量都迅速衰弱,女真反而成为后起之秀,成为辽东军事最强者。

以后来的萨尔浒战略决战来说,此时明朝辽东全镇兵力只有6万,除去各处城堡驿站布防的守军,能出征的仅有约2万余人。

而当时努尔哈赤的八旗精兵就有6万人,战斗力还占优势,其实明军已经对付不了女真人。

后萨尔浒战役前从全国抽调各路人马,明军也就凑齐了8万人,战斗力大大不如女真兵,其实根本不可能打赢,失败是必然。

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女真已经形成多股强大的部落,有了统一的基础和必然趋势。

即便没有努尔哈赤这个人,女真也会逐步统一在别人手上,这是大势所趋。

其他敌人已经无力干涉女真的统一,更别说区区一个李成梁了。


萨沙


明朝后期辽东的安定有赖于李成梁。但后期辽东衰败也是自李成梁起。这个亲眼见过努尔哈赤的当时明朝第一武将,虽然看出努尔哈赤非寻常之辈,但做梦都想不到此人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如果李成梁地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就清水哥个人看来,李成梁无论能力战功都远远高于和他同一时代的戚继光。民国大佬章炳麟起草革命宣言就称:“愿吾辽人,毋忘李成梁”。可见李成梁的威名。

李成梁(1526年—1615年),90寿终。可谓高寿。字汝契,朝鲜人后裔。辽东铁岭人,明朝后期将领。祖上因躲避唐末变乱避于朝鲜。李成梁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40岁袭职参将。在万历年间为辽东最高军事长官。一生征战无数镇守辽东30年间,史书评价边帅武功之盛二百余年而年未有,在他在世的时候边境安定。建州女真努尔哈吹始终没有形成气候和规模。但明万历四十三年李成梁病逝,自他死后辽东边境彻底废弛。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李成梁养寇自重。就李成梁个人而言,就是个人建功一世,而遗祸百年。

“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但后世也有人说李成梁是”不世之功臣 千秋之罪首”。能力毋庸置疑绝对高于戚继光。但是私德太差,冒领军功吃军饷中饱私囊。这些实际上也不算什么,大明官员贪污真不算事,李成梁最不应该干的就是养虎为患,扶植了建州女真去打击其他辽东其他部落(尼堪外兰),助其统一女真各部落,终成明朝亡国之患。李成梁扶持努尔哈赤是为了让辽东各部保持平衡态势,不让任何一方做大。历朝历代都这么做,李成梁这么做不能算错,后来努尔哈赤崛起是李成梁预料不到的,原因是后来的明朝辽东政策的失败,努尔哈赤曾将5次入京朝贡,看清了明朝官员的腐败无能。野心就此产生,努尔哈赤在外表对明朝还是以臣服为主,被万历封为二品龙虎将军。明朝从上到到下都没有意识到努尔哈赤危险。


李成梁在位是时候,为何如此能打能战,除了李成梁个人能力之外,还有就是那时候正是张居正主政的时候,隆庆开关国库丰足。张居正信任和放权给武将,在这种情况下李成梁才没有后顾之忧,全力以赴维护辽东边疆安定。把北方守备的固若金汤。反过来,如果李成梁晚生二十年,李成梁在崇祯手下大概就是第二个洪承畴。所以说最高领导人智商很重要。我们也不能指责李成梁放任努尔哈赤的强大,他对努尔哈赤的“纵容”还是老一套的的扶弱抑强的手法。不算高明但很有效。后期的努尔哈赤的强大和李成梁关系不大,如果李成梁不扶助努尔哈赤。去扶助其他部落也是一样。这只能说,后期的明朝中央政府的无能。


当然,从现实情况来看,李成梁根本不可能把辽东所有的部落彻底剿灭干净,更不可能深入辽东内部像朱棣那样一直打到贝尔加湖,在大规模移民。李成梁的养寇自保,分化瓦解,平衡各部实力。目的都是要始终辽东局势。让李家在辽东的的地位无法撼动。而努尔哈赤的崛起是明朝无能和自身实力下降原因造成的。和李成梁关系不大,毕竟李成梁在世之日未让女真踏入辽东一步。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是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你和点评。


清水空流


说起李成梁的武功之盛,史书上特意用了这样一段话来形容:“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

甚至而言,还有人把他与戚继光并列在一起,正所谓东南戚继光,东北李成梁。 但是呢,在李成梁所谓的两百年未有之武功背后,却是明帝国的边防危机越来越严重。

因为,在李成梁去世后的几个月,努尔哈赤就正式在东北建立后金政权,此时整个女真部落,就只剩下叶赫一部还没有被征服。

要知道,统一女真诸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当时的女真部落,主要可以分为四大块,从辽东一直往北分别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

这四大女真部落,那是泾渭分明,谁也不服谁。更关键是,这四大女真部落内部,也都是四分五裂,基本上都被分出四到五个部落。

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部落的实力其实都非常有限,它们所能指挥的兵力,通常都只有数千人而已,凭借这样的实力,任何一个部落想完成这四大女真部落的统一,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事实上,努尔哈赤光统一他自己所在的建州女真部落,都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其后他又花了近二十年时间,才初步实现女真部落的大一统。但即便如此,叶赫一部却仍然还没有被他征服。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想统一女真诸部的难度有多大。

在这近三十年的过程中,如果明朝真把努尔哈赤当作是最主要的敌人,努尔哈赤恐怕早死了不知道多少次。最简单而言,在努尔哈赤25岁刚起兵时,就凭他区区十几副盔甲,手下一两千人的队伍,明朝政府如果想灭他,就完全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事实上,在李成梁之前,明朝控制女真部落的方式非常简单,那就是分化瓦解,阻止他们实现统一,总而言之,谁敢冒头就打谁。

但是,随着明朝后期整个帝国内部版越来越腐败,军队的战斗力也直线下滑。在这种背景下,明军这种锄强扶弱、不服就干的强硬策略,往往也会让自己遭到不小的损失。

这样一来,消息传到明帝国中央政府,自然就是帝国的东北边防总是战事不断、流血不断。



等到李成梁主持辽东后,不管是李成梁也好,还是中央政府的官员也好,都开始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行事。在这种背景下,对明朝极度听话的努尔哈赤开始成为李成梁的合作对象。

换句话说,以后女真部落内部的事情,就都交由努尔哈赤来负责,必要时明军还会各种协助努尔哈赤。

这样一来,努尔哈赤自然可以名正言顺的征服女真诸部,同时因为努尔哈赤对明朝表现得极度顺服,明帝国的东北边防,那是一片太平,即便出现危机,努尔哈赤也会立马跑去充当明朝的打手。

随着时间的流逝,努尔哈赤的实力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大,虽然李成梁也知道这样发展下去,努尔哈赤迟早会统一女真诸部,问题是,此时的李成梁也好,还是明朝中央政府的官员也好,谁也不愿意与努尔哈赤为敌。

因为,如果此时和他翻脸,帝国的东北地区可能会乱了套,这样朝堂追究下来,相关的官员恐怕一个也逃不出去。相反,如果继续和努尔哈赤合作,帝国的东北地区就能够继续保持一片稳定,这样大家都有面子、都有功绩。

更何况,此时努尔哈赤对明朝那是顺从得像只猫,在他57岁的时候,他还亲自来北京朝贡。在这种背景下,大家自然都愿意继续维持现状。

于是乎,李成梁主政东北的这近二十年,明帝国的整个东北边防,自然是一片稳定和太平,这是从明朝建国以来都没有出现过的事情,于是李成梁的武功,自然是两百年未有之!


我是赵帅锅


李成梁的是非功过咱们已经讨论的够多啦。他最大的功绩就是经略辽东,为大明朝守好了边防,而他被诟病最大的,就是“养肥”了努尔哈赤,为明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李成梁经略辽东的功绩是无法抹杀的。他上任之后,恩威并施,以武力强硬打击不断进犯的察哈尔图门汗,打击桀骜不驯的女真叶赫部、围剿建州女真王杲。同时,极力拉拢女真中恭顺者,给他们很多物质好处和政治头衔,还高调宣传,塑造成为朝廷守法看边的遍“模范典型”,比如海西哈达的王汗。

而到了万历十年,李成梁非常得意的“模范人物”、哈达的王台去世了。哈达部随即陷入内乱,一贯对朝廷不服的叶赫蠢蠢欲动。因此,李成梁需要在女真人里再物色并扶植一个新的“模范”人物。我们都知道,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是在他的祖父、父亲被围剿古勒寨的明军误杀后,得到李成梁的“补偿”,由此发家的。当然这只是表象,根本原因,是因为他成为了李成梁物色的那个新“模范”。

不过李成梁这次看走眼了。他觉得努尔哈赤只是他的家奴而已,并且这个家奴还很恭顺。所以到1591年的时候,李成梁帮努尔哈赤除掉了他的所有对手;1601年,李成梁放弃六堡,将战略重地拱手让给了努尔哈赤。而到了1615年,李成梁病死,努尔哈赤在他死后第二年就宣布独立,建立金国。 1644年,女真族的铁骑进入北京城,大明王朝灭亡。

所以说李成梁取得二百年未有之武功是抬举他了,他的功过就让历史去审判吧。


西蒙读史


任何军事上的成功都离不开政治和经济的支持。

李成梁辽东三十年的军事成功更是正确的政治措施和经济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先说政治。

李成梁40岁之前默默无名,一个小秀才而已,据说还是靠着行贿才袭了父亲职位,终于成了大明朝的军官。

但是,毕竟是有过功名的读书人呀!在蛮汉武夫组成的军队中,李成梁想做不出成绩也不可能,他很是打了几个小胜仗。

远方的北京城呢,张居正掌握了全面的大权,张居正是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呀!自然是认识人才的,张居正发现了李成梁,给了李成梁莫大的支持。

什么支持呢?

自然是政治支持了,自然是给政策了。

李成梁积功升到了辽东总兵,一做二十二年。

李成梁的这个辽东总兵和内地的总兵是不一样的,明朝内地的所谓总兵官一开始是既没有品级,也没有定员,都是临时差遣,那里有事了,给个调兵符去往各大卫所调兵去办事,办完事交回兵符,总兵官职位也就随之撤销。

辽东是边境战区,并没有州县这种地方政府设置,一切都是军管。

就是说,李成梁这个辽东总兵不但要抓军事战备,还要主持参与地方的民政事务。依着明朝的官制来说,他既是都指挥使,还是布政使,还是按察使。

即是说,李成梁在张居正的信任和支持下,他取得了关外地区的军事权,人事权,还有财政权。

财政权很重要!也就是经济因素。

因为打仗很花钱,以朱元璋留下的财政制度是支持不动长年累月的大型战争的,让山东某地,甚至苏浙富庶地区的某地的赋税充做辽东的战争开支,千万里的运输粮食,中间还要受官僚们的盘剥,实在是远水难解近渴。

李成梁怎么做的呢?

屯田!

有人可能说了,朱元璋也一直在搞屯田呀!朱元璋之后也一直在辽东搞屯田呀!

是的,有明一朝,卫所军屯从来没有停止过。

只是李成梁的“屯田”和大明朝廷的“屯田”大不一样。

大明朝的军屯早就成了军官们剥削士兵的机构,军官们是军事地主,士兵们说是士兵,其实是佃农。

李成梁的军屯却是士兵们发家致富的机会,注意,是发家致富哦,不是解决温饱。

比如说李成梁的“辽东铁骑”吧!

作为李成梁的精锐部队,辽东铁骑可谓是当时之世最强大的骑兵,不但作战不要命,行动迅速,善于奔袭,其组织性纪律性除了戚继光的戚家军之外,也没有其他军队了。

但是,辽东铁骑比戚家军的战斗力还要强大。

为什么呢?

戚继光在南方富庶地区打倭寇,募饷容易,张居正也支持戚继光,戚家军有名的饷银给的多,从不拖欠,更不打白条,打了胜仗士兵们还有战利品分配。

最重要的是——武器装备也先进!

只要听戚继光大人的命令去打仗,也不一定就死!反而可以得到好处很多。

李成梁比戚继光还要舍得给钱,除了双饷银之外,每一名辽东铁骑的士兵都有一份土地,战功愈高,土地愈多。

在明代,驻军本来都会有自己的专用土地,可是,这些土地都是国家所有,收入也要上交国家才行,一般的军官发家致富的手段基本都是盘剥士兵口粮,吃空饷而已,无人敢把朝廷的土地占走的,更无人敢把土地分给士兵。

李成梁不仅大大方方的占了朝廷的土地,还把土地分给了每一名士兵手中,让辽东铁骑的每一名士兵变成了地主,如果抢到了蒙古人和女真的土地,也是一分了事。

至于经营耕种土地,自然也不插手了,让士兵们的家人雇人去耕种也罢,自己耕种也罢,悉听尊并,还不用交税。

本来,这一定是犯法的呀!不知道多少言官一直在告李成梁的状,可是张居正支持他,一句话就堵住了所有人的嘴,“不行不上,”

后来,张居正死,李成梁又攀上了申时行的大腿,再后来,辽东就离不开李成梁了。

辽东铁骑分国家的土地也就被默许合法了。

如此一来,辽东铁骑打仗是为了什么?

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呀!

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而战,能不奋勇而战吗?

并且你只要奋勇了,也不一定就死。

因为辽东铁骑的武器装备也很先进——人人有一杆“三眼神铳”。

“三眼神铳”,柄长约四尺五寸,共有三个枪管,各长一尺五寸,枪头突出,围柄而排,有准星,以燧石击锤点火的方式发射,枪管可旋转,一个枪管击发后下一个枪管自动转到点火位置,轮流发射,平射距离可达40至50丈。全枪由纯铁打造,重约15斤。子弹也不是如今已普遍采用的铜壳定装弹,而是类似于佛朗机子母铳的子铳那种的开花弹,内装火药,掺有铁砂铅丸。子弹发射完毕后,亦可作为近战武器。(很好使的铁榔头)。

可比女真人,蒙古人的弓箭厉害多了。

有这么厉害的武器,为什么不冲上去打仗呢?

于是,辽东铁骑人人只怕没有仗打,不怕年年月月去打仗,哪怕黑夜不睡觉去打仗呢,也是个个奋勇当先的。

只这一个“敢于夜战”就厉害无比了,大明朝一般的军队是不敢行此险招的,怕士兵开小差逃跑呀!

所以说李成梁为何能取得二百年未有之武功?

因为辽东铁骑能打呀!

如此能打的辽东铁骑都是些什么人呢?

李成梁的招兵政策是“辽人守辽土”。

全是用的当地人,李成梁本人也是几辈子土生土长的辽东人。

守卫自己的家乡,保护自己的家人没有谁不去尽心尽力的。


葭明通半瓶历史


"李成梁"相信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不会陌生,对他的评价就不多说了。

"东南戚继光,东北李成梁"。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卫北方边疆,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民族英雄。作为同一时期的李成梁,都是抵御入侵的将领,李成梁在历史中只能作为一名明朝将领,而不是和戚继光一样称之为民族英雄,但是却取得了"二百年未有"的评价。

"李成梁"后世对其评价多是毁誉参半,后世对其不认可的地方多数在于李成梁后期贪污腐败,培养了努尔哈赤,放弃六堡等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李成梁对于当时的辽东真的很重要。

在李成梁任职之前,辽东地区由于明朝历代的吏治腐败问题,特别是到了嘉靖、隆庆时期,边关将领贪污腐败,压榨士卒,剥削百姓致使当时的辽东地区一处于崩溃边缘。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给了明朝狠狠一嘴巴子,在此之后,北方游牧部落多次侵犯明朝边境,女真部落的崛起。按照中国历史来看,北方游牧部落对于整个明朝威胁更大,更何况明朝之前便为"元",但是由于当时的游牧部落不统一,实力分散,内部互斗,并且此时辽东还在明朝手中。而此时明朝及戚继光正在处理沿海倭寇之乱,无暇他顾。随之倭寇被平定,明朝开始处理辽东问题,处理辽东问题有三大主角:"张居正、戚继光、李成梁。"张居正作为决策者,分析当时局势,做出了"用李成梁,戚继光镇蓟门"。戚继光镇守蓟门多采用守势,蓟门距离北京近,不容有失,而戚继光治兵严格,镇守蓟门再好不过。戚继光镇守的蓟门阻击了游牧部落的骚扰,并可以随时支援李成梁所镇守的辽东,为当时的李成梁制造了机会,创造出了"二百年未有"。

李成梁能在当时明朝边关将士贪污腐败,边备废弛的年代,镇守辽东,镇压游牧部落,扩展疆域。使辽东在其镇守下稳定几十年,可以称得上有功。当然个人认为"二百年"更适合"李成梁、戚继光、张居正"来分更合适。

或许还有一个原因,"边帅武功只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出自清人的《明史》。而李成梁镇守的辽东遏制了女真,也可以说是遏制当时的努尔哈赤,也就是说遏制后来清朝的清太祖,清朝的奠基者。


闲人闲得慌



一个人的成绩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但是更重要的是历史进程。


一、李成梁为什么四十岁时能发迹?


为什么李成梁一直到四十岁都没去京城补缺,还在辽东当武生员(童生)?因为没有钱啊。


为什么他四十岁后一飞冲天?因为他正好遇到明朝准备在辽东边军大洗牌的机遇窗口。


托《明朝那些事》的福,今天大家多少知道一点明朝辽东将门的事情,祖大寿、吴三桂都是屡世在辽东为武官。


但是,祖大寿和吴三桂这一波“辽东将门”其实都是第四、第五波辽东将门了。


“辽东将门”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明朝三百年里“辽东将门”其实换了好几拨。


从李成梁担任辽东镇总兵1570年往前推,从1552年开始,18年里辽东换了九任总兵。


除了殷尚质、云冒、吴瑛三人外,其余五人(杨照两次担任辽东总兵)都是广义上的辽东将门。


但是嘉靖朝,辽东这个地区冲突非常剧烈,不仅有女真人、蒙古人入寇,也有官员暴虐士兵兵变、边将杀量冒功被弹劾,更重要是辽东文武冲突很激烈。


这就造成当时辽东将门的上层比如罗文豸、杨照、佟登这些总兵官要么被调离辽东,要么战死,要么被弹劾去职,要么就是被文官告发杀良冒功被清洗。


大家要知道,既然是将门,那么不管是调离、战死还是清洗,不可能就只是领头的总兵,总兵的亲戚部将同样遭清洗。


正因为辽东地区冲突剧烈,动荡,使得辽东镇一下子空缺了许多武职,因为辽东属于冲突剧烈地区,又不可能随便从内地调武将来,也只能从辽东将门子弟里选拔。


这就是为什么李成梁能在四十岁后飞黄腾达的大时代背景,事实上辽东冲突有多剧烈?李成梁当上参将没多久,辽东总兵王治道就战死了,这已经是辽东15年里战死的第三任总兵了。


如果没有这个大背景,李成梁就算当生员当到60岁也是白搭。



二、李成梁为什么能“武功赫赫”?


这和当时东亚地区整体局势有关。


当时东亚草原霸主俺答汗和明朝达成了妥协,俺答汗不再入侵明朝,而明朝则与俺答汗进行互市。


这样一来,正面面对俺答汗的宣大、蓟镇国防压力就大为减轻。


而张居正为了保持京城稳定,也多次强调蓟镇总兵戚继光的任务不是主动出击,而是让小股蒙古人不敢从蓟镇入寇。


戚继光在蓟镇总兵任上,主要任务就是防御作战和驱赶作战,把入寇的小部分蒙古部落往东西两侧驱赶,东侧就是辽东。


而张居正对辽东和李成梁的要求则是主动进攻,减轻蓟镇方向的国防压力。


尽可能把敌人消灭在辽东,而不要让这些游牧部落跑到蓟镇和宣大方向去。


这是李成梁最终能获评“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根本原因。



三、李成梁个人能力出众,但不算最主要因素


李成梁个人能力也是他能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其实这不算最重要因素,因为李成梁在具体操作层面无论军略还是战术,和以往辽东将门并无二致。


比如他在战略上依然采取“锄强扶弱”,“调拨离间”传统策略,保证女真部落自己争斗不休,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女真部落。努尔哈赤坐大恰好是李成梁第一次离开辽东总兵任上十年。


在战术上,李成梁和以往辽东将门并无二致,蓄养蒙古降人做家丁,证据就是李成梁手下五位副总兵里有三人是蒙古降人。


只不过以往辽东将门蓄养几百家丁,而李成梁用尽各种方法蓄养了三千家丁,而这三千“骑士”已经是当时辽东最强武力集团,李成梁都不需要任何阴谋诡计,只要堂堂正正作战,辽东就没有哪个蒙古、女真部落能抵挡得住。


另外,李成梁屈居下僚20年,这是蹉跎但也是宝贵财富,这使得他深知基层辽东明军的弊病,他担任总兵后能够更好对症下药,查缺补漏。


总而言之,李成梁在辽东的成功还是属于“时势造英雄”范畴。


兰台


不要再吹什么李成梁了,可以对比一下同期的戚继光。李帅的长处是战绩优势,和后代优势,相比长处,李帅的缺陷就太明显了,战略眼光差到爆炸,直接扶植努尔哈赤,间接葬送大明……戚帅戍边时战绩较李帅稍弱,一个奉行防守,一个崇尚进攻。但是戚帅抗倭的功绩彪炳史册,光耀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