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在莫须有的“坑儒”事件中,到底是谁在抹黑秦始皇?其目的何在?

文史砖家


焚书坑儒在当`时社会的作用是好是坏不说,这个办法是大知识分子李斯想出来并向秦始皇建议的,后世抹黑秦皇这件事的把都是一些知识分子。


用户愚叟


后世在提及秦始皇的暴政时,必然会拿“焚书坑儒”来说事,痛批他施行的文化专制政策,恨不得对他食肉寝皮。然而根据各种史料来分析,秦始皇“焚书”确有其事,但“坑儒”却属于莫须有的罪名,这点已为今天的学者所普遍认同。既然并不存在“坑儒”,那么究竟是谁在“抹黑”秦始皇?他们的真实意图何在?


其实,在汉朝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官方资料记载中,并没有关于秦始皇坑杀儒生的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坑儒”一说不存在,而且极有可能在民间早已流传开来。官方史料中关于秦始皇“坑儒”的记载,最早见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那场著名的盐铁会议上。



当时,主持会议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就盐铁专卖政策的利弊跟郡国贤良(儒生)们争辩。由于儒生们强烈反对盐铁专卖政策,所以桑弘羊便大肆攻击儒生们夸夸其谈、表里不一,就像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一样,自古以来就是祸害。正因如此,秦始皇才会焚毁儒家典籍,并且宁愿将儒生们活埋也不任用(“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见《盐铁论·卷五》)。


等到西汉末年文学家刘向在为《战国策》作序时,也采纳了秦始皇“坑儒”的说法,并且称他“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藐三王”。由此可见,最晚从汉昭帝开始,社会上便已经出现秦始皇“坑儒”的说法,但由于此说纯系个人观点,并无史料做支撑,所以不被史学家所认可。例如,东汉史学家班彪、班固父子在撰写《汉书》时,便依旧采用秦始皇坑杀方士而非儒生的说法。



但是,秦始皇“坑儒”的说法,在后世的流传却越来越广。在魏晋时期的伪《古文尚书》孔安国序中,“焚书坑儒”一词正式出现(“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经过数百年后唐朝史学家们的认可性论证,终于被确定为无可辩驳的史实,直到今天依旧被历史教科书采用。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秦始皇并没有坑杀儒生,那么“坑儒”一说又是怎么来的?换句话说,到底是哪些人在“抹黑”秦始皇?其实,依据史料和常理来分析,“抹黑”秦始皇的无非有以下两类人:


其一,秦始皇的焚书政策,不仅导致大量儒家经典被焚毁,使得流传数百年的孔孟学说有被消灭的危险,而且还直接阻断了儒生靠学说入仕做官的途径,形同砸烂他们谋生的“饭碗”。正因如此,儒生们对秦始皇恨入骨髓,一直在寻找报复、“抹黑”他的机会。所以等到秦亡汉兴后,民间便开始流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段子,便在情理之中。



对于儒生们痛恨秦始皇的原因,《史记》作者司马迁曾拿侍奉过陈胜的儒生孔甲做例子,对此有过精辟、准确的论断。司马迁在书中评论道“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適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见《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


其二,汉朝取代秦朝后,为了表明自己的合法性,会有意识地“抹黑”秦始皇,把他塑造成一位暴君形象。汉朝立国之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因此推崇“无为而治”思想的黄老学说便大行其道,然而道家学说无法论证汉朝取代秦朝的合法性,这个任务只能交由对秦始皇恨之入骨的儒家来完成。



因此,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关于秦始皇“坑儒”的传闻便开始得到广泛传播,成为汉朝控诉秦朝暴政、论证自己合法性的有力证明,而这条流言能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必然是受到汉朝皇帝的默许或支持。虽然“坑儒”在秦朝各项暴政当中并非最重要的一项,但它却能起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影响力不容小觑。


虽然秦始皇坑杀的是方士而非儒生,但毕竟他通过“焚书”政策,毁灭了难以计数的典籍,造成了文化领域的大萧条、大衰退,并严重扼杀了社会思想的进步,其行为要比简单的杀人还要严重。其中,司马迁便在《史记》中痛陈“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阬术士,六书从此缺焉”(引文同上)。



正因如此,虽然在汉朝灭亡后,有部分学者试图为秦始皇翻案,但无一例外均已失败告终。原因无他,后世痛恨秦始皇暴政的思维如此之深,以至于人们宁愿相信他确实干过“坑儒”的事情。更何况,被秦始皇坑杀的方士当中,的确有些人原本就是儒生,说他“坑儒”,也并没有完全冤枉他。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盐铁论》、《古文尚书》、《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史记》里说秦始皇杀的是儒生,《汉书》里说秦始皇杀的是方士。

不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班固的《汉书》,里面都充满了对秦始皇的仇恨,所以他们的话不可信。

我认为秦始皇既没有焚书,也没有坑儒,也没有杀方士。所谓的“焚书坑儒”,完全都是汉朝人无中生有的抹黑。


常行居士


第一,汉朝取代秦朝后,为了表明自己的合法性,要“抹黑”秦始皇,把他塑造成一位暴君形象。控诉秦始皇‘’坑儒‘’肯定能够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

第二,汉朝立国之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崇“黄老学说。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 为统一思想,肯定要拿尊崇法家的秦始皇做点文章。

第三,虽然秦的暴政很多,但坑儒”最容易引起有文化传播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反感,最容易传播。

虽然秦始皇坑杀的大多是方士而非儒生,但毕竟“焚书”,毁灭了难以计数的典籍,是文化浩劫,从某种意义上其行为比杀人还要严重,所以历代史家要想为其翻案还是很难的。


江涛涛历史


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华夏,并以法家为本、以杂家为用,统一文化和度量,失败了的六国遗侯遗臣自然是不会甘心灭亡的,壮大了的、以“仁爱”自居的儒家也必然说三道四,因此焚些有违国统的书,坑些华而不实、颠覆国体之徒,纯属常理。岂能任其肆意妄为,再度复辟?秦始皇为国家的强大、文化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功在千秋。

黑秦纯粹就是为了显示自身合法、合理性的所作所为,其中“焚书坑儒”是由这两种人作出的:

第一,以秦臣反秦而得天下的刘家汉朝:以臣反君之所为自然是违背儒家道统的,于是必然要找出秦的“残暴”性和自己“反”的合理性。

第二,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得势的儒生:如果秦始皇真的不容百家而“焚书”灭之,又经过了汉初的六代皇帝70年,董仲舒又何必还要“罢黜百家”?既然需要罢黜百家,就说明百家还存在,甚至可能还很活跃吧?至少黄老之道在汉武帝以前是占统治地位,并因此而开创了辉煌的“文景之治”的。

他们的目的无非就是两个:一是自证“秦暴我义”,所以我是正确的;二是既然我义,所以“唯我独尊”,你们就不能再学着我以前那样来反我了,否则你们就是不义之徒了。

但是无论如何,被严重抹黑的秦始皇嬴政以及隋文帝杨坚,在结束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统一,促进国家强大,促使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伟大功绩,都是无法抹杀的。


WILLSON39


焚书坑儒几乎成了秦始皇的一个无法抹去的污点。有人说,秦始皇有焚书的行为,却没有坑儒的行为。然而,焚书坑儒的影响并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焚书坑儒反映出来的思想统一的实质。坑儒事件并不算是莫须有,但抹黑秦始皇的事情是存在的。抹黑秦始皇的是谁呢?儒家!其目的是什么呢?确立并稳固儒家思想的的正统思想和主流思想的地位,牢牢的掌握住社会的舆论控制权。说到底,用夸大焚书坑儒的事件来抹黑秦始皇,不过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官僚与皇帝争夺权力并控制社会的一种利益之争。

为了全面了解是谁在以坑儒世界抹黑秦始皇,为了探知抹黑秦始皇的目的,需要详细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焚书坑儒事件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呢?实际上是有的,只不过没有后世所说的那么夸张。抛开杀戮对人的毁灭不谈,焚书坑儒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的。

空穴来风,并非无因。秦始皇有没有焚书坑儒呢?一定有。这不是有他本人的性格决定的,这是由他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决定的。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大一统王朝建立后需要什么?需要巩固。怎么巩固?其中一个方面的措施是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要加强对社会的思想控制来维护国家的统一,于是一定就会出现焚书坑儒。换句话说,焚书坑儒实际上是秦始皇和李斯制定的一个国家政策。焚书坑儒实际上并不是针对儒家和儒生,而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分裂力量。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但分裂的贵族力量并没有完全消失。

从孔子创立儒家以来,儒生一直就是奴隶主贵族的一份子。从思想上来说,儒家提倡的是礼乐思想,从政治上来说,儒家提倡的是分封制。无论是礼乐思想还是分封制,都不符合国家一统的要求。因此,为了消灭分裂力量而巩固统一,便有了焚书坑儒。

其次,是谁在夸大焚书坑儒的事件呢?是儒家。儒家夸大坑儒事件的表象是抹黑秦始皇,但其实质是贬低法家。实际上,法家比儒家更适应社会的治理,儒家思想却不甘心失去正统思想的地位。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惹恼了儒家,但热闹儒家的并不是焚书,也不是坑儒,惹恼儒家的是焚书坑儒所代表的对儒家思想成为治国思想的否定。从孔子开始,儒家和儒生就热衷于对权力的追求。无论是出于对权力的追求也好,还是出于对理想的追求也好,儒家和儒生都极希望掌握权力。

孔子为了掌握权力而周游列国,后世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生为了掌握权力改造了儒家思想,其后的儒生为了掌握更高的权力而酝酿实践了以夸大坑儒来抹黑秦始皇的行为。坑儒事件的夸大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涉及多个朝代的一个一系列事件的集合。从为国敛财的桑弘羊到刘向,从《汉书》到《古文尚书》,他们在一步步的夸大焚书坑儒事件。

在治理国家方面,法家思想比儒家思想更有优势。虽然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了治国思想,但儒家思想并没有完全控制社会,皇帝治国时都是采取外儒内法的政策。甚至董仲舒的新儒学也是吸收了法家的一部分思想才被汉武帝认可的。儒家的地位是不稳固的,后世的儒生需要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夸大坑儒事件来抹黑秦始皇就是后世的儒生强化儒家地位的一种舆论行为。

最后,以坑儒事件来抹黑秦始皇,是历朝历代儒生的默契。不仅仅是因为秦始皇坑儒,更是因为成为官僚的儒生想要掌握更多的权力。所谓的坑儒事件,不过是臣权与皇权的斗争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不断更迭。在王朝更迭的过程中,出现了如家一家独大的局面。这种局面不仅出现在思想上,也出现在政治上。历朝历代以来,与其说皇帝在治理国家,不如说儒家的儒生在治理国家;与其说皇权控制着社会,不如说孔子控制着社会。

掌握了社会思想控制权和舆论控制权的儒家的儒生想要更多的权力,这不可避免的就会侵夺皇权。以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皇帝心甘情愿的让出一部分权利?树立一个反面典型。儒生要告诉当世的皇帝的是:不能让皇权太过庞大,你看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二世而亡了吧。若想王朝长久存在,皇帝就必须分一部分权力给儒生和官僚。

历朝历代的儒生都希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历朝历代的儒生都希望皇帝垂拱而治。所以,历朝历代的儒生都默契的把坑儒事件夸大。实质上,不过就是臣权与皇权的斗争而已。然而,儒生和官僚并没有限制住皇帝和皇权,皇权到了明清时期极度强化,清朝的皇帝甚至可以绕过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直接下命令。坑儒事件的夸大和对秦始皇的抹黑既是一种思想上的斗争,也是一种权力上的斗争。

总而言之,从汉武帝开始就掌握了社会舆论权力的儒家绝对不允许法家的死而复生,绝对不允许法家凌驾于儒家之上。对于儒家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思想上的争夺,更是一次权力上的争夺。哪一个学派掌握了舆论控制权,哪一个学派就掌握了社会的控制权。思想学派存在的基础不仅是其思想的先进,更需要获得权力的支持。不管哪一家思想成为治国思想,思想统一都是必须的。国家统一需要思想统一。


历史纬度


汉高祖刘邦是始作俑者。但凡更朝换代,前朝之过基本上✘10或✘100地留在史书里。秦老爷子烧的是炼丹求仙之书,不然哪来后面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百家?"百家"里主流的儒生当感恩戴德,顶礼膜拜之,又岂会惹社团老大不高兴?老爷子坑的是卖他保健品的方士、术士和骗子!就这样还是被人骗去了一船珠宝和男女成就了一个祸害中华数百年的民族。老爷子真的是死不瞑目啊!


Au30


“焚书坑儒”始于公元前213年,终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李斯为其代表。公元前213年,李斯和儒家思想代表淳于越因推行郡县制而发生矛盾,为清除不利言行,维护中央集权统治,李斯向秦始皇建议焚烧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典籍。此谓之为“焚书”。实际上烧掉的只是一些儒家和旁门左道的书,很多有利于统治的书并没有烧,如农学、药学等。“坑儒”,是指有两个方士自称能炼长生不老仙丹,从朝延骗得了大量金银财宝后逃跑了,引起秦始皇不满,后来将抓获的两个方士及有关系的460余人全部坑杀。但由于当时儒学盛行,儒生群体庞大,后人以讹传讹,当作坑杀儒生了。

其实在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记载烧了多少书,坑杀了多少儒生。那么到底是谁把“焚书坑儒”的罪名推给秦始皇的?,至今还是一个迷。个人观点,汉高祖的可能性稍大。原因有二:

一是对秦始皇的暴政不满。秦国法典严励,执法严格。汉高祖本人就是因为送劳工到骊山超时怕株连而起兵的。把“焚书坑儒”当作秦始皇暴政的一大佐证,可以引起人们对秦朝的仇视和对新政权的拥护。二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汉高祖推翻秦朝,建立西汉,但此前法家思想盛行,占统治地位。汉高祖建立新政权后,须休养生息,为此他只能施以仁政。为儒家学者评反、正名,不仅得到了儒家学者的支持,同时也博得了礼贤下士、包容百家的美名。




鱼头聊史


每个历史上伟大人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清醒的认识、人无完人。但是一定要肯定他在历史长河中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他独到的管理领导能力。


用户3613024209821


是那6些不受重用本国知识分子及失去既得利益的六国权贵阶层。目的就是要推翻秦政权,恢复自已以前的特权和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