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孩子心裡想學但身體不行動,該怎麼辦?老師提出4個建議

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最近收到了一個孩子的私信:

“我是一名高一的學生,自制力比較差,這不我們上網課已經是第四周了,馬上就要在家進行月考了,我發現有點科目的課程我根本沒看過,自己心裡經常暗示自己要努力學習,感覺自己道理都懂,就是真的行動一點兒動力都沒有,現在我快要焦慮死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孩子心裡想學但身體不行動,該怎麼辦?老師提出4個建議

很多家長也諮詢過同樣的問題:我家孩子其實心裡想學,但是一點行動力都沒有,越是到了關鍵時候,越是時間緊張,卻越浪費時間,做一些浪費時間的事。這是為什麼呢?怎麼解決呢?

說實話,這樣的問題,相信不少成年人也都遇到過,明明晚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PPT要做,第二天開會要用,可是非要先去看會兒電視,玩會兒遊戲,然後熬夜做PPT,第二天頂著熊貓眼去上班。又或是第二天公司有一個年終考核,卻遲遲不願打開電腦,寫一份初稿。

為什麼我們心裡明明知道有件事非做不可,但是卻偏偏遲遲不行動呢?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我們的行動力?下面講兩個心理學的概念。

孩子心裡想學但身體不行動,該怎麼辦?老師提出4個建議

一.為什麼越焦慮越缺乏行動力?

1.自我妨礙

所謂的“自我妨礙”,指的是:

“在表現情境中,個體為了迴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採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

換一個通俗點的說法,就是害怕某件事做的不成功,就事先找理由找藉口,不去努力。這樣即使失敗了,也不至於太丟臉。因為這樣就可以把失敗的原因歸為外在影響,而非自身能力。一些同學甚至會展示給老師看:“我的失敗並不是因為能力差,而是因為不努力啊!”

深層挖掘原因,其實是在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壓力下,人所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消極情緒體驗,為了保護自己脆弱的自尊和較低的自我效能,而普遍採取的不努力,降低自我要求等行為。主要表現為拖延,逃避。

這兩點都在這個孩子的表現中能夠找到。

現在我們就能理解剛剛諮詢我的這個孩子,他其實對自己的行為有判斷力,自己一直不努力,不聽課,馬上要考試了,很焦慮,越焦慮就越不想做。這樣即使失敗了,也可以將失敗的原因合理化。

其次,越是焦慮,越不想面對,就越是想逃避焦慮,享受玩遊戲片刻的安穩。但其實這樣做是沒有用的,我相信這個孩子在玩的時候,也不是完全的安心。是屬於學時很焦躁,玩也玩不好的狀態。

孩子心裡想學但身體不行動,該怎麼辦?老師提出4個建議

2.高壓環境的“喚醒理論”

從這個孩子的描述中,還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連續4個星期不努力,不聽課,也知道自己這樣做是錯誤的。可是就是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行為?

這就涉及到心理學的第二個概念,叫做“喚醒理論”,什麼意思呢?如果一個人連續4周沒有認真看書,要讓這個孩子重新拾起高中課本,並不是容易的一件事。當他拿著書的時候,他的情緒就被調動起來,看這本書有可能會比較難,讀不懂產生的負面情緒包括擔憂,焦慮等就被調動起來。

這樣人們更容易選擇已經存在的習慣和生活方式,而缺乏行動力去改變。

除此之外,第3點,在《自控力》這本書裡提到:自律其實是一種高消耗的行為,當人處於極度的焦慮和高壓環境中,人們往往會大量的消耗能量,從而無法自控。

孩子心裡想學但身體不行動,該怎麼辦?老師提出4個建議

二.獲取行動力的4個建議

在電影《後會無期》裡,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臺詞:“聽了那麼多人生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不止是向我諮詢的這個孩子,包括很多人在內,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知道應該去改變,但還是回到了過去的行為模式,只能在焦慮,後悔兩種情緒中,折磨自己。

我們該如何做呢?下面給出具體的幾個建議:

1.正確歸因,理性認識自己思維

“兒童的成就行為和學業自我概念同時還有賴於成就歸因。”——《發展心理學》

在上文中,已經分析過,有時候我們不願意承擔失敗的後果,於是選擇了提前放棄。於是害怕的真的成真了。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正確的審視自己的思維過程,學會正確的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害怕的,逃避的究竟是什麼。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正確歸因了,即使失敗了,並不意味自己的能力差,而是因為自己不努力。但是長期的不努力,帶來的壞結果,就是能力差。我們必須要面對這個事實,克服被人指責的恐懼。

從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行為,不要跳入思維的陷阱,這是我們擺脫困境的第一步。

孩子心裡想學但身體不行動,該怎麼辦?老師提出4個建議

2.請父母幫忙,監督管理自己

第二步,真誠地向父母坦白,請求父母家人的幫助。從外界環境著手,改變周邊的環境,或者請父母幫忙制定一些規則,並且監督自己執行。什麼意思呢?當孩子的焦慮情緒被喚醒時,想要改變的想法,會耗費大量的腦力,從而導致了以往行為的重複。比如說聽課聽一半,就打開了網頁玩遊戲去了,或者把房門關起來,直接躺到床上聽,還沒聽幾分鐘,就睡著了。

這時,你可以讓父母幫忙改造外部環境,比如說把電腦換到客廳,又或者設置上網的時間,把電腦調整到青少年模式,除了聽課的網頁,其他的都不可以打開。上課的時候,父母保管手機。然後與父母商定獎懲措施。

這樣,當你回到舊習慣的時候,會發現外部環境無法提供以前的支持,這樣,就促使你重新回到課程,哪怕聽得不是很認真,也是改變的第一步。我相信,這會給你信心。

孩子心裡想學但身體不行動,該怎麼辦?老師提出4個建議

2.培養微習慣,邁出第一步

如果說,父母的幫忙只是外力的話,那麼這一步其實是最關鍵的,因為它來自你內在的改變。這一步就是希望你如阿基米德一般,用一個支點,撬動一個地球。

在《微習慣》這本書裡,作者提到了一個非常好的理念。我們之所以改不了壞習慣,是因為壞習慣根深蒂固,哪怕是想要改變的想法,都會耗費我們巨大的能量,從而使我們不能自控。那麼改變壞習慣的最好方法,不是強行改變它,而是去種植一個好習慣,然後讓好習慣生根發芽,最終蓋住壞習慣的影響。

黑暗等於沒有燈,要驅逐黑暗,點燈就行了。

什麼意思呢?給你舉一個例子。假如說這個孩子特別不自控,每天聽網課不認真,聽不到5分鐘就走神,然後去玩遊戲了。那麼我們只需要想一個與之相對的微習慣就好了。給自己設定一個小目標:每節課認認真真的聽課,只聽5分鐘。

對,就是這麼小的習慣。但是人哪有那麼容易知足的呢?這個目標太容易完成了,以至於我們會超額完成任務。就是這一點完成任務的快樂和滿足感,終將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很不一樣。完成任務的滿足,給人帶來的是巨大的喜悅和對自我的肯定。

然後,我們再設定一個目標:聽完課之後,每科只寫1道題。就是這麼簡單,慢慢地,當我們感受到改變的甜頭時,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萬事開頭難,我們需要的只是第一步。隨著慣性,後面的路也就好走了。

孩子心裡想學但身體不行動,該怎麼辦?老師提出4個建議


4.設定目標,實行清單計劃

最後一個,從心理學的概念上來講,成功的人的成就動機很大。什麼事都想要做成功。所以最後一個建議,就是給自己畫餅,並且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這個故事我講過很多遍了。在《小王子》這本書裡,有一艘船失事了,船員流落到一個島上,可是無論如何威逼利誘,島民都不願意造船,後來有一個人只說了一番話,就改變了島民的想法,那就是:“大海很美。”

在朗達·拜恩的《秘密》這本書,就提到了信念的力量。每個人都是宇宙中的電臺,而宇宙的力量是無窮的,當我們發信號說:我很想要好成績。那麼宇宙會給你正面回應。如果你總是發負面信號,那麼宇宙同樣會回覆你負面的東西。所以,請你閉著眼睛想一下,未來的你,在某所大學裡過著怎樣的生活,多麼美妙。這就在正面強化你內心的動力。

這時,很重要的一點,有了動力後不要空想。趕緊拿出一張紙,想一想你需要付出多少努力,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然後在紙上細化你的目標,列好清單。利用第3步的微計劃,和第2步的外力督促。努力去完成你的夢想吧。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每個人都聽了無數的道理和雞湯,但是不行動,一切都是白搭。既然我們有想改變的想法,那麼就勇敢的邁出第一步。祝願各位,從今天開始改變,相信自己,踏實前行,將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關注 ,獲得更多教育類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