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世界战争史上,有哪些低调的将军,一直都是被世人津津乐道的?

汉史趣闻


新中国的开国中将詹才芳,就是世界战争史上极为低调的一个将军。论名气,他不如同为中将的王近山、皮定钧、秦基伟、张国华、梁兴初等人。

詹才芳是湖北黄安(今湖北红安)人,家境贫寒,年轻的时候参加过黄麻起义,在战斗中他先是担任班长,后升为排长。

起义队伍遭到国民党重兵的围剿,形势非常不利,最后只剩下十几个人在黄安周边坚持游击战,这十几个人的小队伍里,后了出了不少名人,比如李先念总理和王树声大将、陈锡联上将、陈再道上将。

其中陈再道、秦基伟这两位上将的职务都比詹才芳低,尽管后来他们是上将,詹才芳只是中将,不过他们都称詹才芳为老首长,见到詹才芳都主动敬礼。

这十几个人的小队伍越来越壮大,最终成立了第四方面军。加入到第四方面军的人徐向前和许世友。当时许世友还在詹才芳手下当班长。

长征开始后,詹才芳已经升为了红9军的军政委,红9军的副军长就是许世友。许世友跟詹才芳的关系非常好好,新中国后,两人到北京开会,总是要住一起的。

抗战时期,他调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再到解放战争,他赴东北任9纵司令。9纵后来改编为46军。他就是军长。

以詹才芳的资历,他在红军时期就担任过军级干部,还参加过长征,在革命战争年代也立过不少战功,应该是上将的人选,甚至评大将也够格。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授衔时,他只评了个中将。而他当年的一些老部下,如许世友、陈锡联、洪学智等人已经是上将了,和他同资历的人,大部分也都是上将了。

虽然詹才芳只被评为中将,然而他并没有觉得委屈,也没有抱怨过。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袁卫宇


他出身于农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作为开国将军,高官厚禄、衣食无忧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他却放弃了这一切,携带妻子,不忘初心,回到自己的家乡,当起了农民。他就是被称为“将军农民”的甘祖昌。

甘祖昌1905年生于江西省莲花县,家里世代务农。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1957年甘祖昌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的职务,带着自己的家乡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江西莲花县。

在江西莲花,甘祖昌变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密切联系群众,并和乡亲们一起修建了3座水库、4座水电站、25公里长的渠道、3条公路、12座桥梁。甘祖昌辞职回乡,国家按月发给他薪金,但是甘将军将这些钱全部用于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当中。



1986年,甘祖昌在莲花病逝。从1957年到1986年,这位低调的将军在家乡当了29年的农民。


历史军魂


说到低调将军,1955年授衔时,排在共和国上将之首的肖克将军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

肖克1907年7月14日—2008年10月24日),湖南嘉禾泮头小街田村人,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四期毕业。 肖克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又拉起队伍上井冈。那时井冈山根据地刚建立,红军只有2个团和袁文才、王佐的农民自卫军共千余人。肖克率领了九百多人,六七十条枪,三百多杆梭镖的队伍与毛泽东会合,壮大了革命势力。

红军时期,他先后任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红六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等职。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晋察冀军区副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第一参谋长等职。

1955年授衔,红军时期任军团长一级的彭德怀、林彪、聂荣臻等都评为元帅,1934年7月,年仅27岁的他已经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当时编有3个师,分别是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这6人中除肖克外,全部也评为元帅。

有不少人认为肖克的军衔评低了,但肖克坦然面对,他说:“很多战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战争中都牺牲了。我早该打死了,评不评衔、评什么衔都行。”将军这种心胸开阔,淡泊名利、高风亮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敬仰。


zj史海拾贝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我推举一位近代史上的名将。

在红军三大主力开始长征不久,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2000多人从鄂豫皖开始“小长征”。在他的长征路上,张学良、杨虎城、卫立煌等名将率领十万大军对他围追堵截。可是,国军部队却一个营一个营的被他消灭了。徐海东还创造了一个奇迹,等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时,兵力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4000余人。这在所有参加长征的部队中,独一份。

等中央红军达到陕北时,三万人仅剩下3000人。部队穷困潦倒,战士们都跟叫花子一样。就在这时,徐海东主动联系上中央红军,并在听说毛主席要见他时,骑马跑了三个小时,从战斗前线赶去迎接毛主席。

这次会面,是徐海东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他没有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和中央红军“讨价还价”,而是当场表示坚决服从中央的指挥。后来,当毛主席向他“借”2500块钱急用时,徐海东二话没说,马上从账上的7000大洋中批出5000给中央红军。这可是救命钱!不仅给钱,徐海东还给中央红军送了驳壳枪、机枪等物资。甚至,还把自己的骑兵团,都直接交给给中央指挥。雪中送炭,永远比锦上添花更珍贵。这件事,让毛主席记了一辈子。

后来,虽然徐海东将军在1940年就因病开始长期休养了。抗战后半场和整个解放战争,他都没有参加。可是,当1955年授衔的时候,中央还是把他排在了大将军衔的第二名,仅次于粟裕将军!这就是中央对他功绩的认可!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说到战争史上十分低调且被人津津乐道的将军,我就想到了粟裕将军。大家都知道粟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杰出的将领之一。

在最早的时候,粟裕是以一个士兵的身份参战的。从也是从一个士兵,靠着自己的功劳,一步一步当上将军的。

像粟裕这样从最底层人员,到升迁为大将军的人还是不多的。要知道粟裕也是上过大学的,他是在大学毕业之后参军的。

有着这样身份的粟裕,从一个士兵开始参战,你说他为人做事是不是很低调。

粟裕参加过最早的起义,就是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之后,他就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并且在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当中,粟裕就活捉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张辉瓒。

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断定粟裕是我军不可多得的一个可以带领大规模兵团作战的优秀将领了。

但是,在这个时候粟裕依然十分的低调。国民党的将领,他们在面对粟裕的时候,对粟裕的情况,基本上是什么都不知道。

因此,在和粟裕作战的时候,他们也很难打胜仗的。毕竟粟裕对他的对手了如指掌,他们对粟裕是一无所知。

甚至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专门成立了一个调查组,来研究粟裕这个人,以及他的作战方式。

但是,直到抗战胜利之后,他们也没有得出一个结论来。

可见,粟裕是多么低调的一个人。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更是打了很多胜仗,苏中七战七捷,豫东战役,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淮海战役......。

可以说粟裕绝对是一个战功赫赫的伟大的将军。他为新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样的粟裕,按照他的功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肯定是可以授衔为开国元帅的。但是,最终他还是请辞了元帅之职。

最后粟裕只是接受了一个大将的军衔,因此,他还有一个无冕之帅的称号。你说这样的粟裕将军,是不是十分的低调的一个人。


不才讲史


刘伯承元帅在战争年代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立下赫赫战功,但在硝烟散尽、大局已定时,却激流勇退,淡然去做“教书先生”,低调豁达之际,又为我军军事人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在蒋军一败千里、气数已尽局势下,刘伯承离开前线,从刚刚解放的重庆飞回北京,接受组织上新的工作安排。主席对刘伯承的军事才华是非常了解和器重的,本来是想安排他出任我军总参谋长一职(刘伯承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是红军的总参谋长)。


此时,战场大局已定,战争即将结束,国泰民安的时代已经到来,刘伯承心如止水,他向主席表示:现在天下即将太平,自己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太好,总参谋长的职务应该让年富力强的同志来担任,本人则希望能全心钻研军事学术,创办军事学院,为国家培养军事人才。

刘伯承的举动令主席感动不已,论资历,刘伯承从“川中名将”,早早追随当时前途未卜的我党,参加南昌起义的领导工作,历经艰难坎坷,一直是我军的重要领导人,如今有几个人能比他的资历更老?



论功劳,刘伯承在土地革命时期,九死一生,浴血拼争,抗日战场上,睿智灵活率部与侵略者殊死决斗,国内战争中,以弱胜强,千里跃进大别山,运筹帷幄,艰苦鏖战。战争年代的刘伯承大杀四方,功勋卓著。

论才干,刘伯承是中国少有的卓越战术家,同时又是屈指可数、造诣精深的军事理论家,这一点甚至连主席都佩服有加。

现在全国即将胜利解放,到了论功行赏之时,刘伯承却毅然推掉了到手的高官厚禄,心甘情愿的去当一名不显山不露水的“教书匠”,如此不图功名利禄、低调淡然者百无一二,大有汉张良功成身退之风。



主席几经考虑,虽为刘伯承大材小用遗憾,同时却也知道刘伯承集战术、理论于一身,创办军事学院,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最后,感慨万分的主席批准了刘伯承的请求。

主席对于军事学院极为关注,学院成立时亲自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而且于1956年亲自到学院视察,并对刘伯承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刘伯承办军事学院的功绩表明,他没有辜负组织的厚望,不愧是一位德高望重、主教严谨、治学勤勉、为人师表的元帅教育家。

刘伯承在军事学院的建设中,废寝忘食、殚精竭虑,为我军培养了大批优秀指挥员和军事人才。

而对于军事学院的学员,如《亮剑》中在军事学院学习的李云龙、孔捷、丁伟,这些桀骜不驯,连死都不怕的将军们,还真得刘伯承这样的老帅才能镇住他们。

李云龙敢在旅长陈赓面前嬉皮笑脸、讨价还价,但在德高望重的刘伯承面前,他就如同刚上学的小学生,电视剧中也精彩的演绎了将军们对刘伯承元帅的敬畏。

刘伯承元帅难得的看得开、放得下、淡然低调心态,也为自己带来了福报,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洒脱,让他安享晚年,高寿善终,在被人们钦佩的同时也成为了人生的赢家。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低调将军,叶飞上将算一个。

红军时期,叶飞领导的闽东独立师,战绩、实力都远远强于粟裕领导的挺进师。刘英、粟裕误杀叶飞,叶飞也不主动提起。

新四军初期叶飞率领六团深入敌后,神出鬼没(mò),战力、战绩都是第一流的。新四军一师在战役层面的指挥员都是叶飞,最著名的车桥战役前敌指挥员就是叶飞。

郭村战斗独立指挥抗敌,打垮伪军。黄桥战役指挥首歼独六旅,七月分兵率一、四纵敌后成功突破敌军包围。孟良崮战役的最后总攻指挥员也是叶飞。莱芜战役叶飞率一纵独自拖住敌军一天,为战役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三野唯一的新四军出身的兵团司令员。

唯一遗憾,是金门战役失利。

其他,如韩先楚、邓华、洪学智、郑维山、解方,都是低调的将军,能力都是超一流的战将。


日课1


说到那些十分低调的将军,我觉得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徐向前将军是不得不说的。可以说徐向前将军的一生,都是十分的低调的。

我们从他上学的时候开始说吧,大家都知道徐向前是毕业于黄埔军校,他是黄埔军校一期的学生,同时,也是黄埔军校最为优秀的学生之一。

事实上徐向前入学黄埔军校的时候,他的引荐人就是毛泽东,但是,对于这个情况,他从来没有提及过。

我们都知道黄埔军校的校长是蒋介石,那时候蒋介石仗着自己的职务之便,也拉拢了很多黄埔军校的学生。

当然了那时候很多人都是因为蒋介石的地位,都去投其所好。比如说胡宗南、杜聿明、郑洞国等人,他们都是在黄埔军校的时候,因为过于张扬,表现“突出”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的。

为了拉拢更多的黄埔军校的优秀学生,蒋介石还找了很多学生专门谈话。有一次蒋介石就找到了徐向前。

但是,徐向前依然是十分的低调,不温不火,不急不躁,在这一次谈话中,他也并没因为蒋介石找到自己而激动,甚至他还故意表现的有点木纳。

因此,蒋介石也因为徐向前不善言谈,错过了徐向前。

事实上徐向前就没有想过投靠蒋介石,毕竟,他早就结实了毛泽东,而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员。

可以说在整个黄埔军校求学的期间,徐向前一直都是十分的低调的。

到了真正的走上战场的时候,蒋介石才意识到,徐向前是一个真正的低调的人。原来他是最为杰出的优秀将领,无论是大规模作战,运动战,伏击战.......,徐向前都是十分的精通的。

同时,他也是一个十分骁勇善战的军事家。

错过了这样的人,蒋介石当然是为之惋惜的了。

我们都知道抗日战争时期,徐向前建立了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在这里他们打了很多大仗和胜仗,七亘村、神头岭等伏击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期间徐向前还被国民党邀请去教他们如何打游击战。可见,徐向前的军事才能,是被所有的人都认可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也看到了徐向前的军事才能,甚至他还争取过徐向前,阎锡山还说过,若是能够得到徐向前的帮助,自己肯定是可以守护住山西的。

但是,徐向前一直都是选择的为人民而战,对于阎锡山泡来的橄榄枝,他当然是视而不见了。

我们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正是徐向前带领着人民解放军,打败了阎锡山解放了山西全境。

新中国成立之后,徐向前被授予了十大元帅的军衔。这就是为人做事都十分低调的徐向前元帅。


史学达人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位低调的将军孤军守城数十年却鲜有人知,那就是中唐时期的铁血郡王郭昕,郭昕是大唐名将郭子仪的侄子,世人皆知郭子仪,却不知其侄子郭昕。

当郭昕长大成人时,强大的唐王朝已渐走向没落,在郭昕奉命镇守安西时,安史之乱暴发,朝廷调集西北边军勤王平叛,守卫西域的安西北庭节度使属下的军队也被大批调往内地,参加收复长安的战斗。然而西北驻军内调虽对平判安史之乱有着巨大作用,但也使西域驻防空虚,而吐蕃对河西走廊一带觊觎已久,只是对安西铁军的强大颇为忌惮,当得知安西军内调后便乘机占领陇右,河西诸州,切断了安西四镇与唐朝廷的联系,但四镇留守军在郭昕的带领下仍孤守各镇,面对强大的吐蕃军并不胆怯,拒不投降,而这一守就守了十五年,也与朝廷失去联系十五年,直到公元781年,郭昕才通过派遣使者辗转借道回鹘与朝廷取得联系,朝廷到此时才知道安西居然还在自己手中,因此嘉奖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并诏令四镇将士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封郭昕为武威郡王。然而此时的大唐经安史之乱后已无实力支持郭昕,郭昕的安西军仍然只能在无援军之下孤军奋战。

终于,唐宪宗元和三年,也就是公元808年的冬天,在龟兹的军堡上迎来了一场悲壮的战斗,在满天的大雪中,大唐安西都护府最后一支残军,在吐蕃军重重围困下已经箭尽粮绝,老兵们在白发苍苍的郭昕将军的率领下拼死战斗,绝无一人投降,最后全数壮烈殉国!坚守数十载的安西铁军完成了最后的一战,却始终让十万吐蕃不敢越雷池半步!

低调的大唐郭昕将军和安西铁军,年少离家白发龟兹,在孤立无援下浴血守土数十载,为国留尽最后一滴血,十分值得尊敬!


薯片的故乡


如果说低调的将军,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从骑奴做到大司马大将军的卫青

卫青因为是私生子所以一直被人瞧不起,后来长大后跟随他的姐姐卫子夫在平阳公主府给平阳公主做骑奴,他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后他也跟随一起进宫了。

卫青进宫后很快得到用人不计贵贱的汉武帝赏识,并让他和李广、公孙敖、公孙贺三人分兵四路进攻匈奴,。此战除卫青外其他三人要么损伤惨败,要么无功而返,只有卫青率军大胆深入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并大获全胜,从此打破了匈奴自汉初以来不败的神话。

后来卫青后又率军多次击败匈奴,收复河套,并且在与匈奴的漠北决战中卫青亲自率军击败匈奴单于主力,卫青因多次和他的外甥协同作战,因此两人被称为帝国双壁。而且卫青擅长以战养战,他在作战中缴获牛羊牲畜百万头,大大减轻了汉朝后勤压力。

卫青虽然从骑奴一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但他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一直为人谦恭低调做人。他对同僚非常大度经常对同僚施以援手,对手下士卒他号令严明也非常爱待士卒,就算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他也从来不以权势压人,也从不对他人显示自己的威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