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马齐的官场“滑铁卢”:群臣共保胤禩却只有他一人被康熙议罪罢职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热河秋闱期间,康熙皇帝与太子胤礽的之间积压已久的矛盾彻底爆发。先是胤礽面对十八阿哥胤衸病重,表现出的是“绝无友爱之意”,甚至依旧兴高采烈、聚众会饮;随后,胤礽更是被康熙皇帝发现,“每夜偪近布城,裂缝窃视”,这让康熙对于自己的人身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于是康熙皇帝乾纲独断,果断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然而,伴随着康熙皇帝“一废皇太子”,众位皇子也开始对于太子之位表现出了浓厚的觊觎之心,纷纷缘结朋党、争权夺势,不少朝臣也卷入其中,这不仅引发了朝局了巨大动荡,同时也是深深的刺痛了康熙皇帝的内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产生了想要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想法。

而为了让复立胤礽更具有合法性,更能获得舆论基础,康熙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名义上是让朝中颇有声望与地位的朝臣共议新太子的人选,实际上却是康熙在为重新册立胤礽为皇太子在铺路。

马齐的官场“滑铁卢”:群臣共保胤禩却只有他一人被康熙议罪罢职

只不过,这场康熙皇帝“精心策划”的会议,并没有取得其预想的效果,所有参会的朝臣全部保举的是八阿哥胤禩,而非康熙心中所想的胤礽。可是即便如此,康熙皇帝依然是力排众议重新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面对如此的会议结果,康熙皇帝心中的愤怒也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这些在会上保举支持八阿哥胤禩的官员却并未受到康熙皇帝的处罚,反而是没有参加这次“推举新太子”会议的“满洲首席大学士”马齐,被康熙皇帝革职,其家族其他成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成为了朝臣之中当之无愧的“最大输家”。而这成为其几十年宦海生涯中几乎唯一的一次重大挫折,堪称马齐官场人生的“滑铁卢”。

马齐的官场“滑铁卢”:群臣共保胤禩却只有他一人被康熙议罪罢职


历史上的“推举新太子”与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百官举荐新太子”可谓是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

《雍正王朝》中,在“百官举荐新太子”这段剧情里,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三位大臣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实际上都没有出现在正史中的这次会议中。

先来说说张廷玉,他没有出现原因非常简单,这个时候的他在老家守孝。

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的进士,与年羹尧同榜,之后张廷玉一直任翰林院检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张廷玉父母先后去世,他回乡守孝,两年后才重新官复原职,所以这个时期他并不能参加这次康熙组织的会议。

然而,即便是张廷人仍在任上,以他当时的级别,也没有资格参加。

毕竟,张廷玉终康熙一朝,其所担任的最高职务不过是内阁学士兼吏部侍郎的职务,其真正进入权力中枢已经到了雍正朝的中期了,这个时候他在朝堂上的位置还是相对边缘化的。

马齐的官场“滑铁卢”:群臣共保胤禩却只有他一人被康熙议罪罢职

至于马齐和佟国维,他们是被康熙皇帝主动的排除了名单之外。

佟国维,他是康熙皇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的亲弟弟,又是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父亲,所以佟国维既是康熙皇帝的舅舅,又是他的岳父,所以他与康熙皇帝的关系极为密切的。

在此之前的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佟国维已经致仕退休,不过康熙皇帝遇到重大问题仍会召其询问意见。只不过在关于复立胤礽的问题上,康熙皇帝还是果断的将佟国维排除在外,因为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佟国维非常的讨厌太子胤礽。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期间,佟国维的大哥、也就是康熙皇帝的亲大舅佟国纲壮烈牺牲,佟国维认为这与太子胤礽的叔姥爷索额图支援不利且对敌情隐瞒不报密切相关,甚至在战后还弹劾索额图借战事“排除异己”,就此对索额图以及其所支持的太子胤礽产生了极度的不满与厌恶。再加上胤礽这一时期行事骄横,对于佟国维及其女儿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都是极为的不敬,这也让佟国维对其更加反感。

既然知道佟国维不喜欢胤礽,康熙必然不会让佟国维参与其中。

马齐的官场“滑铁卢”:群臣共保胤禩却只有他一人被康熙议罪罢职

而对于马齐,康熙皇帝也非常清楚,他同样是极度的厌恶和排斥太子胤礽。

当然,不同于佟国维反对胤礽是掺杂了大量的个人情感因素,马齐对于胤礽的厌恶则完完全全是出于公心。

马齐对于太子胤礽的骄横跋扈、贪婪奢靡以及结党营私是非常的不满,并且他认为将王朝交给如此行事不堪的胤礽,会将整个国家的基业毁掉,所以出于对国家、对康熙皇帝负责的角度考虑,马齐是自始至终与佟国维一样,都在反对胤礽。

而他们两个支持的都是八阿哥胤禩,一方面是因为八阿哥胤禩带人平和赢得了二人对其的好感,另一方面是胤禩在署理国政以及办差做事上,做事表现出了非常卓越的能力。当然,不仅仅是佟国维和马齐,朝中绝大多数的官员也因为同样的原因,选择支持八阿哥胤禩。

马齐的官场“滑铁卢”:群臣共保胤禩却只有他一人被康熙议罪罢职

综上所述,这次“推举新太子”会议,张廷玉没有资格参加,佟国维和马齐又被康熙拒绝参加,而历史上真正参与到其中并且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朝臣是以下四位。

第一位,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

努尔哈赤时期“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的孙子,康熙朝初年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的遏必隆的儿子,他的两位姐姐先后嫁给了康熙,分别是康熙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以及十阿哥胤䄉的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第二位,内大臣鄂伦岱。

鄂伦岱的是前文中所说的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中壮烈牺牲的康熙亲大舅佟国纲的儿子,并且此时已经袭承了佟国纲一等公的爵位,而鄂伦岱也是佟国维的亲侄子,同时和康熙也是表兄弟的关系。

第三位,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

揆叙是康熙朝权臣明珠的儿子,生母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他的哥哥是满清第一词人纳兰性德。

第四位,户部尚书王鸿绪。

进士出身的王鸿绪,是当时汉族士大夫阶层和读书人的重要代表,在汉族官员之中有着比较高的威信。

马齐的官场“滑铁卢”:群臣共保胤禩却只有他一人被康熙议罪罢职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对于会议的召开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这便是李光地。

本次会议,康熙皇帝是通过李光地召集的,并且康熙皇帝暗示李光地要将自己想要复立胤礽的想法告诉众人。

至于康熙皇帝为什么要选择李光地来执行此项差事,是因为李光地是太子胤礽的老师,并且他非常支持康熙皇帝“立嫡”的想法,也支持康熙皇帝乾纲独断。在此之前,他就已经明确表示:

“天下大事,果然太子很不好,却说万万动不得,难道举祖宗之天下而丧之,其可乎?建储大事,义当决自圣躬,唯宜天心独断。”

就这样,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这场被康熙给予厚望的“举荐新太子”的会议,在畅春园召开,但是最终的结果却令康熙大失所望。

马齐的官场“滑铁卢”:群臣共保胤禩却只有他一人被康熙议罪罢职


与会众人“平安无事”,反而是没有参会的马齐遭到了罢免。

这场会议一开始,就想着康熙皇帝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阿灵阿首先发言,他极力痛斥胤礽之前的种种罪行,随后又保举八阿哥胤禩为继位人,这一观点得到了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人的一直赞同。

见到此康熙皇帝马上对八阿哥胤禩予以了批判,并且提出了自己理由:

“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

按照康熙皇帝的说法,第一,八阿哥年纪尚小,还不懂事;第二,参与夺嫡之争,结党乱政,刚刚被他进行了惩治;第三,他的生母是辛者库出身的良妃卫氏,身份太过于卑贱。

但是阿灵阿等人并不为所动,继续坚持举荐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使得康熙皇帝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营造舆论基础进而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全盘计划彻底落空。

马齐的官场“滑铁卢”:群臣共保胤禩却只有他一人被康熙议罪罢职

此时康熙皇帝心中的愤恨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他又不能够处罚这些参会人员。

一方面,畅所欲言、不予追究,是他此前定下的规矩,贸然反悔必然会有失皇权威严;另一方面,康熙皇帝也非常的清楚,太子胤礽有他的问题,大臣们发对复立胤礽也是出于对国家、对朝廷负责的考虑,而不是单纯的个人恩怨或者利益驱动。

所以,在这之后,与会的阿灵阿等人继续在朝为官,并且继续为康熙皇帝所信任与重用。例如鄂伦岱在此之后被升任为领侍卫内大臣;在阿灵阿去世后,康熙皇帝也给予了非常隆重的礼遇以表哀悼。这也说明这些朝臣确实未受到本次会议的影响。

马齐的官场“滑铁卢”:群臣共保胤禩却只有他一人被康熙议罪罢职

然而,对于被康熙皇帝排除在会议名单之外的马齐,却完全是另外的一番光景。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初,就在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的同时,康熙皇帝以非常严厉的口吻训斥了马齐,并革去了其大学士的头衔和职务,他的两位弟弟马武和李荣保以及其他在朝的家族成员均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牵连,为康熙皇帝所惩处。

而康熙皇帝之所以如此对待马齐,便是与其在这次“举荐新太子”会议前后的表现密切相关。

前文中也说到了,康熙皇帝已经明确告知了佟国维和马齐不能参与本次会议,然而,非常清楚康熙想要复立胤礽想法的二人,却依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在这之后,佟国维和马齐更是私下照会阿灵阿、揆叙等人,相邀共同反对胤礽,扶保八阿哥胤禩,这与《雍正王朝》中,两人的表现是如出一辙的。

在康熙皇帝已经力排众议重新复立胤礽为皇太子,佟国维和马齐则是继续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抗议,佟国维甚至用“引罪自请诛戮”来胁迫康熙,给康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与负担,心中也必然是无比的愤怒。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不好再对已经退休致仕的舅舅兼老丈人佟国维下手,只能拿马齐来泄愤,于是罢免了马齐的职务,其家族成员也尽皆遭到惩罚。而这也成为了马齐为官生涯中所遭遇到的最为惨重的挫折。

马齐的官场“滑铁卢”:群臣共保胤禩却只有他一人被康熙议罪罢职

当然,康熙如此严厉的出发了马齐,还有两个因素是不能忽略的。

其一,马齐并不是在会议的过程中“光明正大”的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而是在背地里行“阴谋之事”,之对于康熙皇帝来说是大忌,必然难逃惩治。

其二,按照康熙皇帝一贯的风格,必须要有人“背锅”的。

就像康熙“智擒鳌拜”,不杀鳌拜而杀掉的是皇叔班布尔善,“乌兰布通之战”惨胜,放跑了噶尔丹,康熙的亲哥哥裕亲王福全要承担责任接受惩罚一样,康熙想要复立胤礽却遭到了朝臣们的一致抵制,与会的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等人因为康熙皇帝有言在先不能处分,佟国维又因为身份和地位特殊的原因处分不了,所以最终,马齐成为了所有人的“替罪羊”,而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是由他扛下这份责任了。

马齐的官场“滑铁卢”:群臣共保胤禩却只有他一人被康熙议罪罢职


及时的“悬崖勒马”,让马齐得以善终收场。

康熙皇帝对于马齐的革职处分,可以说给了马齐以极为惨痛的教训,也让马齐明白了此后应有的处事之道。于是在此之后,马齐在“九子夺嫡”中选择了绝对的中立。

当然,马齐能力还是有的,并且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满洲官员中,马齐是公认的最有学问的存在,于是见到了马齐改变了此前的观念,康熙皇帝也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新启用马齐,并委以重用。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基,“八爷党”的一众皇子以及他们当年的支持者们皆遭到了雍正皇帝的打压和迫害。即便是已经去世的阿灵阿和揆叙,雍正还是将二人的墓碑分别改为了“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以及“不忠不孝阴险柔佞揆叙之墓”,以示羞辱。

马齐的官场“滑铁卢”:群臣共保胤禩却只有他一人被康熙议罪罢职

尽管马齐有过之前那段扶保八阿哥胤禩的“黑历史”,但是马齐能够及时的抽身其中,保持中立,并且其所具备的能力也得到了雍正的认可,在这样的情况下,马齐被雍正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成为雍正最为重要的帮手之一。

对于马齐,雍正皇帝曾评价说:

“如彼马齐、高其倬、魏廷珍、甘国璧等,非不能办事之人,乃习成巧术,自谓保身远害,藉为推卸之计。此风有妨於政治,无益於国家,况将来後进效尤,其弊有不可胜言者。”

由此可见,在雍正朝期间,马齐完全没有收到此前时间的影响,也没有被雍正贴上“八爷党”的标签,进而继续得到了信任与器重,其地位甚至还要高于张廷玉。

而更让马齐感到安心的是,雍正五年(1727年)的时候,在雍正皇帝的主持和授意之下,雍正的皇四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迎娶了马齐的弟弟李荣保之女富察氏为嫡福晋,这便是后来的孝贤纯皇后,足可见雍正对于整个富察氏家族的重视。

马齐的官场“滑铁卢”:群臣共保胤禩却只有他一人被康熙议罪罢职

乾隆四年(1739年),马齐病逝,乾隆皇帝以极高的礼遇治丧,并且赠予谥号“文穆”,之后又令其入祀贤良祠,让其享受到了莫大的身后殊荣。而马齐就此得以善终的结局收场,并成为了纵横康雍乾三朝之名臣,在清朝历史上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马齐的官场“滑铁卢”:群臣共保胤禩却只有他一人被康熙议罪罢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