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導語:佛教作為一種精神文明,自產生初期,就與藝術產生了緊密聯繫。這種聯繫發朝於文學,盛於音樂、繪畫、雕塑、建築等各個方面。文學以其強大的精神感染力與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尤其得到佛教青睞,這也使其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佛教宣傳的利器。

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被社會各個階層所接受,信徒隊伍不斷壯大。在這個基礎上,經過廣大譯師、佛學者乃至騷人墨客的努力,使得佛教的各類作品不斷繁盛起來,如詩、賦、詞、文,等等,精彩紛呈。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西夏佛教文化

近年來,大量關於西夏佛教的文獻、文物相繼刊佈與出土,人們清晰感受到了佛教在西夏過往中的輝煌,對於曾經以釋立國的西夏來說,佛教是西夏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依託。由此,探索西夏的佛教文學藝術,對深入西夏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西夏佛教文學的類型

20世紀40年代,日本學者加地哲定在其著作《中國佛教文學》的序言中提到:"真正的佛教文學應當是為解釋或鼓吹佛教教理而有意識地進行創作的文學作品。"

臺灣學者鄭阿財先生在《敦煌佛教文學》一書中說:"'佛經文學'是指佛教經典中富含文學色彩的部分,展現出作為佛教宣教工具的佛經文本,蘊含著文學的優雅面向。……世俗作品則有正統文人的佛教詩歌、駢散文章,以及俗文學裡的講唱變文、靈驗記等等。"這樣的界定兼顧了理論與實際,同時也是比較具體的。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西夏佛塔

西夏故地在經過國內外歷次考古發掘後,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獻。如今相關文獻都已陸續刊佈,其內容主要集中在《俄藏黑水城文獻》《英藏黑水城文獻》《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中國藏西夏文獻》以及《拜寺溝西夏方塔》等著作中。這些文獻裡,佛教文獻佔有極大比重,而佛教文學文獻則散落分佈其中。

西夏佛教文獻所屬朝代,上啟五代,下至元明,體裁遠比魏晉豐富。下文則以加地哲定的體裁分類為基礎,並結合西夏佛教文學文獻的實際,分以概說。

1、讚歎類

贊文作為歌詠贊美佛家三寶的一種韻文類文體,歷史頗為悠久。《出三藏記集》卷十四載:"天竺國俗甚重文藻,其宮商體韻,以入弦為善。凡覲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嘆為貴。經中偈頌,皆其式也。"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西夏佛教文化

在西夏佛教文獻中,讚頌、讚歎的主題包括贊佛與菩薩、贊西方淨土等。從功能上來講,除個別作品為單純讚頌外,大部分作品都是用於法會、佛事中。

2、散文類

在古代文學的分類中,凡不具押韻、不重排偶的文章皆可稱為散文。

這種問題形式多樣,內容龐雜,如表、論、書、啟、文、銘、錄等等不勝枚舉。西夏的佛教文獻中就包括有表、啟、牒、說以及發願文等形式。

3、禮懺文

禮懺一詞,《佛學大辭典》解釋說:"禮懺,術語,禮拜三寶、懺悔所造之罪也。"鄭阿財先生在《敦煌佛教文學》中指出:"佛教徒在日常修道進行禮懺儀式時念誦的應用文字,一般稱之為'禮懺文'。廣義的禮懺文包括禮懺儀式中單項儀節的相關文書,狹義的禮懺文則是專指記錄成套禮懺儀式的應用文書。"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西夏佛教文化

禮懺文作為在佛事法會上被唱誦的文本,其應用性是很強的,不同的法會也有不同的禮懺對象。如阿彌陀三昧時,用金剛界之彌陀唱禮,盂蘭盆三昧時,用胎藏界之彌陀唱禮。另有僧團內部的修行活動也會運用到這類文體。

4、偈頌類

偈是梵語"偈陀"的簡稱,其義為"",一般作為佛經中的唱詞出現,亦有抒發修行感想的單篇偈文。偈的格式一般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西夏佛教文獻中也有譯藏文佛經的十一言體,不一定押韻。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西夏佛教文化

汪泛舟先生曾於《敦煌文學》中解釋:"偈本是佛經和禮佛儀式中的唱頌詞……由於偈為對釋門'聯美辭而歌頌之者',與中國頌文所具有的對對象的頌讚性質相類,所以有時又被譯為'頌',有時還連稱為'偈頌'"。由此可見,偈與頌雖為二源,但因性質類似,經常被放在一起進行研究。

5、詩歌類

詩在佛教文學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其作者來源也很豐富。不僅有像皎然、齊已、拾得之類的詩僧,更有如王維、白居易等接受佛教思想的文人。由於詩與偈形式類似,且有的偈也具備嚴格的格律,因此在佛教文學中,對詩與偈的分辨就顯得較為模糊。如詩僧拾得曾作詩日:"我詩也是詩,有人喚作偈;詩偈總一般,讀時需仔細。"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西夏佛教文化

正因如此,對詩與偈的區分,有時僅能靠題名進行判斷,也是無奈之舉。歌,在古代作為一種文體,其與詩的區別在於是否入樂。《毛詩正義·魏風·園有桃》載:"曲合樂曰歌準歌為謠。"而彼時之歌如今只留下文本供今人品味,我們或許只能稱其為徒歌之謠了。

6、俗講類

佛教傳入中國之初,抽象的佛界、嚴肅的教理以及早期譯僧翻譯經驗的欠缺使它比較難被廣大民眾理解和接受。為招攬信眾,佛教經典逐漸加入了註解、講說以及圖像的宣傳,這才得以快速發展。

佛教的全盛在隋唐五代時期,此時它也從最初的貴族宗教逐漸由雅入俗,傳播方式亦有了很大改善,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信眾數量只增不減。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西夏佛教文化

佛教弘傳的過程中,俗講作為宣傳手段之一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除法會上的講經文稍顯正式外,特別要提及的是趣味十足的靈應故事類。它將離奇的想象、誇張的筆法融為一體,描述了前世今生的因果報應,或是篤信佛教的驚人效果。

7、傳記、語錄心要類

中國古代注重史傳,釋門亦是如此。不僅有總傳如《名僧傳》《高僧傳》《續高僧傳》等,也有類傳如《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等。這些都是對方外先賢生平事蹟、修法德行等進行記錄,其目的則是為弘揚佛法、表彰大德,作者自身的情感與推斷也融於行文之中。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西夏佛教文化

佛家語錄,是禪宗六祖慧能之後出現的另一類記錄性文體,它將禪師們的傳法心要、修法心得、辯論、問答、日常對話等付諸紙筆,以備弟子學習,一般由親隨禪師左右的門人弟子隨時記錄編輯而成。

禪宗主張"頓悟",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因此各種語錄心要則成為禪門學習的主要文本。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類語錄數量漸多,且內容漸廣,至宋達到鼎盛。

二、西夏佛教文學的主要特點

西夏佛教文學的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它被部分人看做是敦煌佛教文學在時空上的延續。但通過文獻梳理我們可以看到,西夏佛教文學也有著自身的特質與魅力,茲舉其要者略述如下。

1、官方佛教與民間佛教的雙重系統

西夏曾以釋立國,從皇室貴族到社會底層的民眾,都有各自篤信佛教的理由和方式,這種差異體現在官方佛教的組織化與民間佛教的世俗化,佛教文學亦是如此。

從現存的各類功德記、發願文、施經題記以及著名的《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等文獻可以看出,西夏皇室對佛教的崇信非常虔誠。會以皇室名義進行有組織的大型譯經、法會等活動,以官方身份進行佛經的刊刻與佈施。皇室舉辦這類有組織、國家性的活動,其目的則是祈禱國家太平,百姓忠誠。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西夏佛教文化

如《聖觀自在大悲心總持功能依經錄》的《御製後序發願文》,其文曰:"朕睹茲勝因,倍激誠懇,遂命工鏤版,雕印番漢一萬五千卷,普施國內臣民……又願以此善力,基業泰定,邇遐揚和睦之風;國本隆昌,終始保清平之運。延宗社而克永,守歷數以無疆。"

如此之例還有很多,此不再贅舉。這些作品無不反映出官方佛教的有序組織與盛大排場,這種耗費人力物力的大型佛事,非官方出面無法完成。

與官方佛教相映成趣的,則是民間佛教,它的表現是更加世俗化民間佛教系統不像官方佛教那樣立意高遠,它更追求現實利益與既得福報,往往岀現佛教世俗化的傾向。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西夏佛教文化

如西夏著名僧人鮮卑寶源所作《賢智集》,就是一本勸世詩文的彙編,其序文言:"智者閱讀,立即能得智劍;愚蒙學習,終究可斷愚網。"而《賢智集》本身也沒有過多對於佛教義理的講述,更多的則是勸人向善,教人信佛,出現了不少世俗的內容。其反映出在民間佛教信仰中,百姓崇佛的目的依然是趨利避害,但是更期待現世現報、稱名即報的簡潔與便利。

官方以國泰民安的目的倡導佛教,民間則以現得福報的目的崇信佛教,這表明了在西夏境內,佛教曾以兩種系統並存,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2、釋、道、儒三教逐漸融合

佛、道、儒三家在宋元時期逐漸合流是不爭的事實,這種合流在西夏佛教文學中也有所體現,且有不少例證。如《命友吟》便有"

道釋二門同一根,妄生分別不知因"之語。

佛教文學作品中,是壽生信仰中與誦經結合在一起的禮懺儀式文本。其中還夾雜著道家《陰司鬼限》《推定兒女法》等作品,是典型的宋代以壽生寄庫為代表的民間佛教信仰,體現了民間宗教實踐中信仰雜糅的特點。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儒釋道三教

在《唐昌國師二十五問答》中,岀身華嚴禪宗的唐昌國師學富五車,在一些問答中討論了佛與道的差別,並引用《道德經》來解釋道家。《俄藏》中《普賢行願品》的"印施記"也表明,西夏與華北地區傳統儒家孝親官與漢傳華嚴、淨土信仰融合趨勢的存在。

甘肅景泰所岀水陸法會祭祀文中,也記載作法事時,請坐地龍王、元始天尊、三皇、聖僧,祈求各路神仙保佑平安。種種跡象表明,西夏佛教特別是民間佛教,三教合流的表現十分明顯,這其中也包括在佛教文學作品中的體現。

3、佛經序跋中翻譯文學數量不少

眾所周知,西夏曾創制自己的文字,因此目前發現的西夏佛教文獻中,西夏文文獻數量相當巨大,這裡也包括諸多西夏文的文學作品。在這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通過翻譯得以成型的。

比如《禪源諸詮集都序》西夏譯本,其漢文本作者為唐代圭峰宗密禪師,寫得本就頗具文采,如何翻譯好這樣的作品,是對西夏譯者極大的考驗。

但西夏文的譯文並未讓人失望,它充滿了對佛理的準確闡釋以及對中原駢儷文體的傳神模擬。雖然譯者對中原典故的翻譯略有瑕疵,但《禪源諸詮集都序》的西夏譯本已經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西夏翻譯文學作品了。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西夏文字

這種翻譯文學在大量佛經發願文或序言中有著突出的體現。有證據表明,

大多數駢體西夏文佛經序跋應該都是先有漢文,然後翻譯為西夏文。如《聖大乘三歸依經後序發願文》《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施經發願文》《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御製後序,等等。

佛經序跋在西夏作為一種獨立文體,雖然內容上有所類同,略顯空洞,但字裡行間所透漏出的高貴足以表明其創作與翻譯技巧的純熟。"其作者和譯者已經在漢文化的框架下把党項語言的應用發揮到了極致。"

三、西夏佛教文學的價值

在西夏佛教文學文獻中,很多文獻都為善本,無論從思想文化、藝術特色還是歷史方面來看,其價值都頗為巨大。下文試從四個方面簡要舉例:

1、探索文化交流的價值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中,不僅有本地的諸多作品,也有很多來自中原,來自吐蕃,來自遼代的作品,研究這些外來作品對探索西夏與周邊各國的文化交流有著極高的價值。

西夏與宋的文化交往,在《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西夏紀事本末》等史書中已有所記載。在佛教文學領域,則表現在大量禪宗作品中。如《亡牛偈》,它是模仿南宋廓庵思遠禪師的《十牛圖頌》,以牛喻心,描述作者參透佛理的過程。

西夏與遼的佛教文化交流表現比較明顯,西夏上層所信奉的華嚴信仰與彌勒信仰與中原地區的流傳很有差別。這種信仰類似於晚唐的禪宗信仰,是西夏上層樂於舉辦法會以求國泰民安的理論基礎,於中原已不多見。而這種特點卻被很好地保留在遼代佛教中,表明了西夏的漢傳佛教接近遼代的佛教體系,即華嚴圓融的體系。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西夏佛教文化

如遼詮圓通法大師法悟撰《釋摩訶衍論贊玄疏》,其略本被稱為《龍論(龍樹菩薩之論)》保存在俄藏黑水城文獻中,《眾生心法圖》中討論的真心與妄心,也是基於《贊玄疏》理論。可見無論是精英佛教還是民間佛教,西夏與遼的關係都是非常密切的。

西夏與吐蕃的佛教文化交流主要體現在佛經的翻譯方面,當然不僅僅是佛教典籍,其中也有不少佛教文學作品被翻譯過來。

如偈頌體西夏文《七功德譚》,講的是人人都具有七種功德,如長壽、無病痛、財富,等等。後文講人們應當培養何等善因才能獲得怎樣的功德,屬於勸善類作品,它的底本則是來自《藏文大藏經》中《丹珠爾》之"書翰部"。

西夏晚期出土的大量的藏傳密教儀軌與讚頌,更顯現了西夏與吐蕃佛教的深度交流,這類文獻對於理清藏傳佛教對西夏晚期的影響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2、探討佛教文學作品版本流傳的價值

西夏所出土的佛教文學作品,或為目前更早的版本,或為具有獨特價值的版本,有的甚至為孤本。從版本學來看,這些作品價值頗高。

如《高王觀世音經》前序中的靈驗記,它所記載孫敬德念持觀世音經得救的故事即不同於前代所流傳的故事那樣簡略。後世也幾乎見不到與其相類的作品,作為這個故事流傳的例證之一,黑水城所出的版本顯得更加孤獨且豐滿。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西夏佛教文化

還有包括《夾頌心經》在內的有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二十餘種版本,通過對它們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心經》在西夏的流傳情況。在西夏佛教文學中,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需要我們更加重視。

3、探索西夏佛教史的價值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為施經的發願文、功德記。這類作品不僅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與文學氣質,且這些或屬皇室、或屬民間的作品對研究西夏佛教史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

西夏佛經序跋作品屬於唐宋同類作品的延續。通過對這類作品的深入探討,逐漸瞭解了西夏佛教制度中,僧人的職位有哪些,管理僧人的功德司如何運轉,西夏佛教度僧、度牒的制度如何以及不同時期西夏官方對於佛教的態度和政策等等多方面的信息。

除了發願文類的作品外,另有一部分禮懺類作品,對研究西夏民間佛教信仰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拜寺溝方塔所出《三十五佛名禮懺功德文》,由其可以看出,

除作傳統的三十五佛禮懺能夠消滅罪孽與災禍,還出現了臨終唸誦三十五佛名可往生淨土的功效。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西夏佛教文化

其作品反映了民間佛教對於三十五佛名經的虔誠,也反映了淨土信仰在西夏佛教晚期的發展非常深入人心,其所拓展的地盤也非常廣闊。總之,除了史籍記載外,西夏佛教文學中所包含的西夏佛教史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4、探討語言文字研究的價值

西夏自己創制西夏文,但未想因為遭到元蒙屠戮,這些西夏文一度成為了無人知曉的"天書"。而佛教典籍為我們探索西夏文打開了一扇門。西夏佛教文學作為佛教作品的一部分,自然也是語言文字研究非常有價值的材料。

比如前文提到的若干佛經施印記、發願文等,從語言風格的角度來說,除敘述施經者功德部分釆取散文外,贊佛與法、贊經文以及祈願的部分多會釆取駢文體或歌行體。儘管個別地方詞義對仗與平仄搭配不夠工整,但追隨唐宋中原文風的努力與痕跡還是比較明顯的。

另一方面,對一部分多語種、多版本的發願文進行語言學上的對勘,可以瞭解到漢語、藏語、西夏語乃至梵語之間的關聯度和親疏度。由此可以判斷這些文獻的來源以及相互關係,同時可以補充不同版本之間內容上的缺失。

如甘肅武威博物館藏西夏文《志公大師十二時歌註解》,它不僅是簡單的西夏文翻譯作品,也是以西夏文進行創作的作品。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西夏佛教文化

在註解部分,語言生動樸實,卻又富有哲理,而且經常釆用党項人喜歡的成語、諺語進行說解,具有豐富的西北地方語言特色。因此,

無論是從語音、文字方面還是語法、詞彙方面,無論是從漢語史方面還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史方面,類似這些西夏佛教文學作品都有著很高的探索價值。

結語:

宗教與文學歷來都是處於相互交融、互為表裡的狀態,宗教需要文學進行表達與傳播,而文學也因宗教的注入而呈現出多樣性,二者關係十分密切。自佛教東傳,其在發展與弘傳的過程中與中國文學相互吸納、交錯不分的狀況則更加明顯。

儘管"佛教文學"只是後人研判佛教典籍時提出的觀念,但在一定意義上,對"佛教文學"的研究,也是對歷史多方面的探索。對西夏佛教文學而言,它不僅是西夏曆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同樣也是西夏文學研究的重要方面。

西夏佛教文學作品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與價值

西夏文字

西夏文學作為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文學史乃至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環,應該得到足夠的側目。西夏以佛教為國教,佛教文學理應作為西夏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大家所熟知,從某種意義上講,西夏佛教文學作品之於西夏文學的地位絕不會低於世俗文學作品,甚至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加地哲定《中國佛教文學》

孫昌武《中國與佛教文學》

鄭阿財《敦煌佛教文學》

僧祐《出三藏記集》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阮元《十三經注疏》

聶鴻音《禪源諸詮集都序》

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