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潮汕工藝:棉湖黃麻夏布

(來源:郭培鴻,只做學習分享,宣傳家鄉,不出於任何商業目的,特此鳴謝原作者辛勤付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我們立即刪除)


棉湖夏布
郭培鴻


夏布的傳統生產流程:拔麻→剝麻皮→曬麻皮→積綕→織麻布。


剝麻皮

潮汕工藝:棉湖黃麻夏布


積綕

潮汕工藝:棉湖黃麻夏布


織麻布

潮汕工藝:棉湖黃麻夏布


  棉湖古鎮,位於榕江南河中游,據清。乾隆縣誌載:“棉湖距縣治六十里,為霖田一都巨鎮,土田肥美,民物殷饒……甲於通邑”。棉湖周邊農村,由於具備適合黃麻種植和加工的優越條件,歷來就有種植黃麻的習慣。而棉湖則成了連結廣大周邊農村黃麻及其製品的主要集散地。早在民國八年(1919)前後,棉湖麻苧公會即成為棉湖商會十三個成員公會中的一員,而更早的棉湖“麻皮街”(也稱“麻圩街”)則是經營麻苧及其製品的專業街區。


  黃麻,椴樹科黃麻屬韌皮纖維作物,一年生草本。黃麻一身都是寶,嫩麻葉可當菜,與番薯同煮,清爽解暑,潤腸通便。麻梗可為燃料,更是物質匱乏時期兒童製作玩具的絕佳材料。黃麻皮具有柔韌的纖維,是製作繩索的優良材料。棉湖麻繩聞名遐邇,棉湖麻皮街尾沙壩市場山貨店的麻繩,即為早時潮汕各地潮劇戲班搭建戲臺所用繩索的主要供貨點。解放後更成立棉湖麻繩廠,產品遠銷國內外,廣受用戶好評。
  黃麻的另一用途是製作夏布。夏布分苧布、麻布二類。(苧布由苧絲織成,舊時多用於縫製衣服及蚊帳,本文從略)麻布即由黃麻颳去表皮,利用其中纖維編織而成。先將黃麻纖維織成細絲,纏繞成球,然後在略小於織布機的木製織機上按縱向用麻絲調整裝妥緯線,再將麻絲裝進木梭進行織制,織成約60釐米寬,數百米長不等的黃麻布匹,織麻絲及織麻布成了廣大農村婦女農閒時節增加經濟收入的一項副業。
  黃麻夏布廣泛應用於沿海捕撈作業。新布用於結網捕魚,舊布可利用於曬制乾魚製品及製作包裝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棉湖曾和成號曾廣仁先生昆仲創“麒麟牌”夏布莊,產品遠銷潮汕沿海及東南亞沿海(以馬來西亞為主),以其優良品質深受海內外用戶信賴。公私合營後,改由地方供銷社負責供銷,為消除其品牌影響,曾改用“雙魚牌”商標,但不為國外收貨部門所認可,產品發回國內,仍用“麒麟牌”商標發貨,一時傳為佳話。

  黃麻布的另外用途,是製作蚊帳和作為產品包裝材料及潮汕地區民間喪禮的制服。古喪禮本宗制服分“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即由粗,細不等及製作各異的麻布製成。
  揭西縣塔頭鎮歷來就有種植黃麻及加工成品(黃麻夏布)的傳統,其產品質量優良,用戶口碑極佳。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批民間手工業產品被現代化工業產品所取代,城鄉一體化進程加速,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傳統生產工藝流程滯後,農副產品經濟效益低下,大批青壯年洗腳上田,農村勞力嚴重缺失,產品市場縮小,舊時小農經濟的生產,生活模式受到巨大沖擊。與其他民間手工業產品一樣,黃麻的生產和加工,同樣受到嚴重的制約,傳統手工業技藝瀕臨失傳。按塔頭鎮目前狀況,已從以前的大面積種植和加工,縮小到只有部分留守老人從事零星的生產(一般年齡60歲以上,有90歲老嫗尚在織麻絲者)。他(她)們以羸弱的身軀,纖小的雙手,微薄的力量,默默地守護著他(她)們生於斯,長於斯的精神家園,維繫著傳統產業的一線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