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潮汕工艺:棉湖黄麻夏布

(来源:郭培鸿,只做学习分享,宣传家乡,不出于任何商业目的,特此鸣谢原作者辛勤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我们立即删除)


棉湖夏布
郭培鸿


夏布的传统生产流程:拔麻→剥麻皮→晒麻皮→积綕→织麻布。


剥麻皮

潮汕工艺:棉湖黄麻夏布


积綕

潮汕工艺:棉湖黄麻夏布


织麻布

潮汕工艺:棉湖黄麻夏布


  棉湖古镇,位于榕江南河中游,据清。乾隆县志载:“棉湖距县治六十里,为霖田一都巨镇,土田肥美,民物殷饶……甲于通邑”。棉湖周边农村,由于具备适合黄麻种植和加工的优越条件,历来就有种植黄麻的习惯。而棉湖则成了连结广大周边农村黄麻及其制品的主要集散地。早在民国八年(1919)前后,棉湖麻苎公会即成为棉湖商会十三个成员公会中的一员,而更早的棉湖“麻皮街”(也称“麻圩街”)则是经营麻苎及其制品的专业街区。


  黄麻,椴树科黄麻属韧皮纤维作物,一年生草本。黄麻一身都是宝,嫩麻叶可当菜,与番薯同煮,清爽解暑,润肠通便。麻梗可为燃料,更是物质匮乏时期儿童制作玩具的绝佳材料。黄麻皮具有柔韧的纤维,是制作绳索的优良材料。棉湖麻绳闻名遐迩,棉湖麻皮街尾沙坝市场山货店的麻绳,即为早时潮汕各地潮剧戏班搭建戏台所用绳索的主要供货点。解放后更成立棉湖麻绳厂,产品远销国内外,广受用户好评。
  黄麻的另一用途是制作夏布。夏布分苎布、麻布二类。(苎布由苎丝织成,旧时多用于缝制衣服及蚊帐,本文从略)麻布即由黄麻刮去表皮,利用其中纤维编织而成。先将黄麻纤维织成细丝,缠绕成球,然后在略小于织布机的木制织机上按纵向用麻丝调整装妥纬线,再将麻丝装进木梭进行织制,织成约60厘米宽,数百米长不等的黄麻布匹,织麻丝及织麻布成了广大农村妇女农闲时节增加经济收入的一项副业。
  黄麻夏布广泛应用于沿海捕捞作业。新布用于结网捕鱼,旧布可利用于晒制干鱼制品及制作包装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棉湖曾和成号曾广仁先生昆仲创“麒麟牌”夏布庄,产品远销潮汕沿海及东南亚沿海(以马来西亚为主),以其优良品质深受海内外用户信赖。公私合营后,改由地方供销社负责供销,为消除其品牌影响,曾改用“双鱼牌”商标,但不为国外收货部门所认可,产品发回国内,仍用“麒麟牌”商标发货,一时传为佳话。

  黄麻布的另外用途,是制作蚊帐和作为产品包装材料及潮汕地区民间丧礼的制服。古丧礼本宗制服分“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即由粗,细不等及制作各异的麻布制成。
  揭西县塔头镇历来就有种植黄麻及加工成品(黄麻夏布)的传统,其产品质量优良,用户口碑极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批民间手工业产品被现代化工业产品所取代,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传统生产工艺流程滞后,农副产品经济效益低下,大批青壮年洗脚上田,农村劳力严重缺失,产品市场缩小,旧时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模式受到巨大冲击。与其他民间手工业产品一样,黄麻的生产和加工,同样受到严重的制约,传统手工业技艺濒临失传。按塔头镇目前状况,已从以前的大面积种植和加工,缩小到只有部分留守老人从事零星的生产(一般年龄60岁以上,有90岁老妪尚在织麻丝者)。他(她)们以羸弱的身躯,纤小的双手,微薄的力量,默默地守护着他(她)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精神家园,维系着传统产业的一线生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