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北伐残梦——从符离之溃简析隆兴北伐失败的必然因素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陆游的《关山月》道尽了隆兴北伐失败的愤恨与惋惜,在当时,就算是陆游这样的文人墨客也想提刀立马,荡尽胡尘。十几年前,宋孝宗皇帝赵昚签订了“隆兴和议”,内容包括:宋金世为叔侄之国,“岁贡”改为“岁币”,南宋放弃所占海、泗、唐、邓、商、秦六州,双方疆界恢复绍兴和议时原状。和议签订之时,就确定了隆兴北伐的失败。但是就在和议签订一年多以前,一切都还是那么的有希望,张浚部署“千里归宋”的传奇将领李显忠以及禁军将领邵宏渊在两淮地区准备北伐。此时的北伐是如此的有希望,踌躇满志的宋孝宗也在临安城幻想着收复河山。

也许谁也没有想到,北伐的失败恰恰是因为两位大将。

北伐残梦——从符离之溃简析隆兴北伐失败的必然因素

时机不当

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失败,金主完颜亮被弑,金国政局大乱,而南宋也碰巧度过了一次灭国性的危机。完颜亮此时的南侵失败可以说给了宋朝自绍兴和议以来少修武备状态一个警醒,南宋朝廷本以为金国与辽国一样会遵守和约,不犯边境。完颜亮此次的南侵举措基本让宋廷这样的想法完全破灭,一直处于庙堂顶端的宋高宗也选择让位给了宋孝宗赵昚。

孝宗即位后,复张浚为枢密使。隆兴元年,加封为魏国公,都督江淮军马准备渡淮北伐,收复中原地界。孝宗此时复用张浚的理由很简单,此时朝廷之中尚有汤思退、史浩等一系列求和派,张浚的启用则是为了使北伐以及主战派出现一个主心骨,足以与求和势力相抗衡。

北伐残梦——从符离之溃简析隆兴北伐失败的必然因素

南宋隆兴北伐两淮战区示意图

北方金国自完颜亮以后政局混乱,直到绍兴三十二年年末才重新掌权,此时孝宗方才登基,锐意进取,北伐已经在筹划之中,但是碍于老师史浩等人的劝阻一直犹豫不决。可当金国使者前来讲和,孝宗赵昚选择拒绝,两国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纥石烈志宁传)经略宋事,驻军睢阳,都元帅忠义居南京,节制诸军。

(仆散忠义)世宗以纥石烈志宁经略宋事,制诏忠义以丞相总戎事,居南京节制诸将

在宋廷拒绝议和后,金世宗发觉宋孝宗有北伐的意图,遂安排大将纥石烈志宁和仆散忠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驻防两淮以及开封。而此时的宋孝宗方才下定决心去北伐,大约在隆兴元年四月,孝宗为了防止反对派在其中干预,径自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了北伐的诏令。此时的金国部署已经完善,而南宋的出击则是可以说非常的突然,甚至是内部意见都没有统一。对于北伐军而言,越突然的袭击造成的结果当然是更有效果的,况且北伐军将领不合(下文)。综上而言,隆兴北伐选择的时机不当间接的导致了符离之溃与隆兴北伐的失败

北伐残梦——从符离之溃简析隆兴北伐失败的必然因素

将领不和

自古以来,一山不容二虎,往往一位非常有才能的人是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嫉妒,也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自靖康年间起,将领骤多,民兵首领尚有时不听朝廷诏令,更何况是功高盖主的将领。到绍兴年间,宋高宗经过一系列的手段将两淮荆湖两大战区的兵力缩减,收归权利,绍兴和议也可以认为是其标志性产物之一。

北伐残梦——从符离之溃简析隆兴北伐失败的必然因素

南宋宿州周边城市地图

绍兴北伐起,张浚任命李显忠和邵宏渊二人为北伐前线将领,却没有正式确定他们的主次高低。李显忠的身世非常的传奇,他算是从金国“反正”人员,所以朝廷派禁军统领邵宏渊一起协助他,一来是为了加强北伐的实力,二来则是对李显忠的一种牵制,以防因为将领的叛变北伐前线失利。

人算不如天算,邵宏渊所起到“牵制”效果已经大大超越了他的权限,他的所作所为已经不单单是争功,而是报复,一种变态的嫉妒心理,这种心理在攻克宿州后达到了极致。

宏渊耻功不自己出,会有降千户诉宏渊之卒夺其佩刀,显忠立斩之,由是二将不协。

诏以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宏渊副之。

攻克宿州后,邵宏渊不服李显忠的战功,也许是李显忠的帮忙使他非常没有脸面。再接着宋廷嘉奖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而邵宏渊只是副手,这让邵宏渊的不满达到了极点。他随后即向张浚要求和李显忠平起平坐,不听其号令。在而后的符离(宿州旧称)之战中,邵宏渊不但没有帮助李显忠抵挡金军,反而干扰友军,在一旁说风凉话,最终导致符离大溃。综上而言,隆兴北伐的将领关系处置的不妥直接导致了符离之溃以及隆兴北伐的失败。

北伐残梦——从符离之溃简析隆兴北伐失败的必然因素

缺少干预

和开禧北伐一样,对于战争溃败的潜在因素,宋廷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合理的对其进行干预。如果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进行干预,无论是开禧北伐还是隆兴北伐都不会在第一时间溃败。如果说符离之溃的直接原因是两位将领的相处不合所导致的,那么对他们缺少干预则是一种推波助澜,使得符离之溃成为了必然。

显忠谓邵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

李显忠在求援的时候,邵宏渊按兵不动,这很好地反映了将领的不和睦,也从侧面突出了宋廷从未干预的行为。自攻取宿州开始,邵宏渊就没有出力,而是坐享其成。因为李显忠的包容与耐心,此事并没有扩大,张浚也没有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而当宋廷给予封赏时,矛盾被彻底的激化,而此时的战局瞬息万变,宋廷不会知道李显忠与邵宏渊的矛盾,就连张浚也没有办法第一时间了解情况。通过宋廷给予两位将领封赏,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此时宋廷此时的想法:

  1. 宋孝宗赵昚受宋廷内求和派压力太大,希望邵宏渊李显忠可以进一步扩大战果,从而证明其北伐决策的正确性与及时性,更不用说考虑将领不合的问题。
  2. 在没有考虑到将领不合的问题上,宋廷认为李显忠邵宏渊配合默契,而按照战功给予李显忠更高的职位,这也许也被认为是对战争的一种“干预”。
  3. 宋廷希望以此来鼓励北伐人心,告诉所有军士只要有战功就能升迁,一次来壮大绍兴北伐的士气以及它的影响力,也可以理解为宋孝宗赵昚的一种拱卫权利的手段。

综上而言,对于李显忠包括邵宏渊的封赏是出于希望北伐胜利的立场,只是说宋廷缺少对北伐前线事实准确的判断与认识,从而导致其认为北伐前线的一切都在稳步推进,所以宋廷对前线军队没有遥控干预,甚至可以说放了很大的权利给张浚以及前线将士。综上而言,隆兴北伐宋廷不干预的态度加速了符离之溃以及隆兴北伐的失败。

北伐残梦——从符离之溃简析隆兴北伐失败的必然因素

总结(平興说)

符离之败作为隆兴北伐失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它失败的因素不仅仅是因为时机不当、将领不合、缺少干预。但它们作为主要的因素,对战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符离之溃也为后来南宋的开禧北伐、端平入洛等战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将领在前线需要绝对的一人控制权,而不是和其他人一起分权。但是过于集权也导致了南宋在开禧北伐的时候出现了“吴曦叛宋”的结果。所以,总而言之,隆兴北伐的失败在一开始便已经注定,而符离之败则是一切的爆发点,尽管此后还有一系列反攻,却都是为了稳固住南宋半壁江山而没有收复中原的意图。

以上只是万千观点中的一部分,这里是平興论史,我们下次再会。

【北伐相关文章】:

《金史》

《宋史》

《三朝北盟会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