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亮剑》中孔捷同时与日军2个精锐部队交战,为何会大呼过瘾?你怎么看?

shenwenyuan


在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时候,孔捷和丁伟甚至楚云飞都纷纷自动加入,主动阻击从各自的防区路过,前往平安县城增援的日军,为李云龙打平安县城争取时间。这时候,孔捷的新二团阻击了两支奉命增援的日军精锐部队,所以孔捷一边指挥部队阻击,一边大呼过瘾。其实这个时候孔捷的部队阻击日军还是挺费力的,牺牲也很大,那么为什么他还是感到过瘾呢?其实也不难理解。

自从日军进行华北大扫荡之后,华北地区的八路军就分散游击了,很少集结起来打大仗,尤其是避免与敌人主力进行成建制的大规模战斗,而以伏击和突然袭击日军小股部队为主,一般每次战斗的目标就是连这个级别的部队。对经历过红军时期的运动战和抗战初期的运动战的老红军来说,这种仗当然打得很憋屈,很不过瘾。

憋屈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李云龙在赵家峪的团部被日军突然袭击,新婚之夜老婆被日军俘虏走了,老李自己也几次差点突围不出去。晋西北三大水王在一起吹水的时候更是相互诉过苦,日军扫荡让老李的部队损失一半,丁伟损失三分之一,老孔的新二团损失最严重,达到了三分之二,三个营长牺牲了两个。

现在老李直接擅自率部攻击平安县城,只是派人通知了老孔和丁伟一声,老孔和丁伟马上心领神会,派部队层层设伏,阻击前往增援的日军。这和以前躲避日军主力的情况就不同了,是主动找日军去打,而且打得还是日军精锐部队,虽然八路军阻击部队伤亡很大,但日军死活也无法突破八路军的阻击阵地,无法增援平安县城,只能坐视老李把意大利炮拉出来,一炮把山本突击队轰了。

这就等于老孔和丁伟挫败了当面日军,虽然代价有点大,但毕竟是打了胜仗,而且,老李还攻下了平安县城。这和之前八路军在华北只能偷袭日军的炮楼、扒个火车的情况自然不能同日而语了,因为这是主动进攻的作战,主动权掌握在八路军手里,而不是被动作战,也不是在反扫荡的时候突围。对憋屈了好几年的老兵来说,这样的战斗当然过瘾。

在攻打平安县城之前,因为部队分散活动,以连排班为单位,所以团部往往对下面的部队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掌握。因为日军在增援平安县城这种据点的时候,往往是以一个营级单位为基干,配属炮兵、骑兵等部队,组成一个增援的战斗单位。等到打平安县城的时候,老李的部队已经有七千人了,老孔的部队能够顶住日军两个增援的部队的进攻,人数自然也不会少,怎么也得有个四五千人了。

平安县城战斗结束后,三大水王再次聚在一起吹水的时候,情况就跟之前完全不一样了,都是一副财大气粗的口气。丁伟和孔捷更是摆出一副上门讨债的姿态,要求李云龙给他们发工钱,也就是从打平安县城的缴获中给他们分一点武器弹药。而这更加意味着,战略反攻的阶段已经开始了,他们也要由守转攻。对几个老兵来说,进攻当然比防御更过瘾。


萧武


提到《亮剑》中的孔捷,与李云龙,丁伟号称晋西北铁三角。作战勇猛,头脑清醒,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在该剧中主人公李云龙的光环下,其他所有配角显得淡墨了一些,但绝对补是他比李云龙差多少,因为李云龙的丰功伟绩离不开孔捷,丁伟,楚云飞以及许多友军的帮衬,就拿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这一案例来讲,如果没有铁三角,和沿途友军的全力支持,“围点打援”,很有可能就变成了日军的“中心开花”,战局将会向反方向发展!

言归正传,孔捷一个步兵团,同时面对日军两个精锐联队,为什么大呼过瘾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当时的局势和具体情况分析一下:

首先,孔捷以及他的新二团作战勇猛。我们八路军的队伍虽然装备差,但军纪严明,作战勇猛,抗战初期很少参与正面战场,但在敌后的游击战绝对不亚于正面战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而随着抗战时间拉开,占线拉长,我们的队伍发展壮大,将士们都憋着一股劲与鬼子打一场规模大一些的正面战场,一雪前耻,多杀鬼子,国仇家恨一起报!所以遇到鬼子两个机械化联队,正如久旱逢甘露,如饥似渴!

其次,孔捷打一场翻身仗,还李云龙人情。众所周知,孔捷本为独立团的团长,意外被日军山本的特战队偷袭以后,损失惨重,虽然替总部挡了子弹,可还是被老总骂做“发面团”,孔捷当即被撤职,罚他去总部当马夫,是老战友新任独立团长李云龙求情,才留任副团长,在击溃孤军深入的山崎大队,立功并负伤,而后才担任的新二团团长。孔捷也是位知恩图报,不喜欢欠人情的汉子,还曾试图砍下自己两根手指头给李云龙,李云龙笑称“你那手指头还是留着,赶走小鬼子,过上好日子后,点票子用吧!”这一次,李云龙有难,无论从个人情感上,还是从民族气节上讲,孔捷都当仁不让,依托有力地形节节阻击,用丁伟的话讲“不管鬼子去干嘛,就算是去拜寿也不能让它得逞!”这样一来,孔捷既与日军正面交锋,又还了李云龙人情,一举两得,岂不快哉!

再次,孔捷是有优势的。我们胜利要庆祝,但不会盲目自信,更不会好大喜功!孔捷大呼过瘾,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自己有绝对的优势,那就是孔捷的新二团在山区布防,依托有利地形痛击敌人,更重要的是他们所面临的两个机械化联队接到的命令是沿途不许恋战,不计一切代价,以最快的速度支援山本所在的平安县城,这就给了孔捷最大的信心,只管全力以赴痛击它们,不用担心它们拉开架势全力反击,不用担心自己被吃掉,不考虑撤退问题!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军者,可能终其一生也很难遇见此等情形,拉开架势的打,痛快的不能再痛快了!

最后,全国军民,搁置争议,一致对外!在面对小鬼子的大胆侵犯,全国军民上下一心,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共军,还是各路军阀,甚至是有良知的土匪也都加入到抗战中来,让小鬼子有来无回,长点记性,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蚂蚁是扳不倒大象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哪怕是多大牺牲,也决对不当亡国奴!但此次李云龙虽然未经请示,擅自调动部队攻打城墙坚实,守军众多的平安县城,有救自己新婚妻子的嫌疑,有些公报私仇的意思,可他毫不避讳,更显得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并且也是精心准备,而非盲目出击,最后不仅取得胜利,还将解放区扩大,检验了各路军队的协同作战,可以说是意义重大,虽然遗憾的是自已妻子没得救,惨无人寰的侵略者掠夺的有岂止李云龙的妻子?

国仇家恨,使得全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只有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搁置争议,一致对外,这样才让我们中华民族打赢了可以载入人类史册的,抗日战争!致敬!

扣字不易,最近工作繁忙,更新原创也不易,希望得到您的关注和点赞,评论!谢谢!







诩诩生辉


抗日经典剧—亮剑,该剧至2005年播出后至今反响巨大。 “晋西北铁三角”更是深入人心。该剧已真实,切何实际情况地阐述了抗日时期的艰难,让我们大家真实了解了我八路军在如何艰苦的环境下,英勇顽强地打击着日本侵略者。孔捷领导的新二团,之所以能面对两支日军精锐部队而大呼过瘾,由此可见, “晋西北铁三角”各顶各都是 “英雄好汉”,尤其孔捷心里是如何渴望着一场真正的战斗来证明自己。

平安战役之所以会打响,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山本的特工队,连夜对独立团团部进行了袭击。在这次袭击中,因为有汉奸的出卖,外加上没有做好战斗准备,最终导致了李云龙遭到了从军以来最大的一次败仗。而就在此次战斗中,导致团部70多人牺牲,团政委也身受重伤,并且村里的几百位乡亲也被鬼子给杀害,团长李云龙的新婚妻子也被鬼子给抓走了。如此之大的羞辱,李云龙自然是不会忍让的,于是他选择了有仇必报,攻打平安县城,解救新婚妻子。

县城被八路军围住以后,鬼子司令就得到了消息,并且立刻下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向平安地区增援。虽然鬼子派出了多个联队去支援平安,但全部都在路上被阻击了。在丁伟的地盘上来说,就有两个鬼子联队的兵力增援,其中还有个一个日军联队,是要从楚云飞地盘经过的。而孔捷所带领的新2团所面临的压力是最大的,他所面对的不仅是两个联队的鬼子,最主要这些鬼子都是从太原地区过来的,战斗力绝对不是一般的强。不过就在孔捷知道这些鬼子全部都是太原赶过来之后,并没有感到一丝的紧张和不安,反而还大呼“过瘾!过瘾!”其主要原因是:孔捷想要证明自己的实力。他心里知道,至从休整时被山本特工队打了个措手不及,被首长骂是 “发面团”后,心里一直憋着火,还有他的新2团跟其他两个老战友的部队比起来,战斗力是有些差距的,新二团成立的比较晚,而且没有打过什么大的硬仗。而此次面临两个联队的鬼子,而且还是太原赶来的鬼子,如果此次打赢了,不光能 “一血前耻”,还能证明新2团作战能力。所以孔捷在得知这样的消息后,才会大喊过瘾。



老兵说军事


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他是一个好的军人吧,一个优秀的军人面对强敌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很兴奋的感觉,越战越勇。

再就是之前孔捷的肚子里一直憋着一口气呢,之前被日军偷袭,损失惨重,而且还被老总骂,被降职为副团长,心里肯定一直都憋着一口气,想要发泄出去,正好这次李云龙给了他这次机会,敌人急着去救援,心里火急火燎的,这时候给他们来一下子,肯定心里美滋滋的。

孔捷的人物性格也很重要,肚子里有着一股子犟劲,所以跟精锐部队打,才会有兴奋感。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导演安排的了啦,导演让你活一集,你休想活过一集半。






丹东红颜久久


孔捷是谁?闻战则喜的孔二楞子啊!先前吃了鬼子的亏,老战友李云龙帮他收拾残局,挽回颜面,他尚且宁愿砍一只手不欠这人情,这还是对自己人,对鬼子的仇恨,那就更别提了,既有国仇,又有无数战友倒在面前的私仇,你把所有日本人的手都剁给他,他都不乐意,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心里一定跟那个美国佬一样的看法:只有死掉的日本人,才是好日本人!可是现实是国家力量,军队战力确实不如日本人,为了既保持自己发展壮大,又要始终牵制着敌人,只得在敌后从战略战术上,都使用了游击战,后面几十年的正面宣传之下,游击战被神化的很厉害,尽管彼时彼地,游击战确实是唯一正确的出路,但游击战就是游击战。


按我国古代兵法,用兵分正奇,游击就是诸多奇兵当中的一种,从战略上说,游击战就是骚扰牵制,最终目的还是给堂堂正兵,添加更多决胜有利条件,游击战本身,无论怎么拔高,都无法成为大国决胜的主要因数。李云龙为秀芹而战,是一个突发情况,关键点不是李云龙私人情感,是这家伙突然发现,日本人在平安格勒及其周边地区的兵力,已经空虚紧张到一个危险的程度。

而自己的部队,通过几年零敲碎打的低调发展,敌我实力变化,已经让我方有机可趁,遂悍然发动了平安格勒战役,聚集手下大规模兵力,给日本人冷不防来来个化奇为正,正面攻打平安县城,周边日军,为了支援空虚的平安日军,不顾自己兵力也很紧张,频繁调动,结果空门越露越大,马脚越漏越多,周围我方友军,都看出有机可趁,连土匪都看出有便宜好捡,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击,把整片地区打成一锅粥,孔二楞子这些年实力当然也有提高,按李云龙的说法,创建部队的首长,会把自己的气质带给部队,那么孔二楞子带出的会是什么部队还用说吗?李云龙是不管输赢,要敢于亮剑,人家孔二愣子的剑就没想过入鞘,一直拎手里等着砍日本人呢,憋屈了好几年,现在敞开了要大打出手,岂不快哉!


李三万的三万里


要知道孔捷大呼过瘾的原因,一来孔捷其实也挺好战,二来得看此前孔捷经历了什么?


孔捷从一出场,就是一个”败军之将”。孔捷的独立团刚被调到小杨庄,负责总部首长的警卫工作。结果就被三本一木一头撞在了怀里,把自己打得七零八落,一营差点整个报销。而自己只落到一顶头盔。


此后只有在李云龙的带领下,利用土工作业,全歼了山崎大队。自己亲自上阵砍人头,付出了负伤的代价,才把这个罪名给洗脱。

之后自己就接手了新二团。接手新二团之后,虽然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是总体上来讲,离不开大的形势,仍然过的是憋屈的小日子。


大形势是什么?那就是从武汉会战之后进入的漫长的战略相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八路军在敌后开展抗日活动,面临重重困难。

就在正面战场对抗日消极悲观的时候,八路军在敌后发动了百团大战,一下子鼓舞了全国抗日的士气,但同时也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敌人的封锁、包围、分割。一直压着八路军打,最困难的时候李云龙部也就只剩了700来人,李云龙自己差点都丢在了包围圈里。而孔捷的新二团更可怜,剩员不过400来人。一个团硬是打成了一个营,所幸建制还在。


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之后,八路军大规模的精兵简政,化整为零,开始裂变式发展。李云龙就是在这个阶段发展成八个营7000人马的。

而李云龙开始攻打平安县的时候,正好就是战略反攻阶段刚刚开始。


所以李云龙的这一场”平安格勒战役”在网上被推崇备至的原因也就是在于它改变了整个二战的局势。这个阶段,憋着一口气的孔捷虽然不知道。平安县方向发生了什么?但是根据经验肯定又是李云龙这货在”搞事情”。但是这一次动静这么大,是从来都没有过的。整个晋西北整个山西,所有方向的鬼子都出动了水泉,路阳、太原的鬼子纷纷出动。光孔捷的防区就来了两支增援部队,可见这一次是玩大动作了。

所以连孔捷这个“小媳妇”,也顾不上请示上级了,迅速加入了战斗。


事实情况是已经做了快两年“山大王”了,事发突然上级根本联系不上,等联系了,再等命令,黄花菜都凉了;而增援得越急,说明好兄弟李云龙那边越吃紧。


这一仗孔捷等得太久了,一直被日寇压着打,从正规军打成了土八路。而且这一次阻击战检验了反扫荡之后,重新组建的新二团。当新二团能够顺利的完成阻击任务的时候,孔捷意识到,现在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敌人龟缩在碉堡里面的日子也快要结束了。未来战场上,等待我们的是面对面硬刚。

孔捷的部队(八路军部队)将从一个杂牌部队,正是像一个正规主力部队在演进。


炒米视角


《亮剑》中孔捷的剧情并不是很多,他在剧中主要是配合好主演,把剧情演的连贯合情合理,其实我本人还是比较喜欢孔捷那种忠诚、憨厚、执着、坚毅的性格的。其实孔捷是一个很不错的将领要不然解放后也不会带着一个军去了朝鲜战场。只是因为剧中需要把他的优点没有过多的展示出来,而是轻描淡写,所以观众对孔捷的印象不是很深。孔捷在剧中第一次大呼过瘾应该李家坡之战,在这次战斗之前孔捷是独立团的团长,因为山本特攻队偷袭杨村使独立团损失惨重,他的团长位置也被撤了下来,要不是李云龙求情,他就去喂马了,他这是一肚子火没地方撒的时候,山崎大队入侵根据地,772团几番进攻未果,被独立团一次进攻就拿下了,更何况是孔捷带的突击队。李家坡之站对孔捷来说是翻身仗,孔捷本人也说“一雪前耻”这一幕只是孔捷过瘾,整个独立团都过瘾观众看得更过瘾。

第二次应该是李云龙打平安县城,孔捷部的防区有大批鬼子去增援平安县城,孔捷未经请示调动部队参加阻击战,为李云龙部攻打平安县城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李云龙攻下平安县城,各部援军撤退后孔捷大呼“过瘾”第一是为了八路军成功拿下平安县全歼三本特工队过瘾,第二是为自己英明决策,未经请示调动部队投入战斗,如果失败了他要付出撤职危险的,战斗胜利了他也长出一口气,为自己的英明决策感到自豪,从而大呼“过瘾”以上是小编个人看法,有喜欢的点点关注,评论谢谢大家


咖飞娱乐


不说废话,直接上干货。

首先、孔捷曾在日本人手下吃了大亏,丢掉团长之职,并在原单位干副团长,心中憋着一股气。不认输,不甘,同时更是如虎豹般,伤时舔伤养伤,一旦有机会,便会露出凶恶的燎牙。所以,不动则己,一动便不过目的不罢休。

其次,本剧名为(亮剑)。剧中“西北三叉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剑。李云龙的剑,诡异多变,丁伟的剑,大开大合。孔捷的剑,前期中规中矩,后期也带有灵活之气。但是,“三剑客”的剑,有一共同特点,就是,狠辣,勇猛,剑出鞘,不见血,暂不归鞘。

最后,综上两点,别说曾在日本人手下吃过亏,就是不吃亏,也是,“剑出鞘,血溅三尺”。

所以,孔捷的大呼过瘾,有私人情绪,也有为国为民的大豪情,大侠义。





焄戨


电视剧《亮剑》可以说家喻户晓,是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的经典,孔捷团长带领的新二团是负责保卫八路军总部一个团,遭到经过在徳国培训出来的日本鬼子山本特战队偷袭,被上级降职到以新二团为基础从新组建的独立团任副团长,李云龙任团长,从此忍辱负重,在一次小鬼子猖狂冒进抗日根据地战斗中并全歼来犯之敌,战场上受伤的孔捷终于扬眉吐气大呼"过瘾〃。

我的看法是要弘扬先烈遗志,珍惜现在,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要兢兢业业。








开心微视


孔捷的这句感言内涵非常深刻,既表达了一个老兵对大规模战斗的渴望,又诠释了华北抗日局势的曲折,更预示着八路军对日大反攻的到来。客观的说,1940年的“百团大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过早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把重庆政府当时心里的小九九抛开,日寇华北方面军也惊呼对“华北共产军要再认识”。由此,敌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中将随即调动5万多精锐进行大扫荡,很针对的命名为“百万大战”,不过此时中条山国军防区还在,华北日军尚不能倾全力对付八路军。



《亮剑》对这一历史节点的反映,是以李云龙伏击日军“战地观摩团”开始的,这个所谓观摩团是日酋冈村宁次所独创,它意味着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已经易人,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到最残酷的1941年(冈村宁次当年7月到任)。

用丁伟的话说:战争是有它自己的法则的,我们打疼了鬼子,日军反手就开始报复,华北敌后作战进入低潮期,细分的话,有以下四个主要原因:




第一,日本即将发动太平洋战争,迫切需要稳定占领区的“治安”,从而将华北变成日军可靠的后方和兵站基地,因此增兵华北主要寻求八路军决战(多田骏至少要来二个师团),八路军压力倍增。

第二,冈村的前任多田骏奉调回国前办了件大事,发起了被蒋介石称为“抗日最耻辱一战”的中条山战役,打掉了华北国军主力,黄河以北再无大兵团的国军部队,日军得以抽出三个左右的师团投入到进攻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中。



第三,冈村宁次是个比较阴险狡诈的日军将领,从1942年“五一大扫荡”开始运用多种新战法,给八路军造成很大损害,对此彭总有过比较客观的评价。

第四,部分国民党杂牌军将领如孙良诚、庞炳勋等慑于日军武力,公开叛变投敌,此消彼长,敌我力量对比更加悬殊,华北地区抗战形势急转直下。



《亮剑》剧中在鬼子大扫荡过后,晋西北铁三角聚首喝酒讨论战局,丁伟的新一团突围中伤亡三分之一,李云龙独立团伤亡过半,孔捷的新二团损失高达三分之二,突围成功后身边仅剩300多人,骑兵连全体牺牲,李云龙辛庄突围,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事实上,当时整个华北八路军减员10万以上,从40万人下降到不足30万人,大部队已很难在平原地区立足,转入类似于赵家峪这样的山区,化整为零打击日寇和恢复元气。



因此丁伟的分析是很具代表性的:我们跟日本人总体实力悬殊太大,加之扩军过快平均素质下降,装备不足,不吃亏就奇怪了。在此后的两年里,粮弹匮乏的八路军很少与日军进行大兵团作战(恐怕那正是日本人所希望),转而以山地游击战为主,对于李云龙、丁伟和孔捷这样的带兵部队长而言,虽然明知是形势所迫,但毕竟是感到窝囊的。

1943年底以后,随着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不断惨败,华北多支重武器师团(比如第27师团等)被调往南洋送死,敌华北方面军开始收缩占领区采取战略守势。而此时,以独立团为代表的八路军各部队逐渐满血,发展壮大到7000人,并且敢于攻击日寇重兵把守的平安县城,华北的抗日形势才彻底好转起来。1944年起,八路军开展战略大反攻,华北日军只能龟缩在主要交通线和大城市里,这是事实。



李云龙发起的“平安格勒战役”打响后,日寇第1军不得不出动多个联队救援山本特工队,而八路军、晋绥军相关各部也纷纷自行投入战斗,斩获颇丰,用总部参谋的话说:“晋西北已经打成了一锅粥”。其实这也标志着八路军度过了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已经具备主动对日军发起攻击的能力,稍后的剧情则演变成楚云飞大搞“摩擦”,无它,日本鬼子的末日快到了,八路军和晋绥军都在未雨缪绸。

如此作战区域广泛、参战部队众多、打得痛快淋漓的战役,对八路军而言也确实是久违的,当然也会让孔捷和丁伟这样的基层指挥员感到振奋,相信了解完华北抗日局势变化的来龙去脉,答友们才能真正理解孔捷率部参与阻击时所说的:“动静越来越大,过瘾啊过瘾,这仗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