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皇帝看了垃圾奏折会怎么办?

喜欢雅静嘛


问题并没清楚给出垃圾奏章的定义,依我看来,垃圾奏章指的大概是请安或当地举行了风俗节日,比如赛龙舟,拔河云云,这类流水账似的奏折便像写日记一样。

就算辞藻优雅,言辞妥善,但是真正来看却没什么重点或者都是一些跟皇帝打招呼、问好、想念等,一些谄虞之臣为了取悦皇帝,和一些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的文章。

其实他们多半无东西可写,但是因为要交差,所以100份奏折里有一份大事的就已非常不错了,皇帝一年要批几十万份奏折,时间久了必定十分心烦,在这种质量很低的奏折里,皇帝通常批 朕知道了,已阅,恰当,就这么办等。

很多人说大臣给晚清皇帝上的奏折是垃圾奏章,引经据典看上去也似乎如此。

清朝时期的垃圾奏章特别多,什么原因呢?

那些被派往边疆的满族官员均是皇帝的奴才,奴才们要定期给主子请安,这是规矩也是章法规定。即使没什么事情,亦也得上折子去显示自己的心迹。皇帝心里会排一个序列,谁上了折子,谁没上折子,会一目了然的,没上折子会让皇帝觉得这是在与他对抗。

特别是很多包衣,被派到了非常关键的岗位,事实上他们有监视地方,提供间谍情报的作用。他们如果不定时给皇帝上折子,那便是渎职。比如,有一次杭州户部就给康熙上折子通报台湾有地方民众反叛,尽管语无伦次,但是这也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

到了雍正朝便更是如此了。大小折子雍正在均要特地过目,并要特地做请示。有一次,一个贬往外地的奴才于请安折里面说了一件地方之上的事情,雍正皇帝还写了上千字的批复给他,教他如何写请安折,说请安折里面你们不要谈事情,需要单一上书。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走皇帝这个渠道,那批复时间得看皇帝心情。走常规的渠道,稳定满清朝的末期内阁、南书房、军机处会及时处理。因此,那些臣下,绝不会于在皇帝的奏折里面写多余的政务军务。

要是一事两陈,到时候内阁与皇帝的批复冲突了,履行谁的意见呢?那不是典型的没事找事吗?

这是给自己找罪受。不过,直接上奏章的制度亦另有大用,那就是可稳固皇帝与臣下的私人感情,可通报一些难以披露探讨的政务军情,可讲一些没有证据的谣言与传闻。不过,这实在是非官方的渠道。

这么说吧,处置国家大事,一般来讲,有一个稳定的文官系统,自然有专门部门去贯通,难以裁断的政务便要往皇帝那直接上书。因而能给皇帝直接上书的官员,实际上并不多。这些没办法处置的大事,皇帝便会开会与相关负责人等约谈或是拿到朝堂之上当场征求建议。

也就是说,各地与中央间大量的政务,都已经被各个行政部门处理好了。在这种情况之下,皇帝许可的具有上书之权利的大臣,也没什么政务军情要通报了。所以像请安贴这样的垃圾奏章便会变多。

很多垃圾奏折都是一些外官,想刷“存在感”。

还有一些是在某些地方呆的久了,怕皇帝忘了他,于是就会写一些打招呼的奏折,比如“臣在外任职许久,对吾皇甚是想念”、“皇上最近龙体可好?”、“臣想去京城看望皇上”等等这些无聊的垃圾奏折。

而对于这样的奏折,皇帝看了以后经常都是批“朕已知”、“朕安”、“知道了”、“朕也想你”等等这样简单的回复,而这样的奏折就成了类似书信打招呼了。对于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来说,这样的奏折实在很无聊,而官员写的也是一片好意是,所以皇帝不会驳了他们的面子,但至多寥寥几字答复一下。

但其实皇帝看见真正的”垃圾奏章”的次数其实也不会太多,请安贴虽然没有内涵,但还不至于很垃圾。没什么垃圾奏章是会随便上书的,在古代,人治大于法治,倘若上书的垃圾玩意惹恼了皇帝,遭杀了头可就不值得了。


大国布衣


闽浙总督满保曾经两次向康熙送芒果,奏折内容一模一样。第一次送芒果,说:“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康熙说,这东西没什么用,不要再送了。结果过了一个月,满保又送了一次,奏折内容仍然是:“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把康熙搞得很烦,心里说:让你别送了你他妈还送什么送?

看了这一段,读者肯定以为满保颟顸懒惰,同一份奏折内容复制粘贴,两个月内重复上奏,自己都记不住了。其实事实完全不是如此。

第一次奏折,满保说的是:“再台湾所产番酸树、番茉莉、竹子、亚蕉等物,恭缮汉文进单交付干总李岩,与贡品一并奏进圣上阅视。番酸果子至夏至方熟,俟成熟后再赉进御览。”奏报中的“番酸树”与“番酸果子”,也叫“檨”,就是芒果。也就是说,这次满保送的是芒果树苗,而不是芒果。因为这个时候芒果还没有成熟,他的奏折中明确说,等成熟后再送给皇上亲口尝尝。

过了一个月以后,康熙五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满保真的送了芒果肉给皇上尝尝,自己吃到了好吃的东西,非要让主子尝到了才安心。不过因为芒果由台湾先运到福建,再由专差进呈北京,需要一两个月,路途遥远,没法保鲜,他经过多次实验比较,发现切条晒干法能多少保存一些本味儿:“奴才于四月二十八日购到新鲜者,味甘微觉带酸,其蜜浸与盐浸者,俱不及本来滋味。切条晒干者,微存原味,奴才亲加检看,装贮小瓶,敬呈御览。”

康熙尝了芒果干,感觉没啥味道,所以说:“乃无用之物,再不必进。”




D狮子星


在以前,奏折是给皇帝对自己的政绩的一个反馈。大多数都是报喜不报忧,就是算有告状的也会被人拦截。当然也会有一些为国为民的好官,会写一些真实事实上报朝廷。

其实,在古代,很多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花钱买官。不乏有些人会写一些垃圾奏折。天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还是看心情,心情不好,乱写奏折者必受严罚。


蔚来计划


应该直接扔了吧


精彩开心视频


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回复

明朝朱元璋是个办事高效的人,非常憎恶繁文缛节。一次茹太素给他写了个奏折,总共三万多字的文,写了一万多字还没涉及主题思想,朱元璋大怒,将他打了一顿,气还未消,亲自询问他“敢复为之?”

清朝的雍正勤政爱民,做事雷厉风行,例如河南巡抚田文镜做事有功,雍正给他回复: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的皇帝,尔等不负朕,朕也不会辜负你们!

雍正和年羹尧在蜜月期的时候给年的一封密信中说:朕亦很想你,实在不知道怎么爱你!基情满满,羡煞后世同志,尽管后来年羹尧死于非命,然而批复奏折上的字已然名垂青史

同样是主政者,蒋介石的做法就谐趣得多,一次陈诚给他写了一封密信,陈述河南省境内贪污受贿情况,因事例太多,他从上至省长,下至保长(类似于村长)一共一千多人的姓名和行事都事无巨细的记录并呈交给蒋介石,蒋介石公务繁忙,看到如此厚厚一摞“奏折”,瞥了两眼后,批复:吾非字纸篓!


另类文史


古代的奏折主要是明清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的主要方法,一般认为开始于明朝,只不过说法不同,明朝官员进言皇帝的,公事就叫题本,私事的话就叫奏本。到了清朝入关,顺治朝廷照搬明朝制度,奏折一词至此开始流行。



大清祖训:皇帝不准撕毁奏折

照清朝祖训,皇帝在接到官员奏折之后,不论什么情况,内容不符也好,皇帝不想看也好,即使言辞激烈,皇帝再生气的时候都不准撕毁奏折,这是为了防止皇帝后悔或是埋没人才等等情况的发生。

雍正皇帝就曾经气得把一个小官叫孙嘉淦的奏折扔到了地下,原因就是孙嘉淦的奏折连续指责雍正皇帝,含沙射影地说他残害兄弟,苛捐杂税,穷兵黩武的行为。可即使如雍正这样喜怒无常的皇帝,面对孙嘉淦的奏折也只是扔到地上,气消了之后还是捡了起来继续读了下去,最后孙嘉淦还因为这事连升了三级。可见清朝皇帝对奏折,即使是讨厌的奏折也是抱有敬畏之心的。



处理讨厌奏折的好方法:留中不发

明清皇帝虽然收到奏折的约束,但毕竟一国之君,偶尔心情不好或是不想回答臣下的话,也是有个不错的办法,那就是:留中不发。

顾名思义就是把官员的奏折留下来,不批阅,不发还,等后面有心情了或是想到怎么回复了再批阅发还。但是这做法也只能拖延一时,像明朝万历皇帝因为立太子的事和臣下有了别扭,万历不想处理政事,而朝臣却老是上奏立太子的事,万历只能留中不发,一件都不处理。结果奏折堆积如山,就像现在的呼死你和微信骚扰一样,搞得堂堂一个皇帝还得和臣下几次担保一定会处理好立太子的事,才算是平息了一点众怒。



清朝皇帝的有趣回复:“知道了”

万历皇帝不尊重臣下才导致了被朝臣怒怼,清朝皇帝即使是留中不发的奏折,之后有时间也一定会回复,不过清朝皇帝的回复倒也是挺傲娇的。


对于一些老话常说或者无关紧要的折子,一般回复都是“知道了”,就打发了上奏的官员。有时还加上一句“我身体很好”“知道了,以后不用再发”这些批语。尤其是雍正皇帝是真正的有奏必复,有资料记载,雍正在位短短十三年,批语就多达一千多万字,比他父亲和儿子批过的都要多。


一贰一橙


在古代皇帝批阅奏章是个很繁重的工作,勤政皇帝经常过劳死,在位时间很短就驾崩,所以才会让太监执笔或设置内阁和军机处等部门处理。例如清雍正皇帝每天休息四个小时,一年处理奏章19万件,可想而知这里面有很多垃圾奏章。

垃圾奏章具体指哪种题主也没说,个人认为类似请安,歌颂,祥瑞,谢恩,地方风土等都是,往往词藻优美,洋洋万言也没有重要事情要说,皇帝时间长肯定烦。但也没办法,因为一是程式化公文的东西,二是古代很多官员爱表现和迂腐的也多 。遇到这种情况皇帝也没办法,三令五申改变文风会风也改变不了,还会再多收到歌颂圣明的奏章,批吧 ,“阅”“可”“朕知道了”。




忠武军


皇帝也是人。

可是又被历代的孔孟大儒们塑造的有道明君的道德力量压制着,不敢乱发脾气,但是,宫中身边这些刑余之人渣们,全是该死的奴才,拿来出出气还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反正那些宫外的“道德正人君子大臣们”是不会可怜这些太监的,更不会帮他们说话。

垃圾奏折?扔他们头上就是了,他们的脑袋什么都接的住的,拿根狼牙棒扔他们头上还不是要“谢主隆恩呀”!扔!!!

当然,皇帝和皇帝是不一样的,就和我们普通人之间人与人的不一样一样。

有聪明的,有愚蠢的。上面说的欺负太监是愚蠢的皇帝,他这样发脾气久了,宫内没了人缘,信息渠道断绝,早晚被宫外的权臣玩弄于股掌之间。

那种聪明智慧有能力的皇帝们,如遇到垃圾奏折怎么办呢?

比如秦始皇,规定了每天只看一百二十斤,我们要知道秦朝之时,那种竹片做的奏折一百二十斤,写不了多少字,不可能写尽全国的大情小事,各种情报的。是不是?

我们就要考虑为什么规定死数字呢?一定是因为看不过来呀,一定是挑选过了呀,才有这个一百二十斤的具体数字,是不是?

于是建立起了筛选奏章的组织机构,每天捡那重要的情报奏折,甚至另外把啰嗦的奏章简写了,把屁话去掉!保证把重点全部列入之外,也保证不超过一百二十斤,真的要累死皇帝们呀,什么也往上送!

历朝历代全部的中央政府,甚至地方政府都会有这种“汇编情报”的部门的,不论他们的名称是什么,一定会有做这种工作的的专门部门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还有垃圾奏章呢?

其实,并没有垃圾奏章,只是因为我们不是皇帝,我不知道这些“垃圾奏章”对于皇帝的作用,尤其明清两朝,皇帝直接行驶政府权力,更是需要这些垃圾奏章以保证深宫妇人群中的皇帝可以通过阅读了解世界,也通过这些垃圾奏章控制官场。关于这一点,有的答案已经回答了,不展开。

如果真出现了那种不知所谓的言而无物的真正的垃圾奏章,那么问题严重了,那一定是有权臣或者有官僚集团在试探皇权的边界线。

如果皇帝愚蠢呢,在宫里乱发脾气,或者只知道只会惩罚某个具体上这个垃圾奏章的官员,官僚们就清楚了,哦...........。大家互相使个眼色,高高兴兴下班!

如果皇帝聪明厉害呢,马上查怎么让这种言而无物的垃圾上达天听的,马上整理“汇编情报”部门的工作能力,甚至解散原部门,重新建立自己信的过的“情报汇编”办公室。官僚们就会变老实的。并不敢互相使眼色,战战兢兢的下班了。

建议,读者君子,去搜下一个叫做王力的人,是个好人,是个君子。上世纪60,70年代的风云人物,你如果能找到他的自传读读,就可以理解有个”书信办公室“是如何运转的,以及为何一个帮助读信的办公室怎么就有了莫大的权力。

自然也会明白,所谓的没用垃圾奏章并不会送到皇帝手中的。


葭明通半瓶历史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几乎所有勤政的皇帝都有垃圾奏折的烦恼,有人说以清代奏折为甚,其实只是清宫档案馆保留下来的奏折多而已。就说康雍乾三代帝王,他们在全国各地的耳目众多,奏折内容大情小事,包罗万象,其中还有不少颂扬折与请安折,这些垃圾文件被皇帝视为鸡肋,弃之不得又食之无味,真是急不得恼不得!

于是康熙在朝中设立了南书房,为皇帝筛选奏折的心腹称为上书房行走,雍正在宫门外修建了军机处,机要人员称之为军机处大臣,他们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为皇帝分拣奏折,由满文屋与汉文屋的大臣各自处理。

不谈必须交由皇帝亲阅和御批的军情或密报,也不谈那些模棱两可的柴米油盐奏折,专说那些请安问候的折子,大多是授权专职大臣代笔的,不然的话,每年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份奏折真是会累死皇上的。


东方黎明先生随笔


对此,清朝皇帝有话要说。

清朝在明代的的基础上废除了内阁,皇帝大小事务一把抓。后来呢,又大大发扬了密折制度,到后来,各地大小官员有近3000人可以直接给皇帝上折子。

皇帝表示很苦逼。

过去官员写报告,都是给上级看的,所以都很简单。现在不一样了,直接给皇帝写。那就是简在帝心的好机会啊。有事上报,没事找事也要报,实在不行,隔三差五问候一下皇帝他老人家也可以嘛,混个脸熟,皇帝知道自己的名字,说不定哪天皇帝他老人家就想起我来了呢。

据说大清皇帝每天要处理近10万字公文。

康熙临死的时候深有感触,专门写了个遗诏,说这个过去早死的皇帝啊,其实未必是因为荒淫啊,大部分都是过劳,累死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